•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經(jīng)典與模型——試論《斷頭臺》與中國當代生態(tài)小說中的狼敘事

      2015-03-17 09:30:21龍其林廣州大學文學思想研究中心廣東廣州510006復旦大學中文系上海200433

      龍其林(1.廣州大學文學思想研究中心,廣東廣州510006;2.復旦大學中文系,上海200433)

      ?

      經(jīng)典與模型
      ——試論《斷頭臺》與中國當代生態(tài)小說中的狼敘事

      龍其林1,2
      (1.廣州大學文學思想研究中心,廣東廣州510006;2.復旦大學中文系,上海200433)

      [摘 要]對于中國當代生態(tài)小說中狼敘事寓意的由來,研究者一般將其歸因于作家經(jīng)歷、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如果把比較視野納入到中國生態(tài)小說中的狼敘事研究中來,將前蘇聯(lián)文學經(jīng)典《斷頭臺》與之進行對照闡釋,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生態(tài)小說狼敘事中的母性美與獰厲美與《斷頭臺》存在著相互呼應的關(guān)系。比較視野的運用,將突破以往中國生態(tài)文學研究中的某種思維定勢,為生態(tài)文學研究開拓新的空間和思路。

      [關(guān)鍵詞]生態(tài)小說;《斷頭臺》;狼敘事;母性美;獰厲美

      人類文明進入現(xiàn)代之后,高度發(fā)達的科學技術(shù)踐行的工具理性獲得了廣泛的認同,人類的主體性地位不斷高漲。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為滿足自己的物質(zhì)欲望不斷地對自然進行掠奪,最終導致了人與自然、人與動物關(guān)系的斷裂。生態(tài)危機是人類迄今為止面臨的最為棘手也最為艱巨的生存考驗,生態(tài)文學中的狼敘事以特殊的關(guān)注視角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聚焦。作家試圖通過對于狼的生存狀況的揭示、對于人與狼關(guān)系的變化來反思人類面對自然、動物時陷入的誤區(qū),同時揭露人類對于狼的捕殺、對于自然生態(tài)的破壞的內(nèi)在關(guān)系,從而對當代人的狹隘的倫理觀念和人類中心主義立場進行批判和反思,這將“有助于克服‘人性的分裂’(指理性與感性的分裂),避免人變成‘單面人’(馬爾庫塞語),有助于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guān)系,樹立萬物平等的意識,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1]在中國當代生態(tài)小說中,郭雪波的《大漠狼孩》、雪漠的《豬肚井里的狼禍》和姜戎的《狼圖騰》與艾特瑪托夫的《斷頭臺》之間有著諸多的相似點,這不僅體現(xiàn)在這些小說中都出現(xiàn)了以狼為中心表現(xiàn)對象,關(guān)注人與狼、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而且在小說結(jié)構(gòu)、敘事手法上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欽吉斯·托列庫羅維奇·艾特瑪托夫(1928—2008)是前蘇聯(lián)和吉爾吉斯斯坦富于盛名的當代作家,也是對中國當代文學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不僅獲得了前蘇聯(lián)的許多獎項,還獲得過意大利“橄欖枝”獎、德國“呂克特”獎、奧地利的“國家文學獎”等重要獎項。在前蘇聯(lián)作家中,艾特瑪托夫是對中國新時期文學影響最大的作家,王蒙將其列為對新時期文學影響最大的四個外國作家之一,甚至認為艾特瑪托夫的影響超過了卡夫卡、海明威和馬爾克斯。

      從生態(tài)文學的角度來看,《斷頭臺》(又譯為《死刑臺》)也是艾特瑪托夫最富意義的一部作品。艾特瑪托夫是一位善于描寫大地、海洋和動物的作家,他的作品如《斷頭臺》《風雪小站》等洋溢著鮮明的生態(tài)意識。在《斷頭臺》這部小說中,作家通過母狼阿克巴拉及其家族遭遇的一系列苦難向人類發(fā)出了生態(tài)預警:人類對于自然生態(tài)的破壞,最終只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從而給自己帶來深重的災難。1986年,艾特瑪托夫的長篇小說《斷頭臺》分3期連載于前蘇聯(lián)的《新世界》文學雜志上。小說刊載之后不到半年,前蘇聯(lián)《圖書評論報》曾舉行過一次讀者民意測驗選出四部1986年國內(nèi)的最佳文學作品,出爐不久的《斷頭臺》便以名列榜首的成績向人們昭示了小說的獨特魅力。隨后,《斷頭臺》被翻譯成各國文字,獲得了世界性聲譽。在中國《斷頭臺》也掀起了一股譯介和傳播的熱潮。1987年10月漓江出版社出版了李桅翻譯的《斷頭臺》,這是國內(nèi)第一部翻譯的該小說的譯本。之后,外國文學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重慶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社陸續(xù)出版了《斷頭臺》的翻譯全本或節(jié)選,從而使更多的中國作家和讀者熟悉了這部經(jīng)典作品。

      艾特瑪托夫是長期以來極少數(shù)被選入中國高校外國文學教材中專節(jié)介紹的蘇聯(lián)當代作家,在有的外國文學教材中同時在歐美文學和亞非文學中對艾特瑪托夫進行專門介紹。在中國,艾特瑪托夫也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之交,他的一舉一動,他的只言片語,都會成為中國學界的報道內(nèi)容”,“他無疑是在中國影響最大的少數(shù)幾個20世紀下半期俄語作家中的一個”[2]。前蘇聯(lián)解體之后,艾特瑪托夫在俄羅斯文化圈內(nèi)的影響有所下降。即便如此,中國文學界對他仍然給予了持續(xù)的關(guān)注和高度評價。蘇聯(lián)解體之后,艾特瑪托夫再次成了中國讀者最為追捧的對象之一,他的作品幾乎都被譯成了漢語,讀者為數(shù)眾多。對于前蘇聯(lián)解體之后艾特瑪托夫仍然受到追捧的現(xiàn)象,有研究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艾特馬托夫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和巨大影響,首先當然得益于他的‘東方身份’,他是吉爾吉斯族人,所謂的‘吉爾吉斯人’(Kirghiz),其實就是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之一的‘柯爾克孜人’,而且,艾特馬托夫的母親還是與中國人有著更近血緣關(guān)系的韃靼人,艾特馬托夫若是走在中國的大街上,是沒有人會把他當作外國人的。其次,艾特馬托夫所描寫的‘群山和草原’,就在天山的那一邊,中亞的風土人情通過我國新疆的文化接力,對于我們而言已然具有了某種天然的親近感,艾特馬托夫作品所具有的‘東方風格’(善惡對立的二元模式、相對明晰的結(jié)構(gòu)、浪漫清新的筆觸和體現(xiàn)東方智慧的神話傳說等等),能在中國讀者處贏得更多的共鳴。最后,艾特馬托夫在中國的流行,對于讀者而言,或許是其‘中庸’的風格更易于接受,他的作品既新穎獨特,又不至于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到讓人讀起來感到吃力的地步;而他在中國作家中贏得了較多的認可,恐怕還在于他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框架中為盡量體現(xiàn)創(chuàng)作個性、努力突破模式局限而付出的種種努力。”[2]雖然由于種種歷史原因,艾特瑪托夫的作品在中國的譯介與傳播經(jīng)歷過曲折,但是對于他的文學成就人們還是有著普遍的認可,作為20世紀俄羅斯文學中最為重要的作家之一的地位應無人提出質(zhì)疑。

      艾特瑪托夫在中國作家中產(chǎn)生廣泛影響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他與中國許多作家一樣都是來自鄉(xiāng)村社會,對于大地上的草木和鄉(xiāng)村發(fā)生的變化了如指掌,由此而發(fā)展成他們創(chuàng)作中對于大地的熱愛,在自然描寫中傳達對于大地的誠摯感情。艾特瑪托夫出生于吉爾吉斯斯坦的舍克爾山村,在那里度過了他的青春時光。幼年時祖母講述的民族神話、民間傳說以及現(xiàn)實生活中的文化熏陶,使他對故鄉(xiāng)的這片土地充滿了深厚的感情。艾特瑪托夫曾說:“每個作家都應該有一個自己的點,有一個自己的、與土地相連的連結(jié)點”,“舍克爾山村就是我創(chuàng)作的源泉”[3]。對故土的熟稔,對故鄉(xiāng)文化傳統(tǒng)的熱愛,使艾特瑪托夫意識到了故鄉(xiāng)與民族、自然與民族之間的關(guān)系,因而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自然的母性情懷主題貫穿于始終。艾特瑪托夫的文學創(chuàng)作已經(jīng)具有了與生態(tài)美學非常相似的觀點和立場,即“它不是孤立地從人的生命現(xiàn)象本身去尋求審美體驗,而是在生態(tài)危機日益嚴重的背景下,圍繞人與自然的生命關(guān)聯(lián)去探索,體現(xiàn)對人類命運的美學關(guān)懷?!保?]在艾特瑪托夫看來,人類來源、生活于大地之上,大地以自己的無私和寬容哺育著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成為萬物生存和延續(xù)的母親。因此,人類應該親近自然,聆聽來自大地的呼喚。在《白輪船》這篇小說中,艾特瑪托夫所表達的主旨即是人在自然面前的承擔與義務,這是人類對于哺育自己生命的大地母親的神圣責任。在《斷頭臺》中,這種大地的母性形象主要是通過母狼阿克巴拉體現(xiàn)的。阿克巴拉和她的家庭經(jīng)歷了不少坎坷,先后遭遇了圍獵、火燹、被獵人端窩、配偶殞命等不幸事件,雖然在被逼上絕路之后曾對人們實施了殘酷的報復,但就其本質(zhì)而言并不讓人感覺冷酷。在阿克巴拉身上,我們體會到的是一種母性的堅忍和博大。阿克巴拉和塔什柴納爾結(jié)成配偶后,在莫云庫姆草原上過著其樂融融的生活,盡職盡責地哺育著自己的孩子。當官方為了邊區(qū)的利益而對發(fā)現(xiàn)的野生動物資源進行大肆捕殺時,大地與母狼一樣默默地承擔著巨大的痛苦:在大地上,連綿不斷的射擊聲、刺耳的馬達聲、直升飛機的轟鳴聲以及羚羊臨死前的哀吟聲交織在一起;阿克巴拉一家的三只狼崽命喪圍獵之中,只有母狼和公狼僥幸逃出。此時,大地與母狼一樣忍受著喪失生靈的痛苦,以堅強的毅力默默地承受。阿克巴拉和塔什柴納爾遷移到阿爾達什岸邊蘆葦叢中,又生下了五只小狼崽。但是,它們和苦難的大地母親一樣再一次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由于戰(zhàn)后在這一帶發(fā)現(xiàn)了蘊藏量豐富的稀有金屬礦,人們又要將蘆葦叢夷為平地。大地母親在這次人為的劫難中再一次飽嘗苦難,阿爾達什沿岸地區(qū)仿佛墮入了末日世界,一群群鳥兒在湖泊上空飛來飛去,到處都是它們凄厲的叫聲;所有長期生活在蘆葦叢中的動物陷入極端的驚慌之中,全都在四散奔逃。與大地母親的遭遇相似,阿克巴拉再一次品嘗到了喪失愛子的痛苦。在大火將阿克巴拉一家包圍時,為了泅渡獲救,母狼和公狼狠心將三只狼崽扔在火里不管,嘴里叼著另外兩只游過湖灣。盡管它們非常小心地叼著狼崽,最后還是發(fā)現(xiàn)它們被湖水嗆死。絕望中的阿克巴拉和塔什柴納爾走到伊塞克湖畔盆地,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并繁殖出最后四只狼崽。但是這一次,游手好閑的牧人巴扎爾拜端掉了狼窩,將全部狼崽賣掉換酒喝。痛失狼崽的阿克巴拉在深夜里發(fā)出撕裂心肺的哀嗥。當她看到小肯杰什時,阿克巴拉的母性力量使她對小孩產(chǎn)生了憐愛之情。當小肯杰什伸出手摸摸這只和善的“狗”腦袋時,痛苦不堪的阿克巴拉怦然心動了,它不由自主走上前去舔了舔小孩的脖子。小家伙也把狼的脖子一把摟住,此刻的阿克巴拉骨頭都酥了,伏倒在他腳下。此時此刻,母狼已經(jīng)將自己全部溫情都傾注到孩子上,陶醉于小肯杰什的兒童氣息中。與人們之前所熟知的狼外婆、中山狼等故事不同,小說中的阿克巴拉非但沒有讓人感覺到兇狠、可惡,反而讓人產(chǎn)生憐憫與同情之心。母狼阿克巴拉身上所體現(xiàn)的母性,與大地母親所呈現(xiàn)的母性具有同一性:阿克巴拉家庭經(jīng)歷的危機實際反映的正是大地(自然界)的危機。一方面,人們毫無約束地肆意屠殺野生動物,導致了動物數(shù)量的急劇減少和生態(tài)鏈條的斷裂,由此必將產(chǎn)生更為深遠的生態(tài)影響。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迅速發(fā)展,人類文明不斷地向著自然界縱深挺進,大規(guī)模的生產(chǎn)建設極大地縮減了生物的存活空間。不難看出,母狼的遭遇與自然界(大地)的遭遇某種意義上是一致的。母狼阿克巴拉一家的生活遭遇具有深刻的批判鋒芒,它將人類對于自然生態(tài)的破壞與人類對于大地母親的恩將仇報聯(lián)系起來。作品借此警告人類,只有保持野生動物的生存和發(fā)展,大地母親才能真正得到保護。

      這種對于自然以及動物身上的母性美的發(fā)現(xiàn)與書寫,在郭雪波的《大漠狼孩》和雪漠的《豬肚井里的狼禍》中得到了延續(xù)。與《斷頭臺》相似,郭雪波在《大漠狼孩》中也十分注意刻畫母狼身上的母性美內(nèi)涵。當母狼偷偷來到蘇克家,看到母親給小龍喂奶的場面時內(nèi)心充滿了母性的柔情,這一情節(jié)與艾特瑪托夫在《斷頭臺》中的設置極其相似。當母狼看到小龍時眼神變得很奇特,它仿佛停頓在了這個時刻,眼神中充滿了柔情慈意。母狼微瞇上眼睛后,似乎找到了往日自己喂養(yǎng)狼崽的幸福。當母狼接近小龍后其母性情懷得到徹底釋放,小龍伸出手摩挲打“狗”的脖子和嘴鼻,而“大狗”也伸出紅紅的長舌舔他的臉、吐出的奶汁、露肉的雙腳以及開襠褲后的光屁股。母狼的這種母性情懷在小說結(jié)尾處發(fā)揮到了極致,狼孩冬日河邊飲水時不慎掉入水中,母狼奮不顧身地營救狼孩。當母狼看見小龍落水的一幕,它似乎渾身充滿了神奇力量,勇猛地撲過去,縱身一躍撲進了冰窟窿,力圖救出自己的狼孩。正是母狼與狼孩之間這種相互依存、難以棄舍的情感,向人們昭示了人與動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能性,并對造成母狼與狼孩悲劇的罪魁禍首們發(fā)出了強烈的控訴。這禍首固然是胡喇嘛、金寶等人,但同樣也包括了那些為了滿足自己欲望而肆意掠殺動物、壓縮野生動物生存資源的人們。他們在欲望的驅(qū)使下,一味地向自然攫取,而忽略了生態(tài)平衡與人類行為之間的隱秘關(guān)聯(lián)。正是由于這種社會心理的存在,即便在胡喇嘛、金寶之后人們?nèi)匀辉跉沫h(huán)境,最后造成狼獸絕跡兔鳥烹盡的生態(tài)惡果。這不僅是狼類的悲劇,同樣是大地的悲劇。在雪漠的《豬肚井里的狼禍》中,母狼灰兒的母性色彩在與殘疾小狼崽瞎瞎之間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如同人之母親最疼殘廢兒子一樣,母狼灰兒最疼愛看不見東西的瞎瞎。當其它狼崽爭搶著喝奶時,母狼就將其它狼崽扔到一邊,讓瞎瞎單獨吃食。瞎瞎吮吸奶頭時很溫柔,那抽絲似的快感令灰兒產(chǎn)生了異樣的溫柔。母狼總是幻想著自己能夠用舌頭舔開瞎瞎緊閉的雙眼,從此幼兒便可看見世界的模樣,為此灰兒堅持著,“開不開是天的事,舔不舔是媽的心。盡了媽的心,就隨它瞎眼的天吧?!保?]而到瞎瞎為猛子當作黃羊誤殺之后,灰兒總覺得風里似乎有瞎瞎的聲音在長嚎。母狼不相信瞎瞎死了,只是槍響后的那聲嚎叫回蕩在心頭。夜晚灰兒到曠野里嚎哭,“那聲音,悲涼,悠長,把天地都戳通了,表達著一個母親的悲哀?!保?]母狼覺得瞎瞎還會憨憨地走來,在自己的腹下滾尋找屬于自己的奶頭,母狼還決定那奶頭不叫其它狼崽吃,只是給瞎瞎留著。在《豬肚井里的狼禍》中,狼一方面扮演著嗜血的角色,闖羊圈,啃牛肚,另一方面則又洋溢著慈祥的母性氣息。如此強烈的反差,根源就在于人類對動物生存權(quán)力的踐踏、對自然生態(tài)平衡的破壞,由此必然導致充滿母性色彩的灰兒與人類為敵。究其根源,“狼禍”實為人之禍、欲望之禍。

      以《斷頭臺》為代表的狼文學的興起有著多種多樣的原因,它既是對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疏離自然的一次反叛,又有著振奮民族精神的寓意。生態(tài)文學中狼敘事的興起是對于現(xiàn)代文明的一次反撥,它通過回歸自然、再現(xiàn)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狼的生存境況,對于陷入庸常趣味、忽視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唯物主義敘事表達了強烈的反動。

      事實上,若追溯這種生態(tài)性反動的典型代表則應歸屬于自艾特瑪托夫的《斷頭臺》。在這部作品中作家表現(xiàn)了狼敘事題材的獨特魅力,它以罕見的獰厲、原始之美向長期處于物質(zhì)敘事中的文學進行了強有力的沖擊。狼自身具有的兇狠、銳利和生存競爭中的殘忍在狼敘事作品中得到了體現(xiàn),并由此而產(chǎn)生一種罕有的獰厲美,予人以極大的驚愕感、惶恐感。艾特瑪托夫并不回避狼的狡黠、智慧和憤怒后的嗜殺、猙獰,反而對這些廝殺、捕食的殘酷場面有著細致入微的描寫,從而給予讀者以精神上的不寒而栗和靈魂深處的驚悸。這種不寒而栗的感覺促使讀者深思:造成人與狼之間的對立根源在何處?狼是否與人類勢不兩立?如若不是,則狼與人愈演愈烈的沖突因何而起?通過對作品的閱讀不難發(fā)現(xiàn),母狼阿克巴拉之對人類的敵意與報復,根源在于人類為了追求經(jīng)濟、政治利益而無視自然生態(tài)和動物的生命價值。母狼的三窩狼崽不是喪命于人類的圍獵,就是在人為的火燹中殞命,甚至是在人類的偷獵中被變賣換酒。屢屢喪失愛子的阿克巴拉終于向處于強勢地位的人類發(fā)動了進攻,這時它們對于可能遭到的危險完全采取一種蔑視的態(tài)度。陷于向人類復仇狂熱的母狼和公狼,永久地告別了老窩,從此不再來此過夜,而是開始了到處游蕩、伺機報復的行程。它們的復仇行動不僅不加隱蔽,而且特別大膽,憤怒已使它們不再防備人類的襲擊。陷入絕望和悲痛中的母狼,向人類和羊舍發(fā)動進攻。在大白天圍攻一個拖拉機手、一個牧羊少年之后,兩只狼又對一群懷崽母羊?qū)嵭辛艘粓稣嬲耐缆?。十五只懷崽母羊被兩只狼咬破了喉管,但是狼并不乘機飽餐一頓,而只是從嗜殺中獲得一種隱隱的快感,這場殺戮的目的只在于為殺戮而殺戮。這種獰厲美的產(chǎn)生向人們昭示了動物與自然強有力的報復,并由此對踐踏生命的行徑進行了鮮明的批判。

      同時,狼文學中的獰厲美也和題材本身的特點相關(guān)。由于題材原因,作家在描寫狼時必然不可避免地要寫到它們的生存環(huán)境,而這些生存環(huán)境又大致屬于人煙罕至、原始荒蕪的地區(qū)。于是,在這樣一種荒蠻之地進行的生存博弈自然具有了獰厲之美。讀者在感受獰厲美的同時,也可以由此而體驗到返回大自然的粗糲、蠻荒與野趣,并由此而獲得一種久遠疏荒野后的心理代償。

      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當代生態(tài)小說中在表達狼敘事的時候常常喜歡追求這種獰厲之美。狼文學的神話傳說或者爭斗、殺戮等情節(jié),雖然可能比較粗糙,卻依然稟有豐富的藝術(shù)魅力。在姜戎的《狼圖騰》中,我們經(jīng)??梢灶I(lǐng)悟到這種獰厲之美。在狼群襲擊軍馬這一情節(jié)中,可以充分感受到狼群襲擊馬群時的靈魂驚悸和由此帶來的思想震撼,同時這一現(xiàn)實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也向我們揭示了自然力量的強大和生態(tài)平衡破壞之后的惡劣影響。在狼群突襲軍馬的描寫中,我們看到了一幅恐怖的生態(tài)圖景:馬群被狼群咬破側(cè)肋側(cè)胸鮮血噴濺、皮肉橫飛,大屠殺的血腥使陷于瘋狂的狼群異常亢奮而殘忍,它們顧不上吞吃已經(jīng)到嘴的鮮活血肉,而是不顧一切地撕咬和屠殺。狼群一次又一次地往馬群沖擊,狼王和頭狼更是瘋狂殘暴,它們躥上大馬之后咬住馬皮馬肉,盤腿弓腰,用腳掌死死抵住馬身,猛地全身發(fā)力,將連帶著馬毛的皮肉活活地撕拽下來。狼群如此循環(huán),將狼族遺留在血管中的嗜殺本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為了徹底消滅軍馬,狼群不惜采用自殺式的襲擊方式,那些喪子的母狼瘋狂地縱身躍起咬透馬身側(cè)肋后面最薄的肚皮,以不惜犧牲自己作為代價,力圖置馬群于死地。無論對于狼還是對于馬而言,這都是它們見到的最為殘酷和血腥的死亡方式。一頭被馬蹄踢破腹部、下了馬的公狼,蜷縮在雪地上嗥叫,仍然拼命地用兩條前腿掙扎著爬向倒地未死的馬,撕咬生吞那匹囫圇個的大馬。至于被獵殺的馬群,其慘狀更是令人觸目驚心。馬肚皮一旦被狼牙豁開,胃包和馬腸就會一下滑墜到雪地上,仍在飛奔的馬腿就會踏破了自己的胃囊和肚腸,剎那間胃包崩裂,柔腸寸斷。驚嚇過度的馬仍在奔跑,甚至可能將胸腔中的氣管心臟肺葉也一起踩拽出來,膽破致死、心碎而死、窒息而亡。在如此慘烈的狼馬之爭中,讀者自然會因此而受到靈魂的震撼,并對造成此類現(xiàn)象的深層原因進行思考,從而揭示出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內(nèi)在規(guī)律。

      這種獰厲之美,在《豬肚井里的狼禍》中也有鮮明的體現(xiàn)。當母狼灰兒失去最疼愛的小狼崽瞎瞎后,嗅到羊圈中瞎瞎味道后的灰兒和瘸狼開始了瘋狂的報復。當瘸狼和灰兒撲入羊圈后發(fā)現(xiàn)了瞎瞎葬身于羊腹,于是它們開始一場真正的殺戮。這不是為了生存而來的獵殺,而是為了復仇進行的殘酷殺戮。因為是復仇,灰兒和瘸狼便要叫仇家感到靈魂深處的劇疼,它們咬斷羊的喉管后便扔一旁,再咬再扔。很顯然,作家之所以大量地描繪狼的復仇與自然的教訓,目的正在于向現(xiàn)代人發(fā)出生態(tài)預警,對違反生態(tài)規(guī)律的濫殺行徑和欲望膨脹進行了嚴厲的批判,號召人們重新認識自然界的生態(tài)規(guī)律,擺脫人類中心主義立場,實現(xiàn)人與狼、人與自然的友好相處。

      《斷頭臺》代表了前蘇聯(lián)生態(tài)小說乃至生態(tài)文學的思想、藝術(shù)高標,展現(xiàn)出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和高超的藝術(shù)技巧,成為對中國當代生態(tài)小說發(fā)展具有啟示意義的經(jīng)典作品,其中體現(xiàn)出的深厚的道德責任感、強烈的憂患精神和自覺的生態(tài)意識,為中國生態(tài)小說家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同時,蘇俄文學傳統(tǒng)中強烈的道德訴求和心理主義,對于矯正中國當代生態(tài)小說中存在著的意義淺薄、側(cè)重紀事的缺點也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本。

      參考文獻:

      [1]陳松青.生態(tài)詩學視角下的中國古典詩學功用論[J].中國文學研究,2013(1):67-71.

      [2]劉文飛.別了,艾特馬托夫?。跱].中華讀書報,2008-07-30(05).

      [3]史錦秀.艾特瑪托夫在中國[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107.

      [4]吳景明.生態(tài)論與新世紀美學的興起[J].文藝爭鳴,2010(21):20-23.

      [5]雪 漠.豬肚井里的狼禍[J].中國作家,2004(2):4-110.

      責任編輯:黃聲波

      The Classic And The Model
      ——On Guillotine and the Wolf Narrative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Novels

      LONG Qilin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iterary Thought,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China;Department of Chinese,F(xiàn)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The wolf narrative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novels is full of implied meanings,which researchers generally attributed to the writers’experience and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If included in th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compared with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literary classic Guillotine interpretation,it can be found that there exists an echoed relationship between Guillotine and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novels in the motherhood beauty and ferocious beauty.The use of comparative vision will exceed the certain mindse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literary studies in the past and it can explore new spaces and ideas in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literary studies.

      Key words:ecological novel;Guillotine;wolf narrative;motherhood beauty;ferocious beauty

      作者簡介:龍其林(1981-),男,湖南祁東人,廣州大學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國當代生態(tài)文學。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生態(tài)中國:文學呈現(xiàn)與跨文化研究”(13FZW051);廣州市教育系統(tǒng)創(chuàng)新學術(shù)團隊“文學經(jīng)典與文學教育研究”(13C05);廣州大學人文社科青年博士學術(shù)團隊項目“生態(tài)災害與中國當代文學書寫”(201404XSTD)

      收稿日期:2014-08-05

      doi:10.3969/j.issn.1674-117X.2015.05.013

      [文章編號]1674-117X(2015)05-0070-05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I207.425

      清流县| 平罗县| 阿图什市| 怀柔区| 台南市| 甘洛县| 云阳县| 铜陵市| 滦南县| 宾川县| 天等县| 上虞市| 宽甸| 晋江市| 镇原县| 芦溪县| 凤庆县| 建湖县| 陆丰市| 礼泉县| 新绛县| 醴陵市| 奇台县| 翁牛特旗| 山东省| 灌阳县| 于田县| 武乡县| 崇阳县| 上栗县| 阿鲁科尔沁旗| 江永县| 松潘县| 仁布县| 嘉黎县| 福泉市| 东乡族自治县| 承德市| 肃南| 赤城县| 西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