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曉
廣播劇的新聞性
◎周夢曉
廣播劇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多年來一直深受廣大聽眾的歡迎和喜愛。在廣播節(jié)目中,廣播劇以聲音作為唯一的工具來展現生活的形式,是一種聽聲見人,聽聲見景,聽聲想事,聽聲有情的特殊藝術。20年以前,在很多上了年紀的聽眾心中,廣播劇是一個時代的印記,是一種美麗的回憶,那時候我國每年錄制的廣播劇就有上千部,每天擁有數以千萬計的聽眾。經歷了一段快速發(fā)展后,由于多種因素,廣播劇創(chuàng)作越來越少,高質量的更是鳳毛麟角。但近幾年來,一批以新聞人物為原型的廣播劇的興起給廣播劇的創(chuàng)作帶來活力,也給廣播劇產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一縷希望之光,一股清新之風,而與時俱進的新時期廣播劇其新聞特性也越來越明顯,具體表現為:
廣播劇創(chuàng)作是一個藝術化的過程,與西方廣播劇多注重個人和社會情感宣泄不同,我國的廣播劇創(chuàng)作歷來重視導向性、貼近性,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現實主題,而這些現實主題不少就取材于現實生活,改編小說,重讀歷史人物,宣傳革命英雄人物,宏揚改革的先進人物等等都是結合現實需求進行選材。近幾年來各地電臺創(chuàng)作的廣播劇主人公則有許多是以生活中涌現的各行各業(yè)的英雄模范為原型,而這些英模都是當地的著名新聞人物,是對現實新聞人物的提煉和升華。
2014年由駐馬店廣播電視臺出品,著名劇作家周明理等創(chuàng)作的廣播劇《希望的田野》就是以當地著名新聞人物、河南省扶貧辦副廳級巡視員、駐村扶貧干部、河南省新蔡縣大吳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吳樹蘭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作品將吳樹蘭的感人事跡以廣播劇的方式深度傳播,將新聞性與藝術性充分融合,多角度、多層面的講述了主人公吳秀蘭的人生經歷和高尚情懷。這種廣播劇的播出在聽眾中引起的反響是巨大的,良好的,因為它走進了最基層,弘揚了主旋律,歌頌了真善美,傳播了正能量。該廣播劇自播出后,許多聽眾紛紛反映說,這樣的廣播藝術作品既有生動的真實的人物原型,又有有理有據的事實支撐,令人信服,加上優(yōu)秀播音員深情并茂的演播,配上音響和音樂場景,營造出了頗具感染力的聽覺效果,真的是一個好的形式,是一部好的作品。
有人說新聞是易碎品,廣播劇也是一樣。合適的題材、合適的時機、合適的形式,才會有好的廣播劇作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這是由新聞媒體的功能和職責決定的。該廣播劇是否弘揚了主旋律,反映了時代精神和輿論導向,是判斷節(jié)目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尺,也是廣播劇節(jié)目新聞性的首要體現。因此,廣播劇創(chuàng)作人員必須熟悉當前輿論導向,對本地區(qū)發(fā)生的重大新聞事件了然于胸,同時要有強烈的聽眾意識,找準切入點和結合點,根據當前宣傳重點和時下聽眾的審美情趣做節(jié)目。而實踐證明,將選題與社會或時代緊密聯系的廣播劇,更容易出彩,也更有新意。從近年來各級廣播文藝創(chuàng)優(yōu)獲獎作品來看,獲獎節(jié)目大多融入了新聞事件或者新聞人物,是新聞性與文藝性有機結合的成功之作。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廣播劇的時效性。
對于新聞來說,真實性是其生命。廣播劇雖然是藝術品,但同樣離不開真實性。廣播電臺是體現本地域特色的一個重要窗口,錄做播出一部反映能本地英雄模范人物和經濟文化狀況的廣播劇,往往成為該電臺的重要任務。正是因為這種題材或主題源自本地,是群眾熟悉的身邊的事,在創(chuàng)作上就不能太脫離現實,這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貼近性。
我們創(chuàng)作的廣播劇《希望的田野》入選河南省“五個一工程”獎,并被評為河南省廣播劇一等獎,播出后在社會上廣受歡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真實性。為創(chuàng)作好這部作品,我們的創(chuàng)作人員到吳樹蘭任職的村委進行一個月的采風,用編劇周明理的話說就是比新聞記者采訪得還要細致。正是這深入的采訪,保證了作品的貼近性。播出后,當地群眾說這就是俺的吳書記,聽眾反映說這就是自己身邊的好干部,評委們一致認為這是一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好作品。
當然廣播劇畢竟是廣播劇,不同于新聞,現實題材的廣播劇最多也只是具有新聞性的文藝作品。廣播劇中的藝術形象和新聞報道中的人物無論從敘述手法或是表現方式上看,都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經過典型化用到劇中的情節(jié),重在展現人物的心理活動。后者是生活中的原素材,重在描述事件的客觀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一定的新聞性可以讓作品可聽性、時效性和創(chuàng)新性更強,也會帶給聽眾新鮮感。如果在創(chuàng)作這類廣播劇時沒有以藝術性為主,而過分突出新聞性或新聞性痕跡太重,就會顯得不洋不土、不倫不類,限于了說教的尷尬,起不到娛樂引導的作用。因此,創(chuàng)作廣播劇時如何在突出文藝性的同時兼顧新聞性,也是當下現實題材廣播劇創(chuàng)作中必須正視的問題。
(河南省駐馬店人民廣播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