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三地合作社“龐氏騙局”崩塌:涉案80億》的報道稱,去年12月河北邢臺市隆堯、柏鄉(xiāng)兩地公安局對轄區(qū)內(nèi)的三地合作社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立案偵查。該合作社利用高息和免費發(fā)放米面糧油吸引農(nóng)民入社,涉及全國16個省、市,集資人數(shù)超10萬人!這似乎是給不久前的另一篇報道《全球信任度調查:中國人更愿付出信任》作了一個令人擔憂的例證。
合作社是由地域關系中的熟人關系來支撐的,然后是熟人再介紹熟人,如此巨額的吸金案,致使超過10萬人參與其中??梢韵胂?,說服這么多人參加,不僅是利用他們的貪婪心理,更是利用了他們對熟人的信任。如果說這就是中國人更愿付出的那種信任,實在不是中國社會值得驕傲的事情。
當然,“全球信任度調查”的對象是各國的“有識人士”(NGO、企業(yè)、媒體或政府人員),而不是普通農(nóng)民。然而,正因為這些農(nóng)民是普通的中國人,他們的信任方式和性質才特別具有真實的國民心理文化特征?!坝凶R人士”的信任是他們自己說的,聽其言還得觀其行。相比之下,普通農(nóng)民的信任要真實得多,因為沒有真實的信任,他們是不會把自己的辛苦錢交到別人手里的。
倫理學家霍斯默在《信任:組織理論與哲學倫理的聯(lián)系》一文中指出,信任是一種對事情未來結果不可預期性的應對方式。如果一件事情的未來結果完全可以預期,那么,我們可以對它放心大膽地采取行動,無須投入信任。只是在預期的損失與預期的收益之間難以確定的時候,我們在做選擇的時候才需要訴諸信任。
信任不可能是完全確定的,也不可能是絕對盲目的。我們的信任總是建立在某種“擔?!保╳arrant)的基礎上。根據(jù)不同性質的擔保,研究者們將信任分為“人際信任”與“制度信任”。人際信任建立在熟悉和親近感的基礎上,是一種由個人可靠或可信提供的擔保。制度信任則是建立在制度(尤其是法治制度)的公正、穩(wěn)定和有效基礎上的。制度為所有人而不只是相熟的人提供可靠和可信的擔保,降低了社會交往的復雜性。人際信任是對個體的信任,有時又稱為人格信任。制度信任是對機構、群體、組織以及其他較抽象對象的信任,因此也被稱為非人格信任和程序信任。
人際與制度信任的區(qū)別也可以看成是“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的區(qū)別。中國人的信任經(jīng)常是一種以血緣家族或家庭和朋黨式關系中所包含的特殊情感為基礎的特殊信任,越是親密越是信任。這與現(xiàn)代陌生人社會所注重的“普遍信任”不同。普遍信任是以社會團結、共同價值觀念和信仰以及法律、社會制度等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所以,特殊信任其實是私人信任,而普通信任則為社會信任。
就其內(nèi)涵而言,這兩種信任又分別為“情感型信任”和“認知型信任”。情感型信任的內(nèi)涵是熱愛、忠、孝、義氣,它要求的是“無限”和“無條件”,被視為一種“高尚品質”。宗教信仰和政治忠誠往往要求這樣的信任。
相比之下,“認知型信任”的內(nèi)涵是懷疑、獨立思考和經(jīng)驗確認。彼得·伯格和安東·澤德瓦爾德在《疑之頌:如何信而不狂》中提出,懷疑不是它自身的目的,懷疑是為了讓信任的判斷在認知上變得更可靠,并有所行動。他們說,“懷疑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推延判斷。懷疑特別反對草率判斷、預先判斷和偏見?!庇捎谶@種懷疑注重理性思考,它本身也是可以用理性來質疑的,“懷疑應該受到懷疑……雖然在做出結論和判斷之前,懷疑者可以認真地考慮事實、可能性以及可供選擇的對象,但最終得做出選擇并付諸行動”?;诶硇詰岩珊退伎嫉倪x擇仍然會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期性。
當今中國社會里,許多人日常生活里的信任普遍呈現(xiàn)分裂的狀態(tài)。一方面在某些事情上容易情緒沖動,輕信盲從,極易上當受騙;另一方面在許多需要思考和判斷的事情抱有根深蒂固的絕對懷疑和犬儒主義。造成這種分裂的一個原因是,在中國人的信任結構中同時存在著兩種不利于公共信任的因素,第一種因素是“人際信任”遠超過“制度信任”,第二種因素是過度提倡“情感型信任”而忽略“認知型信任”。這兩個因素都與中國學校和社會教育方式的缺失有關。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再提倡“理解的要執(zhí)行,不理解的也要執(zhí)行”,但還是在許多重要的問題上要求“不爭論”和“不妄議”。這無助于在公共社會里建立長久而穩(wěn)定的信任機制。
文/徐賁
美國加州圣瑪利
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