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人權組織“人權觀察”日前發(fā)表聲明,呼吁國際奧委會“遵守其致力于推動改善人權的承諾”。國際奧委會評估委員會的成員近日正在北京評估北京聯(lián)合張家口申辦2022年冬奧會的工作,“人權觀察”此時攪渾水,大概想撈點輿論的關注。
人權是中西之間的老話題,它總是在一些節(jié)骨眼上如期而至,搞出表面上一些花架子的東西??v觀中西關系的發(fā)展,人權話題有撒胡椒面式的廣度,但在大多數(shù)時候并無實質性的深度。不扯扯它時,西方一些力量會感覺“虧了”。真就人權問題尖銳沖突,西方各國又不愿意,因為它們不想破壞同中國關系的基本面。
這當中有個重要原因,中西人權認識的差距并不像一些極端人士所嚷嚷的那么大。首先,西方對人權的大部分觀念中國社會是接受了的。而中國在保障、發(fā)展人權領域所做的大量努力,西方不抱偏見的人也都看到了。說中國人權“不斷惡化”,是無視中國現(xiàn)實的極端指控。
中國這些年為改善民生、擴大社會公平開展了改天換地般的奮斗,從2008年至今,這個國家的人民在這些他們最在意的領域幾乎看到了“另一個中國”。醫(yī)療及養(yǎng)老保險的全民覆蓋,消除社會福利領域不平等的各種雙軌制,保障弱勢群體的各種權利,厲行反腐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等等,都是在這些年大規(guī)模啟動或進入高潮的。
“人權觀察”等力量把中西社會關于人權的正常分歧不斷炒大。分歧無處不在,和而不同原本是人類社會的基本規(guī)律。但這些所謂人權組織總把事情往“有同才有和”的絕境逼,經常也把西方要對現(xiàn)實局面負責的力量搞得疲于奔命,不堪其累。
那些人基本把眼睛盯住因違反中國法律而坐牢的極少數(shù)人士,把他們是否 受到法律追究作為衡量中國人權狀況最突出的尺子。那些人談的根本不是人權,而是在制造中西政治制度和法律體系的對立。多元本是人類社會的原生色,但他們不斷調動、強化一些西方人唯我獨尊的意念,試圖把他們少數(shù)人的偏執(zhí)變成整個西方社會的狹隘常態(tài)。
“人權觀察”等組織曾在2008年前后掀起過波瀾,以后他們也不會消停。但經過那一次北京奧運會前后風波的洗禮,中國與西方社會都多了幾分成熟,極端人權組織搗亂的空間會逐漸收窄。中西摩擦仍會有,但雙方都對它們經歷得多了,了解了個中的復雜,對它們的一些表面性有了心領神會,對這種摩擦會有什么結果也大體能預期了。雙方因此爭歸爭,但動氣少了。
雖然西方有的主流媒體報道了“人權觀察”的最新聲明,但我們不認為該組織的這次搗亂能搞出很大的動靜。首先中國人不會再把這種力量太當回事,我們覺得在北京聯(lián)合張家口申奧時有那些人湊過來發(fā)雜音是很正常的事,我們相信國際奧委會的鑒別力和定力。在這次申奧過程中,那些所謂人權組織不可能扮演主角。
建議境外關心中國人權的組織別太“脫離群眾”,這些組織需要了解些大多數(shù)中國人對人權的看法。那些人反復操弄的話題和糾纏已經讓中國人膩了,西方世界討厭他們涉華表演的日子大概也不會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