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歌劇院的確名不虛傳,其既像貝殼、又似白帆般的獨特造型,不愧于人們對它的廣泛贊譽。
原想這世界著名建筑其內(nèi)裝飾也必定晶瑩璀璨、富麗堂皇,可進入之后發(fā)現(xiàn),無論是它的大廳、售票處、小賣部,還是廁所,裝修都極其簡陋。很多地方的頂部、墻面、地面甚至就是灰色的原始水泥面。這等裝修水準,在國內(nèi)就連最普通的公共建筑都是不能“容忍”的。但進入劇場,則又是一番天地:內(nèi)部陳設新穎、華麗、考究,對保證收聽、收視效果的設施,人家又是一絲不茍、毫不吝嗇。為避免在演出時反光和演出時保證有圓潤的音響效果,墻壁一律用暗光的夾板鑲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產(chǎn)的黃楊木和樺木制成,彈簧椅蒙上紅色光滑的皮套。僅舞臺燈光有200回路,由計算機統(tǒng)一控制。還裝有閉路電視,使舞臺監(jiān)督對臺上、臺下情況一目了然。此等裝飾和設施,在40年前尤為難能可貴。
當?shù)氐挠嘘P(guān)專家告知,悉尼歌劇院的設計和建造者,既有超前的眼光和意識,著力把它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劇院,更注重每一點投資的實效。該花的錢,該在設計和建造時花費的氣力,一點都不含糊。而其他地方則以滿足基本實用為原則,能儉省就最大限度地儉省。悉尼歌劇院在大廳、售票處、小賣部、廁所等方面的“土氣”,不僅沒有給這座世界著名經(jīng)典建筑減色,反而令其更具影響力和廣泛的借鑒意義。
素材解讀
角度一:創(chuàng)新,成功的基石。悉尼歌劇院既像貝殼、又似白帆般的獨特造型,使它獲得世界第八奇景的贊譽。由此可見,擁有創(chuàng)新精神是多么重要。擁有創(chuàng)新精神,我們能如雄鷹一樣,搏擊萬里長空;擁有創(chuàng)新精神,我們能如曇花一現(xiàn),留下美麗瞬間;擁有創(chuàng)新精神,我們能如梅花一樣,經(jīng)受住霜雪的考驗。所以說讓創(chuàng)新為我們揚帆起航,駛向成功彼岸。
角度二:節(jié)儉是永恒的時尚。節(jié)儉是一種社會責任,是一種個人涵養(yǎng),是一種文明的傳承、美德的延續(xù),更是亙古不變的永恒時尚。因為富足,我們有權(quán)享受生活,但我們無權(quán)廢棄和浪費有價值的物質(zhì)、資源,“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否則是一種罪過。正如悉尼歌劇院在設計和建造時,該花的錢一點都不含糊,其他地方則能節(jié)儉就最大限度地節(jié)儉。
角度三:把目光放長遠些。悉尼歌劇院的設計和建造者,具有超前的眼光和意識,因而把它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劇院。只顧眼前利益,只能得到蠅頭小利;目光長遠,方能笑到最后,摘取勝利的果實。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意料之外事,因此不管在什么時候、做什么事,我們都應把目光放長遠些,顧全大局,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贏得更好的發(fā)展!
角度四:和諧造就世界。在悉尼歌劇院中,它的“土氣”和“華麗”有機和諧地組合在一起,令其更具影響力和廣泛的借鑒意義。和諧,美哉!無論是事物的相處,還是文化的積淀,都與和諧息息相關(guān)。不管是圍觀日常生活,還是宏觀外在世界,都可以看到和諧的繽紛色彩。我們回味過去和諧醞釀的氣息,展望未來和諧開創(chuàng)的美好。讓我們品味和諧之美,譜寫美好世界的和諧樂章吧!適用話題:創(chuàng)新節(jié)儉長遠目光和諧
胡一虎的爭與讓
胡一虎從一個普通的貧家學子成長為當今享譽華人世界的著名主持人,他的“爭”與“讓”的態(tài)度值得一提。
作為一名初出茅廬的記者,怎樣才能脫穎而出,他的“爭”成全了他。那是1994年,南非實行歷史上第一次多種族選舉,呼聲最高的是黑人領(lǐng)袖曼德拉。但南非境內(nèi)很多反對分子經(jīng)常制造爆炸事件,前去采訪成為性命攸關(guān)的事。這時,胡一虎站了出來:“危險在哪兒,機會就在哪兒,去南非是我的機會?!钡侥戏呛蟛痪?,胡一虎得到消息,曼德拉會在另外一個城市德班出現(xiàn)。當看到曼德拉經(jīng)過自己所在人群的方向時,胡一虎果敢地取出話筒,用當?shù)赝琳Z喊道:“天佑南非,曼德拉萬歲!”曼德拉看到一名黃面孔的東方人用土語問候他,也馬上激動起來,走過來緊緊握住胡一虎的手。緊接著,胡一虎用早已背熟的英文向即將成為南非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tǒng)的曼德拉提問,曼德拉也給予積極的回應,破例回答了幾個問題,同來的攝影師趕忙把鏡頭焦距對準了他和曼德拉。
正是這一次采訪,讓大家認識了胡一虎,記住了這個充滿勇氣和智慧的記者,也讓胡一虎走上了人生的高峰。憑著這種勇氣和智慧,他成為一個人脈廣、路子寬、享譽華人世界的主持人。
但胡一虎的“讓”,卻鮮為人知。年過40,胡一虎更傾向于單純的主持。平時有什么節(jié)目或外出采訪的機會,他都交給年輕人去做,給他們鍛煉的空間。他的感受是:“我40歲以后要過得越簡單越好,因為我想把時間留給我最想與之相伴的人。我要讓日后的記憶更完美?!辫b于此,他把許多機會甚至榮譽讓給了年輕人。看著他們或驚喜或激動或凝重的面孔,他想到了年輕時的自己。那一幫年輕人每每見到他,都畢恭畢敬地喊一聲“胡老師”。
素材解讀
角度一:不斷挑戰(zhàn)自我。作為一名初出茅廬的記者,胡一虎不斷地挑戰(zhàn)自我,終于成為一個享譽華人世界的主持人。人之所以能成就一番大事業(yè),是因為對自身的挑戰(zhàn),在困難中拼搏,在困難中成長,在困難中發(fā)現(xiàn)機會,摒除外界的干擾,才走向了成功的殿堂?!鞍子癫粴?,孰為圭璋?!蔽覀儾唤?jīng)歷挫折,不挑戰(zhàn)自我,怎能在成功的路上前行?所以我們要永不言棄,用自己的行動在歷史長河中劃下一道閃亮的痕跡。
角度二:“讓出自我價值”。胡一虎在工作中,把許多機會甚至榮譽讓給了年輕人。在他的謙讓中,展示的是他的胸懷和風度。謙讓,締造了奉獻的世界;謙讓,譜出了生活的樂章;謙讓,帶來了靈魂的洗禮。謙讓是一種美德,成全了別人,也帶來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角度三:拋開雜念,用勇氣成就人生。多余的顧念只會束縛住自己的手腳。拋開它們,手就不會發(fā)抖,心也會更堅定。就像胡一虎在南非采訪那樣,拋開了危險的顧念,憑借著自己的勇氣獲得了真正的成功。因此,拋開雜念,用勇氣成就人生吧!這是一種智慧的抉擇。
角度四:學會用智。俗語云:“初生牛犢不懼虎。”青年人都喜歡做一個勇敢者。勇敢,當然是值得贊美的。然而,面對這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面對這千變?nèi)f化的現(xiàn)實,以及隨著年齡的增長,擺在我們面前的一系列人生課題,光憑勇敢顯然是不夠的。我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學會用智。胡一虎正是憑借自己的智慧成功地采訪了曼德拉。
適用話題:挑戰(zhàn)謙讓 勇氣 智慧
生活的平衡
所謂生活的平衡,首先應當包含精神的自在狀態(tài)。羅素先生寫過一本書,叫《幸福之路》,全書分為“幸福的原因”和“為什么不快樂”兩部分,其中幸福的原因包括了家庭、愛情、閑暇、工作等等,不快樂的原因則有競爭、熾情等。這里的熾情指的就是某種不適當、過度投入的精神狀態(tài),是一種生活極度缺乏平衡的體現(xiàn)。照羅素先生的說法,倘若為了生活中的某一種要素,而犧牲了其他的許多,是萬萬不應當?shù)摹?/p>
羅素本人5歲的時候,曾經(jīng)覺得人生不堪忍受,因為如果按活到70歲算的話,他才挨過了人生的1/14。直到他發(fā)現(xiàn)了數(shù)學和哲學中的樂趣,發(fā)現(xiàn)了當時所居住的彭布羅克邸園的自然之美后,一切才仿佛豁然開朗。從此羅素對生活充滿了熱愛,以至于當他的威廉舅公鄭重地告訴他,人類享受生命愉悅的能力將隨年齡的增長而衰退時,他又驚又怕地流了一夜眼淚。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平衡生活的一條重要途徑即是增加生活的元素。多培養(yǎng)一些愛好,工作的時候?qū)W⒄J真,閑暇的時候“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像錢鍾書先生那樣心上沒有掛礙,讓輕松的靈魂專注于肉體的愉悅。這樣使生活豐富起來,生活自然也就趨于平衡。
素材解讀
角度一:過一種平衡的生活。所謂生活的平衡,首先應當包含精神的自在狀態(tài)。我們生活在一個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時代,我們都有所追求,有所期待,但最終追求的還是一種幸福感。想要我們的生活充滿幸福,我想物質(zhì)生活與精神生活都必不可少。物質(zhì)必不可少,但多了卻會讓我們迷失自己,更會讓我們失去一些精神財富。若我們能夠平衡物質(zhì)生活與精神生活,我想這便是過一種平衡的生活的真諦。
角度二:勞逸結(jié)合,樂在其中。蒼鷹疾飛,只為享受“打拼”的豪邁;魚游淺溪,只為體會“打盹”的安閑。野馬奔騰,只為享受“打拼”的激昂;夜鶯輕歌,只為體會“打盹”的自在。瀑布飛瀉,只為享受“打拼”的壯闊;湖靜如鏡,只為享受“打盹”的平和。生活需要“打拼”,也需要“打盹”。只有勞逸結(jié)合,才能樂在其中。正如羅素先生所說,倘若為了生活中的某一種要素,而犧牲了其他的許多,是萬萬不應當?shù)摹?/p>
角度三:凡事需要有度。羅素先生認為,過度投入的精神狀態(tài),是一種生活極度缺乏平衡的體現(xiàn),所以凡事需要有度。其實,我們的身邊處處是“度”,“度”并不損害你的人生,反而會使你的人生過得更好。處事之道難在守度,守度了,才有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才有適合自己的成才環(huán)境,命運之神才會光顧。藝術(shù)講究度,科學講究度,生活講究度,經(jīng)商講究度,人生講究度。人的一生豈能不研究、不遵循“度”呢?
角度四:詩意地生活。詩意地生活,自可“閑觀好山當戶碧云晚”;詩意地生活,自可“靜賞古層貯月松風涼”。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存世在百年之間,生命之路唯有用一份清明與淡定去行走,詩意地生活,才可找到自身真正的價值,從而像錢鍾書先生那樣心上沒有掛礙,讓輕松的靈魂專注于肉體的愉悅。
適用話題:平衡逸結(jié) 合凡事有度 詩意
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巴基斯坦17歲少女馬拉拉
2014年10月10日,因為對兒童及青少年的權(quán)益做出了重大貢獻,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與凱拉什·薩蒂亞爾希共同獲得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成為該獎項最年輕的得主。
馬拉拉·優(yōu)素福·扎伊,17歲,1997年7月12日出生,是巴基斯坦西北部斯瓦特河谷的一名女學生,反抗塔利班的迫害、追殺,以爭取婦女接受教育的權(quán)利而聞名。
2009年,12歲的馬拉拉開始在BBC的烏爾都語網(wǎng)站上用化名撰寫個人網(wǎng)志,揭露塔利班的暴行。
2012年10月9日,馬拉拉放學回家途中,校車被一名身著警服的襲擊者攔下。槍手登上校車,問:“你們誰是馬拉拉?快說,不然把你們統(tǒng)統(tǒng)斃了?!睘榱吮Wo其他同學,馬拉拉挺身而出。身份暴露后,槍手對著她的臉開了槍,子彈穿過她的頭、頸,嵌入肩膀。槍響后,武裝分子逃之天天。危急之時,她被飛機運往英國,在伯明翰的伊麗莎白女王醫(yī)院救治。2013年2月份的手術(shù)補造了她的顱骨,并使她恢復了聽力。3月19日,她換上新校服,在伯明翰就近入學埃德巴斯通女子高中。
2013年7月12日,是馬拉拉的16歲生日。這一天,馬拉拉在聯(lián)合國發(fā)表了康復后的首次公開演講,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英國前首相布朗均參加了這一特殊活動。
2013年秋天,她出版了個人回憶錄,該書名為《我是馬拉拉》(I Am Malala)。塔利班曾宣稱,如果馬拉拉逃過一劫,一定會“再想辦法追殺她”。在書中,曾經(jīng)在槍口下面對死亡威脅,頭部受重創(chuàng)的馬拉拉以最響亮的聲音回答說:她永不會在威脅中后退和倒下,一定要為弱勢孩童,特別是女孩發(fā)聲,爭取實現(xiàn)平等教育權(quán)……
素材解讀
角度一:臨危不懼,意志頑強。武裝恐怖分子曾多次放出狠話說,禁止女童上學,要殺了馬拉拉。可是,小小年紀的馬拉拉無所畏懼,照樣揭露塔利班的倒行逆施,照例上學。當恐怖分子要加害其他同學時,她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保護其他同學。當恐怖分子用槍指著她的頭顱時,她臨危不懼,毫不屈服。她的精神和意志感動了全世界,感動著我們每一個人。
角度二:正義必勝,邪惡必敗。馬拉拉受傷以后,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與救治,特別是巴基斯坦總統(tǒng)、總理慰問她,英國伯明翰的伊麗莎白女王醫(yī)院救治她,伯明翰的女子高中接納她就讀,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英國前首相布朗均接見她……因為馬拉拉代表的是正義,她喊出了人民的正義聲音。
適用話題:頑強、堅定、犧牲、臨危不懼、挺身而出、正義戰(zhàn)勝邪惡……
(河北辛集中學語文組 曹保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