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新紅 黃立(第二采油廠霸州采油作業(yè)區(qū)岔轉站,河北 霸州 065700)
采油二廠岔轉站是華北油田南部地區(qū)原油外輸的咽喉要道,有4座3000方、1座5000方儲油罐,儲存能力達17000方,年設計輸油能力達100萬噸。這樣大的儲存量,降低原油儲輸過程中揮發(fā)損耗,一直以來都是本站管理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和重點問題。近年來,該站通過對儲罐收、發(fā)等環(huán)節(jié)造成原油損耗的各方面進行分析核算,提出相應的措施和方法,達到了降本增效的作用。
原油儲運中質量管理的重點是防止輕質餾分蒸發(fā)和混入大量水分。其中蒸發(fā)損失極為嚴重,而且蒸發(fā)出的油蒸氣還會污染環(huán)境,并使重油質量下降。那么如何延緩原油質量變化呢?我們從生產實踐中通過不斷摸索和核算,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管理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1.1 降低儲油溫度,減少內外溫差,冬季要求來油進罐溫度平均不低于45℃,這樣可以保證來油不用加熱就可進罐儲存;而夏季適當降低來油溫度,盡量使其與環(huán)境溫度相平衡,這樣大大減少了原油加熱后的揮發(fā)損耗。
1.2 罐內原油高度應裝至油罐安全高度,以減少油罐上方的氣體空間,
再將流程倒成邊進邊輸,盡量保持進輸平衡狀態(tài),
1.3 減少倒罐次數,以降低大呼吸帶來的損失,這樣采用適當的密封儲存,減少原油與空氣的接觸;
1.4 如果上站來油含水時,立即倒至液位低的罐內,防止混油使高質量的原油降低為低質量的原油。
原油損耗是指其蒸發(fā)損耗和殘漏損耗,前者是氣密性良好的儲罐按規(guī)定的操作規(guī)程進行儲存,轉輸作業(yè)中由于原油表面汽化而造成數量減少的現象,一般難以回收且不可避免,但可以通過管理上合理的措施,盡量減少這部分損耗;而后者指在儲運或清檢中由于油罐內壁的粘附或滲漏等數量上的損失的現象。下面我們主要研究的就是原油儲存、收發(fā)中的蒸發(fā)損耗。
原油蒸發(fā)損耗在整個原油儲運損耗中約占70%-80%。儲存在油罐中的原油,若油面上方具有一定空間,在一定的溫度下蒸發(fā)出來的油分子在空間不停運動,不斷與罐壁、油面、油分子之間相互碰撞,與油面相碰撞的油分子被油面吸收。當同一時間內蒸發(fā)出來的油分子與返回液態(tài)原油中分子數目相同時,油蒸氣達到飽和,此時雖有原油仍在蒸發(fā),但蒸發(fā)量不再增加,原油的蒸氣壓達到了最大。
原油的蒸發(fā)損耗大體分為自然通風損耗、小呼吸損耗和大呼吸損耗三種。
自然通風損耗多發(fā)生在罐頂、消防系統(tǒng)泡沫室玻璃損壞、呼吸閥盤未蓋嚴、液壓閥未裝油或油封不足、量油孔和透光孔未蓋好等情況下造成的。要想減少這部分損耗,就得本時加強檢查嚴格管理。
“小呼吸”損耗是指罐內靜止儲存原油過程中,隨著外界氣溫、壓力有一天內的周期變化,罐內油蒸氣出隨之變化,而造成的損耗。影響“小呼吸”損耗的因素主要是晝夜溫差變化的大小、油罐所在地的日照時間、儲罐容積的大小、大氣壓的高低造成的。
“大呼吸”損耗是指油罐在進行收發(fā)油作業(yè)時,于油面的升降變化會引起油罐內氣體空間的變化,進而帶來氣體壓力的升降變化,使罐內混合油氣排出或外界空氣吸入罐內。其影響因素有原油的性質、收發(fā)油速度的快慢、油罐倒罐次數以及站內管理水平有關。
通過以上對原油損耗的主要原因進行了分析,認為原油的易揮發(fā)性是其特點,從收儲運過程中排出混合氣體是其損耗的重要部分。針對這些因素,我們著手分析,從健全規(guī)章制度、加強設備維護保養(yǎng)、及控制操作工藝方面采取切實可行有效的措施進行管理。會給生產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
3.1 降低罐內油溫與環(huán)境溫度差,采用來油不加熱,直接進罐,使溫差平衡在5度以內;同時減少倒罐次數,如果需要倒罐時應在早8點之前進行,這樣大大減少了原油損耗;
3.2 儲油罐裝油高度調控在8.5-9米之間,減少油面上部空間;同時控制操作工藝,采用邊進邊輸流程,這樣減少了罐上方氣體空間使油面蒸氣壓趨于飽和,降低了油氣濃度及揮發(fā)速度;
3.3 為防止空氣通過呼吸閥進入罐內直接沖擊油面,造成回逆呼出損耗增大,在阻火器下面裝一擋板,使空氣沖擊擋板后折向油罐周壁,可降低揮發(fā)損耗達20%-30%;
3.4 如果罐液位低于2米進油時,在收油前先打開高液位(7-8米)罐低出口,向該罐低出口壓油,直到液位升至4米以上后,方可的開進口閥門,正常收油.這樣防止了罐內油面過低,來油進罐后油面上氣體空間大,油氣沖擊攪動后產生靜電及大量油氣揮發(fā).
通過以上行之有效的措施,該站于2014年采用以上組合方法,通過3個月的輸差分析實踐驗證,年平均核算罐存差由原來的-167噸降至-110噸,減少損耗57噸。最終達到減少原油在儲運中的損耗。起到了降本增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