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李仕羽
田成方,路成網,溝相通,渠相連,樓房鱗次櫛比,小車川流不息。
在潼南縣桂林街道雙壩村,提起十多年來村子的巨大變化,村民的底氣都很足:“十萬不叫富,百萬才起步?!?/p>
這種底氣無疑跟一個人有關:雙壩村黨委書記朱席武。
20年來,朱席武可以說是“跟蔬菜干上了”。他帶領村民種植蔬菜,在全村6000畝土地上,實現(xiàn)了產量的飛躍和收入的倍增。
1995年以前,雙壩村的種植結構與重慶其他地區(qū)并沒有什么區(qū)別,水稻、紅薯、玉米等傳統(tǒng)農作物是農戶們的首選,“大家都是守著好土地過著窮日子,和致富奔小康不沾邊?!?/p>
1995年,潼南被列為全市重點蔬菜基地后,朱席武開始在全村推行蔬菜種植?!白铋_始幾乎沒人相信會賺錢,我就帶頭種,只有看到我賺錢了老百姓才放得下心。”
示范效應立竿見影。第一年,雙壩村有30%的村民調整種植結構,改種蔬菜;第二年,該比例達到70%;第三年,所有村民都加入了種植蔬菜的隊伍。
1999年,雙壩村成了重慶市首個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核心區(qū),朱席武又挨家挨戶游說鄉(xiāng)親們抓住機會搞大棚。
雙壩村村民再次嘗到了甜頭?!爱敃r單個大棚一季蔬菜就賣到了七八千元,我們的蘿卜運出去和外地蘿卜同一個市場賣,一斤要比別的貴幾毛錢,賣得還快?!?/p>
都是普普通通的蘿卜、白菜、苦瓜和玉米,為什么雙壩蔬菜更受歡迎?只因朱席武把普通的蘿卜白菜做得“高大上”。
在雙壩,村里給“潼南白蘿卜”“潼南白菜”“潼南苦瓜”都注冊了商標,由縣農委在村里設立蔬菜產品質量檢測室,對農藥、化肥、重金屬殘留等進行檢測,合格率不達標不準進入市場?!盁o論什么時候都要守住‘無公害蔬菜’這塊招牌,這是我們的信譽,也是我們的飯碗?!敝煜湔f。
2008年,潼南召開全國蔬菜采購會,朱席武也在雙壩村建起首個“蔬菜專業(yè)合作社”。
雙壩村成了真正的蔬菜批發(fā)集散地。每到蔬菜收獲季節(jié),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常駐村上,源源不斷向外運貨?!拔覀冞@里的蔬菜,種得越多,賣得越好,口口相傳下,牌子響亮得很?!?/p>
還不僅僅是種植。對于有效經營,朱席武也有一套自己的“獨門絕技”。
以前只要有外地客商來采購,村民都會爭先恐后把蔬菜運來賣。買這家不買那家,菜農之間、菜農與客商之間都容易起矛盾。而且,蔬菜太多,不及時運走就會壞掉。
難不倒朱席武。他在村里組織起29個“蔬菜經紀人”,買主什么時間需要,需要多少,提前給經紀人說,經紀人再預先通知種植戶準備。相較于普通菜農,經紀人掌握周邊市場的行情變化更準確,又能縮短每批次的采購時間,使貨品更加新鮮。
去年,火爆的蔬菜行情讓村民們的腰包又鼓了:全村2502戶,60%的家庭年收入超過10萬元,其中300多戶甚至超過100萬元。村里新修房屋,都規(guī)劃了專門車庫。一家銀行設在村里的營業(yè)部,年營業(yè)額超過9000萬元,接收村民存款比上年凈增1000多萬元。
如今,雙壩村不僅承擔重慶主城四分之一的鮮銷蔬菜供應,還遠銷北京、天津、上海等10多個省市,并出口俄羅斯、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國。
而朱席武已把目光瞄向更遠的非洲市場?!?013年我就去加納考察過,看中了1000多畝地?!苯衲辏鰢N菜是他最重要的計劃之一。
4月9日,作為基層干部的杰出代表,朱席武獲評重慶“富民興渝貢獻獎”。發(fā)表感言時,他留下樸素的“表白”:“為村民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我高興,我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