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 波(浙江財經大學 藝術學院)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文化產業(yè)是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yè),要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流動。隨著我國文化及創(chuàng)意產業(yè)研究的深入,取得了豐碩成果。問題是,由于對古代藝術產業(yè)的研究卻很少問津、缺乏歷史維度的參照,一些結論與觀點也缺乏推敲,因此有必要加強對我國古代藝術產業(yè)狀況的研究,從中汲取經驗、獲得啟發(fā),繁榮我國藝術產業(yè)。
我國夏商周三代藝術產業(yè)主要包括陶藝業(yè)、青銅器業(yè)、雕塑業(yè)、玉器業(yè)、采礦業(yè)、漆器業(yè)、紡織業(yè)、服裝業(yè)、旌旗業(yè)、占卜業(yè)、兵器業(yè)、造車業(yè)、染織業(yè)等1有的將這些產業(yè)稱為手工業(yè)、手工藝業(yè)或工藝美術,本文將其定性為藝術產業(yè),因為藝術是一個歷史的、發(fā)展的概念,在這些產業(yè)中都含有“藝術”的成分。。從出土的甲骨文、青銅器、漆器來看,做工精良,選材嚴格,對溫度、化學反應、模具大小、形體比例、形式美感、形象特征、運動規(guī)律、骨骼解剖、動物性情等,都有了充分的認識、長久的訓練和實驗,掌控得當,技藝高超,而且生產規(guī)模很大,設置官吏管理是毫無疑問的,制定相關法律法規(guī)加以調整生產中的關系,也是必然的。張光直也認為“一定需要許多種的專家的多步驟的作業(yè),而這些專家有得在國家的組織和監(jiān)督之下?!鼻∏∈且驗檫@些綜合措施,使得夏商周時期生產秩序分明,程序得當,協(xié)作有效,創(chuàng)造出如此高的藝術產品。
縱觀夏商周三代國家對藝術產業(yè)的管理特征,可以概況為:管理嚴密、秩序分明,具體來說,包括:金字塔式中央管理體系;三制合一;三三制管理模式;多元合作——文、史、智、技、藝結合。
夏商周三代實行高度集中的中央君主集權、專制制度。夏商周王位居金字塔頂端,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舉凡國家祭祀、政治、軍事、司法、農業(yè)、灌溉、教育、都由王決定。在甲骨文中,王除了自稱我、予、朕外,還經常自稱為“予一人”、“余一人”、“聽予一人之作猷”、“惟予”,或“王命……”、“王令……”、“王呼……”、“貞:命……”,都在確定王的絕對性、唯一性。天官冢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位居王權之下的是三公。三公,周初是指太傳、太保、太師,后期王設六鄉(xiāng)遂,每二鄉(xiāng)設一公,故有三公。三公是輔佐周王處理重大軍事、政治事務的最高官吏,位居百官之首。
其三是六卿。大宰、太宰、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合稱六卿。因為六卿經常在王左右,故稱“三左三右”。《周禮》明確規(guī)定:“天官冢宰第一”, 即所有官吏都要受其管轄。《周禮》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即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以九兩擎邦國之民”,即以牧(地)、長(貴)、師(賢)、儒(道)、宗(族)、主(利)、吏(治)、友(任)、藪(富)得民。在六卿之下又設很多官職、官員以輔佐六卿。
其四是卿士。即金文中的“卿事”,卿士是協(xié)助周王處理各種政務的職官,他是三公六卿之外的最高執(zhí)政官。
其五是內史(御史)和外史。御史掌邦國都鄙萬民之治令,外史掌書外令:王令下畿外,掌四方之志。
其六是“三事大夫”,即常伯、常任、準人。常伯(牧)負責管理地方行政的職官;常任(任人)是負責官吏人選的;準人(準士)是掌握司法的。
其七是地方政權官吏諸侯國。而在地方行政區(qū)域和諸侯國,也同樣存在著類似的金字塔管理體系,只是諸侯仍要向王國稱臣納貢。
夏商周時代的王者集多權于一體:神權(宗教)、王權、軍事、刑罰(立法、司法權)等,利用權力,制定了眾多制度,以此加強對國家及藝術產業(yè)的管理。
在這眾多制度中,首先是君權神授制。夏商周三代王,事無大小,皆要占卜,祭祀之禮為大,次于祭祀的則為占卜??梢姡駲嗍蔷龣嘟y(tǒng)治的思想基礎。
夏商周三代王者利用人們長期以來對圖騰、神話、傳說、祖先神、上帝(五帝)的崇拜心理,“以神道設教”,把王演化為神的后裔,給王權披上了神權的外衣。如《詩經·商頌·長發(fā)》:“有娀方將,帝立子生商”?!缎B》:“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夏商周三代統(tǒng)治者的活動,被套上了一圈神秘的光環(huán),一切司法、行政、軍事活動都由祭祀或占卜而來,王作為祭祀的最高象征人物,通過“敬鬼神”來達到“畏法令”的目的。從卜辭上來看,夏商是把蠶作為神來看待的。
周王的權力比夏王、商王更加系統(tǒng)化。周王集政權、神權、族權于一體,周王自詡為“天之元子”,即上天的長子,委派到大地上來統(tǒng)治人民。商滅亡,舊有的神權統(tǒng)治觀念也開始動搖,周人提出了“以德配天”和“敬德保民”的思想。德是上天的意志,敬德就是要實行德政,按上天意志統(tǒng)治人民,把“敬德”和“天命”聯(lián)系在一起,只有敬德才能“祈天永命”。
所謂宗法制,即基于氏族血緣關系的尊祖敬宗。王是大宗,是同姓家族中的大家長,只有他才有資格在祖廟里祭祀當主祭,這樣,王者在政治上是一國之君,全國都要服從他,而在家族關系上,又是大家長,各分封諸侯、貴族、奴隸主要絕對服從他,從而把政治與宗法制度結合起來。
《國語·晉語四》:“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于黃帝,皆為姬姓”。這是二十五宗(氏族部落)和十二個姓(胞族)的較早記載。這說明黃帝已經建立起龐大的宗族部落聯(lián)盟了。
夏商朝前期以子承為主、弟及為輔,商后期則實現(xiàn)嫡長子繼承制。這是因為嫡長子在家族、家庭中地位最高,可以防止眾嫡子因繼承權紛爭而影響王權繼承與專政,也可以加強對同姓分封諸侯的領導。這種制度也被商所沿用。
周滅商后,為了便于管理和加強統(tǒng)治,一方面由王室直接控制一部分地區(qū),另一方面也把其余地區(qū)分封給同姓親疏和異性功臣以及古圣王之后,即分封建國、以藩屏周。受封“諸侯之于天子曰某士之守臣某”,即為王室守土之臣??梢哉f,分封制是基于宗法制而行的。西周行政管理體制達到高峰,與夏商不同,這時宗法制與政權結合得更加緊密。周王按照血緣關系的遠近,把土地分封給同姓子弟和異性婚姻,從王室到地方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行政管理體制,探索也形成了一個大宗與小宗的宗法關系。
禮源于部落氏族的風俗習慣,后來被賦予一定的規(guī)范、儀式和程序,進而轉化成特定的宗教祭祀儀式,以表達人們敬神、祈福、保佑之情?!墩f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禮隨著國家的發(fā)展而逐漸演化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制度。《周禮》中祭祀的核心思想就是祭天、祀地、敬鬼神,《史記·禮志》也是如此,“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比亩Y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每時每刻上。而實際上,禮制的本質,在進入夏商周三代的世襲制的統(tǒng)治體系后,即演變?yōu)椤岸Y者為異”,通過“禮”來區(qū)別神權、君權、貴族、平民之間分封權力的區(qū)別與不平等。
周初,周公“制禮作樂”,將夏、商禮發(fā)展成一套以維護宗法制度為核心的行為規(guī)范及相應的典章制度、禮節(jié)儀式,一般稱為《周禮》。禮到西周時期已經發(fā)展為一個龐大而復雜的規(guī)范體系,內容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教育、行政、司法、宗教、祭祀、婚姻、家庭、倫理道德等許多方面。在周人看來,“禮”是治國的唯一準繩,禮在三代社會生活中無處不在,主要行為規(guī)范是禮而不是刑。后來儒家將其概括為“為國以禮”的“禮治”。
王制、宗法制度、禮制最具典型。三代國家機器的運行,不僅僅是指王權或者是行政權、司法權的單獨運行,周代社會政治特點是分封制、世襲制、等級制,宗法制、禮制。分封制、世襲制、等級制都取決于王權,因此,三代國家、社會、經濟的運行是王權制度、宗法制度、禮制是三制合一、三位一體的。禮制規(guī)定了立法的指導思想和原則,而且許多禮節(jié)的規(guī)定本身就是法的規(guī)范。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禮制更多的是規(guī)范、約束社會更規(guī)范層面上的人;而宗法制度則是約束血緣關系的宗室貴族。
《尚書·皋陶謨》記載皋陶與禹的對話,“懋遷無,化居。烝民乃粒,萬邦作義?!?懋遷即販賣、通貨,化,通“貨”,即通過發(fā)展商品貿易互通有無,可以利民百姓。這說明我國早就存在著商業(yè)活動。從堯舜禹時期的國家早期雛形到夏,社會性質開始逐漸改變,”夏王朝的賦稅制度,是從禹時早期的國家繼承而來”,“夏朝的國家機器已粗具規(guī)模”,官員“官倍”。 即,自夏王朝開始,建立起比較完備的中央管理制度,官員成倍增加,據《周禮注疏》統(tǒng)計,僅右天官之屬,總三千九百八十人。其他五官人數也大致雷同,這樣,按《周禮》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之屬,至少也有1.2萬人。商周也是歷史上各種制度鞏固和發(fā)展期,各種冊典、制度趨于齊備,《尚書·多士》:“惟殷先人,有冊有典。”
《尚書·酒誥》說商朝政權管理體制分為內服與外服,內服即商王朝直接統(tǒng)治的地方,外服是指臣屬商朝的一些小國或部落。這是常見的二級管理模式。
但是,具體到藝術產業(yè),夏商周三代除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呈金字塔特征外,其管理還呈現(xiàn)出三三制模式,即分為“中央——內府/地方——藝術產業(yè)(手工業(yè))”三級管理層次,在每一層次中,又細分為三級管理,其中每一級都有一個統(tǒng)領長官,呈現(xiàn)金字塔式管理方式。這種官職、人員分配,每一級都是“管理者——參謀/輔佐者——生產者”。
夏商周三代,事無大小,皆要占卜。而《周禮》曰:“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禮,以佐王建保邦國?!币虼?,王者會將祭祀、占卜之事交屬大宗伯。而大宗伯下又有小宗伯和司尊、都宗人,其中“小宗伯之職,掌立國祀之禮,以佐大宗伯”,“司尊彝掌六尊、六彝,辯其用與其實”,“都宗人掌都祭祀之禮”。這是從“其用與其實”來分配職能的。這時,王的旨意會通過大宗伯、小宗伯、司尊等,傳達到百工或宗工。根據夏商周時期各類藝術產業(yè)的各種規(guī)章制度和管理方式,基本上可以分為行政管理、刑罰(司法)管理、市場管理、生產管理這四個層面?!吨芏Y·地官·司徒下》記載司徒兼管市場,下設管理市場的官員分別是賈師、胥師、肆長、廛人、質人,這是二級長官,其下又設司門、司關、司虣、司稽、掌節(jié)等官吏。
夏代手工業(yè)分工很細,有眾多的制造部門。這是手工業(yè)大多數是官營的,及由官府派遣官吏經營管理,在具體生產領域,百工或宗工會組織具體人員來協(xié)作。甲骨文中的“工、“多工”,《尚書》中說商有“工”、“宗工”、“百宗工”,是管理手工業(yè)生產的官吏?!稌虻洹罚骸肮?,官也”;《詩·臣工》之“嗟嗟臣工,毛傳謂‘工,官也?!庇谑∥釋Α稌虻洹?、《詩·臣工》的解釋是:“工,官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總敘記載:“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他們的職能是“審曲面執(zhí),以飭五材,以辯民器,或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或食力以長地財,或治絲麻以成之。”1[清]孫詒讓:《周禮正義》,第3105 頁。由于引文都出自于此,不再另注。
夏商周三代具體生產者是徒、卒、工、奴隸等。在生產制造工序中,縫人負責王及后衣服,但是,按照三三制管理模式,在縫紉其下,又設“奄二人,女御八人,女工八十人,奚人三十人。女工,女奴曉裁縫者?!痹偃纭跋牟?,下士四人,史一人,徒四人?!逼渲醒偃撕团禽o助逢人的,下士和史是輔助
我國20世紀中葉前后出現(xiàn)過一些中國古代工藝史,由于受時代的觀念所限,大多數夏商周王朝奴隸貴族報以仇恨、批判的態(tài)度,或者通常人的意識中,夏商周手工業(yè)制造者是低級的、粗俗的、沒有文化素養(yǎng)的。但是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事情并非如此簡單。
首先是王者統(tǒng)治,每一朝代的開國王君,都積極汲取了前朝末期滅亡的歷史教訓,尤其是注重以堯舜禹為榜樣進行以德施政、以仁施政,自商朝逐漸邁入文明的門檻。在商朝達到頂峰的神權法思想,被西周統(tǒng)治者繼承發(fā)展,并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以周公為代表的貴族,總結并吸取了夏、商滅亡的教訓,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君權神授學說。另外一個比較顯著的變化就是提出了“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的治國方略,即重視道德教化的作用,在各族政策、法律、刑罰的制定上要寬緩、謹慎,以便更好地行駛權力,制造良好的管理秩序。例如《周禮》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即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以九兩擎邦國之民”,即通過牧(地)、長(貴)、師(賢)、儒(道)、宗(族)、主(利)、吏(治)、友(任)、藪(富)等方式贏得民心。而長貴、師賢、儒道、友任這些思想滲透在各個行政官署及行業(yè)中?!短接[·工藝部》注:“道,六藝?!薄洞笏緲贰纷ⅲ旱溃嗖潘囌?;德,能躬行者。現(xiàn)代日本學者崗村秀典認為,“殷周時代的經濟行為深置于當時祭祀等非經濟要素當中,那時的人們對經濟利己主義思想以外的行動原理相當重視。因此,珠寶玉貝的首要意義是獲得非經濟價值?!?/p>
在國學中,《周禮》記載:“大司樂掌成均之灋,……以樂舞教國子舞云門,大卷,大咸,大磬,大濩,大武?!边@些月舞名稱,來自于黃帝至禹,都有特定意義,其目的是寓德于教:云門與大卷源于黃帝,是因他“萬物以明,民共財,言其德如云之所出,民得以有族類。”大咸源自堯,是因他“能禪均刑法以儀民,言其德無所不施”。大磬源于舜,是因“言其德能紹堯之道也。”大夏源于禹,是“言其德能大中國也。”大濩來自湯,是因“湯以寬治民,而除其邪,言其德能使天下得其所也。”大武來自武王,是因武王伐紂以除其害,“言其德能成武功?!?/p>
這種多元協(xié)作,體現(xiàn)在占卜中,就是占卜及神士都是一些高級知識分子來擔任,他們對天文地理、星象及運動軌跡、日月更迭等知識的掌握。在夏商周三代占卜及神士具有絕對重要的位置,成為聯(lián)系神和人之間關系的特殊的人物,備受王權信賴。有利于王者的結果,他們會用“吉”肯定下來,反之以“兇”來表示。
體現(xiàn)在樂舞中,就是: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辯天地四方陰陽之聲;眡瞭掌凡樂事播鼗,擊頌磬、笙磬;磬師掌教擊磬,擊編鐘;鐘師掌金奏;笙師掌教龡竽、笙、塤、籥、簫、篪、篴、管、春牘、應、雅,以教祴樂;旄人掌教舞散樂,舞夷樂;籥師掌教國子舞羽龡籥;籥章掌土鼓豳籥;鞮鞻氏掌四夷之樂與其歌聲。
在上述的二級管理長官及藝術生產領域中,有一個比較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必須配備大夫、士、胥、文、史等不同等級的官員。大夫、士通常分為三級,既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而胥則是被認為有智慧的官員;神士則是有知識的官員。青銅器制造須經過煉礦、制范、熔鑄等工序。《荀子·疆國篇》有“刑范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的記載。這樣,自夏至周,逐漸建立起以文、史、智、技、藝多元協(xié)作的生產模式,從而保障了藝術品在及、藝方面的優(yōu)越和精湛。再如設色(畫工)之工有五:畫工——繪畫衣服、旗幟等;繢工——繪工;鐘氏——染羽毛;筐人——設色氏——湅絲。
如果夏商周藝術產業(yè)僅僅依靠古代徒、工、奴隸以及他們多年的生產經驗,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創(chuàng)造出如此輝煌的藝術成就的,如那黑薄光紐、有蛋皮陶之稱的黑陶,也創(chuàng)造出了他們也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拙樸而不失絢麗、變化多端的裝飾紋樣的,如饕餮紋、鳥獸紋、云紋、雷紋、龍鳳紋、竊曲紋等;也創(chuàng)造出了富有時代特色的藝術,如,商代崇尚武力,其藝術產品特色就反映出威嚴、神秘、懾服的精神力量;而各國的藝術特色也不盡相同,秦國藝術的淳樸、鄭國藝術的精巧、燕國藝術的古樸、趙國藝術的渾厚、韓國藝術的優(yōu)雅。
秩序可以理解為各項事務有條不紊地運行程序和方式。在我國古代的許多文獻中,都有 “法”的記載,不過這些“法”往往和“典”、“律”、“刑”、“刑罰”、“刑法”等摻和在一起的,法制的起源也由黃帝、堯舜禹一直推算至殷商(如程樹德、楊鴻烈、陳頤遠等),如《漢書·刑法志》:“禹承堯舜之后,自以德哀,始制肉刑”;《左傳》昭公六年: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尚書大傳·甫刑》:夏刑三千條;《竹書紀年》:帝舜三年,命咎陶造律等;《尚書·呂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也有的認為“刑始于兵”,即法律起源于遠古戰(zhàn)爭。不論是起源于何時何地,這說明他們已經意識到必須建立起一定的規(guī)章制度來達到政令通暢、建立起秩序分明的目的了。在出土的十多萬的甲骨文中,程式千篇一律,內容簡單,這從側面說明了當時管理嚴密、秩序分明的社會特點,有那嚴格的司法制度、禮制約束,并召之四方,當時的平民照章辦事而已,無須累贅。
首先是行政區(qū)域劃分及行政長官的任命。《左傳》襄公四年引周太史辛甲《虞人之箴》時說:“茫茫禹跡,劃為九州,經啟九道?!薄稘h書·郊祀志》“鑄九鼎,象九州”。這說明禹時氏族血液關系已經松弛,為了更好地實行統(tǒng)治秩序,開始按地域分為九區(qū),并鑄造九鼎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征。
夏商周三代的管理機構分為中央和地方二級,一般事件由地方長官處理,如遇重大事件,則需要上報中央。畿外則由諸侯掌管,諸侯對所轄管區(qū)指派官員審理、管理,不必上報中央,享有較大的獨立權。王權對畿外事情基本上不予干涉。夏商周三代權力可以分為幾個單元,即王室內宮、朝政、諸侯國,在此基礎上再細分出各種鄉(xiāng)、野、郊、畿、縣、州等。冢、相。冢是商王下最高級別的官員,《史記·殷本紀》說,商王武丁即位,“三年不言,政事決定于冢宰?!钡毓傩姓L官是:鄉(xiāng),王置六鄉(xiāng),然后是州、黨、族、閭、比。六鄉(xiāng)在遠郊之內,鄭玄注曰:“百里之內為六鄉(xiāng),外為六遂”。商王實行井田制,對全國土地所有權的管理辦法是:王畿以內由自己委派官吏管理,王畿以外分配諸侯、功臣、親族管理,他們只有使用權,沒有交易權。而臣服于商族以外的諸侯分封地,則有所有權。其次是納賦役。《左傳·哀公七年》、《左傳·宣公三年》、《尚書·禹貢》都有萬國執(zhí)玉帛或金向禹納貢或“任土作貢”的記載,這是后世朝覲之禮的萌芽。此后各朝代一種延續(xù)這種禮制。
在國家機器運行中,《周禮》比較完備地記載了當時各種官、工種,有389 個,按照當時天神地示人鬼、四季、日月星辰、陰陽,“以官府之六屬舉邦治:一曰天官,其屬六十,掌邦治,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二曰地官,其屬六十,掌邦教,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三曰春官,其屬六十,掌邦禮,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四曰夏官,其屬六十,掌邦政,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五曰秋官,其屬六十,掌邦刑,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六曰冬官,其屬六十,掌邦事,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 六官之屬,三百六十,象天地四時日月星辰之度數,天道備焉。” 他們各司其職,政令暢通,秩序井然。
行政、軍事、宗法秩序程序基本上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逐級上報。王者雖是多位一體、天權獨攬,但也不是臆想中的那樣獨斷專行,很多事情也有其民主性、協(xié)商性的一面。自夏暴涅后,商周后世之王也在不斷汲取教訓,如,《禮記·王制》:“成獄辭,史以獄成告于正,正聽之;正以獄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寇以獄之成告于王,王命三公參聽之;三公以獄之成告于王,王三宥,,然后制刑。”即由司寇預審,然后向正報告,由正進行一審,一審結束后向大司寇匯報,大司寇再進行二審,二審結束后向商王奏告。王令三公參聽,三公參聽后將處理意見再向商王奏告,商王最后以三宥寬赦之,即一宥不識,再宥過失,三宥遺忘。凡當事人屬于不識、過失、遺忘,都屬于寬赦之列。然后制定用刑。商朝的審批、復審制度已成定例,商王擁有最高審判權。
其次是身份劃分?!洱R語》:“士之子恒為士,農之子恒為農,工之子恒為工,商之子恒為商?!薄蹲髠鳌酚涊d:“王及公、侯、伯、子、男、甸、采、衛(wèi)、大夫,各居其列?!?內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詔王治。一曰爵,二曰祿,三曰廢,四曰置,五曰殺,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奪。自由民是社會最廣泛的群體,包括自由農民、自由牧民、自由商人及其家屬。奴隸名稱很多,有人民、臣、妾、眾、仆、鬲(隸)等。
《周禮》明確規(guī)定:“天官冢宰第一”,即所有官吏都要受其管轄。除了大宰外,還有掌管占卜的官吏,如史、卜、卜師、大卜、小卜、大祝、小祝、胥、神士等。在這些官職中,分別按爵位高低,分設大夫(上中下三等)、士(上中下三等)、府、史、胥、徒等輔助人員與官吏。如“司市,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有的還配有女工(女奴曉裁縫者)、奄人(閹人)等。
這種等級制度,反映在祭祖、服飾、器物、宮室、車馬等使用方面,《周禮·春官·典命》規(guī)定:“上公就命為伯,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九為節(jié);侯伯為七命,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七為節(jié);子男五命,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五為節(jié)?!标P于服裝,《禮記》規(guī)定:“天子龍袞,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纁裳?!标P于器物,《禮記》規(guī)定:“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士大夫八,下大夫六?!?/p>
在等級森嚴的王權秩序中,禮制體系了另一種約束力,等級劃分反映在社會各個方面,從稱呼、飲食、服飾、墓葬直至政治、經濟、法律等各方面的權利地位。
總之,正是自夏的探索及其反面的歷史教訓,使得歷代王朝認識到人民的力量,采取了積極的改革措施,夏商周中央王權從行政、法律、刑罰、禮制、宗法制度相結合的方式,制造了良好的社會、政治、經濟、藝術秩序。在分工協(xié)作中,注重貴民、師賢、儒道、文史、技藝等方面的通力協(xié)作,才使得自夏至春秋戰(zhàn)國時代各國藝術特色又不同,在裝飾母題上,逐漸擺脫了宗教神秘的氣氛,而走向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宴樂,射獵、戰(zhàn)爭題材藝術。他們在保障藝術傳承性、歷史性、共同性的同時,又創(chuàng)造出富于時代特色的藝術特征。這些寶貴的歷史經驗,都值得我們在現(xiàn)代藝術創(chuàng)意產業(yè)中學習。
[1]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M].北京:生活·讀書·新 知三聯(lián)出版社,1983:23.
[2]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出 版,1987:1.
[3] 王宇信;楊升南.中國政治制度通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1:155.
[4] 陳振中.夏商周經濟史[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 社,2002.
[5] 于省吾.甲骨文釋林[M].北京:中華書局,1979.
[6] 田自秉.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史[M].杭州:中國美 術出版社,2005.
[7]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M].北京:生活·讀書·新 知三聯(lián)出版社,1983.
[8] [日]柿沼陽平:《殷周時代における寶貝文化と その“記憶”》,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3138954.html
[9] 張晉藩.中國法律通史[M].北京:法律出版 社,1998: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