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華
書法是一種載體,人們就是要通過這種載體,來體現(xiàn)自己的追求,體現(xiàn)自己的精神,體現(xiàn)自己的生命。而這留在人間的線條,只是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永恒。王羲之至今不死,歐、顏、柳、趙與中國書法同在。
中國書法藝術作為世界藝術門類之一,歷經(jīng)幾千年,久而不衰,吸引著眾多的愛好者傾其畢生精力為之奮斗。馮其庸先生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
馮其庸名遲,字其庸,號寬堂,齋號“瓜飯樓”。1924年出生于江蘇無錫,在江南藝術之風的熏陶下,從幼年即開始臨習《芥子園畫譜》和各種法帖。少年時,他曾考取過蘇州美術??茖W校,1948年從無錫國專畢業(yè),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4年到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1986年調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馮其庸先生開啟對書法一生的追求,大致可以追溯到1946年春入無錫國專時。王蘧常先生是馮先生初入無錫國專時的老師,師生二人情誼甚篤,幾十年后王蘧常先生還在“不妨春秋佳日去,最難風雨故人來”的對子上題了跋語。
馮先生曾臨摹歷代名家碑帖,既有廣度,也有深度。先受書法于王蘧常,后又與劉海粟、朱屺瞻、謝稚柳、唐云、啟功、徐邦達,楊仁愷、周懷民、許麟廬諸先生游,于書畫潛心學習……
馮先生早年花了很大的功夫臨《九成宮》《皇甫君碑》《虞恭公碑》《化度寺碑》《泉南生墓志銘》《道固法師碑》《張黑女墓志》《張猛龍碑》《黃庭經(jīng)》《圣教序》《蘭亭序》等碑帖,并細心揣摩,觀察名家用筆的特征。后來,在學習中認識到王羲之的《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頻有哀禍帖》《孔侍中帖》五帖很難學,固馮其庸在王字上下的工夫最多。近年來,馮其庸以扎實的功底、極高的修養(yǎng)、廣博的知識、詩人的天賦、精深的書論,形成了自己豪放渾厚的風格,特別是行草書,不唯古是尊,出入二王,受董其昌的影響較大。與董字風姿柔媚相比,馮字顯然剛健老辣,神氣十足,極富金石味。他的書法內(nèi)容大都是自己精心創(chuàng)作的,字里行間溢出深厚的學養(yǎng)。倘若排列在世學者的書法,啟功第一、馮其庸應列為第二。
馮其庸先生書寫擅用長鋒羊毫,縱挫橫揉,力透紙背,剛柔相濟,筆墨酣暢。他的字,絕不是逞怪弄險,卻能寓意趣于點畫之中,蘊神情于點畫之外,于平正規(guī)矩處見其神采。
一般的書家,難處理的是一篇中相同的字和偏旁。馮先生則迎難而上,在處理一篇中相同的字以及相同的偏旁變化自然多端。例如,行書《減蘭詠水仙詞》手卷(見圖1),觀之如清風徐來,無論是章法、結體還是用筆,都無可挑剔;再如馮其庸所書《貴陽黔靈山舊聯(lián)》長聯(lián)(見圖2),氣勢博大,節(jié)奏起伏跌宕而又是那么自然。馮先生的小楷,既有楷法,又有靈動之意,章法上筆墨的中文和朱筆的點評相錯落,讀來極為舒服。
再玩味,則感到馮先生的書法“功夫在書外”了,所作所寫內(nèi)容多為作者自己的詩詞,如大幅自作詩《青藤》(見圖3)。這些詩詞是一個學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切實感受和認識(1998年8月,馮其庸以76歲的高齡,第二次上帕米爾高原,于海拔4700米的明鐵蓋山口,發(fā)現(xiàn)玄奘取經(jīng)回國的山口古道,此古道為玄奘回國以后1355年來的第一次被攀登)。
馮先生雖已耄耋之年,但一拿起筆來,精、氣、神俱增,筆筆如錐畫沙、屋漏痕。即使“文革”一開始,馮先生被打成吳晗“三家村”的人物,之后又升級為所謂中宣部“閻王殿”的人物時,也未放棄手中的毛筆。1969年,他怕紅衛(wèi)兵抄家把《紅樓夢》抄走,就偷偷抄一本保留下來。這項抄書工程是秘密進行的,每天夜深人靜,等家人都睡著以后,馮先生就挑燈夜戰(zhàn),一筆一筆地抄,每次幾個小時,抄到抄不動了就睡覺,第二天再去挨批。整整一年,馮其庸按照《紅樓夢》的原行原頁,用朱墨兩色抄成,一共16本,終于在1970年下放前趕完了。在那個雨夜,馮其庸在寫下最后一個句號時又賦詩一首:“《紅樓》抄罷雨絲絲,正是春歸花落時。千古文章多血淚,傷心最此斷腸辭?!边@些經(jīng)歷也讓馮其庸先生對曾經(jīng)覺得沒勁的《紅樓夢》有了新的認識。馮先生的這種境界,是其數(shù)十年如一日不可一日無書所研修的結果。
馮先生著書甚豐是其書法形成其獨特風格的重要方面。馮先生以研究《紅樓夢》著稱于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等書。他還在研究中國文化史、古代文學史、戲曲史、藝術史等方面做出了成就。從《馮其庸文集》編輯出版座談會上了解到,《馮其庸文集》將由中華書局結集出版,其中收錄了馮先生自1947年10月發(fā)表首篇文史論文以來所有的著作,包括紅樓夢研究、西域考古、書畫鑒賞與評論、文學評論、戲曲評論、詩詞作品、古籍整理、序跋等,共分17卷,總字數(shù)近千萬。首卷將于明年上半年出版,其余于年底前全部出齊。這不僅僅是馮先生個人的學術總結,同時對傳承傳統(tǒng)文化和學術研究都有非常積極的影響。到目前為止,馮先生已先后出版了個人專著28種,古籍整理5種,主編5種,共計118冊,4000余萬字。
馮先生對學習書法有很多精辟的見解。鄭寒白先生曾問馮其庸先生:“您廣覽歷代碑帖,見過許多真跡,而皈依只在王羲之‘平生苦愛右軍書,一帖蘭亭卅載余,在今天書壇力倡創(chuàng)新,對王羲之顛覆重整,大力改造的作品頗領風騷,您有何看法?”馮先生答:“藝術和市場是兩回事。對現(xiàn)今的書壇,我有兩點看法,首先是后繼有人,很多人能寫得很規(guī)矩,能夠得古人的風神。第二點,我不贊成現(xiàn)在的有些書風,它不是真正的書法。其實書法也有別才,書法家要先讀書,有修養(yǎng),有學問,眼界要開闊。只有提高了自己的學問修養(yǎng),再勤學苦練,才能使自己的藝術有所成就?!?/p>
馮先生還認為,學古人,不但要學習他們的長處,還必要看出古人的不足。要能取其所長,舍其所短。馮先生認為,在寫字的過程中,執(zhí)筆過緊便會死板,要不斷調整筆鋒,筆要隨時圓轉,如馮其庸所書唐代杜甫《水檻遣心》詩句(見圖4、圖5)。
馮其庸先生的書法造詣為什么深?
綜上所述,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首先,是他得力于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與經(jīng)歷,得以在這么多書法大師的身邊耳濡目染。其次,則是得力于他在書法方面的用工之勤。再次,則是得力于他在其他方面的卓越貢獻。最后,則是得力于他高于常人的藝術天賦與悟性。
另外,馮先生的書法藝術“書卷氣”十足,這與他豐厚的學養(yǎng)和高深的修為緊密相聯(lián)。他的書法成就,是在他的廣博學識、高度藝術修養(yǎng)和明快的性格、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的肥沃土壤上盛開的燦爛花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貌。其書法結構嚴謹,欹側而取其姿美;筆法方折遒勁而達清秀;到達骨力肌瞍筋腱,剛勁蘊藉,韻味無窮,如馮其庸所書北宋黃庭堅《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七言絕句第一首(見圖6)。
當然,有些人批評馮老的字過于甜美、平淡,但這卻是欣賞水平不及所致,沒有能力發(fā)現(xiàn)其中蘊寓的枯勁與古拙;馮其庸的字從王字入手,登堂入室,由《圣教序》而《蘭亭序》而書札,步步深入,得其精髓。初觀也許會有甜熟之感,細讀則不然,熟中有巧,熟中有生,化碑為帖,行草中有隸意,“王字”中帶出魏碑,可見書家也在求變,力求從“王字”中跳出來,如馮其庸所書清代黃景仁《都門秋思》文房聯(lián)(見圖7)。
也有的人認為馮老的字過于粗獷,其實他們沒有真正體會到馮老大開大闔是一種驚濤拍岸的宏大氣魄。評馮其庸先生的書法造詣,簡單可概括為“爐火純青”和“人書俱老”八字。所謂爐火純青,是指馮先生的近作比以往更顯文氣和清氣;而人書俱老指近作比以往更加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