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網站發(fā)布《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年版)》,2004年版《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同時廢止。新指導原則結合近11年來我國各感染性疾病的致病原組成與耐藥性變化,豐富并細化了抗菌藥物應用的技術和管理標準。
與2004年版相比,新指導原則增加了如何進行抗菌藥物經驗治療的內容,指出對于臨床診斷為細菌性感染的患者,在未獲知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結果前,或無法獲取培養(yǎng)標本時,可先給予抗菌藥物經驗治療。新指導原則還明確,對于輕度、中度感染的大多數(shù)患者,應予口服治療,不必采用靜脈或肌肉注射給藥。
新指導原則還大量增加了對預防用抗菌藥物的操作建議,細化了預防用藥基本原則。明確對于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腫瘤、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等患者,留置導尿管、留置深靜脈導管以及建立人工氣道(包括氣管插管或氣管切口)患者,原則上不應預防使用抗菌藥物。對于圍手術期抗菌藥物預防用藥,應根據(jù)手術切口類別、手術創(chuàng)傷程度、可能的污染細菌種類、手術持續(xù)時間、感染發(fā)生機會和后果嚴重程度、抗菌藥物預防效果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對細菌耐藥性的影響和經濟學評估等因素,綜合考慮決定是否預防用藥。
近年來,我國各級醫(yī)療機構在抗菌藥物應用管理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這些經驗在新指導原則中也有體現(xiàn)。如要求醫(yī)療機構建立包括建設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專業(yè)技術團隊,制定抗菌藥物供應目錄、處方集、感染性疾病診治指南,采取信息化管理等內容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