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心理人類學對科學心理學的超越

      2015-03-28 09:12:02田營,彭運石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15年4期
      關鍵詞:人類學心理學個體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15)04-0118-06

      收稿日期:2015-06-10

      作者簡介:田 營,棗莊學院心理與教育科學學院助教;彭運石,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guī)炖赋觯晕业恼J識與建構需要以“他者”為參照。對(科學)心理學而言,道理亦然。整體上,心理學將經(jīng)典物理學等標準自然科學作為應仿效的正面他者,借此建立起了以自然科學模式為主流的學院心理學;但對于日常智慧、精神分析、人類學等人文領域,就經(jīng)常視作應遠離的反面他者,不過諷刺的是,心理學正是通過這些所謂“科學性不足”的他者建構出了自身“足夠科學”的自我形象。實際上,心理學看待人文領域的態(tài)度是偏向、片面、自我防御的,這不僅扭曲了他者,還會相應扭曲自我。為了全面、真實地理解自我形象,為了建構未來更加合理的自我形象,心理學應真誠了解并辯證吸收一些人文性質他者的智慧,而與他者作深度的整體比較研究,正是這一過程的關鍵一步。

      一、心理人類學作為科學心理學“他者”之適當性

      找尋心理學合適的人文他者,可求諸(社會文化)人類學。從學理上講,人類學具備綜合的社會文化關照和特色性的質性經(jīng)驗研究方法,這是一種迥異于心理學的獨特而合理的研究范式 [1]。從現(xiàn)實可行性上講,雖然語言學—符號學、文化研究、文學理論、后現(xiàn)代主義等領域有時比人類學更加先進,但它們經(jīng)常比較極端,同時與心理學在主題和方法上相距太遠;而人類學就相對溫和,并且與心理學一致,都強調對行為進行系統(tǒng)的經(jīng)驗研究。最后,從歷史淵源上講,馮特、韋特海默、皮亞杰、布魯納以及諸多精神分析學家、文化心理學家等都與人類學關系密切,如馮特曾倡導的人文取向的民族心理學,即是一種古典人類學材料和視角支撐下的心理研究;只是很可惜,這些對人類學的關注或借鑒未能引起心理學家充分和持續(xù)的重視。

      必須清醒的是,將人類學作為一個整體來談論是過于寬泛的,也并非所有取向或分支都方便與心理學比照。人類學中最適宜、最直接的部分無疑是“心理人類學”,因其不僅具備了人類學的整體特征,還與心理學在主題上有了更大的相似性。

      心理人類學是人類學尤其是美國人類學中重要

      的學派或分支領域。其萌生于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早期被稱為文化與人格研究、文化與人格學派、心理學派,至70年代逐漸完成建制化。心理人類學的主要先驅是美國人類學之父博厄斯(甚至還有英國人類學鼻祖馬林諾夫斯基),重要代表有瑪格麗特·米德、本尼迪克特、薩皮爾、克拉克洪、卡丁納、林頓、許烺光、M.斯皮羅、懷廷夫婦、米歇爾·羅薩爾多、Robert I. Levy、Catherine Lutz、Roy D’Andrade等。

      在人類學中,心理人類學并非是高度連貫和一致的領域,也不是學科認同感很強的亞學科,而且與認知人類學、教育人類學、醫(yī)學人類學的關系較難梳理。不過當作為他者與心理學并列時,仍可大致分析出其研究領域和研究邏輯。

      心理人類學的傳統(tǒng)焦點是“文化與人格”研究,但現(xiàn)在已不限于此。至今,它廣泛關注過社會文化脈絡下的諸多心理行為現(xiàn)象 [2]:既有國民性、社會化、(文化)濡化、自我、精神失常等人格類主題,又涉及情緒情感、社會行為、角色、態(tài)度、偏見、價值觀、宇宙觀等社會性的認知,以及感知覺、思維、智力、學習、語言等狹義的認知??梢?,心理人類學的研究主題與心理學甚為相近,這也成為了將二者對照比較的牢固邏輯前提。

      不論是科學心理學還是人文心理學,都與心理人類學有過或多或少的接觸,也都已從中汲取過或多或少的資源。比如,馮特、皮亞杰關于人類思維發(fā)展的判斷就參考了布留爾、博厄斯等人關于原始人心智的研究;跨文化心理學研究先驅W. H. R.里弗斯的托雷斯海峽田野研究和懷廷夫婦的“六文化比較研究”;保羅·艾克曼著名的跨文化情緒研究是與Catherine Lutz等心理人類學家共同完成的;管理心理學中經(jīng)典的霍桑系列研究,其關鍵的生態(tài)實驗環(huán)節(jié)是由人類學家設計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通過格式塔心理學家接觸了心理人類學,并且他本人與林頓過從甚密;精神分析與心理人類學的關系則更加難解難分,稱呼弗洛伊德、榮格、卡丁納、埃里克森等人為心理人類學家并無不妥,同時精神分析也是心理人類學的重要理論范式之一,甚至在整個人類學中都存在著“精神分析人類學”之說。

      具體到(科學)心理學,心理人類學對其最大的歷史貢獻是通過一系列跨文化研究,提醒了心理學家要重視起文化的作用,這甚至促成了跨文化心理學的產(chǎn)生。不過整體而言,只有極少數(shù)心理學家注意到了心理人類學,而且他們關注的往往是半個世紀之前的早期研究。另外,非常遺憾,他們對心理人類學的認識不僅誤解頗多,而且僅將注意力放置在跨文化的研究資料、研究結論層面,沒能意識到對文化的關注和相應研究結論只是心理人類學的表層而已。因此,對心理人類學的談論在提高準確性、考慮新發(fā)展之余,也應更加深入,即從如何理解人和如何研究人的學科范式層次展開了解、比照和借鑒,因為這些方面正是心理學人類學這一他者所能帶給心理學的最寶貴和獨特資源。

      二、心理人類學在人的理解上對科學心理學的修正

      對人及其心理行為的理解是一個重要的元理論問題,雖然心理學家通常并不公開表明立場,不過透過與心理人類學的比較,仍可總結出個體主義、生物學主義(生物學還原)和機械還原三大自然科學立場。整體而言,心理人類學以文化相對論、整體論和生態(tài)旨趣為出發(fā)點,勾勒出了截然不同于心理學的人的形象。

      1.從個體主義到個體與社會的辯證平衡

      心理人類學將個體—社會關系的討論推向了前臺,它一般不像其他人類學取向那樣宏觀,而是重點強調人的社會性,同時尊重并重新定義了人的個體性。

      心理人類學重視人的共同體生存和文化影響,因此對個體社會化和濡化的研究是其傳統(tǒng)領域。除此之外,許烺光還作出了重大的理論創(chuàng)新,他既照顧到整個人類學對人的社會性和相應整體性強調,又把個體與社會充分結合,從而提出了“心理社會均衡理論” [2]:人是一種“心物交互的多維動態(tài)平衡體”,接下來人的直接存在現(xiàn)實不是個體,而是融合了個體“親密社會關系”和“親密文化規(guī)范”的“基本人際狀態(tài)”———即使強調個人主義的歐美社會也是如此。

      關于個體的能動與差異,心理人類學家亦會承認,但是他們認為只有充分結合了特定社會的文化規(guī)范,才能對其有合理理解。以人格為例,許烺光的心理社會均衡理論認為對個體差異的考察要考慮到不同社會對個體能動性的鼓勵程度。另外,林頓的看法也很有啟發(fā) [3]:第一,文化不會均等地作用于每個人,且某一社會內(nèi)部有多種亞文化并存;第二,個體兼具不同社會角色,在不同情境中需要啟動或切換相應“角色人格”,這體現(xiàn)了文化邏輯而非個性;第三,一些所謂的行為差異,可能是由不同個體面臨的一些難以發(fā)現(xiàn)的、微妙的行為情境差異帶來的,未必一定歸結于人格差異。

      反觀之下,心理學將個體凍結于宏觀社會文化和微觀社會情境之外,認為個體層面的因素即可自足地理解自身。令人吃驚的是,甚至著名社會文化心理學家馬庫斯和扎榮茨都聲稱:“社會心理學只是個體心理學的分支而已?!?[4]這種個體主義理解不僅體現(xiàn)了西方社會的個人中心主義文化,而且在學理上夸大了個體的作用和個體差異的范圍。固然,個體是心理學的基本學科規(guī)定之一,將研究焦點定位于個體并沒有錯誤;甚至一些心理人類學家也遵守“方法論上的個體主義”或重視精神分析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不過很可惜,心理學的合理學科旨趣和獨特性雖然在于個體,但卻止步于原子式的個體,最多延展至家庭之類的微觀關系,終究沒能在個體與社會之間達成一種健康的辯證平衡。

      2.從生物學主義到文化相對論

      斯皮羅認為,人類學界對文化的強調有多重形態(tài),但以“描寫性的文化相對論”為最大共識,即對人的理解應更多在文化而非生物學范疇內(nèi)展開 [5]。這一文化相對論,也可視為心理人類學的最低限度主張。

      心理學時常設定一些心理行為現(xiàn)象是人類普遍的,并把這種普遍性歸因于人的生物學天性。對此,心理人類學通過田野證據(jù)進行了否定,早期的經(jīng)典研究有:W. H. R.里弗斯的視錯覺研究、母系社會的俄狄浦斯情結研究、米德的青春期研究和性別氣質研究、變態(tài)行為的不同文化界定標準等。這些研究證實了不僅人格,甚至連最基礎的知覺都有著文化特異性。心理人類學還認為,即便存在著生物學天性,它們也是受到文化影響而存在可塑性的 [6]。當然,確有一些心理行為是人類普遍的,但心理人類學仍盡力遠離生物學理解。比如,馬林諾夫斯基和斯皮羅等人就指出,人類需要、動機普遍性的背后是人類生活遭際的普遍性。

      有學者認為,上述研究和主張已多少促使心理學家反思了自身對文化的輕視和相應生物學主義 [7]。實際上,這高估了心理學中文化的影響力,低估了生物學主義的程度和范圍:生物學主義在心理學中始終是根深蒂固的,它不僅對應著對人類普遍天性的信奉,而且已精致化為對神經(jīng)內(nèi)分泌或遺傳基因等具體生理原因的追尋。關于后者,心理人類學依然堅持文化相對論。

      盡管極力掩飾,但心理學家經(jīng)常“已經(jīng)是”或“特別容易成為”遺傳基因決定論者。以智力為例,從早期的高爾頓和霍爾,再到后來的西里爾·伯特和阿瑟·詹森,直至最近的理查德·伯恩斯坦,許多學者都十分認可智力的種族差異,并將理由過多歸結于生物學原因。心理人類學對此有異常激烈的回應,約翰·奧格布分析到 [8]:心理學把智力測驗混同為智力本身,而智力測驗有文化適切性,其考察的是被某一社會主流所強調的素質,一般是適應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和學校學習的能力;另外,在同一社會中,某種族的智力還與其對優(yōu)勢族群的認同和效仿程度有關,奧格布就發(fā)現(xiàn),許多美國黑人未能在社會生活上成功“扮演”成白人,這部分致使他們平均智力較低。除卻奧格布,Roy D’Andrade還對西非的豪薩族兒童進行了為期兩小時的白人兒童游戲訓練,結果大大提高了他們的智力測驗分數(shù),這也揭示了現(xiàn)行的測驗更加注重已經(jīng)學習到的能力而非學習潛能 [9]。

      不止智力,心理人類學在記憶、情緒、人格、社會行為等所有主題上都強調文化理解。最值得心理學家注意的是,心理人類學在心理行為和生物學原因之間拉開了極大的間距,并用文化社會生活填充這些間距,最終把對人的生物主義理解壓縮到了最低限度。可以認定,心理學正是由于對文化的乏知,加之固守自然科學模式,所以才過分夸大了生物學理解的范圍。

      3.從實驗室的、元素的、機械的人到生態(tài)的、整體的、有意義的人

      心理人類學對人的理解還體現(xiàn)為生態(tài)、整體和意義三個維度。這與本文前后部分各有交叉:它們既是對人持有社會文化理解的邏輯延伸,又是后續(xù)研究方式的具體展開。

      心理人類學家眼中的人身處自然、生態(tài)的真實生活情境里,而“無菌、純凈的心理學實驗室,是對自然情境的暴力侵犯” [10]。實際上,一旦將人置于生態(tài)情境中,同時又強調文化相對論,那么這會順理成章地引發(fā)出另外幾條原則:第一,會反對個體主義和生物學主義;第二,會強調整體論,將個體看做一個整體來與社會文化各部分互動,更不會像心理學家那樣將心理行為還原為元素;第三,一般會相對重視心理行為的真實表達和運行內(nèi)容,而非脫離情境的抽象“結構”或“過程”,認知心理學和認知人類學在這方面的對立最為明顯;第四,尤其20世紀70年代之后,會傾向于把心理行為表現(xiàn)設定為社會文化語境下的“意義”,而心理學即使研究語言都對其進行客觀事實預設 [11]。

      比如情緒,心理學認為其是生理的、暫時的、個體的、簡單機械的。但心理人類學家關心的是情緒如何在真實生活場景下運行與表達,受到解釋學影響的學者還傾向認為:“情緒是人際互動情境下的自我呈現(xiàn)……個人的情緒表達是在不同的情境脈絡下被賦予了情緒范疇的文化意義,并以特定的語言及論述方式來界定與形塑情緒與社會、文化意義之關系?!?[12]

      三、心理人類學在研究方式上對科學心理學的拓展

      延續(xù)對人的社會、文化、生態(tài)、整體和意義理解,心理人類學的研究方式與心理學幾乎決然對峙。雖然一些、特別是早期的心理人類學,在深層假設上也信奉實證主義的客觀實在論和真理符合論,但與心理學相比,其整體上仍體現(xiàn)了相當程度的人文學術追求。

      1.從普遍主義、客位研究到異域情懷、主位研究

      異域情懷是人類學獨特的學科傳統(tǒng),如美國白人人類學家去研究印第安人、薩摩亞人、日本人、伊隆戈人等。心理人類學不僅與這一傳統(tǒng)相符,而且為其鞏固甚至形成提供了重要理論根據(jù)和經(jīng)驗研究基礎———以博厄斯為首的文化與人格學派在二戰(zhàn)前提出并踐行了文化相對論,他們認為人類現(xiàn)象多有文化特異性而非跨文化普同,因此有必要關注他者的異文化。另外,心理人類學的異文化研究有著強烈的跨文化比較意識,但這種比較多不是跨文化心理學那般形式上的“多種”文化間的比較,而經(jīng)常是在研究“某一種”文化時,將其與自我文化進行隱含但自覺的比較。

      心理學通常對心理行為持有普遍主義假設,所以往往漠視文化的重要性,更很少意識到有必要展開異文化和相應跨文化的研究。心理人類學一向質疑心理學對普遍規(guī)律的尋求:一方面,如Catherine Lutz所說:“我們最好把西方心理學看做是與西方文化分類及價值取向密不可分的一個特俗的民俗理論……心理學是含蓄的民族中心主義和心理學中心主義?!?[13]另一方面,其他國家的心理學應與西方心理學保持距離,以發(fā)展出與本土文化契合的形態(tài) [14]。

      對異文化的研究,人類學中有“主位”和“客位”兩種方式。主位—客位范疇本質上是對研究主題的理解角度———前者強調被研究者對自身的內(nèi)在理解(即本地人視角),后者強調研究者用外來的框架進行理性分析。以此看來,心理人類學雖不全部、但多數(shù)是在向主位方向努力,而心理學明顯傾向于客位 [15]。無疑,主位與客位需要平衡,但心理學家時常過分忽略生活世界、貶低主位理解的地位,他們認為 [16]:被研究者無法客觀地思考自己,常識心理學、民俗心理學中人們對自己心理的理解是不客觀的,只有外在、科學的方式才是唯一合理的。

      2.從客觀實證方法論到民族志方法論

      與心理學的客觀實證方法論一致,心理人類學的民族志方法論也強調經(jīng)驗研究,但后者的經(jīng)驗研究卻展示出了一種相對人文化但卻不失客觀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幾個互相交疊的層面。

      第一,研究真實生活情境下具備社會文化屬性的主題。而心理學常有“情境剝奪”傾向:多針對人為實驗室中的現(xiàn)象,且側重抽象的過程與結構,忽略實際內(nèi)容本身。與之相反,以思維為例,心理人類學多研究“作為產(chǎn)物的思維”、“世界中的思維,而非腦袋中的思維” [17];即使研究了結構或過程,也采取“情境認知”立場,如Jean Lave關于算術思維的研究,就針對個體在超市購物時的思維加工,并且發(fā)現(xiàn)這與實驗室和學校學習中的表現(xiàn)并不一致 [18]。

      除卻情境剝奪,心理學要么缺乏社會文化層次的主題,要么未意識到一些表面看來屬于個體或生理范疇的主題其實還有著社會文化性質。比如記憶,心理學多研究簡單、一分鐘之內(nèi)、高度個體化的工作記憶,而心理人類學則關注長時記憶、自傳式記憶和對歷史的語義式記憶,并認為它們具有社會文化屬性。當然,心理學有時也關心長時記憶,但即便是巴特萊特的著名研究也被瑪麗·道格拉斯批評為過于個體化,忽略了制度等社會性因素也會參與進個體長時記憶的產(chǎn)生、存有和遺忘 [19]。

      當前心理學的跨文化和本土研究都相對走向了社會文化,不過它們卻未能避免情境剝奪。自然科學取向的跨文化心理學自不待言,就連本土心理學都“傾向于分析面子、人情、孝道等概念本身,而非其在生活場景中的運行” [20]。

      第二,以生態(tài)、參與、長程、質性的田野工作為主要經(jīng)驗研究方法。田野研究是人類學家的“看家本領”,即參與、親歷被研究者的生活,在自然情境下進行長時段的深度質性研究。與之相比,心理學核心的實驗室定量方法雖在操作程序和統(tǒng)計技術上異常復雜,但本質上難免人為、封閉、簡單和簡化。

      林頓曾對比到 [3]:心理學中“刺激”的用法低估了行為背景的復雜性,而人類學多使用“情境”一詞;有預謀的變量操控會失去人類經(jīng)驗的直接性,而人類學的背景設置是自然的;人類學接觸的個體不是統(tǒng)計數(shù)字,而是有多重可能性的真實的人。與之相關,心理學方法還強調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距離,以避免對實驗純度的污染;心理人類學則截然相反,如對于認知—學習類主題,布洛克都強調,跟研究對象有持續(xù)、親近的接觸反而是人類學的獨特優(yōu)勢:“參與觀察使得我們可以了解這些對象學習的過程,使得我們可以檢查是否我們可以像我們的研究對象那樣迅速高效地處理日常任務(包括社會認知任務)?!?[21]

      另外,心理學搜集到的資料多是客觀定量的,這限制了資料的性質和深度。而心理人類學在田野中采用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學習當?shù)厝苏Z言、住居體驗、投射測驗、成分分析等多種方法來收集夢、語言、生活史、親屬關系、社會事件等豐富的質性材料,只是偶爾對生產(chǎn)力、人口學等客觀現(xiàn)象有簡單定量描述。最后,心理學多是短程研究,而心理人類學的慣例是一個年度周期,并常有若干年后的回訪,以對被研究者有全面、深度、發(fā)展性的了解。

      第三,資料收集與解釋的并重以及負載始終的理論旨趣。在資料的收集—解釋維度上,心理學過于偏重前者。它用精確的變量控制或標準化問卷來獲得客觀反應,并對之進行定量統(tǒng)計以得出結果,這些方法程序占據(jù)了心理學家的最多精力從而忽略了對結果的解釋、討論。心理學的這種做法在整個社會科學中都非常罕見,這明顯是自然科學式的———若將心理行為設定為客觀自然物,那么僅通過客觀方法發(fā)現(xiàn)其“事實”即可,沒有更多可解釋的空間。相反,心理人類學更傾向于把心理行為理解為“意義”,而意義意味著需要在它的生成語境中解讀其涵義。所以心理人類學家從田野中獲得的資料只是研究的基礎、起點而已,接下來他們會著力詮釋這些資料的意義。

      關于理論框架,心理學通常不重視理論,并且認為自己的研究是如實、客觀、價值中立的,但實際上它隱含始終的理論偏見是個體主義和各種還原論。對心理人類學來說,理論是其方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收集資料時觀察會時刻負載著理論,解釋資料時需要對材料進行理論解讀,這是基本的學科常識。

      3.從學科封閉、倫理漠視到學科開放、倫理敏感

      心理人類學指出:“要理解行為就必須了解它是怎樣納入廣泛的社會文化情景的范圍中。” [22]因此,它會綜合考察心理行為與語言、生計—經(jīng)濟、婚姻—親屬、政治、宗教、藝術等社會文化條件的關聯(lián)互動?;旧?,每位心理人類學家在人類學內(nèi)部都兼長多個分支,同時他們中的多數(shù)又具備跨越外部學科的興趣和能力———常是社會學、精神分析和語言學。而心理學的專業(yè)分化相當嚴重,除卻共享自然科學方法論和心理學家身份,不同分支間缺乏關聯(lián)與整合的邏輯基礎;至于與外部學科的關系,心理學通常會留意生物學、神經(jīng)科學等自然科學,而漠視并貶低教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有人文性質的學科。實際上,跨學科的背后是對人綜合、整體的關照,封閉、零碎的心理學顯然無法完成這一任務。

      心理人類學還一向有倫理上的敏感性,其試圖在知識與正義之間作出平衡;而心理學以科學的客觀性為最高追求,時常漠視倫理問題。在人的理解—理論框架層面,心理人類學批評社會生物學等生物主義理論易將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狀合理化,因為一切都是自然天性使然 [9];W. H. R.里弗斯還在20世紀初就指出 [23]:個體主義的心理療法是缺乏正義的,因為這忽略了對社會力量的揭示和對社會的改造。在人的研究層面,心理人類學家較少強調自己相較于被研究者的權威或支配者身份,而是把他們視為平等的對話者而非工具;更很少給被研究者帶來痛苦,甚至連心理學慣用的欺騙技術,心理人類學家都擔心這“會讓被研究者憤恨” [24]??傊?,心理人類學具有“解放性”,而執(zhí)著強調客觀性的心理學存在著道義上的缺位和危險,正如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心理學在各種平權運動中集體消聲,但其主動倡導的“心理學推廣運動”卻被副總統(tǒng)公開呵斥為一種新的專制 [25]。

      還需補充的是,知識社會學、???、薩義德、文化研究等多方面的理論都認為,專業(yè)化往往會帶來倫理上的危險。因此心理學在道義上的缺陷,一定程度上與其學科封閉的現(xiàn)實有關。

      四、心理人類學在心理學未來發(fā)展中的位置

      “反思性”是之前未及提到的心理人類學的另一傳統(tǒng),即研究者對自己研究的全程進行深度、批判的反身性考察。與之相比,心理學習慣“悅納”自己,它的常見作風是條件反射式地為自我辯護而非誠懇、深度的自我審視。心理學若要有真正的醒思與提高,需要突破心態(tài)上的不情愿和學理上的反身性困難。而通過開展與心理人類學的比較研究,心理學在他者之鏡中識見了自我:整體上,心理學對人的理解和研究是自然科學取向和缺乏生態(tài)、社會文化、跨學科、倫理維度的,雖然當前邏輯有合理之處,但心理學經(jīng)常無限夸大合理性的范圍,這無疑妨礙了其進入更廣闊和真實的人的世界。

      關于如何評價和吸收心理人類學的智慧,這是個容易引起混亂的問題,而本文第二作者提出的“心理學的整合視野” [26],正可以澄清相關混亂。整合視野指出,心理學的起點、承諾和歸宿皆是“人”,只要某一方式能多少提供對人的有益認識,都是值得心理學堅持、了解或吸收的。由于人是一種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和復雜生命,所以必定不存在簡單、同質的唯一心理學形態(tài)。因此,心理學的傳統(tǒng)模式和特色,其合理部分應坦然保留,只是應克制其范圍,不可成為一種獨裁。

      延續(xù)整合視野的思路,心理人類學并非心理學的唯一他者,如非學術理性的宗教智慧、人類學外部的微觀社會學、人類學內(nèi)部的象征—解釋人類學、學院心理學之外的精神分析、學院心理學之中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和生態(tài)心理學等,它們都與心理人類學的觀點有呼應之處,有些甚至更加深刻。面對心理學內(nèi)外的諸多他者,“整合”它們智慧的過程應以促進人的理解和研究為終極承諾,而具體的步驟可以是“從包容中見胸襟,從定位中顯邊界,從融合中現(xiàn)整體”。在作為起始點的“包容”過程中,心理學共同體在心態(tài)和建制上要克服學科封閉,在具體策略上可以進入“心理生活”為關鍵舉動,在學理上要尊重人的生活世界和人的語言—意義—符號性生存,在倫理上要有正義訴求和批判社會的鋒芒。

      猜你喜歡
      人類學心理學個體
      《審美人類學》評介
      美育學刊(2023年2期)2023-04-21 12:14:18
      VR人類學影像:“在場”的實現(xiàn)與敘事的新變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人類學:在行走中發(fā)現(xiàn)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學習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學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滨州市| 喀喇| 上饶县| 石狮市| 潞城市| 普宁市| 运城市| 宁海县| 海丰县| 丘北县| 玉溪市| 顺昌县| 且末县| 偏关县| 双桥区| 天等县| 田林县| 三穗县| 深水埗区| 本溪市| 社旗县| 洪湖市| 永兴县| 五指山市| 永修县| 扎兰屯市| 无极县| 深水埗区| 望奎县| 宝丰县| 苏州市| 民丰县| 镇沅| 万盛区| 青川县| 孝义市| 梁山县| 桑日县| 奉化市| 九江县| 公主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