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構建生活:幸福感獲得的心理內容及過程

      2015-03-17 14:05:16張向葵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幸福感

      高 爽,張向葵

      (東北師范大學 心理學院,長春 130024)

      ·社會理論與社會建設·

      構建生活:幸福感獲得的心理內容及過程

      高爽,張向葵

      (東北師范大學 心理學院,長春 130024)

      摘要:幸福是人類行為的終極目標,是人類認為最美好的事物。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幸福感獲得的內容及過程,具有重要的學理價值。首先,以時代為背景,論述心理學界對幸福感的探尋;其次,從個體與自我和個體與他人關系的角度揭示獲得幸福感的心理內容:自尊、感恩和社會關系;最后,進一步探討幸福感在心理學研究中發(fā)展的過程:外在評價體驗的生理幸福、具有情緒和動機的心理幸福和創(chuàng)造意義的自我實現(xiàn)的幸福。從心理學的層面客觀、深入地了解幸福感,有助于人們增進心靈的成長,豐富人生的意義,構建個體的生活,擁有自我實現(xiàn)的幸福。

      關鍵詞:幸福感;積極心理學;個體生活

      收稿日期:2015-03-16

      作者簡介:高爽(1989-),女,黑龍江綏化人,博士研究生,從事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張向葵(1958-),女,黑龍江伊春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教學名師,從事兒童心理發(fā)展與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志碼: A

      文章編號:編號: 1009-1971(2015)05-0058-05

      Abstract:Well-being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human behavior. It is the wonderful thing that people believ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tent and process of well-being obtained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well-being of psychology with historical background; secondly, from the point of human beings' relationships, it discloses the psychological content to acquire well-being: self-esteem, gratitude and social relations; finally, we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well-being in the process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physiological well-being of external evaluation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with emotions and motivations and the eudaimonic well-being of the creation of meaning. The purpose is to allow people from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to objectively and deeply understand happiness, promote spiritual growth, enrich meaning of life, construct personal living and embrace the eudaimonic well-being.

      2015年4月23日,聯(lián)合國在紐約發(fā)布的《 2015年全球幸福指數(shù)報告》 (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15)新鮮出爐,該報告依據(jù)蓋洛普全球民意調查數(shù)據(jù),綜合考慮各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社會支持、平均健康壽命預期、人生抉擇的自由、慷慨程度、免于貪腐的自由等多項因素,對158個國家做出了幸福程度排名。在該榜單中,在全球158個國家和地區(qū)里,中國大陸位列第84位。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中國的經濟迅速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那么國民的幸福感是否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而提高呢?亙古以來,人們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人類行為的終極目標是什么?是永恒的生命、無盡的金錢,還是至高的權利?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回答是:人類的終極目標在于幸福。幸福從古至今都是人類追求的目標,從先哲到尋常百姓,大家都想了解幸福是什么,如何獲得幸福。在這瞬息萬變的年代,人類享有較為優(yōu)渥的物質生活,但伴隨的精神壓力也與日俱增,幸福感在這年代更突顯出其重要性。積極心理學家本·沙哈爾在美國哈佛大學講授的“幸福課”已成為當前最受歡迎的課程,每學期選修的人數(shù)打破哈佛記錄,而有關于幸福感的探討也成為眾多學科興趣聚焦的議題,從過去哲學式的抽象思考,到現(xiàn)在科學的系統(tǒng)的實證探索,無一不致力于對幸福的研究。本文試圖從心理學對幸福探尋的角度,探討獲得自我實現(xiàn)幸福的心理內容,進一步揭示幸福感在心理學研究中發(fā)展的過程:外在評價體驗的生理幸福、具有情緒和動機的心理幸福和創(chuàng)造意義的自我實現(xiàn)的幸福,目的在于讓人們深入了解幸福感,構建個體生活的品質與意義。

      一、心理學對于幸福感的探尋

      英國哲學家Baggini曾風趣地形容:大約100多年前,當心理學和哲學分道揚鑣的時候,它們遇到了一個常見的難題——如何分配藏書。最后,心理學把大部分關于幸福和美好人生的書籍留給了哲學,哲學則理所當然地把這些書放置在書架上。從1879年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誕生到二戰(zhàn)前,受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思潮的影響,此時心理學的研究取向主要放在治療精神疾病、使人們生活豐富充實和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少數(shù)的天才兒童。而受二戰(zhàn)后的創(chuàng)傷影響,心理學逐漸將研究重心放在心理治療上,側重于對心理疾病的測評與治療,包括抑郁癥、精神分裂癥、酗酒等,繼而出現(xiàn)了大量心理障礙對個體產生負面影響的研究。隨著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產生和后現(xiàn)代建構主義的提出,其理念對心理學的理論產生了深遠影響,并引起了心理學家對積極的心理品質的重視。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應著重研究個體的價值和全面發(fā)展,后現(xiàn)代建構主義主張個體從主觀出發(fā)積極主動地對客觀事物進行建構。直到20世紀末,在研究背景的影響和時代潮流的推動下,積極心理學之父Seligman提出,相比于之前心理學界中大量負性消極的研究,心理學家應該更加重視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包括積極情緒的研究、積極特質的研究(建構優(yōu)勢和美德)和積極組織系統(tǒng)的研究[1]。心理學界自此揭開研究的新篇章,形成新的研究思潮——積極心理學。此時,心理學家又開始重拾幸福感這一議題。

      二、幸福感獲得的心理內容

      什么是幸福感?相信不同學者對此的看法都不一樣。正如Argyle所言,幸福是“每個人知道其含義,但卻無人能夠精確其定義”。個體的關系世界是構成個體生活世界的關系,關系性是個體在實踐活動中生成的并標志人的存在樣式和存在特征的特性。據(jù)此,文章將從個體與自身的關系狀態(tài)和個體與社會的關系狀態(tài)兩方面對此進行論述。個體與自身的關系狀態(tài)包含個體內在的自我調節(jié);個體與社會的關系狀態(tài)包含個體外在的人際和諧。

      (一)自尊

      自尊是個體對自我能力和自我價值是否得到他人、社會承認及認可的情感體驗,屬于自我系統(tǒng)中的情感成分,具有評價意義[2]。自尊是個體生存需要與價值需要的有機結合。生存需要要求個體有能力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zhàn),表現(xiàn)為勝任感;價值需要要求個體的能力發(fā)揮須符合社會的價值標準,表現(xiàn)為價值感。勝任感會使個體產生自信心,而價值感則使個體產生自己是重要的、有意義的或受尊重的感受。研究表明,自尊是對幸福感預測力較強的影響因子之一,自尊越高,個體的自我價值感越高,會從較為積極的方面看待自己,其自我意義的體會和自我實現(xiàn)的追求就越高,具有較高的幸福感。自尊的評價意義與幸福感的評價成分有部分重疊,都標志著主體的自我評價性變量,且自尊與幸福感二者的評價皆趨于個體對自我整體、正向、積極的評價,由此可以解釋自尊對幸福感的預測。此外,自尊可以通過自身的緩沖機制來影響幸福感,高自尊的個體在面臨挑戰(zhàn)和困境時,個體會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以及過有意義的生活,繼而努力尋求對自己有利的自尊源,把有利于維護自尊的事物看得更為重要,使自己從焦慮中擺脫出來。因為自尊是個體適應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心理機制,具有緩解和減少由生活中的毀滅、破壞、失敗、被拒絕、被遺忘等具有“死亡”意義的因素引起的焦慮之功能,從而保證心理健康。但是,高自尊的個體就會體驗到更多的幸福感嗎?在此需要考慮到在追求自尊過程中所付出的長期代價,理性面對自我調節(jié)代價、身體健康代價和心理健康代價等,以免導致幸福感因追求自尊的過程付出的代價而受損。據(jù)此,有研究者提出具有穩(wěn)定自尊的個體能夠對自身的評價與自尊水平相一致,即理想中的自我和真實的自我較為接近,并且這種擁有高且穩(wěn)定自尊的個體具有較高的幸福感[3]。

      (二)感恩

      感恩是個體受恩惠時產生的一種感激和愉悅的感受,是推動個體關心他人和傳遞支持性社會關系的道德情感[4]。 感恩具有情緒認知和道德的的意義。情緒認知成分表現(xiàn)在個體在對受恩惠幫助事件進行認知思考后,能夠對他人的善意行為進行情緒覺察并對此進行積極的情緒表達。感恩作為一種個體資源,無論哲學界,抑或是宗教界都認為感恩是所有美德之父。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對幸福感進行研究時,主張幸福感來自個體的優(yōu)勢與美德。他曾在自己教授的積極心理學課堂上做過“感恩之夜”這類的活動,讓每個學生帶一個在自己生命中很重要但自己卻從未好好感謝過的人來到課堂,讓學生上臺講一下為什么自己要感謝這個人,隨后,他將課堂上的感恩練習遷移到寫日記的實驗中,要求學生寫下令自己心存感激和厭惡的事情,發(fā)現(xiàn)感恩練習讓學生收獲感動與溫存的同時,也提高了個體的幸福感,尤其是寫下感恩事件的學生,快樂程度和生活滿意度都顯著提高。如前所述,積極情緒是幸福感的重要構成部分,而感恩的情緒覺察和情緒表達都是基于個體對積極事件的正向感知,由此可以解釋感恩對幸福感的預測作用,而移情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亦起到重要作用,個體可以通過同理心情緒(empathic emotions)理解他人對自己的幫助,更容易產生感恩體驗。擴展建構理論提出感恩作為個體積極情緒特質對認知具有啟動和擴展效應,可以提高個體認知活性,并建構個體需要的各種資源,而認知能力的提高和資源的豐富能夠提高個體的適應能力[5]。同時,感恩亦是自我實現(xiàn)的核心特征,自我實現(xiàn)者常常通過感恩獲得愉悅感從而促進個體幸福感。

      (三)社會關系

      社會性是人最本質的規(guī)定性,是人最根本的屬性[6]。個體不能夠脫離社會關系而存在,社會關系是個體關系世界中最基本表征個體本質特征的部分,個體的生活狀態(tài)取決于個體與社會及他人的關系,包括對社會或他人的認知評價,與他人溝通互動的情感聯(lián)系??梢?,人際關系是人類重要的活動,每個人都有歸屬的需要,歸屬的需要是一種社會性需要,反應出個體感覺到自己具有價值、被愛與關懷,反應出個體希望與他人建立關系的傾向。國內外的重多研究發(fā)現(xiàn),人際關系是影響個體幸福感的因素之一,尤其是東方文化背景下展開的研究影響更大,相比于西方文化背景下強調的獨立型自我,東方亞洲文化更傾向于互倚型自我,強調自我與他人之間的依賴關系,認為不僅自己要幸福,也要改善他人的幸福,在人際互動的過程中,更追求和諧的集體幸福感。并且,社會關系具有社會支持的作用,社會支持包括可見的實際的支持,如直接物質援助和社會網絡;也包括體驗到的情緒上的支持,如被理解、被尊重的體驗及滿意感。社會支持通過信息或物質給人們提供幫助,進而增加人們的喜悅感、歸屬感,并促進自尊水平和自信心的提升,使個體體驗到幸福感。同時,緩沖器模型(the moderator or buffering model)認為:積極的社會交往具有緩沖的功能,能夠緩沖消極的社會交往對幸福感造成的有害影響。良好的社會關系直接對個體幸福感產生作用,即無論個體是否在壓力狀態(tài)下,社會關系都會提供穩(wěn)定的積極經驗,提升個體幸福感;同時社會關系也會間接地通過緩沖機制對其進行影響,當個體處于壓力狀態(tài)下,通過社會支持的幫助,緩沖壓力對個體造成的負面影響,進而增進個體身心健康和幸福感。Ryff發(fā)現(xiàn)個體對生活目的的追求以及與他人的友好關系是個體心理健康中最重要的特征[7]。對生活目的的追求即前面所述個體的意義感,以及自我實現(xiàn)的幸福是通過“內外兼修”的方式進而體驗的?!皟取笔侵竷仍谧晕业恼蠄A融,感知自我實現(xiàn)的意義,追尋意義的目標;“外”是指外在與他人進行的和諧互動,即良好的社會關系。自我決定理論以實現(xiàn)論為理論基礎[8]。提出幸福感中心概念理論模型,其中一方面包括個體的自我實現(xiàn),另一方面則試圖闡述個體自我實現(xiàn)的意義及如何實現(xiàn);認為幸福感的關鍵因素是滿足三個心理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關系需要。可見,社會關系需要的滿足與個體幸福感息息相關。

      三、心理幸福成長的過程

      由上而知,幸福感獲得的心理內容可從個體與自身的關系狀態(tài)和個體與社會的關系狀態(tài)兩方面進行探討。那么心理學對個體生活幸福感的構建經由怎樣的過程?以下三點為心理學家在對幸福感的內涵和理論建構進行探索與研究時,所歷經的從外在評價到內在心理評價到具有意義的自我實現(xiàn)體驗的階段性過程。

      (1)外在評價體驗的生理幸福

      在初始階段,幸福感常被作為一種外在的評價標準,如金錢、感官享受、婚姻、受教育水平等人口學變量,個體的幸福感高低與這些外在評價的高低息息相關,認為個體只有達到評價標準時,才會感受到幸福。其中金錢與幸福感的關系的討論一直都充滿爭議,無論是心理學家還是經濟學家,都試圖尋找出金錢與幸福感的微妙關系,可結果卻不盡相同。曾有一項研究針對國內六大城市進行幸福感指數(shù)測試,結果發(fā)現(xiàn)幸福感指數(shù)與人均月收入并非呈正相關,例如人均月收入最高的上海幸福度指數(shù)卻排倒數(shù),也有一些研究指出幸福感與收入的相關僅在一定范圍內成正比。同時,感官享受常常被當作獲得幸福的捷徑,即通過購物、過度飲食、毒品等獲得身體上的愉悅。現(xiàn)代人對于幸福感與身體上的愉悅的混淆,先哲曾對此進行區(qū)分,認為個體主觀感覺的需要滿足帶來的是暫時的愉悅,而源自人性的愿望的實現(xiàn)導致個體的成長才會產生幸福感。身體上的愉悅不等同于幸福感,幸福感并非通過外在的生理享受而獲得。追溯這種生理幸福感的根源,古希臘的享樂主義觀對其影響頗深,該觀點認為人類的生活目標在于享受極大的快樂,而幸福則是快樂的總和,支持者亦提出人類生活的終極目標在于追求感官快樂。受這些理論觀點的影響,人們對幸福的理解更加重視具有外在評價的體驗。然而,這些外部評價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較小,研究者開始轉向研究內部的心理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

      (2)具有情緒和動機的心理幸福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優(yōu)越的物質環(huán)境不能使個體獲得滿足,人們開始重視精神層面的追求。幸福感這一研究領域的崛起,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由于西方國家的物質充足及醫(yī)療品質提升,這使得他們認為生活不僅僅是在尋求生存,人們開始關心生活的品質,已經超越經濟上的繁榮[9]。此時,幸福感的研究者們逐漸重視個體的主觀感受。概而言之,研究者從主體的感受角度將幸福感按情緒特殊性和領域特殊性劃分為個體積極或消極的體驗[10],認為幸福感來自生活中較多積極情緒和較少消極情緒,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測量與評價是衡量幸福感的重要指標。隨著研究的深入,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僅僅考慮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對幸福感的影響是片面的,應更加重視個體的認知因素,即考慮個體對于過去一段時間對生活進行評價所得的整體感覺,這種衡量幸福感的方式接近于生活滿意度的自我評估。亦有研究者將個體的情緒與認知因素整合到一個框架中進行幸福感的研究,即幸福感是由對生活的滿意程度以及所感受的正負情緒強度整體的評估。這樣既考慮了情緒因素,也兼顧了個體的認知因素,在一段時間內被大多數(shù)學者所接受,并以此為架構展開心理幸福感的研究。

      (3)創(chuàng)造意義的自我實現(xiàn)的幸福

      如前所述,心理學從最開始對幸福的理解從外在的評價的標準,發(fā)展到情緒和認知層面,類似于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從基本的缺失性需要到自我實現(xiàn)的成長性需要的這一蛻變過程。心理學對于幸福感的研究更加重視個體創(chuàng)造意義的自我實現(xiàn)的幸福,幸福的過程通過生命意義去感悟支持,目的在于獲得自我實現(xiàn)的幸福?!对娊洝ご笱拧ぞd》有云“堇茶如飴”,即甘之如飴,在痛苦的情境中個體卻感受到甜蜜幸福而欣然接受,這與個體內在的意義感、高層次的自我實現(xiàn)需要密不可分。弗蘭克爾認為人類需要生命意義,并且具有追尋意義的動機,會不斷去發(fā)現(xiàn)其生命的意義與目的,具有追求和充滿意義的生活方式會提升個體的幸福感,促進身心健康[11]。幸福源于個體需要的滿足,追尋目標和意義的過程激發(fā)的動力是促進幸福的原動力。有一個生動的例子,如果有兩個餅干工廠,一個經營的很好,另一個很失敗。它們可能有著完全一致的輸入(糖、面粉、勞動力、電力),但生產出的餅干質量差異很大,這種結果的迥異取決于他們的生產過程。幸福也是如此,意義感在過程中顯得彌足珍貴。哈佛最受歡迎的幸福課講授者Shahar認為幸福是快樂和意義的結合,幸福的人往往具有帶有快樂和意義的目標,并為此去追尋[12]。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認為,個體只要能提供清晰的目的、清晰的指導準則,并能讓人集中注意力、專心去做,那么任何目標都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意義[13]。意識是個體運用感覺、知覺、思維、記憶等心理活動,對內部身心狀態(tài)和外部環(huán)境中的人、事、物的變化的綜合覺察與認識。而意識的力量可以幫助人們把無助的境況轉變?yōu)橛袡C會轉敗為勝的挑戰(zhàn)。由此,幸福感更加注重個體在目標實現(xiàn)過程中的意義體驗,使個體發(fā)揮潛能,進而自我實現(xiàn),此種內在體驗的自我實現(xiàn)的幸福則是充滿張力且歷久彌新的。

      綜上所述,盡管不同學者對幸福感的定義莫衷一是,但個體對于幸福感的探索與追尋卻從未停止過。文章以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從個體與自身的關系狀態(tài)和個體與社會的關系狀態(tài)兩方面對此進行論述,提出自尊和感恩是促進個體自我調節(jié)獲得幸福感的重要內容,社會關系則是提升個體人際和諧獲得幸福感的重要影響因素。進一步,縱觀幸福感在心理學研究的情形,我們發(fā)現(xiàn),個體對幸福感的認識可能是眾中擇一的看待,也可能是將其作為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去感知,而無論對幸福感的理解和認識停留在何種層面上,幸福感則更加注重個體在目標實現(xiàn)過程中的意義體驗,即創(chuàng)造意義的自我實現(xiàn),此種內在體驗的自我實現(xiàn)的幸福則是充滿張力且歷久彌新的。行文至此,希望通過本文能讓讀者從心理學的層面客觀、深入地了解幸福感 的內容及過程,繼而增進心靈的成長,豐富人生的意義,更好地去構建個體的生活,擁抱幸福,這便是撰寫此文所體現(xiàn)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美]馬丁·塞利格曼. 真實的幸福[M]. 洪蘭,譯. 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0:78-82.

      [2]張向葵, 叢曉波. 自尊的本質探尋與教育關懷[J]. 教育研究, 2006,(6):15-20.

      [3]PARADISE A W, KERNIS M H. Self-esteem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mplications of Fragile Self-esteem[J].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2,(4): 345-361.

      [4]EMMONS R A, SHELTON C M. Gratitude and the Science of Positive Psychology[J].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02,(18):459-471.

      [5]FREDRICKSON B L, BRANIGAN C. 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 the Scope of Attention and Thought-action Repertoires[J].Cognition & Emotion,2005,(3):313-332.

      [6]張向葵, 叢曉波. 關于心理健康的哲學思考[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2):119-126.

      [7]RYFF C D, SINGER B. The Contours of Positive Human Health[J]. Psychological Inquiry,1998, (1):1-28.

      [8]RYAN R M, DECI E L. To Be Happy or to Be Self-fulfilled: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emonic Well-being[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52):141-166.

      [9]CRAWFORD S E, DIENER E, WIRTZ D, et al. Wanting, Having, and Satisfaction: Examining the Role of Desire Discrepancies in Satisfaction with Incom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2,(3): 725.

      [10]HSEE C K, HASTIE R, CHEN J. Hedonomics: Bridging Decision Research with Happiness Research[J].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8,(3): 224-243.

      [11][奧]弗蘭克爾. 追尋生命的意義[M].何忠強,楊鳳池,譯.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109-113.

      [12]BEN-SHAHAR T. Happier: Learn the Secrets to Daily Joy and Lasting Fulfillment[M]. McGraw-Hill Companies, 2007.

      [13][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幸福的真意[M].張定綺,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31-36.

      Constructive Living: Psychological Content and

      Process of Well-being Obtained

      GAO Shuang,ZHANG Xiang-kui

      (School of Psychology,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 China)

      Key words: well-being;positive psychology;individual life

      [責任編輯:唐魁玉]

      猜你喜歡
      積極心理學幸福感
      7件小事,讓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10
      奉獻、互助和封禁已轉變我們的“幸福感”
      英語文摘(2020年11期)2020-02-06 08:53:32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樣
      當代陜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34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關于積極心理學與心理健康教育創(chuàng)新的探索
      亞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1:14:07
      探索積極心理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滲透與運用
      淺析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活中的運用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27:07
      職校生積極心理導向的體驗式活動班會創(chuàng)設研究
      職業(yè)(2016年10期)2016-10-20 21:40:38
      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成長輔導中的應用
      別讓孩子的幸福感丟失
      科學之友(2014年14期)2014-08-22 12:42:42
      宁海县| 肃北| 驻马店市| 莱阳市| 宁远县| 阿坝县| 岳普湖县| 泸州市| 巴南区| 金堂县| 雷州市| 遂昌县| 沿河| 安康市| 柳林县| 防城港市| 屯留县| 嘉兴市| 镇雄县| 临猗县| 多伦县| 涪陵区| 通辽市| 新龙县| 三亚市| 家居| 安丘市| 玉龙| 方城县| 阳信县| 安远县| 黄大仙区| 长垣县| 米林县| 临江市| 突泉县| 盐池县| 六安市| 县级市| 辽源市| 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