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秦怡
(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陜西 西安710127)
從村八分制度看日本人的集團意識
趙秦怡
(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陜西西安710127)
摘要:日本給國人的印象除了富士山、櫻花、和服以外,最為人稱道的則是日本人堅決服從自己所屬集團的這種意識,即集團意識。而日本傳統(tǒng)社會中所保留的村八分制度正是集團意識的一種極端體現(xiàn)和縮影。文章通過分析村八分制度在集團意識中的體現(xiàn),從自然環(huán)境、稻作文化以及儒學這三個路徑入手,探究日本人集團意識形成的根源以及對日本社會的影響。
關鍵詞:日本人 ; 村八分; 集團意識 ;鄉(xiāng)村契約
根據(jù)維基百科的定義,“村八分”是日本傳統(tǒng)中對于村落中破壞成規(guī)和秩序者進行消極的制裁行為的俗稱?!按灏朔帧敝贫鹊闹饕獌热菔菍τ谶`反村落秩序的人,在人們共同生活的十件重要事情中,除了幫助埋葬以及滅火這兩件如果置之不理會造成他人困擾的事情外,剩下的八件事情(成人禮、結婚、生子、看護病人、修建房屋、水災時的照顧、祭拜法事、出行)完全不進行交流及協(xié)助。“村八分”制度要求人們遵循其所生存的集體的規(guī)則,一旦有人打破規(guī)則或者損害其他人的利益,則會成為眾矢之的。這就要求生活在集體中的人完全順應集體的意向,和集體保持統(tǒng)一步調??梢姟按灏朔帧敝贫仁羌瘓F意識的一個極端體現(xiàn)了。那么日本人的集團意識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這種意識又給日本社會帶來什么影響呢?
一、日本人集團意識形成的文化根源
集團意識究竟為什么會產(chǎn)生于日本,且對日本起了如此重要的作用呢?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島國的自然環(huán)境是日本集團意識形成的客觀條件[1]。日本列島處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上,是地震火山頻發(fā)的國家。同時也是海嘯、臺風、雪災的多發(fā)區(qū),有“自然災害博物館”之稱。加上日本四分之三的土地都是山地,沒有太大的平原,造成日本的河流短且急,蓄水不易。除此之外,日本也是一個國土面積狹小,石油、煤礦等自然礦產(chǎn)資源嚴重匱乏的國家。資源的匱乏和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使得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有了一種危機感。日本陸土面積只有37萬平方千米,大概和我國的云南大小差不多,陸土的四分之三被森林覆蓋,人口主要集中于沿海平原城市。具有強烈危機感的日本人認識到個人力量的弱小和集體力量的強大,所以說嚴峻的自然環(huán)境要求日本人有集團意識。
第二、稻作文化是促進日本人集團意識的形成重要原因。從遙遠的彌生時代開始的稻作文化,那個時代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而收割水稻的時期又短促,如果不合作就不能按時節(jié)完成收獲任務。所以從彌生時代起日本人就有了相互協(xié)助勞動的習慣。這便是集團意識的最初形式。日本人屬于稻作文化圈,自古以來日本人就在高溫潮濕的自然環(huán)境中共同栽培水稻[2]。與西方人的莊園式耕作不同,日本人一直都是耕地共有、共同勞作的集團生活。水稻的耕作,必要的灌溉設施、苗圃的栽培、收獲這些都必須要共同的勞動才能完成。因此以家族或者村落為單位人們經(jīng)營著共同的生活,齊心協(xié)力,團結一致,互相尊重地過著和諧相處的生活。村民的命運是緊密連接在一起的,生死一體的。每年新年伊始村民們會一起向神明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大獲豐收。收獲之后又會一起慶祝豐收,舉行祭祀神明的活動。在這種集體化的生活中如果強調個人便會給全體帶來麻煩。這種集體利益優(yōu)先于個人利益的群體意識,也就是現(xiàn)在我們所說的集團意識,所以說稻作文化是日本集團意識形成的最重要原因[3]。
第三、儒學對日本人集團意識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來自中國的儒家經(jīng)典在日本也繼續(xù)宣揚“仁”“和”思想,這對日本人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叭省薄昂汀钡乃枷朐谌毡旧鐣暮芏喾矫娑加斜憩F(xiàn),比如“孝”強調要尊敬先祖,重視家族利益。然而在家庭組織方面尤其是江戶時代以后,家中長子的地位明顯上升,長子和其他兄弟姐妹之間有森嚴的等級關系。而這點不光是民間習俗,在“二戰(zhàn)”前日本法律明文規(guī)定只有長子具有財產(chǎn)繼承權。長子結婚以后需要與父母繼續(xù)同住,成為同一個大家族。其他兄弟姐妹成人后則要么以雇傭形式繼續(xù)作為族人,要么另立門戶。非長子的孩子在成年后必須離開家族去其他地方生活另立門戶。因此他不能再依靠家族,則必須創(chuàng)建一個屬于自己的社會集團。而這類社會集團對大多數(shù)的日本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即便經(jīng)過了長期的歷史變遷,“喜歡團結于集體”仍然是日本人的社會習慣。
但是這個仍然不是村八分制度核心指向,其核心的指向仍然是隱形的鄉(xiāng)村契約,類似與我國古代的鄉(xiāng)約。所謂隱形,是因為村八分并未上升為一種國家法典性質或者提倡的互助行為,而是形成于村落的盟約。日本傳統(tǒng)社會單位人或者家庭承擔風險,組織大型活動等的能力都較弱,不能支撐起自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這種鄉(xiāng)村盟約則是一種約束。長此以往就形成了文化心態(tài)及其表現(xiàn)為集體意識。
二、“村八分”制度在日本集團意識中的表現(xiàn)
集團意識其實是完全區(qū)別于西方文化中的個人主義的一種思想,集團意識使人們有強烈的歸屬感,有為自己所屬的集團的傾盡一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岸?zhàn)”后,被戰(zhàn)爭耗空的日本在數(shù)十年間能夠迅速崛起為世界第二的經(jīng)濟大國,究其原因除了日本人的勤勞外,更多則是集團意識起了很大作用。大家經(jīng)常說日本人是有島國根性的,那么這其中之一的根性便是日本人的集團意識[4]。正是這種集團意識把日本人集合起來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一起奮斗,終于把日本建設成為令人側目的世界經(jīng)濟大國。
日本人從古時候起就尊崇集體,重視集體利益,喜歡集體行動,希望有歸屬感,也就是說他們是集團意識相當強烈的一個民族??梢?,集團意識是日本人特有的國民性之一。日本深受中國儒教理學的影響,比如日本諺語中也有“槍打出頭鳥”這一說,這一諺語可以說是表現(xiàn)了日本人在集體中的生存方式,更是說明了與集體背道而馳就應該受到懲罰的“村八分”制度的影響深遠。日本人的勤勞肯干是全世界人都認可的,曾經(jīng)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也就是日本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時期,英、德等一些歐洲發(fā)達國家曾針對日本工人上班時間大幅超過他們本國而向日本提出抗議。假如幾個日本人聚在一起,那他們彼此之間會快速地根據(jù)彼此的年齡、社會地位等在心里排個位,這樣才知道對什么人使用什么樣的話語。這也是日本的敬語較之其他國家復雜的原因之一,因為日本人非常重視集體之中的上下關系。歐美人都是強烈主張自己的意見,與此相對日本人卻總是體察對方的感受而委婉地或者說模糊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日本人這樣做是為了避免人際交往的摩擦,但最重要的還是因為日本人具有團結心也就是集團意識。
說到日本人,給我們印象最為深刻的恐怕就是日本人的集體活動了。工作后和同事的小酌暢飲、年末的忘年會、公司組織的出游泡溫泉等等都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集體活動。日本人努力做到和所屬集體的一體化,哪怕犧牲自己的個體也要拼命為集體奮斗努力。這種和集體保持一致,忠誠于集體的精神被稱為集團意識。很多外國人都無法理解日本人的這種集團意識,認為大和民族是一個缺乏個性的民族。但是當我們真正開始接觸這個民族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所謂沒有個性的國家是一個沒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東方小國。然而這個小國不但沖出了亞洲還走在了世界文明各國的前列。而使得日本能有如此成就的便是那看不見卻在每個日本人心中促使他們?yōu)榱藝見^斗的力量——集團意識。
三、日本人集團意識的社會影響
日本人如此看重集團意識,注重集體利益,自覺維護集體的和諧,這在日本社會的發(fā)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從表相來看,集團意識的存在既給日本帶來了一定的積極意義,與此同時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消極影響。
首先,從積極意義上來講,集團意識為日本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提供了動力。眾所周知日本強調集體觀念。正是根據(jù)集團意識,達到民族團結齊心協(xié)力,不斷克服各種困難,促進日本社會不斷進步,所以可以說集團意識是日本經(jīng)濟社會不斷發(fā)展的原動力。擁有集團意識的民眾為實現(xiàn)國家、企業(yè)的目標而努力,政府有利用這份對集團的忠誠,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提升國家實力,改善民眾生活。集團意識對促進日本企業(yè)的發(fā)展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5]。個人與組織或者企業(yè)之間緊密連接點的正是個人對集團的忠誠。對企業(yè)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管理好員工,讓員工心甘情愿地為企業(yè)努力奮斗。有人把日本企業(yè)比喻為一個大家族,所有的員工都是這個大家庭的一員。日本企業(yè)利用集團意識來維持集團內部和諧,發(fā)揮團結優(yōu)勢,保障集團全體利益?!岸?zhàn)”之后,日本戰(zhàn)敗,經(jīng)濟狀況很不穩(wěn)定,但日本人卻有趕超發(fā)達國家的決心,由此開始了振興日本經(jīng)濟之路。日本經(jīng)濟在1950年跨入了經(jīng)濟高度成長期,此后的20年間一直是保持著高增長率。一直到最后日本成為世界三大經(jīng)濟體之一。日本之所有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這與其所得到的國際援助也是有一定關系的。然而日本人自身的努力與奮斗精神也是不可小覷的。復興國家這種大事對個人而言是不敢想象的,然而只要全國上下每人出份力就是可能的。所以正因為日本人具備這種集團意識才使得日本從“二戰(zhàn)”的衰敗中站了起來,并成為了一個經(jīng)濟大國。
其次,從消極方面來看,集團意識磨滅了個人作為一個主體的獨特性即個性。日本人長期受意識的影響,幾乎所有人都仿佛從一個模子里出來一般,都信奉只要大家一起就沒有辦不到的事情。集團意識抹殺了他們的個性,壓抑了日本人自由的精神世界。比如,在聯(lián)合國會議上日本人總是微笑著保持沉默。離開集團的日本人會茫然不知所措。日本人說話時會有表達曖昧不清等語言習慣,這種習慣越來越不能在國際社會上行得通,而注重個人意見的世界對日本人來說正是一個突破集團的機會。
結語
“村八分”制度是日本傳統(tǒng)社會下層自治的一種形式,類似于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的鄉(xiāng)約,是村民自治的隱形制度映照。其實是由地理位置的相近,個體抵御風險能力較弱等因素而形成的一種隱形契約,反應在當今社會仍然是這種契約精神的體現(xiàn)。古代社會對于個人的保護分為兩種,一是法律契約,一是由地理、血親等形成的隱性契約,共同維護著社會形態(tài)。然后現(xiàn)代社會演進的過程中,法律精神的成熟,使得法制度根本確立,但是隱形的契約仍然需要,這會大大降低整個社會的交易費用。通過對于村八分的研究,希冀能更多地回望我們傳統(tǒng)社會的隱形制度,能夠在挖掘中發(fā)現(xiàn)對于當代中國的啟益。
參考文獻:
[1]王軼群·民族文化對日本結盟外交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
[2]李慶祥·日語詞匯與文化——日本人的“(縮み)志向”與“野菜のミニ化”[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7(1).
[3]趙瑞琦·日本人的集團意識及其影響下的商務敬語的使用[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
[4]張建立·日本國民性研究的現(xiàn)狀與課題[J].日本學刊,2006(6).
[5]趙靜·論日本人的集團意識及其對我國道德建設的啟示[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
(責任編輯:鄭朝彬)
收稿日期:2015-04-03
作者簡介:趙秦怡(1990.01~),女,陜西千陽人,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日本文化。
中圖分類號:C912.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507(2015)03-0096-02
From System of Village Eight to Japanese Group Consciousnesses
Zhao qiny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orthwest University, Xi ’an 710127,Shanxi,China)
Abstract:With the exception of Fuji Mountain, sakura and kimono, what Japan is most lauded for to foreigners is undoubtedly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which means subordination to the group in which people belong to with resolution. Meanwhile, the brief analysis on how to deal with the current Sino Japanese Relations is submitted In the essay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By analyzing the system embodied in the village eight group consciousnesses, from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ulture and Confucianism three paths start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e Japanese sense of group consciousnesses.
Key words:Japanese,village eight ,group consciousness,village con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