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國家治理一維:如何解決社會問題和取得社會成就

      2015-03-19 03:50:52韓東屏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湖北武漢430074
      關鍵詞:事務成就狀況

      韓東屏,華中科技大學 哲學系,湖北 武漢 430074

      國家治理一維:如何解決社會問題和取得社會成就

      韓東屏,華中科技大學 哲學系,湖北 武漢 430074

      國家治理的一個重要維度,是如何解決社會問題和取得社會成就。社會問題和社會成就是同一社會事務的兩極狀況。一個國家,如果其多數(shù)社會事務的狀況都表現(xiàn)為社會問題,這個國家的整體狀況就差;如果其多數(shù)社會事務的狀況都表現(xiàn)為社會成就,這個國家的整體狀況就好。社會學沒有“社會成就”的范疇,它關于社會問題的成因有多種理論解釋,但沒有一個經(jīng)得起推敲,正確的解釋應該是因為缺乏有效的社會制度。與之相反,社會成就的取得,就是因為具有高效的社會制度。既然如此,不論是想獲得社會成就,還是想解決社會問題,都只能從社會制度入手。在某個社會事務上,若想取得社會成就,就要設法創(chuàng)造出新的比自己過去或其他國家更為有效的制度安排;若想解決社會問題,就要設法調整或改變原有的無效或低效的制度安排。

      國家治理; 社會問題; 社會成就; 制度; 社會賞罰

      國家治理是一個宏大論述,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可從多種維度開展研究,其中的重要一維,就是如何解決社會問題和如何取得社會成就。

      好的國家治理不論是以什么為鵠的,都應體現(xiàn)為社會的良性運行。社會學為了揭示實現(xiàn)社會良性運行的秘密,將妨礙社會良性運行的“社會問題”(亦稱“社會病態(tài)”)確立為一個專門的范疇來加以研究,希望通過尋找產(chǎn)生社會問題的原因來消除社會問題,以保證社會的良性運行。殊不知“社會問題”的反面即“社會成就”,也與社會良性運行有關,甚至更能體現(xiàn)社會的良性運行。因為對社會問題的消除,其實最多只能實現(xiàn)社會的正常運行或一般運行而不是良性運行。只有取得社會成就,實現(xiàn)的才是社會的良性運行。故此,對社會成就之成因的探討,相對社會問題而言,如果不是更重要,也至少是同等重要。這就是說,為了治理好國家,實現(xiàn)社會良性運行,我們應當將社會問題與社會成就作為一對范疇同時展開研究,而不是只研究社會問題。

      一、社會問題和社會成就的所指

      社會學界對社會問題有許多不同的說法,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同時也都不夠精確和全面。這里所使用的“社會問題”概念與這里所擢升為理論范疇的“社會成就”概念,用來指稱任一事關公眾利益的社會公共事務,簡稱“社會事務”或“公眾事務”——都有可能發(fā)生的兩種極端狀況。這兩種極端狀況都有在一段時期內持續(xù)存在并泛化的趨勢,只不過其中的一極狀況一旦在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便會被政府或公眾認為是不好的狀況或壞事情,屬于需要予以解決的社會問題;而另一極狀況一旦在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則會被政府或公眾認為是好的狀況或好事情,屬于值得驕傲和應該繼續(xù)保持的社會成就。因此,社會問題就意謂著某一社會事務持續(xù)而泛化地呈現(xiàn)出被政府或公眾稱壞并希望有所改變的狀況,而社會成就就意謂某一社會事務持續(xù)而泛化地呈現(xiàn)出被政府或公眾稱好并引為驕傲而希望繼續(xù)保持的狀況。

      以上界定意味著筆者認為,無論社會問題還是社會成就都屬于社會事務的狀況,而不屬于個人事務的狀況或組織事務的狀況。比如某個人不務正業(yè),某個企業(yè)經(jīng)營不善之類,都不屬于社會事務。此其一。

      其二,社會問題和社會成就是社會事務的兩極狀況,而不是社會事務的一般狀況或兩極間狀況。其中,社會問題可謂社會事務的負極狀況,社會成就可謂社會事務的正極狀況。

      其三,社會問題和社會成就作為社會事務的極端狀況,實存于社會之中,具有在一段時期內持續(xù)泛化呈現(xiàn)的特點,而不具有這種特點的其他任何狀況,比如偶爾發(fā)生的狀況、在某種特殊情境下才會出現(xiàn)的狀況和僅在某處出現(xiàn)而沒有泛化或普遍化的狀況之類,均構不成社會問題或社會成就。至于為何要在“持續(xù)泛化呈現(xiàn)”的前面加上“一段時期內”的限制詞,是因為這種狀況作為社會問題,一旦被解決或因為某種原由而消失,就不會再持續(xù)泛化地呈現(xiàn);作為社會成就,如果不能被保持,也不會再持續(xù)泛化地呈現(xiàn)。由此推論,社會問題和社會成就存在著歷史與當下的區(qū)分。歷史性社會問題和歷史性社會成就,是在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社會問題或社會成就;而當下性的社會問題和社會成就,則是正在社會中發(fā)生或呈現(xiàn)的社會問題或社會成就。同時,上述關于社會問題和社會成就之特點的說明還意味著,思想或理論在思考社會時所提出的各種問題,如社會是什么?社會是何種結構?社會應如何發(fā)展?等等,由于均不是社會的現(xiàn)實狀況,更不是社會事務在歷史或當下的一段時期內持續(xù)泛化地呈現(xiàn)的狀況,也就都不屬于這里所說的實存于社會之中的社會問題,而是僅僅產(chǎn)生于頭腦中的社會問題。

      其四,社會問題和社會成就作為同一社會事務的兩極狀況,在現(xiàn)實社會中不可能同時出現(xiàn),即如果某一社會事務的狀況已經(jīng)表現(xiàn)為社會問題,就不可能同時表現(xiàn)為社會成就,反之亦然。

      其五,社會問題或社會成就作為持續(xù)泛化呈現(xiàn)的狀況,屬于一種客觀存在或客觀狀況,但這種客觀狀況被政府或公眾從主觀上賦予了或壞或好的兩極意義,并給出了或要解決或要保持的態(tài)度。并且,只有當這種客觀狀況被政府或公眾賦予了或好或壞的意義和給出一定態(tài)度之后,它才正式成為社會問題或社會成就。相反,如果某種社會事務的客觀狀況雖在持續(xù)泛化地呈現(xiàn),但只要還沒被政府或公眾賦予或好或壞的意義和某種對待態(tài)度,那么它也就算不上是社會問題或社會成就。這就說明,有些社會問題和社會成就,也許早就存在,只是到后來才被“發(fā)現(xiàn)”。

      其六,政府和公眾都是對社會事務之客觀狀況的賦義者,只要其中一方將或好或壞的兩極意義賦予某一社會事務的客觀狀況,該狀況就成為需要加以解決的社會問題或希望繼續(xù)保持的社會成就,即便另一方并沒有如此賦義和認定也是如此。這里需解釋的是,在現(xiàn)實社會中,由于政府和公眾的立場及其利益關注可能不盡相同,二者對某一社會事務的客觀狀況的好壞賦義出現(xiàn)不一致的情況是可能的。比如當下中國,公眾會認為房價飛漲是一個社會問題,而房地產(chǎn)型財政的各級地方政府則不會認為它是什么社會問題;又如社會福利再高公眾也不會認為它是一個社會問題,但政府則會認為它是一個讓政府財政難以為繼的社會問題。因而在這個意義上,社會問題和社會成就有了共認和單認的區(qū)分。共認性社會問題或共認性社會成就是由政府和公眾雙方一致認定的,單認性社會問題或單認性社會成就則或是僅由政府一方認定,或是僅由公眾一方認定。在真正的民主社會,政府和公眾雙方對社會問題和社會成就的認定基本上都會是一致的,因為這時公眾的意志就是政府的意志。只是在非民主或專制的社會,雙方對社會問題和社會成就的認定才經(jīng)常相左。此外,還要補充說明,由于公眾難免會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團,公眾的意見有時也會不一致,甚至往往不一致,這時所謂公眾對某一公共事務的客觀狀況的賦義,就只能由多數(shù)公眾的意見來代表。因為在崇尚民主政治的時代,只有多數(shù)公眾的意見才有資格代表公眾的意見和整個社會的意志。這就是說,某種社會事務的客觀狀況即便已被少數(shù)公眾賦予了或好或壞的意義,也仍然不是社會問題或社會成就。同時亦可知,前面關于“社會問題”和“社會成就”之定義語中的“公眾”,既是“所有公眾”的所指,也可以是能代表所有公眾的“多數(shù)公眾”的所指。

      其七,這里所用的“社會問題”和“社會成就”都是狹義概念,僅指符合以上各項說明的社會事務的兩種極端狀況,而廣義的“社會問題”和“社會成就”概念則沒有這些限制,前者包括與社會有關的所有問題,既包括現(xiàn)實中的社會問題,也包括思想觀念中的社會問題;后者包括與社會有關的所有成就,既包括國家層面的成就,也包括組織和個人層面的成就。

      政府或公眾之所以會認為社會問題是壞事情或壞的狀況并需要加以解決,是因為它或是不符合公認的價值觀念,或是妨礙了政府或公眾的預期的實現(xiàn)。與之相反,政府或公眾之所以會認為社會成就是值得驕傲和值得延續(xù)的好事情或好的狀況,則或是因為它符合公認的價值觀念,或是實現(xiàn)了政府或公眾的預期。一般說來,政府或公眾對社會問題的認定相對容易,而對社會成就的認定則要困難一些。因為政府或公眾對社會問題的認定,只需要以公認的價值觀念或各自的預期為標準來直接做出判斷即可。比如,官員腐敗由于不符合官員要清廉的公認價值觀念,所以是壞事情,是需要加以解決的社會問題;又如,“看病難,看病貴”由于與大多公眾預期的社會醫(yī)療健康保障供給水平相差太大,所以被他們認為是不好的事情和需要加以解決的社會問題。但是政府和公眾對社會成就的認定,則不能僅憑公認價值觀念或各自的預期直接做判斷,還需要再做某種比較才能完成。這種比較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即將政府或公眾對某一公共事務被認為不錯的狀況,或是與本國以往的狀況比,或是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狀況比。比方說,某國當下政治清廉、鮮見貪官的狀況是符合公認價值觀念的,但能否說這種狀況就是社會成就,這時還要進行比較,只有經(jīng)比較,發(fā)現(xiàn)目前這種官場狀況或是好過該國以往的官場狀況,或是好過世界絕大多數(shù)國家當下的官場狀況,才堪稱是值得驕傲、值得延續(xù)的社會成就。同樣,某國向公眾提供的醫(yī)療健康保障狀況如果已達到多數(shù)公眾的預期,那就是一個值得肯定的事,但能否說這種狀況就是社會成就,則還要看它是否好過本國以往的醫(yī)療健康保障水平,或好過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的醫(yī)療健康保障水平,如果經(jīng)比較,答案是“好過”,那它才堪稱是值得驕傲、值得保持或延續(xù)的社會成就,否則就不是。

      毫無疑問,所有社會公共事務都存在向正負兩極狀況演化的可能,所以哪里有社會事務,哪里就有可能出現(xiàn)社會問題和社會成就。社會事務首先可作全域性社會事務和局域性社會事務的劃分。全域性社會事務即關乎整個社會的事務,如社會系統(tǒng)結構、社會運行、社會發(fā)展、社會轉型、城鄉(xiāng)關系、社會環(huán)境、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社會人口繁衍之類。局域性社會事務即只關乎社會某個局域的事務,又可再分別以地域、領域、行業(yè)和組織為標準進行劃分。其中,以地域為標準劃出的是分屬農(nóng)村和城市的地域性事務,以領域為標準劃出的是分屬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民生的領域性事務,以行業(yè)為標準劃出的是分屬工、農(nóng)、兵、學、商、吏等各行各業(yè)的行業(yè)性事務,以組織為標準分出的是分屬政府、企業(yè)、醫(yī)院、學校、社團、協(xié)會、軍隊之類社會組織的組織性事務。并且,各類局域性社會事務,還存在不同層次和不同種類的差異。所以,社會事務是有大有小,種類繁多,難以盡述。與之相應,社會問題和社會成就也有可能在以上所有地方呈現(xiàn),也可作同樣的劃分,也是有大有小,種類繁多,難以盡述。

      可以肯定,一個社會或國家的整體運行狀況,是由其在各個層面各個局域的大大小小、林林總總的社會事務的狀況及演化構成的。如果一國之中各個層面的多數(shù)社會事務的狀況都表現(xiàn)為社會問題,那么這個國家的整體狀況就是衰落的,這個國家的整體運行情況就是惡性的,這個國家的社會治理就是失敗的,并且這個“多數(shù)狀況”越多,比重越大,這個國家的衰落程度和惡性運行程度也就越深越重,這個國家的社會治理也就越失敗。相反,只有當一個國家在各個層面的多數(shù)社會事務的狀況都表現(xiàn)為社會成就時,這個國家的整體狀況才是興盛的,這個國家的整體運行情況才是良性的,這個國家的社會治理才是成功的,并且這個“多數(shù)狀況”越多,比重越大,這個國家的興盛程度也就越火,良性運行程度也就越高,這個國家的社會治理也就越成功。

      二、社會問題和社會成就的成因

      為什么同樣一種社會事務,有時會演化為社會問題,有時會演化為社會成就?或者說,讓社會事務演化為社會問題或社會成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顯然,我們只有先弄清這個問題,繼而才能再構思出相應的對策或應對謀略。

      這個問題在學科分工上應該歸社會學研究,但由于社會學歷來沒有“社會成就”的范疇,所以社會學界的中外學者迄今就只有關于社會問題之成因的回答,而沒有關于社會成就之成因的回答。不過,社會問題的成因應該與社會成就的成因之間存在某種正反對稱性,故找出社會問題的成因也將有助于理清社會成就的成因。社會學對社會問題之成因的回答出自不同的流派和理論,多種多樣,卻也不相互排斥。歸并一下,共能得到八種可相互兼容的說法,即自然因素說、經(jīng)濟因素說、政治因素說、社會結構說、社會變遷說、社會沖突說、文化差異說和個體異常說[1][2][3][4][[5][6][7][8][9][10]。不過,若對這些說法再做進一步仔細分析將會發(fā)現(xiàn),它們所說的成因,均不是產(chǎn)生社會問題的根本原因或決定因素,有的甚至連成因也算不上。同時可以發(fā)現(xiàn),順著這些線索繼續(xù)追蹤最終原因,其結果全都指向了社會制度。這就是說,社會制度才是各種社會問題的終極原因。筆者這里所說的“制度”與學界主流觀點不同,它不包括人們約定俗成的習俗、道德等非正式規(guī)則,僅指由社會或社會組織制定的正式規(guī)則。而社會制度就是由社會制定的制度,包括由國家立法機構或政府制定頒布的法律法規(guī)、體制建制、政策政令、紀律條例等具體形態(tài)。

      自然因素說把自然因素作為社會問題的一個成因的理由在于,氣候異?;虻卣?、火山、海嘯、颶風、冰雹、雪崩、暴雨、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現(xiàn)象會給人類社會造成災難,導致災區(qū)、災民、饑荒、流離失所等社會問題。但阿馬蒂亞·森對饑荒的專門研究表明,自然災害雖然能夠造成糧食大量減產(chǎn),但并不注定會形成饑荒,歷史上很多發(fā)生饑荒的國家,都不是因為沒有足夠的食物,而是因為社會分配不公,一些人沒有獲得糧食的“應得權利”,“實際上,與個人(或家庭)的饑餓直接相聯(lián)系的是其‘糧食權利’,而不是關于人均糧食供給量等一些遙遠的總量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盵11]阿馬蒂亞·森說得有理,而筆者認為,所有由自然因素造成的災害都只是自然災害而不是社會問題,這就如我們不能將地震造成的人員財產(chǎn)損失說成是社會問題一樣,否則,我們立刻就會感到可笑與荒謬。事實上,只有社會或政府對待自然災害的消極態(tài)度和不當作為,才會從自然災害中生出社會問題。如,總是對自然災害的發(fā)生缺乏有效預防措施的問題,總是不能降低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的問題、災后災民總是得不到救助或得不到及時有效救助的問題,災區(qū)總是越軌行為激增和社會秩序混亂的問題,災后總是流行瘟疫的問題,等等,都是這樣形成的社會問題。而政府對自然災害的消極態(tài)度和不當作為,如果不是有意的——事實上每個政府即使為了自己能繼續(xù)執(zhí)政都不會有意這樣干——最終都與政府沒有為可能發(fā)生的各種自然災害制定有效的防救災制度安排有關。這就是說,如果政府事先有一套設計周密而有效的防救災制度,那些有可能從自然災害中生發(fā)出的各種社會問題就不會出現(xiàn)。比如政府如果在糧食權利方面有應對糧食大量減產(chǎn)時的公正分配預案,就可以避免一遇自然災害就發(fā)生饑荒的狀況或社會問題。所以,在自然災害之后出現(xiàn)的社會問題,其實并不是自然災害的必然結果,而是缺乏相關有效制度安排導致的。

      經(jīng)濟因素說認為低下的生產(chǎn)力或落后的經(jīng)濟難以保障社會的物資供給,這就會造成饑餓、貧困、失業(yè)、住房、就醫(yī)等方面的社會問題,所以“經(jīng)濟落后是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基本原因”[1]。顯然,這個說法有些輕率。生產(chǎn)力低下和經(jīng)濟落后會使社會的物質供給不足,但并非必然會引發(fā)以上提到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比如,我國計劃經(jīng)濟時期的經(jīng)濟倒是水平不高、效率低下,可失業(yè)、住房、看病卻成為當時的社會問題。相反,就業(yè)難、上不起學、住不起房、看病難且貴、貧富差異懸殊等社會問題,恰恰都是在我國的社會生產(chǎn)力已有極大提高的今天出現(xiàn)的。為什么會這樣?原因就在于這兩個時期社會所實行的相關制度不同。前者在資源分配方面相對公正,所以雖普遍貧窮但由此引發(fā)的社會問題并不多;后者則顯得不公正,所以盡管社會總體財富已有大幅增長,還是沒能防止一系列與民生相關的社會問題的大量出現(xiàn)。因而就如自然災害并不必然導致饑荒一樣,經(jīng)濟落后也并不必然導致“一系列民生社會問題”的出現(xiàn)。其中起決定作用的乃是社會分配制度,若該制度公正,即使經(jīng)濟一時落后也不會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發(fā)生;若該制度不公正,縱然經(jīng)濟快速增長也會生發(fā)大量社會問題。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贊同孔子的說法:“不患寡而患不均”(《論語·季氏》)。

      政治因素說認為政治對社會生活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如果政治清明、決策正確,就能有力地推動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反之,就會導致社會風氣敗壞,社會矛盾激化,社會問題叢生。這個觀點基本正確,只是不夠徹底。一個國家的政治是否清明,只能是由該國的政治制度決定的,比如政府官員的腐敗程度或廉潔程度是由該國的反腐敗制度的有效程度決定的,而所謂“決策正確”之“策”也屬于制度的一種,所以歸根到底政治因素說就是制度因素說,或社會(政治)制度說。

      同樣,社會結構說也是社會變遷說或是社會制度說。因為社會結構說所認為的引發(fā)了所有結構性社會問題的所謂“社會結構”,按照持該說之學者的解釋,就是指社會體制、社會建制、社會機制、社會控制系統(tǒng)、社會制度、社會政策之類。其中,不僅社會制度是制度,社會體制、社會建制和社會政策其實也直接屬于社會制度,或者說是社會制度的不同類型,而社會機制和社會控制系統(tǒng)也只能是由社會制度構成的社會機制和社會控制系統(tǒng)。所以社會結構說實質上就是社會制度說。社會變遷說也一樣,它是把各種發(fā)生于社會變遷期或社會轉型期的社會問題都歸因于社會的變遷或轉型。但社會的變遷,豈不就是社會制度的變遷?社會的轉型,豈不就是社會體制即社會制度體系的轉型?而隨社會變遷出現(xiàn)的各類個體行為失范的社會問題的成因,豈不就在于這個特殊時期的社會出現(xiàn)了較多對個體行為無任何約束的制度空場和讓個體行為無所適從的新舊制度沖突?

      社會沖突說認為社會問題是各種利益群體相互沖突的必然結果。這種必然性體現(xiàn)為,任何社會資源都不是無限的,任何社會都有各種群體的存在,這些群體為了在有限的資源中獲得更大的份額以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難免要展開相互斗爭,這就必然會導致一系列諸如壓迫剝削、貧富懸殊、族群歧視、財物犯罪等社會問題的產(chǎn)生。因此,社會問題的出現(xiàn)是自然的和必然的,而不是伴隨著社會一時失控、失調而出現(xiàn)的偶然現(xiàn)象[4]。社會沖突說對社會問題成因的說明看似有理,實則不然。因為它無法解釋,在人類社會歷史上,為什么有的時代存在壓迫和剝削,有的時代不存在壓迫和剝削?也無法解釋,在同一時代的不同國家中,為什么有的國家出現(xiàn)貧富兩極分化,有的國家則沒有?為什么有的國家有族群歧視而有的國家沒有?為什么有的國家犯罪率高,有的國家犯罪率低?這說明,各種利益群體或利益集團的存在,只是有可能形成相互沖突,而不是必然會形成相互沖突,只是有可能導致社會問題的產(chǎn)生而不是必然會導致社會問題的產(chǎn)生。而決定一個社會內各利益群體或利益集團是相互沖突還是不沖突,以及是否會引發(fā)各種社會問題的關鍵,不是別的,只能是社會制度。道理很簡單,如果一個社會的資源分配制度是被各個利益群體都認可的,它們之間就不會出現(xiàn)源自資源的相互沖突,更不會出現(xiàn)由資源沖突所導致的各種社會問題。反過來說,一個社會之所以會出現(xiàn)壓迫剝削、族群歧視之類的社會問題,就是因為這個社會存在支持壓迫剝削、支持族群歧視的社會制度,而不是因為這個社會存在各種群體。所以我們看到,當歐洲發(fā)達民主國家在用防止壓迫剝削的制度安排取代原有的支持壓迫剝削的制度安排之后,原先普遍存在的壓迫剝削現(xiàn)象就沒有了;當美國、南非廢除了各自國家中支持種族歧視的制度以后,種族歧視的社會問題也就有了根本性的好轉。至于犯罪率的或高或低,同樣是由社會制度決定的。首先取決于社會的資源分配制度,如果資源分配制度被各個群體認可,這個社會的犯罪率就低,反之則高;其次取決于社會治安制度,如果社會治安制度靈敏高效,能使各種犯罪普遍得到及時的打擊和嚴懲,這個社會的犯罪率就低,反之則高。

      文化差異說也稱價值沖突論,是從文化或價值觀的差異來解釋社會問題的根源,可歸為這種說法的具體理論包括“亞文化論”、“文化墮距論”這兩個給人命名不當之感的理論,它們的共同觀點,即基本觀點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一大特點,就是文化及價值的多元化,社會上同時存在著多種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持不同文化價值觀念的人,在交往中必然會發(fā)生分歧和沖突。所有的社會問題,都是源于“文化價值上的沖突”。 一方面,文化價值沖突使人們對同一社會現(xiàn)象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例如美國的“人工流產(chǎn)問題”,就是傳統(tǒng)的天主教徒和現(xiàn)代的“女權主義者”對“人工流產(chǎn)”的兩種觀念的激烈沖突而釀成的。前者認為,人類的胎兒已經(jīng)是完整的人,人工流產(chǎn)就是特殊形式的謀殺。后者則認為,如果不允許婦女做人工流產(chǎn),就等于剝奪了婦女控制自己身體的權利。另一方面,文化價值沖突造成人們思想準則的混亂?;ハ鄾_突的文化或價值觀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們長期受這種沖突的影響,就會失去協(xié)調一致的準則,于是很容易做出越軌行為。正是由于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存在著文化價值觀念的差異,才導致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產(chǎn)生[3]。筆者認為,把“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產(chǎn)生”歸因于文化差異是極其膚淺的說法。試問:壓迫剝削、貧富懸殊、房價飛漲、失業(yè)率高、通貨膨脹、看病貴難、上不起學、官員腐敗、假冒偽劣、坑蒙拐騙、黑黃賭毒之類社會問題,哪個是被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引發(fā)的?現(xiàn)代社會,又有哪種文化或哪種價值觀念不把它們視為惡或不好的狀況?至于種族歧視、民族歧視之類看似與文化差異相關的社會問題,正如前面已經(jīng)說到的那樣,其實也不是由文化差異造成的,而是由把種族或民族分為優(yōu)劣等級的歧視制度造成的。所謂“源于文化價值沖突”的諸如“人工流產(chǎn)”之類的問題,實際上并不是已被政府或大多數(shù)公眾認定為“不好”而需要消解的實際的社會問題,而是還在理論上被討論它是“好”還是“不好”以及該如何對待的認識問題或觀念問題。同樣,所謂“文化價值差異會造成思想準則的混亂,從而導致越軌行為”的說法也是草率的。持不同文化觀念或價值觀念的人在相互交往中最多可能會產(chǎn)生一些被雙方相互指認為不合習俗的行為,但這些行為還不至于是違反制度或法律、政策、紀律的越軌行為,因為社會制度在每個國家之內都是一元的,是對任何人都有約束力的規(guī)則,誠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會因人們的種族、民族、性別、年齡、職業(yè)以及文化價值觀念的不同而區(qū)別對待。而持有不同文化價值觀念的人也都清楚這一點,并且都知道違反制度要受罰,所以他們即使因為文化價值觀念不同而認為某個現(xiàn)行制度不合理,一般最多也只會對其采取口頭批評而行動遵守的策略。由于習俗通常只與私人事務相關,制度才與公共事務相關,加之在一個社會中,可以同時存在多套不同的習俗而絕不可能同時存在多套不同的制度,所以,凡是不合習俗的行為均不屬于越軌行為,更不會導致社會問題。這就是說,只有不合制度的行為才是越軌行為,才有可能導致社會問題。既然如此,一個社會中的文化價值的多元化,就與這個社會所出現(xiàn)的社會問題沒有任何必然的關聯(lián)。只要該社會的制度是合理的,不存在歧視某些人的特點,持有不同文化價值觀念的人們就能和諧相處、不起事端。人類社會的經(jīng)驗事實也能證明,那些多種族、多民族及其多文化的國家,并非不能形成統(tǒng)一制度,也并非就一定會比單種族、單民族、單文化的國家存在的社會問題更多、更嚴重。

      個體異常說是將個體異常作為解釋越軌性社會問題產(chǎn)生的一個原因。只不過有的學者將個體異常說成心理異常,即心理失調或具有反社會人格;有的學者將個體異常說成生理異常,即天生具有犯罪基因或犯罪本能。但不論是哪種“異?!?,都不足以成為社會問題的成因。且不說“犯罪基因”和“反社會人格”說法本身的假說性,就算不是假說,那么請問,那些被認定為有反社會人格或有犯罪基因的人,是不是總在越軌或經(jīng)常越軌?是不是沒有任何其他動機,就是單純因為具有反社會人格或犯罪基因而越軌?事實顯然不是這樣。他們不是總在越軌,特別是沒有在越軌肯定逃脫不了社會懲罰的時候越軌,更沒有總是不為了自己的任何利益而越軌。這就至少說明,所謂有反社會人格或犯罪基因的人,其實和正常人一樣,也都是懷賞畏罰的理性自利人。這是一方面的情況。另一方面,諸如假冒偽劣、坑蒙拐騙、黑黃賭毒和官員腐敗、商人行賄、醫(yī)生收紅包之類越軌行為,哪個不是由為自己逐利的目的或動機所驅動?哪個僅僅就是因為具有反社會人格或犯罪基因而發(fā)?所以,不管行為者是否有反社會人格或犯罪基因,如果假冒偽劣、坑蒙拐騙、黑黃賭毒和官員腐敗、商人行賄、醫(yī)生收紅包之類越軌行為成為持續(xù)泛化呈現(xiàn)的狀況即社會問題,那就只能是社會賞罰尤其是制度性社會賞罰在這些領域失效失靈的結果。因為制度性社會賞罰比非制度性社會賞罰,即人情性社會賞罰、輿論性社會賞罰和神秘性社會賞罰之類,更具有強制性[12]。這就是說,制度性社會賞罰失靈才是使越軌行為泛化為社會問題的根本原因。而純粹因具有反社會人格或犯罪基因而引發(fā)的越軌行為,退一步講,即便確實存在,也只會是一個很小的常量,屬于在任何社會都不能完全避免的常態(tài),猶如精神病人的越軌行為,它們都算不上是社會問題,而僅屬于生理問題或醫(yī)療問題。而且,如果反社會人格或犯罪基因是某種常量人口生而有之的,那由這類因素導致的越軌行為就相當于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自然災害,而非由社會因素造成的社會問題,猶如地震導致的災害屬于由自然因素造成的自然災害一樣。與之同理,由先天犯罪基因導致的越軌也不屬于社會問題。

      綜上所述,用自然因素、經(jīng)濟因素、社會變遷、社會沖突、文化差異和個體異常解釋社會問題的成因是不正確的,用政治因素、社會結構、社會變遷解釋社會問題的成因是不夠準確的,所有種類的社會問題的成因,最終都在社會制度,即不是因為缺乏必要的制度,就是因為缺乏有效的制度。這才是正確而準確的解釋。既然如此,我們就可以繼續(xù)推論,所有種類的社會成就的成因,最終也應該歸結于社會制度。不同的是,這時的社會制度必然是無效或低效的制度的反面,即高度有效的制度。因為社會問題和社會成就是同一社會事務的兩極狀況,社會成就正是社會問題的反面。

      三、進一步的論證和方略性結論

      制度是所有社會問題之成因的觀點,不單是從反面分析、批判以往各種社會問題成因說的結論,而且也能從正面的基本理論上得到根本性的說明。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所有類型的社會問題都是由行為者通過其行為選擇做出來的,否則就不可能有任何社會問題的形成。其中,有的社會問題是由個人的行為選擇做出的,如跑官買官、貪污腐敗、坑蒙拐騙、黑黃賭毒、考試舞弊、學術造假、醫(yī)生索收紅包、農(nóng)村留守兒童等;有的是由企業(yè)、學校、醫(yī)院等社會組織的行為選擇做出的,如制假售假、三廢排放、環(huán)境污染、制作假賬、濫收學費、過度治療等;有的是由政府的行為選擇做出的,如貧富懸殊、通貨膨脹、城鄉(xiāng)壁壘、應試教育、看病貴難、任意行政、亂收費用等。當然,也有一些社會問題,不是僅由一種類型的行為者做出的,如假冒偽劣、食品安全、環(huán)境污染等社會問題的行為主體,就既包括個人,也包括企業(yè)。

      其次可以肯定,已經(jīng)構成社會問題的行為選擇,不可能只是個別行為者的選擇,也不可能只是行為者偶爾的行為選擇,而只可能是為數(shù)不少的行為者的長期而穩(wěn)定的行為選擇的結果,否則,社會問題就不可能具有持續(xù)而泛化地呈現(xiàn)的特點,社會問題就不可能是某一社會事務持續(xù)而泛化地呈現(xiàn)被政府或公眾稱壞并希望有所改變的狀況。易言之,構成社會問題的行為是具有普遍性的行為,社會問題是一種普遍性的社會現(xiàn)象。

      在確定了以上兩個前提之后,現(xiàn)在需要思考這個問題:為什么在某個社會事務上,為數(shù)不少的行為者總是會選擇做出被政府或公眾稱為“不好”的行為選擇?

      惟一說得通的解釋,就是他們都是理性自利人,經(jīng)過理性計算,或者根據(jù)自己或他人已有的經(jīng)驗,認為做這樣的行為選擇,盡管可能要冒被政府和公眾譴責的風險,卻可以給自己帶來更想要的利益或更大的利益。那么,一個社會為什么會存在行為人選擇被政府或公眾譴責的行為,反而還能得到自認為更好或更大利益這種不正常的情況?答案只能是這個社會的社會賞罰機制失靈或出問題了,無法對這種受譴責的行為做出有效的能讓行為者感到害怕和卻步的懲罰。既然該社會不能讓做不好行為選擇的行為者受罰,也不能阻止其得利,那就等于這個社會實際上是鼓勵行為者做這種被政府或公眾稱“不好”的行為選擇的。鑒于在各種社會賞罰機制中,對人的行為最有導向力和決定性的社會賞罰是事關人的各種利益的制度性社會賞罰,而不是其他社會賞罰,既不是只事關人的人際關系的人情性社會賞罰,也不是只事關人的名聲的輿論性社會賞罰,還不是只事關人的虛構的來世幸福的神秘性社會賞罰[13]161-164,這就說明,那些構成社會問題的為數(shù)不少的“不好”的行為選擇,就是被這個社會的制度性社會賞罰激勵出來的。因此,所有社會問題的終極根源,也就是這個社會的制度。

      與社會問題一樣,所有社會成就也是由行為者的行為選擇做出來的,并且,也只可能是為數(shù)不少的行為者的長期而穩(wěn)定的行為選擇的結果。既如此,社會成就的成因也只能從社會制度那里做出解釋。只不過構成社會成就的行為選擇在價值評價上與構成社會問題的行為選擇相反,是被政府或公眾稱贊的好行為。

      為什么為數(shù)不少的行為者總是能做出被政府或公眾稱贊的行為選擇并由此而構成社會成就?自然也是社會賞罰機制使然。確切地說,是制度性社會賞罰機制對行為者確確實實地形成了這樣的激勵:在某個社會事務領域,不論它是經(jīng)濟領域、政治領域還是文化領域的事務,你要是這樣選擇行為或選擇這樣的行為方式,就不僅能得到政府或公眾的稱贊,而且同時也會讓你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或利益。相反,如果你不是這樣選擇行為或不選這樣的行為方式,你就既得不到政府或公眾的稱贊,也得不到你想要的東西或利益。一旦在某個社會事務上有了這樣的制度性社會賞罰機制或這樣的制度安排,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去做受政府或公眾稱贊的好行為,從而亦使該社會事務呈現(xiàn)出越來越好的狀況。如果某個國家在這一社會事務上的這種制度安排比其他國家的同類制度安排更為有效,能激勵更多的人用更大的積極性去做受政府或公眾稱贊的行為,那么這個國家也就在這個社會事務上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社會成就。

      因此,社會成就的成因與社會問題的成因一樣,最終也在社會制度。這里沒有必要不厭其煩地列舉大量各種各樣的史實為證,試反問一下,人類社會歷史中的哪一種公認的社會成就的背后,沒有一套這樣與眾不同、出類拔萃的制度安排?毫無疑問,高度清明的政治背后,必有一套高效靈敏的反腐敗制度安排;持續(xù)增長的經(jīng)濟背后,必有一套能持續(xù)激勵人的生產(chǎn)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制度安排;空前繁榮的文化背后,必有一套能讓人自由釋放文化創(chuàng)造性的制度安排;祥和從容的民生背后,必要一套真正以民為本的高福利制度安排。

      由此可知,所有具有普遍性的社會現(xiàn)象,不論是好的社會現(xiàn)象——社會成就,還是壞的社會現(xiàn)象——社會問題,都是由社會制度造成的。好的社會制度造就社會成就,壞的社會制度引發(fā)社會問題。所以不論是想獲得社會成就,還是想解決社會問題,都只能從社會制度入手。在某個社會事務上,若想獲得社會成就,就要設法創(chuàng)造出新的比自己過去或其他國家更為有效的制度安排;若想解決社會問題,就要設法調整或改變原有的無效或低效的相關制度安排。因為在這個社會事務上,不論是社會成就之所以未出現(xiàn),還是社會問題之所以發(fā)生,都是既有制度安排的結果。換言之,就是因為既有的制度安排是那樣的,才導致或者取得不了社會成就,或者形成社會問題。所以,若不創(chuàng)新制度,社會成就就永遠不會出現(xiàn);若不調整或改變制度,社會問題就永遠無解。如果創(chuàng)新了制度安排仍未取得社會成就,如果調改了制度安排仍未解決社會問題,那只能是對制度的創(chuàng)新或調改不對路或是不到位,須重做創(chuàng)新和調改。

      綜上所述,國家治理中就沒有做不到的事,只有不想做或不會做的事;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有不想解決或不會解決的問題。

      [1]趙喜順:《論社會問題與社會發(fā)展》,載《社會科學動態(tài)》1996年第9期。

      [2]青連斌:《社會問題的界定和成因》,載《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2年第3期。

      [3]青連斌:《西方社會學界關于社會問題成因的若干理論》,載《黨校科研信息》1988年第41期。

      [4]蔡菁:《關于社會問題的幾點看法》,載《社會學研究》1987年第6期。

      [5]陳為智:《當前中國社會問題理論研究述評》,載《甘肅理論學刊》2010年第1期。

      [6]朱力:《社會問題的理論界定》,載《南京社會科學》1997年第12期。

      [7]陳彪:《美國有關社會問題的理論》,載《國外社會科學》1991年第5期。

      [8]王強:《社會問題和社會失范的類裂、成因、對策雛議》,載《中共南寧市委黨校學報》2004年第2期。

      [9]袁華音:《社會問題論綱》,載《社會學研究》1994年第2期。

      [10](美)J.朱利安、W.科恩布普姆:《什么是社會問題》,黃勤、王茂福譯,載《武當學刊》1994年第3期。

      [11]胡丹丹:《阿馬蒂亞·森正義思想研究》,載《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版。

      [12] 韓東屏:《論社會賞罰及其道德功用》,載《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

      [13]韓東屏:《人本倫理學》,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責任編輯 吳蘭麗

      A Dimension of State Governance:How to Solve Social Problems and Make Social Achievements

      HAN Dong-ping

      (DepartmentofPhilosophy,HUST,Wuhan430074,China)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governance is how to solve social problems and achieve social success. Social issues and social achievements are the two poles of social affairs. If the condition of most social affairs in a country is manifested as social problems,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country is poor, on the contrary, if it’s manifested as social success, the whole country is in a good condition. There is no category of “social success” in sociology. Although there are various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of causes of social problems, none can stand serious scrutiny. The correct explanation should be because of the lack of effective social system. By contrast, the achievement of social success is due to efficient social system. Therefore, it is only to start from the social system whether the goal is to achieve social success or to solve social problems. In a certain social issue, the government should try to create new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which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that of in the past or other countries to achieve social success. The government should attempt to adjust or change the exist inefficient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o solve social problems.

      state governance; social problems; social achievements; system; social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韓東屏,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研究方向為倫理學。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制度性后發(fā)優(yōu)勢研究”(14YJA72002)

      2014-11-30

      D0-02

      A

      1671-7023(2015)01-0017-08

      猜你喜歡
      事務成就狀況
      “事物”與“事務”
      基于分布式事務的門架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xiàn)
      聲敏感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況調查
      了不起的成就
      河湖事務
      2019年中國國際收支狀況依然會保持穩(wěn)健
      中國外匯(2019年13期)2019-10-10 03:37:38
      失戀“成就”的CEO
      華人時刊(2017年13期)2017-11-09 05:39:16
      回顧五年成就
      第五節(jié) 2015年法學專業(yè)就業(yè)狀況
      SQLServer自治事務實現(xiàn)方案探析
      滨海县| 江口县| 绥棱县| 中牟县| 始兴县| 湟中县| 扶余县| 虞城县| 垦利县| 西贡区| 焦作市| 樟树市| 沅江市| 余庆县| 延庆县| 崇文区| 砀山县| 藁城市| 南乐县| 涞水县| 霍林郭勒市| 司法| 南部县| 马关县| 天气| 治多县| 晋城| 呼伦贝尔市| 凌源市| 石棉县| 盖州市| 安宁市| 汪清县| 保德县| 稷山县| 南充市| 苍梧县| 介休市| 读书| 盐池县| 正蓝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