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強,唐愷亮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第十設計院,甘肅蘭州 73000)
道路照明設計是建設城市功能照明的基礎,為了城市道路照明獲得較好的效果,滿足《城市道路照明設計標準》(CJJ 45-2006)(以下簡稱《標準》)照明設計主要指標(縱向均勻度)在主干路、次干路與支路相關要求,設計人員應正確理解規(guī)范,靈活運用規(guī)范進行道路照明設計。
目前,城市道路照明設計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城市道路照明該亮的不亮,不該亮的反而很亮;沒有重點,不分主次,道路照明亮度失控,設計沒有創(chuàng)意,藝術品位不高;光污染現(xiàn)象嚴重,主干路甚至出現(xiàn)“光斑”效應,城市道路照明的總體效果較差。
道路等級與《標準》表5.1.2燈具的配光類型、布置方式與燈具的安裝高度、間距的關系見表1。
表1 燈具的配光類型、布置方式與燈具的安裝高度、間距的關系
根據(jù)《標準》4.2.1條,機動車道照明應采用符合下列規(guī)定的功能性燈具:(1)快速路、主干路必須采用截光型或半截光型燈具;(2)次干路應采用半截光型燈具;(3)支路宜采用半截光型燈具。
從《標準》4.2.1條可以看出,在一般情況下,所有道路不采用非截光型燈具,這意味著《標準》5.1.2表中所列非截光型燈具的安裝高度H(m)與間距S(m)的關系S≤4 H沒實際意義,意味著燈桿高度與間距只能從3~3.5倍中選擇,選擇性很小。這給實際設計增加了難度。所有的主干路、次干路與支路間高比均為3~3.5倍,使得一些特別窄的主干路或特別寬的支路很難達到照明設計指標的相關要求,也不符合許多地方的做法和對現(xiàn)場的實際效果要求。
《標準》5.1.2表中并未從主干路、次干路與支路的角度來進一步細化,如針對不同的道路類型采用何種照明方式,采用何種間高比,采用何種配光類型。經(jīng)過設計反復計算,主干路、次干路與支路的區(qū)別主要是滿足路面亮度“縱向均勻度UL最小值”的問題。主干路縱向均勻度UL≥0.7,次干路縱向均勻度UL≥0.5,支路縱向均勻度沒要求。本項指標對燈桿高低、間距大小、配光類型比較敏感,比較不易達到要求。
具體可結合工程實例來說明。某路若采用機、非分隔帶及人行道(4.5 m)+機動車道(22 m)+機、非分隔帶及人行道(4.5 m)=路寬(31 m)斷面形式,對于不小于6車道寬的路面適宜采用對稱布置,采用符合H≥0.6Wef的燈桿布置,考慮到挑臂長2.5 m,挑出機動車道2 m,則Wef=18 m。對于截光型燈具,燈桿宜采用不小于9 m;對于半截光型燈具,燈桿宜采用不小于10.8 m。出于便利于計算同時也要符合《標準》,該路采用單桿單挑配置250 W的高光效高顯色性的光源,燈具配光類型采用截光型和半截光型,燈具挑出機動車道2 m,燈具仰角13°,燈高11 m,對稱布置間距,縱向均勻度UL具體計算結果見表2。
表2 縱向均勻度UL具體計算結果
從表2中可以看出,對于主干路來說,采用截光型路燈的間高比要控制在3.18∶1以內,采用半截光型路燈的間高比要控制在3.45∶1以內,才能滿足規(guī)范對主干路縱向均勻度UL≥0.7指標的要求;對于次干路來說,采用截光型路燈的間高比要控制在3.55∶1以內,采用半截光型路燈的間高比要控制在4∶1以內,才能滿足《標準》對次干路縱向均勻度UL≥0.5指標的要求;對于支路來說,沒有縱向均勻度UL最小值的相關要求,宜采用半截光型路燈,間高比要控制在4∶1以內就能達到支路的標準。
從《標準》表5.1.2可以看出,本表只是對常規(guī)照明燈具的布置,包括單側布置、雙側交錯布置、雙側對稱布置等三種基本布置方式。按《標準》5.1.3條要求,無論采取何種燈具配置方式,燈桿間距與燈桿高度之比均應根據(jù)燈具的光度參數(shù)計算確定。因此,上表分別采用截光型和半截光型路燈,對燈桿間距與燈桿高度之比進行了計算,對表5.1.2在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的設計中具體化,為設計提供可操作性,同時也是滿足規(guī)范要求。
《標準》表5.1.2中沒有明確間高比在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中的應用,本文通過對截光型、半截光型燈具進行分別計算,得出了滿足《標準》主干路縱向均勻度UL≥0.7、次干路縱向均勻度UL≥0.5的要求與間高比的關系,明確了對道路照明設計燈具的間高比與縱向均勻度的關系,對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設計中采用何種間高比具有一定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