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bara
講起香港紅磡體育館(紅館),大家第一時間想起的是演唱會——盡管香港也有其他舉行演唱會的場地,如香港會展中心、九龍灣展貿(mào)中心、亞洲國際博覽館或伊利沙伯體育館等,可是本地以及東南亞地區(qū)的歌手,最渴望的都是踏上紅館的舞臺,向12500位觀眾表演才藝,享受專為自己而設(shè)的歡呼聲。
從前能夠踏上紅館的藝人都是紅到發(fā)紫的天皇巨星,包括張國榮、梅艷芳、譚詠麟與羅文等,上世紀(jì)九十年代則以四大天王為代表;可是這十年間紅館的門坎已經(jīng)降低,或者說香港已不再盛產(chǎn)天王巨星,二線歌手或名氣沒那么響的,都有機會在紅館開演。這未必是壞事,可讓觀眾有更多選擇,但老實說,最大賣的仍然只有陳奕迅與容祖兒,這兩位的演唱會都有黃牛票在市場亂飛,有價有市。
然而購票入場的觀眾,是否衷心捧場?陳奕迅的演唱會場場爆滿,但不代表觀眾專心欣賞,有人不停以手機拍照、跟著歌者大合唱、胡亂拍手或叫囂等,結(jié)果一次陳奕迅因此火了,成了娛樂版的一樁新聞。紅星尚且如此對待,何況其他演出者?其實對香港人來講,看演唱會只是一種娛樂,跟看戲和唱卡拉OK的分別不大,而且本著有錢便是爺?shù)男膽B(tài),遲到早退、隨意在期間講電話、聊天等都沒不妥。
某些演唱會有滯銷問題,主辦單位便免費送票,希望讓場館不太冷清,影響聲譽。于是一群對該歌手沒什么興趣的觀眾入場,如果表演內(nèi)容不如想象,觀眾的表演更不禮貌。如此一來,臺上歌手便不再是值得尊重的對象,而是一個賣藝者,假如無法取悅觀眾,就要承受叫囂或冷淡對待。
不過有些演唱卻總能讓歌迷期待與瘋狂,每年五月舉辦、來自臺灣的搖滾樂隊五月天演唱會,便出了名能帶動情緒,沒有冷場。物以罕為貴,近年在東南亞發(fā)展不俗的五月天,并非香港以及內(nèi)地觀眾能常常親近的偶像,加上香港歌迷與五月天也有情結(jié)——由2006年起,五月天便在他們的本命月在香港開演,所以莫說香港歌迷要響應(yīng)這一年一度的約定,鄰近地區(qū)的歌迷也希望加入盛會,齊齊捧場。
所有香港演唱會也有內(nèi)部認購制度,即主辦單位預(yù)先留起部分門票,再讓員工私下出售相熟人士,票價與公開購買的價錢一樣,但位置特佳。別的演唱會只留三分之一不到,可是五月天演唱會起碼留起一半以上門票,因此公開購買的票壓力特別大,沒有人脈的歌迷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購買,就是在開售當(dāng)天于網(wǎng)上訂購或親自到門市買得。
供求不平衡,所以一票難求,歌迷除了通宵等待門市開賣(每年的網(wǎng)上系統(tǒng)都因負荷不了大量登入而停頓),另一途徑惟有買黃牛票。香港的黃牛黨已非常成熟,他們會雇用南亞裔及菲律賓人士連夜排隊,再將門票價格炒高。由于問題愈趨嚴(yán)重,主辦單位今年表示已將內(nèi)部認購票數(shù)減至三成,將更多門票放出門市;可是黃牛黨反而更猖獗,包括安排30人在一個門市“霸頭位”,并將980元一張的門票炒至9400元兩張,是原價的近4倍。
原來除了本地歌迷市場,黃牛黨亦要為內(nèi)地歌迷“掃飛”,所以就算門票增加,仍未能阻止炒賣風(fēng)氣。炒賣門票屬非法行為,但警察執(zhí)法困難,只可靠接獲舉報或“放蛇”(釣魚執(zhí)法)。既然官方幫助不大,民間便自行想法子,例如呼吁歌迷不要購買黃牛票,以免助長歪風(fēng);也有歌迷發(fā)起舉報黃牛票行動,鼓勵大家在接獲黃牛黨的短訊時要留住,并跟對方裝作討價還價,然后向警察舉報。
其實黃牛票在中港臺也是問題,因為門票分配不足而形成,但濫做演唱會亦令觀眾覺得不再矜貴,所以要以增加場數(shù)來阻止黃牛風(fēng)氣并不可行。在自由市場社會,總有人鉆空子尋求利益,雖然民間都在想法子解決,但講到底當(dāng)局仍須加大力度打擊黃牛黨,否則看演唱會就成了價高者才可得的玩意,背棄了門市賣票的公平精神?!鰁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