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維莉
物質獎勵會誤人子弟?
記者 趙維莉
在大人們感嘆當今社會越來越物質的時候,就想著給孩子們提供更簡單、更純粹的生活,讓他們至少在年少的時候單純一些,不看重那些名利??墒牵瑓s在一些言談中不自覺地將一些功利心傳遞給孩子,比如說:作為父母你會告訴孩子如果你完成了某項“任務”后將得到一定的“獎勵”嗎?也許你會覺得這是對孩子的一種鼓勵,但是心理專家指出,這樣的鼓勵會讓孩子失去自身的動力,性格會變得被動、不積極,這是危言聳聽嗎?
寒假初始,陳女士就和女兒欣蕊訂了一條新“規(guī)矩”:每天欣蕊幫助媽媽做家務都是有酬勞的,例如擦一次地給10塊錢,洗一次碗5塊錢,幫忙換一次床單或是晾曬一次衣服也是5塊錢……陳女士的想法很簡單,想通過這樣的物質“鼓勵”,讓女兒真正地參與到家庭生活中來,培養(yǎng)一些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免得以后真的去讀大學、住校時手忙腳亂。
剛放假的時候,欣蕊還是很熱衷“工作”的,天天會主動擦地板,吃了飯收拾桌子然后洗碗,偶爾還會幫助媽媽準備晚飯——可惜好景不長,一個星期之后,陳女士發(fā)現(xiàn),原本應該擦地的時間,欣蕊會坐在沙發(fā)上看電視,而吃了飯也是直接回到房間里看書,更別提什么其他家務了。她問女兒,怎么不做了呢?欣蕊說,天天做家務太單調,而且“工資”也不高,還不如奶奶每個月給的零花錢呢!陳女士問女兒是要“漲工資”嗎?欣蕊直接說,媽媽,我給你這些錢,你來做吧,做家務太沒勁了!
女兒的回答讓陳女士很愕然,原本是讓孩子學習生活常識,怎么成了做家務是為了“賺工資”,而價格不理想反而讓孩子沒了動力、讓事情失去了原本的意義了呢?
對于陳女士的困惑,心理專家王穎老師指出,家長們的做法初衷是好的,卻忽略了當初想要達到的目的的本質,對于還處于成長期、心理還不成熟的孩子來說,可能看不到父母的“深遠打算”,他們只在乎自己能得到什么,能換來什么,而人的欲望是無窮的,會一點點地膨脹起來,當他們覺得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就會失去原本的動力。
對父母們進行的所謂“物質獎勵”來激發(fā)孩子動力的做法,王老師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我們的行為動機也就是為什么要做某件事的理由,是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的。當我們對某件事有興趣、或是完成某件事所帶給自己的快樂是讓人愉悅的,會產生‘我想做’的意愿時,這便是內部動機;而像家長們用一些誘因來讓孩子們去完成某些事兒的,這是外部動機?!蓖趵蠋煆娬{兩種不同的做事原因,必然會導致兩種不同的結果,內部動機會讓孩子身心都感到愉悅,愛上這件事兒,而外部動機卻會讓孩子感到束縛,甚至覺得是一種負擔、壓力,自然感受不到做事的快樂,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厭煩的心理。
就拿欣蕊來說,她前后對于家務態(tài)度的改變是因為外部動機的出現(xiàn)削弱了她的內部動機,“這意味著,原本她可能對于家務也不是不感興趣,只是當媽媽用獎勵的方式提出時,相當于讓她把自己的行為與獎勵聯(lián)系起來,而不是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一旦她覺得外部的獎勵并不能讓她滿意時,就會隨時停止此項活動?!蓖趵蠋熖崾靖魑患议L,鼓勵孩子的最好辦法是真正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孩子出自自愿去完成工作或學習。
那么要如何來提高孩子們的內部動機即主觀能動性呢?王老師建議家長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下手:
首先先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讓他們從心理認為做好一件事會帶給他們快樂,“就像孩子們喜歡看電視一樣,因為他們認為看電視可以讓自己獲得快樂,所以不用家長督促、提醒,他們甚至會對自己喜歡的節(jié)目倒背如流,所以家長們不妨用興趣來引導孩子?!彼貏e強調尤其是在學習方面,家長們最好不要用物質獎勵,而是讓孩子產生“我要學”的興趣,不妨多給他們講講學習會帶來哪些樂趣,比如說了解一些化學原理會合理解釋生活中一些常見現(xiàn)象等,這都會很好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同時,也可以激發(fā)孩子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十幾歲的青少年好奇心正是最旺盛的時候,對于身邊一切事物都有著十足的探索欲望,所以家長們不妨多利用這一點,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去解決自己的疑問,而不是一味地“填塞”給孩子們,這樣會讓他們更主動地去探尋事情的根本,而不再等待,這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當然,王老師也指出并不是說以后再也不要給孩子們物質獎勵了,而是要把握好一個度,記?。寒敽⒆觽儾恍枰镔|激勵也能出色完成某活動時,你沒有必要畫蛇添足給他獎勵。當你要鼓勵孩子完成某項他并不是太喜歡的活動時,還是給我們的孩子一句愛的鼓勵或一點小獎勵吧,讓他們在獲得滿足的同時,也感受到來自父母的認可。
編輯/趙維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