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戲劇藝術(shù)的前瞻——鄧以蟄佚文及其他

      2015-03-22 03:10:50王雪南京曉莊學院中文系江蘇南京211171
      關(guān)鍵詞:佚文戲劇

      王雪(南京曉莊學院中文系,江蘇南京 211171)

      ?

      戲劇藝術(shù)的前瞻
      ——鄧以蟄佚文及其他

      王雪
      (南京曉莊學院中文系,江蘇南京211171)

      [摘要]本文以鄧以蟄佚文《對于國民劇院設立之意見》為切入點,結(jié)合鄧以蟄其他重要美學論文探討其對戲劇藝術(shù)的深入思考及對中國戲劇發(fā)展的意見,并將其放在歷史的脈絡中,梳理其與余上沅、劉開渠等人學術(shù)思想的呼應與傳承。

      [關(guān)鍵詞]鄧以蟄;現(xiàn)代評論;戲??;佚文;余上沅;劉開渠

      [中國分類號]J809

      鄧以蟄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美學家及美術(shù)史家,其主要著述均已收錄在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的《鄧以蟄全集》中。筆者在查閱民國期刊《現(xiàn)代評論》時,發(fā)現(xiàn)鄧以蟄的佚文一篇,未見收錄于全集。該文發(fā)表于1925 年9月12日出版的《現(xiàn)代評論》第2卷40期,題為《對于國民劇院設立之意見》。該文著重從戲劇欣賞的角度探討了藝術(shù)的美感,可說是鄧以蟄藝術(shù)觀點的初步成形(因全集中收錄代表鄧以蟄較成熟的藝術(shù)觀點的文章《藝術(shù)家的難關(guān)》、《詩與歷史》等均是1926年之后發(fā)表的),還談及對中國戲劇發(fā)展的意見,今日看來仍然是中肯而有價值的。

      雖然鄧以蟄的主要學術(shù)成就是在書畫美學方面(這也是后人研究著力較多的),但其對戲劇的興趣也很濃厚,鑒賞也相當內(nèi)行。如上海新月書店1928年就曾發(fā)行過鄧以蟄譯的《若邈玖嫋新彈詞》,這是他1919年在紐約聽歌劇演員Caliouci演唱《羅密歐與朱麗葉》,為之悅慕如狂,又取莎翁原作朗誦數(shù)次,遂譯“園會”一段發(fā)表。鄧另寫過《戲劇與道德的進化》、《戲劇與雕刻》等重要論文,結(jié)合黑格爾、叔本華、柏格森等人的觀點來闡述悲劇與喜劇的意義,根據(jù)古希臘藝術(shù)史將希臘的雕刻與悲劇的發(fā)展過程對比敘述。鄧以蟄強調(diào)戲劇的動作,當然,動作有兩層意思,鄧以蟄對此十分清楚。一是指戲劇中的“行動”,他認為感情知覺匯聚起一條有抑揚起伏的拖線,以這條拖線似的知覺感情(Pathos)為體裁的藝術(shù),就是戲劇?!拔覀冎栏星榕c知覺之動必內(nèi)有它們的因果,外有它們的動作。動作為因果所限制與連貫,嵌入社會這個體量里面去,就形成一件事情(event)。因為因果是相承的,所以由此動作出來的事情也必得一致,向一條不可避免的道路上歸結(jié)。歸結(jié)的挫敗或調(diào)和,就定出悲劇喜劇之分”;[1]83-84二是指演員的形體動作,鄧以蟄認為“觀眾是為著‘看’來的,一切看是居先。但要看的是什么呢?又恐怕動作是當先了。不獨看的是動作,了解的也是動作,賞悅的是動作,悲憫的也是動作,恐怖的也還是動作。只有動作才將人山人海的觀眾的視線調(diào)直的萬個心變成一個心。動作的魔力為什么有如此之大?因為劇中的動作是腳踏實地、體貼入微的動作;換言之,是有訓練的身手的演員的動作,不是一般人日常的散漫無精彩的動作了”,[1]84所以戲劇中的動作應是雕刻式的動作。為何如此強調(diào)動作?鄧以蟄是傳統(tǒng)戲迷,但他對當時中國觀眾“只聽不看”的戲曲欣賞習慣頗不認同(這里應主要指皮黃戲的觀眾),這種只重行腔不重形體的欣賞習慣導致演員,即便是名角,對表演的動作也不夠重視(與昆曲相比,當時皮黃戲在形體方面本就大為遜色,齊如山《國劇藝術(shù)匯考》、《齊如山回憶錄》中均提及此點),鄧以蟄認為這種欣賞習慣非常不利于中國戲曲的發(fā)展,故而有提出糾正的必要。

      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6年12月初版的《西班牙游記》主要是鄧以蟄1933—1934年游歷歐洲的筆記,其中多次記載了他的觀劇經(jīng)歷及感想。如他認為法國的新戲很差,比不上他在美國紐約看的莫斯科藝術(shù)劇院的表演,但是法國舊戲頗可一觀,主要是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的戲,他尤其欣賞莫里哀的戲。從《西班牙游記》字里行間也可看出作者對傳統(tǒng)戲曲的偏愛:開篇就引用了小翠花的爽脆的口白,又將法國著名女演員Cecile Sorel的表演與王瑤卿的《十三妹》、《探親家》口白做派相提并論。提到希臘傳說中的亞馬孫族女戰(zhàn)士,很自然地將其與傳統(tǒng)戲中的九華娘比較,認為亞馬孫族女戰(zhàn)士與九華娘比,沒有妖氣,善戰(zhàn)之外一派純潔。他在西班牙小戲館欣賞舞蹈,認為小戲館的情調(diào)雖然與大柵欄的戲園相似,但欣賞的情味卻大不相同,絕不是細吟慢嚼如聽譚調(diào)余腔。而阿倫鳩斯行宮的幽冷又讓他想起《桃花扇》“哀江南”套曲的余韻。

      聞一多曾描述過鄧以蟄的文風:“作者一向在刊物上發(fā)表的文章并不多(恐怕總在五數(shù)以下),但是沒有一篇不詰屈聱牙,使讀者頭痛眼花,茫無所得,所以也沒有一篇不刊心刻骨,博大精深,只要你肯埋著頭,咬著牙,在巖石里邊尋求金子,在海洋絕底討索珍珠”。[1]57鄧以蟄這篇《對于國民劇院設立之意見》亦是如此,雖有晦澀跳脫之處,但不乏思想閃光。應當說,鄧以蟄對于中國戲劇是有自己深刻獨立之認識的,既不盲目崇洋而抹殺舊劇,也不推崇戲劇的政治宣教功能而拋棄藝術(shù)標準。

      鄧以蟄在《對于國民劇院設立之意見》一文中重點辯析了戲劇欣賞的美感在于“有形無意”,這個“意”是指經(jīng)過大腦理性了解的情節(jié)故事,鄧以蟄強調(diào)藝術(shù)對感官知覺的震動,擯棄理性認知的“意”,認為其不具備震動人心的效果。然后鄧以蟄又自我辯駁:戲劇也好,繪畫也好,建筑也好,它們的美感不都在于它們有含意嗎,它的價值不都在于它能表現(xiàn)一種意思嗎,跟形有什么關(guān)系呢?發(fā)難之后,鄧以蟄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即“美之表現(xiàn)在他有意思,能動人。但此處所謂‘意’,必在此‘意’之能感動人處。換言之,必此‘意’之能激起感情。感情之起,縱橫幅湊,必全身震動,而后苦樂系之;不像了解事物的那種‘意’,是只有縱無橫,一條筋的腦筋里明白通透,周身的血液動不動,全不相干”。[2]也就是說,真正的美還是“有形有意”的,不過此“意”非彼理性認知的“意”,這個“意”必須能震動感官,直指人心,這才是美的“意”。

      有趣的是,鄧以蟄在闡述對這種美的“意”的把握與感受時,主要是結(jié)合他的觀劇經(jīng)驗來表達的,他的比較對象是楊小樓和坤角的表演。楊小樓出身小榮椿科班,技藝純熟,口白爽脆,長于靠把。鄧以蟄是楊小樓迷,凡有楊戲必定去看。他十分推崇楊小樓的表演藝術(shù),曾和梁實秋談戲,認為楊小樓跟著鑼鼓點兒在臺上拿著姿勢站定,比希臘雕刻的藝術(shù)還要動人。而當時的坤角在表演藝術(shù)方面只是應景而已,嗓音技藝都不到家,沒有過硬的功夫,稍有份量的正戲則不堪勝任,故有“看坤角戲,只賞其色,而不敢領(lǐng)教其藝”之說。雖則楊小樓與坤角所演戲情一樣,觀者“腦筋里明白的戲中過節(jié)是一樣的”,也即第一個“意”(使我們了解事物的“意”)是一樣的,但“使我們感動的‘意’,兩下的身分,卻大有差別”,兩者區(qū)別何在?“后邊——美——的‘意’,是注重他的能感動人的內(nèi)容。譬如楊小樓的振襟一躍,使我魂魄俱動;這動的不在那一躍的‘意思’,是在小樓躍的形態(tài),再合上金革聲之隆殺,形色之波動,成就我們自身的一種錯綜回旋,抑揚繋射的感情發(fā)動。這段感情發(fā)動,吾人謂之為美感。”[2]鄧以蟄通過對楊小樓和坤角表演的觀感,很清楚地說明了什么才是審美的“意”,美重在直觀感性,而非理性。

      這種審美的“意”從何而來,鄧以蟄認為其來自于一種生命原初的感覺:“又如小樓劇中之轉(zhuǎn)動,也許其中有阿米巴之蠕動,塵揚鵬摶之動,獅蹲虎踞之動,互相團結(jié)起來的。然這起伏之所以終為起伏,轉(zhuǎn)動之終為轉(zhuǎn)動,是無始以來同樣的感覺晶結(jié)成功的”[2],而藝術(shù)家所要做的,就是運用所能運用的媒介如筆墨嗓音形體,將感情之府這座眾神堂里生命原初的感覺化育為一個一個的結(jié)晶體,使我們魂魄驚動,這就是藝術(shù)。

      接著鄧以蟄提出了成熟的藝術(shù)的標準,“藝術(shù)是混成的,是純一的。藝術(shù)家對于一切聲色形狀以及各種動作,蘊藉既深,捉摸又久,一旦表現(xiàn)出來,正是水到渠成,無懈可擊?!保?]也即他在《藝術(shù)家的難關(guān)》一文中所提到的“藝術(shù)為的是組織的完好處,形式的獨到處”。在鄧以蟄眼里,余叔巖楊小樓輩的表演藝術(shù)堪達此境,也就是舊劇的自然渾成的美感,而這自然渾成的美感又有賴于演員的形體與技藝,通過形體與技藝的完美配合來震動感官直指人心。故而鄧以蟄頗為反對所謂的京派新戲,因其有一味在故事情節(jié)上下功夫的趨向,造成戲劇文學內(nèi)容對表演空間的壓迫:“藝術(shù)是感情的。非意思的。藝術(shù)全以五官四肢的經(jīng)脈為他們運輸?shù)耐緩剑遣灰姴宦劦乃悸匪苎b載得他住的。今有所謂改良新劇,專在講故事上著想,好來逢合婦孺的心理;弄得通場過節(jié),如數(shù)家珍,無絲毫感情動作之表現(xiàn)”[2],齊如山為梅蘭芳編過很多情節(jié)戲,所謂情節(jié)戲就是情節(jié)多曲折,戲演得時間長,大眾多歡迎,恭維的話是“真夠看”,鄧以蟄主要針對的是以梅蘭芳等為代表的京派新戲,措辭頗為激烈,稱“這類新戲,視現(xiàn)今猶存的舊劇,已墮落九淵?!保?]鄧以蟄這種與推崇贊許相左的論調(diào),筆者認為不能以保守言之。除了作為楊小樓迷的個人好惡之外,實則蘊含著對舊劇畸形發(fā)展的一種隱憂與遠見,這就是徐慕云后來所描述的狀況,一是皮黃班中的旦角技藝實有退步之處:“惟近十年來,皮黃班中之旦角大受歡迎,但一究其真實藝能,除唱白或有進步外,余如作工,武技等無不日益退化”,[3]282二是一味推崇旦角而使其他角色均成配角,發(fā)展失衡:“近因風氣所趨,編劇者一味編纂偏重旦角之腳本,以致今日南北各戲院中,十九皆系旦任主角。至于生、凈、丑、末,直其備員而已。他角收入既不及旦角十百分之一,復在各劇中不得展其所長,故習梨園者,亦皆不欲以精神才力孜孜十余年,攻此副貳角色。近年除旦角人才層出不窮烜赫一時外,他如生、凈、丑、末,均將有絕響之嘆?!保?]283可惜徐慕云所言似乎并未引起重視,或者是被有意忽視了。對另一種擬用西樂給舊劇伴奏以改良舊劇的做法,鄧以蟄也是強烈反對的,認為這簡直是鑿枘不入,與他提出的自然渾成的藝術(shù)觀相左。

      時有論者掇拾西人論調(diào),認為歌?。∣pera)不如純?。≒lay),理由是劇應當以動作為主,而歌劇有音樂破壞動作之嫌,鄧以蟄并不贊同,鄧以蟄認為藝術(shù)依據(jù)感官各有側(cè)重,“藝術(shù)有類別,而無比較。因人之五官四肢,感象不同,所以由目官發(fā)展的藝術(shù),有建筑,雕刻,繪畫等;由耳根發(fā)展的有音樂;由四肢發(fā)展的有舞與?。挥蓚€性與習俗所發(fā)展的有純劇。”[2]歌劇與純劇比,更側(cè)重于樂與歌唱,動作布景本來就處于輔助的地位,所以談不上音樂破壞了動作的純一。鄧以蟄持此觀點進一步為舊劇辯護,因有人認為舊劇無存在之必要,其理由便是歌劇既已遭攻擊何況舊劇,這是一種非理性的、自卑而又虛無的看法,一是對舊劇缺乏深切了解與客觀評判,二是唯生吞活剝之謬論馬首是瞻。在鄧以蟄看來,中國舊劇看上去歌劇純劇不分或偏重于藝而缺少感情只不過是發(fā)達程度的問題,而非如批評者所說“歌唱動作,同時并有,不合情理,鑼鼓震驚,刀槍穿雜”這類“無鑒別力,拾他人齒芬”的評價。鄧以蟄肯定了中國舊劇存在的價值,充分把握了舊劇的美學特點,強調(diào)其藝術(shù)欣賞上的形式美感,認為只要能愉悅耳目,打動感情,它就有存在的合理性。

      當時有設立國民劇院的提議,鄧以蟄此文也是因此而寫,他對國民劇院成立后我國戲劇的發(fā)展作了若干設想:“今有國家設立國民劇院之提議,所以我寫這篇文,勸告他們要容納分演下列的藝術(shù):

      中國舊劇之有精彩者,如楊小樓諸劇。此層須組織一舊劇選擇委員會定之

      西洋歌劇。

      西洋純音樂。

      西洋純劇。

      此須由本院與歐洲各國劇班,音樂班訂合同,每年須到本院演奏多次。

      中國新歌劇。

      中國純劇。

      右兩劇尚須待之將來。(現(xiàn)在趙余諸君有藝術(shù)劇院的計畫,倘若成功許是吾國純劇的發(fā)軔點)”[2]

      鄧以蟄這里所提的純劇應當指的就是話劇。對于中國純劇的建設,鄧以蟄認為應向西方觀摩和學習,“拿來”并消化直到成為自家的東西,而不是建立在改良改革舊劇的基礎(chǔ)上,那樣是無法建設出中國純劇的,也就是說,真正的話劇是無法在本土自生的,它必然要向西方借鑒學習,因為“藝術(shù)不像政治,可以用民主推倒帝制,只要用空名詞,就可鬧出事實來的!”[2]鄧以蟄非常反感這種空喊口號、玩弄名詞而非腳踏實地的做法。

      1925年,余上沅、趙太侔從美歸國,倡導國劇運動。作為國劇運動的同人,鄧以蟄對中國戲劇的看法與余上沅是頗為一致的,一是對舊劇的評價,認為舊劇是純粹的藝術(shù),應細加甄別,不可一味抹殺:“舊劇何嘗不可以保存,何嘗不應該整理,凡是古物都可保存,都該整理,都該和鐘鼎籍冊一律看待??墒窃诜椒ㄉ厦姹悴皇侨詢烧Z可以概括的了,這要有人竭平生之力去下死工夫的?!保?]二是對于戲劇藝術(shù)性的強調(diào),認為中國新劇發(fā)展的要務仍在于它的藝術(shù)性而非功利宣教:“戲劇雖和人生太接近,太密切,但是它價值的高低,仍然不得不以它的抽象成分之強弱為標準?!覀円眠@些中國材料寫出中國戲來去給中國人看;而且,這些中國戲,又須和舊劇一樣,包涵著相當?shù)募兇馑囆g(shù)成分?!保?]不過對于中國戲劇的發(fā)展道路,余上沅的認識更明晰,他認為中國戲劇運動失敗的原因一是目的錯誤。不知道藝術(shù)地表現(xiàn)人生而是指望用戲劇來解決現(xiàn)實問題,這自然難以產(chǎn)生真正的藝術(shù)品;二是不明方法。新劇尚未脫去“文明戲”的習氣,劇本、演員、布景、服裝、光影等部分各自分裂,每部分自身做不到位,也不能彼此融會貫通成為一個有機體,又不肯甚至不能去學習參考西方已有的成果;三是除了人才缺乏之外,更缺乏經(jīng)濟的幫助。

      鄧以蟄的觀點對雕塑家劉開渠也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劉開渠彼時在北平藝專學習,鄧以蟄時任西洋美術(shù)史教授,鄧以蟄給劉開渠講解古希臘、羅馬文藝復興時代的雕塑,還把收藏的歐洲雕刻集借給他看,有時談得很遲,還留劉開渠在家吃飯。1926年8月21日,劉開渠在《現(xiàn)代評論》第4卷89期發(fā)表的《藝術(shù)的新運動》一文里多次引用了鄧的這篇文章。劉開渠推崇鄧以蟄在《對于國民劇院設立之意見》、《藝術(shù)家的難關(guān)》兩文中的重要觀點,擯棄柏拉圖和托爾斯泰的藝術(shù)觀,認為藝術(shù)絕不是自然的影子,而是性靈的,非自然的,是人生所感得的一種絕對的境界。劉開渠也領(lǐng)悟了鄧以蟄的形意之辯,并將“意”置換為“情”:“但是這里所謂‘組織’,所謂‘形式’,并不是寫實派的瑣碎的技巧,它是稱情而出的一種有‘義意的形體’。這種‘情’是形之髓,‘形’是情之皮。無形不足以表情,有形無情看了使人索然無味,就如中國近代的繪畫就是這樣。這種情就是激動觀者心房跳動的東西,觀者這段的感情發(fā)動,就是吾人之所謂美感。但是這里所謂‘情’,很易使人誤以為是作品內(nèi)所假借事物的‘情理’”。[5]如何分別此種“情”之不同,劉開渠引用了鄧以蟄對楊小樓及坤角表演的比較來加以說明:“這使你心房跳動的就是本文內(nèi)的所謂‘情’;可見一件藝術(shù)品能否感動人,不在其所借的‘情理’,而在其自身的運行,例如是一幅畫,就在它全體的配合,部分的形式,線條的波動,顏色的組合,全體渾然而有韻?!保?]

      《對于國民劇院設立之意見》一文充分展現(xiàn)了鄧以蟄詰屈聱牙而又跳脫跌宕的文風,呈現(xiàn)了鄧以蟄藝術(shù)思想發(fā)展的脈絡,從字里行間頗能領(lǐng)略作者壯年時桀驁不馴的風采。如果說鄧以蟄的《戲劇與道德的進化》、《戲劇與雕刻》等文章中更多是對西方戲劇理論的解讀與闡釋的話,那這篇《對于國民劇院設立之意見》倒像是鄧以蟄的獨得之秘,會心之作,文中的“形意之辯”以及對中國戲劇發(fā)展的意見均是獨到的,絕非應景之作。雖然文中有個別激烈措辭,為歷史原貌計,也不宜刪改?!多囈韵U全集》若再版,希能收入此篇。

      附識:《鄧以蟄全集》第476—477頁《鄧以蟄先生生平著述簡表》云“本年又為北京藝術(shù)大會作《民眾的藝術(shù)》一文……文章在收入作者的文集《藝術(shù)家的難關(guān)》之前似未發(fā)表過”,有誤。文集《藝術(shù)家的難關(guān)》出版于1928年2月,而《民眾的藝術(shù)》一文于1927年6月11日發(fā)表于《現(xiàn)代評論》第6卷131期,只是文章末尾稍有不同,茲錄如下:“至于用洋灰土這里糊一下那里補一下,活顯著中國人茍且將就的性格來;丑陋不堪的新建筑四方八面擠著來!說得不對呢,也是白說了。民眾,你如果真?zhèn)€罣懷藝術(shù),你得自己起來改造建設!”

      [參考文獻]

      [1]鄧以蟄.鄧以蟄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2]鄧以蟄.對于國民劇院設立之意見[J].現(xiàn)代評論,第2卷40期,1925年9月12日.

      [3]徐慕云.中國戲劇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余上沅.國劇運動[J].現(xiàn)代評論,第6卷142期,1927年8月27日.

      [5]劉開渠.藝術(shù)的新運動[J].現(xiàn)代評論,第4卷第89期,1926年8月21日.

      [文章編號]1671-511X(2015)02-0130-04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王雪(1976-),女,遼寧海城人,博士,南京曉莊學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戲劇戲曲學。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戲曲與話劇之‘兼美’——中國現(xiàn)代劇作家戲劇美學思想及實踐研究”(12YJC760085)階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4-07-20

      猜你喜歡
      佚文戲劇
      章太炎集外佚文六篇考釋
      有趣的戲劇課
      快樂語文(2021年34期)2022-01-18 06:04:06
      新發(fā)現(xiàn)三則顧頡剛佚文考略
      《韓詩》佚文校議十四則
      國學(2020年1期)2020-06-29 15:14:12
      戲劇“烏托邦”的狂歡
      金橋(2019年11期)2020-01-19 01:40:36
      戲劇觀賞的認知研究
      焦竑集外佚文輯釋
      天一閣文叢(2019年0期)2019-11-25 01:32:18
      基于戲劇表演中的“隔離”與“開放”研究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6
      焦竑佚文五篇
      天一閣文叢(2018年0期)2018-11-29 07:48:48
      清代新疆查禁戲劇演出考
      戲曲研究(2018年2期)2018-02-16 07:43:26
      扎鲁特旗| 道真| 启东市| 邢台县| 聂荣县| 安乡县| 牡丹江市| 武冈市| 浠水县| 旬阳县| 洞头县| 萨嘎县| 罗源县| 合肥市| 重庆市| 青冈县| 营口市| 大庆市| 鲁山县| 普宁市| 斗六市| 双城市| 京山县| 贵定县| 芷江| 务川| 聂拉木县| 霍城县| 肥乡县| 包头市| 翁牛特旗| 乐至县| 集安市| 连平县| 新野县| 江西省| 榆树市| 贵州省| 鄂州市| 龙井市| 台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