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昌 編譯
(全國橡塑機械信息中心,北京 100143)
聚合物熔融用同向旋轉雙螺桿擠出機
Co-rotating twin-screw extruder for polymer melting
黃元昌 編譯
(全國橡塑機械信息中心,北京 100143)
利用高速攝像機觀察塑料顆粒在同向旋轉雙螺桿擠出機中塑化區(qū)段的運動,變形及熔融狀態(tài),物料顆粒大小,填充系數、局部壓力、螺桿轉速均對塑化區(qū)段的熔融狀態(tài)產生影響。
同向旋轉;雙螺桿擠出機;熔融狀況;塑化區(qū)
(1)對塑煉中提高產能的挑戰(zhàn)
從提高經濟效益考慮,對于塑料的塑煉最好采用同向旋轉雙螺桿擠出機。應用積木式結構設計原理,則機器可滿足所需的要求,從而使用經濟地加工才能獲得高產。特別是最近幾年來,通過傳輸高扭矩和提高轉速來實現擠出機的高產并增加經濟效益。但僅僅從理論上來講還不夠,因為一方面要考慮到加工溫度的影響,降解聚合物往往經受過熱或停留時間較長的影響;而另一方面,要使經過熔融的粒子在塑煉中不致使質量變差。因此,不少加工企業(yè)面臨著嚴重的挑戰(zhàn)。將所需要的能量通過有效的加工渠道快速且均勻地進入混合物。不難想象,單單通過增加扭矩和提高轉速獲得高產還是不夠的,因為不注重產品質量是不會有什么經濟效益的。
(2)技術狀況
了解擠出機加工過程所采用第一批模型,是建立在單螺桿擠出機的基礎上的,而這些模型又是以螺桿溝槽充滿物料為準來設計的,并從一個密切相關的螺桿堅實固體層出發(fā)考慮,該固體層是通過由機筒壁到聚合物的熱傳遞來進行熔融。因此,這些模型歸納為CSM模型(CSM:連續(xù)固體聚合物熔融)。由于單螺桿擠出機與雙螺桿擠出機(DSE)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故表明CSM模型用在雙螺桿擠出機加工上不大合適。此外,人們對分散熔融模型(DSM模型/DSM分散的固體熔融)還是很熟悉的。利用這些模型,將造粒的顆粒分散在一種塑料熔體中。在此,塑料通過由熔體到顆粒的熱傳遞進行熔融。DSM模型能較好地調節(jié)雙螺桿擠出機(DSE)的加工過程。并在當今已在模擬程序中獲得應用。
(3)研究的目的
由于雙螺桿擠出機有80%以上的能量用于塑化區(qū)段,因此要達到最佳的塑化效果,則要通過節(jié)約能源、改進物料特性和增加產量,從而來提高經濟效益。
在本研究中,主要是研究塑化區(qū)段的熔融狀況來實現提高雙螺桿擠出機生產能力的目的。將傳熱、摩擦、塑化及能耗通過熱傳遞帶入聚合物內,這4種機理導致了溫度的升高,可對混合物進行熔融。而這4種機理是相互關聯(lián)的,但在加工過程中又會發(fā)生變化。所以,特別要關注下列有加工參數,例如,轉速、產量、機筒溫度、螺桿幾何形狀,還有填充系數、壓力、停留時間。另外要注意到受物料特性和造粒的幾何形狀的影響。由于熔融機理的復雜性,因此要精確評定所列舉的上述熔融機理是非常困難的,所以說這些熔融機理要在高效能雙螺桿擠出機(DSE)中發(fā)揮作用還不夠完善。
為了研究塑化區(qū)段,則開發(fā)出一種新式模具,利用該模具在擠出過程中,能觀察到在塑化區(qū)段內一橫斷面。借助于高速攝像機也能用肉眼觀察到塑料顆粒的運動、變形及熔融并提供文件。這導致了在高效能雙螺桿擠出機(DSE)中能較好的了解加工情況。
為了進行試驗,則用Corperion公司生產的ZSK32型雙螺桿擠出機配有短螺桿,其長徑比(L/D)為21。同時,螺桿還設有輸送元件,在螺桿頂尖上裝有單個捏合盤(圖1)。而第一壓縮區(qū)段(圖2)和塑化區(qū)段設置在擠出機的末端(試驗臺上)。
圖1 擠出機及螺桿構型
圖2 在一臺雙螺桿擠出機的楔區(qū)內對塑料顆粒進行壓縮
1.1 試驗臺
本試驗臺包括三個元件,這些元件的功能如下所述(圖3)。
圖3 單個模具板的CAD圖像
第一塊平板(顆粒取樣)直接固緊在擠出機上,先拔出銷釘,才能在這里取走物料試樣。
第二塊平板(捏合區(qū)段板)在試驗時,在螺桿的頂尖上定位,并配有捏合元件。在些范圍內,首先充滿塑料,再開始進行熔融。
滑板構成了一個視窗的支柱,而滑板在軌道上滑行并由彈簧和螺母壓緊在捏合區(qū)段板上。這些彈簧給滑板一定的壓緊力并在壓縮區(qū)段/塑化區(qū)段內可達到最大的壓力,一旦滑板提升,則塑料會由試驗臺跑出來。
將一塊10 mm厚的PC板作為視窗,根據需要,在PC板上鉆有兩個孔(圖4)。只要滑板不提升,則視窗會阻止顆粒排出。這如同阻止回流的螺桿元件一樣起作用。
這種試驗裝置如同以前所提及那樣,能首次觀察雙螺桿擠出機在楔區(qū)內的塑料顆粒輸送狀態(tài)、運動、變形及熔融,這些試驗采用高速照相機在圖象頻率為3 000 Hz中進行的,制圖的時間間隔大約為5 s(圖5)。在這個時間內,塑化區(qū)段的操作過程開始,即加料相開始直至使物料粒子熔融,而整個過程可圓滿用文件打印出來。
圖4 視窗和螺桿定位
圖5 試驗裝置包括照相機(左),配有模具(右)的擠出機及在紅色框架內聚焦的攝影范圍
允許變化的參數有:轉速、機筒溫度、捏合盤的構型、塑料、造粒的幾何形狀、填充系數及壓力。而這些參數在加工時對初始的熔融有影響,因此應進行研究。
2.1 在楔區(qū)內塑料損耗
在這些試驗中,能觀察到顆粒通過在楔區(qū)內較大的塑性變形進行流動。在此,顆粒首先在有效齒面與機筒壁之間夾緊(圖6(a))。隨后進行變形,并分配成兩相。在第一相位中,顆粒被壓制,物料在顆粒之間的自由腔室內(約40%)被擠壓(圖6(b))。在第二相位中,堅實的體積進行嚴重的變形(圖6(c)),這時,兩種機理導致了塑料能量的損耗。
圖6 PP顆粒第一批變形形成的圖象
2.2 有效齒面的壓縮
此外,也要觀察塑料進入有效齒面之前捏合塊對物料進行壓縮。同時,物料在進入有效齒面之前,通過螺桿旋轉和塑料在機筒的摩擦而被壓縮(圖7)。由于摩擦而使塑料產生熱量要消除,因為規(guī)定邊緣區(qū)不要有強烈的熱量。而物料在壓制中需要有均勻的熱量。加熱作為堅實物料重要參數,特別是加熱對顆粒變形有著極重要的作用。
圖7 PA顆粒在進入有效齒面之前的壓縮
3.1 顆粒大小
顆粒大小對熔融有較大的影響,一般來說,小顆粒熔融要比大顆粒慢得多。小顆粒的傾向是,通過楔區(qū)進行浮動(圖8)。只有很少的物料進行塑性變形,而這樣,耗能很小。相反,較大的顆粒在楔區(qū)內被夾緊(圖9),因此,更多的物料要進行塑性變形。
在試樣按比例放大中,可以觀察從試驗擠出機到生產設備的關系。這樣,能用較大而新的機器進行最佳生產。當采用較大機器加工同一種材料時,開始塑性帶來的能量要發(fā)生較大的變化。因此,推薦用較小的擠出機來加工較小的顆粒。這會導致簡化按比例放大過程。
圖8 較小的顆粒通過楔區(qū)而無塑性變形有是“浮動”狀態(tài)
圖9 較大顆粒在楔區(qū)被夾緊和變形
3.2 填充系統(tǒng)和局部壓力
對起始熔融的第二個重要影響是填充系統(tǒng)和塑化區(qū)段的壓力。隨著填充系統(tǒng)的增加和壓力的增大,則楔區(qū)內的物料飄浮很少,而更多的物料是塑性變形(圖10)。當填充系數很小時,則幾乎不會產生塑性能量損耗,而這種效應在捏合塊之間充滿負荷時將大大增強。這樣,僅需要為熔融粒子10~14次變形(符合5~7螺桿旋轉次數)。同時,另外澄清的問題是,快速熔融在高壓下是否歸結于大量物料的變形或是否連靜壓狀態(tài)和一種較高的摩擦對這種效應也十分有利。
圖10 較高的壓力導致在楔區(qū)更多的變形和損耗
3.3 螺桿轉速
試驗是在螺桿轉速為120 r/min及1 200 r/ min的情況下進行的。感到驚訝的是,確定轉速對顆粒熔融無大的影響。而較高的膨脹率對于螺桿的每轉一轉能量損耗大小無影響。
若采用塑料粉末(其直徑為0.1 mm)進行試驗,則可用凝集的炭黑粒子來取代,另外,可以掌握兩者的重要差別。當采用較低的轉速(120 r/min)時,則炭黑凝集體不會受到破壞(圖11(a))。即使產生摩擦或塑料出現變形,也不會出現嚴重損耗。當使用較高的轉速(1 200 r/ min)時,則人們能夠觀察到,物料從輸送區(qū)段到塑化區(qū)段出現強烈的變色(圖11(b))。若要使炭黑凝集體受到較大的破壞的話,則要通過相對較高的速度在輸送區(qū)段提高摩擦來完成。炭黑粉末在塑化區(qū)段轉速只有很少幾轉使顏色呈黑色并開始進行熔融。通過試驗表明,對于測試的顆粒所損耗的能量總是很少,而采用粉末進行試驗也不會出現塑料變形。
圖11 粉末在壓縮區(qū)段的性能
根據試驗情況,在初始熔融后,可以繼續(xù)觀察加工過程。通過螺桿的擠壓和在楔區(qū)的變形,則使經過熔融的物料類似于CSM模式一樣出現透明區(qū)。只有在較低的轉速情況下,這些透明范圍才增大,直至材料均勻透明(圖12)。
對于熔融過程還可以進行精確研究。而未經過熔融的顆粒被來自己熔融的物料的矩陣所包圍。從圖13中,人們能很好的了解塑煉盤的對比度。而這部分被熔融的物料如同一塊固體一樣。而物料則通過擠出機的螺桿往前移動。但幾乎看不到泄漏情況。
圖12 PP材料的連續(xù)熔融
圖13 從聚丙烯(PP)達到DSM模式有效的熔融
編譯自《GAK》Nr.8/2013
(XS-04)
TQ320.663
1009-797X(2015)08-0045-05
B
10.13520/j.cnki.rpte.2015.08.008
黃元昌(1939-),男,參與主編《國外橡膠機械》一書,榮獲“機械工業(yè)部科技成果二等獎”,長期從事橡塑行業(yè)信息工作,已發(fā)表論文多篇。
201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