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葉紹袁的《甲行日注》看明遺民心態(tài)

      2015-03-28 18:52:30
      懷化學(xué)院學(xué)報 2015年8期
      關(guān)鍵詞:遺民

      (湖南第一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湖南 長沙410205)

      遺民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既是一種政治歷史現(xiàn)象,也是一種生命形態(tài)。明遺民在易代之際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存方式,既有對生命價值的道德意義的注重,也有強(qiáng)烈歷史意義的思考,明末遺民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下呈現(xiàn)出形象和心態(tài)的多樣性與層次性。葉紹袁于明亡之后隱于佛門時所著《甲行日注》,在遺民群體的角色選擇與心理動因、作者個性的意志情懷方面,典型地呈現(xiàn)了明遺民的特殊身份和思想狀態(tài)。

      葉紹袁(1589—1648)字仲韶,自號粟庵,又號天寥道人。江蘇吳江人,工詩與散文。天啟五年舉進(jìn)士,歷工部虞衡司主管等職,后因厭倦政務(wù),念母年高,棄官返鄉(xiāng)。其妻沈宜修及五子三女,并有文才,尤其紈紈、蕙綢、小鸞三女極富靈性,堪稱閨房之秀。其家原本富裕,終因一生在朝日淺,官守清苦,絕意仕進(jìn)后,靠土地為生,又不重榮利,家業(yè)漸衰。然甘于淡泊,杜門讀書,一家唱和,以此自娛,不治生產(chǎn)。后妻女早逝,軍亂家破,貧病不支,生活越發(fā)艱難。乙酉(1645)清軍占據(jù)吳江時,于八月二十五日率子世侗、世倌、世亻垂棄家入杭,發(fā)為僧,自號桐華流衲,又號木拂。他一生輯全家著作為《午夢堂集》十種,又輯關(guān)于小鸞的文獻(xiàn)為《疏香閣遺錄》四卷,著有《甲行日注》,《湖隱外史》,自撰年譜、年譜續(xù)以及年譜別記[1]。

      《甲行日注》共八卷,起于乙酉(1648年)九月,葉紹袁于八月廿五日(甲辰)棄家為僧,故取《楚辭》“甲之朝吾以行”句,名日記為《甲行日注》。其間逐日記載了他國破后生命中最后三年的生活。一方面,“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在這路途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2];另一方面,作為亡國的親歷者見證了鼎革之際的流離景象,日記中彌漫著沉郁幽深的情緒。周作人曾言:“《午夢堂集》和《年譜》我都讀過一遍,但最喜歡的還是這部日記,因為到了甲申他已經(jīng)五六十歲,以前經(jīng)過了好些恩愛的苦難,現(xiàn)在卻又遇著真是天翻地覆的大變動,他受了這番鍛煉,除去了不少的雜質(zhì)和火氣,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意自然更為純粹了……《甲行日注》里所記的是明遺民的生活,所以第一顯著的當(dāng)然是黍離麥秀的感慨,而這里又特別加上種族的問題,更覺得痛切了?!盵3]正是歷史情境和個人生活體驗構(gòu)成了他人生態(tài)度與價值取向的背景。

      易代之際,士人有多種人生選擇:或為保全身家性命而順適清朝;或投身反清復(fù)明的斗爭,不惜以身殉國;或激于義憤,以自盡明志全節(jié);或以潔身自隱,逃禪避世,保守志節(jié)。葉紹袁選擇的是后者。前三種選擇交織成的氛圍已將生——死,全節(jié)——失節(jié)的道德命題變得異常敏感?!叭A夷之辨”的民族思想,作為士人的道德使命感決定了他不能選擇與清朝合作;然而,明朝帝王的腐朽,南明小朝廷的無能使得時局衰微,使他和其他的有識之士深感憤慨與失望。因此,潔身自隱,以不仕二朝來保守志節(jié),成為他們的選擇。

      葉紹袁以及和他交接的一些友人逃禪,固然可以看成是明末時禪悅之風(fēng)的一種延續(xù)[4],直接原因是反抗清廷“剃發(fā)易服令”?!叭グl(fā)為僧”是從形式上表明不歸順于清朝,而在情感上依然與前朝、與漢族文化相連[5],于是發(fā)式與衣冠成為文化的象征。如他友人薛諧孟本名為,去冠故為“宀”,去發(fā)又去掉 “ノ”,于是改姓米氏,號米堆山和尚[6]。葉紹袁的逃禪心態(tài)堪稱典型:“臣子分固當(dāng)死,世受國家恩當(dāng)死,讀圣賢書當(dāng)死。雖然,死亦難言之,姑從其易者,駱丞續(xù)樓觀滄海句耳。御匣朝開,郊壇夜集,固我讓皇帝君臣家法也,于是決計游方外以遁?!比齻€“當(dāng)死”道出了宋儒以來又經(jīng)明儒強(qiáng)調(diào)的對士人的道德律令,一個“難言”又表現(xiàn)著情勢的差異性與來自內(nèi)心深處的矛盾。從道義上講,作為臣子是應(yīng)該為國赴難、敢于死節(jié)的,這才稱得上“忠義”;然而,孝是最自然、最基本的情感要求,“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身體并非純粹的私有財產(chǎn),而是父母所賦予的神圣之物,父子(引申為雙親與子女)是君臣之倫無法取代的。然而,就算是不向新朝獻(xiàn)媚,遺民之隱與遁也多少帶著隱忍以生的味道和深深的無奈。所以,鄧實《甲行日注跋》說“則固有所托而逃,讀者略跡而原心可也”[7]。

      除了遁入空門外,許多士人舉家隱遁山林,他們選擇的是拋棄功名、遺世獨立的寂寞生活。尤其是遺民子弟,他們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晦跡于賣卜、處館、行醫(yī)等。不作時文、不應(yīng)科舉、不跋涉水陸,置身于一無事之域,是他們的普遍姿態(tài)。他們認(rèn)同于《易》理:“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試圖從老莊的隱遁之義與精神自由的超越思辨中尋求心理支持;他們又從歷史上的隱逸前輩處尋求精神上的靠攏??墒沁x擇全身而遁成為遺民,這事實的本身又讓敏感的他們感到了自身存在的無力。他們的孤憤對于改變現(xiàn)實沒有意義,他們的存在與才智未能形成足夠的力量去面對國家的危機(jī),這始終有著悲劇意義。

      葉紹袁在日記中寫到:“國破家亡,衣冠掃地,故國極目,楸隴無依?!腋缸酉嗑?,兵燹暫遠(yuǎn),但求不愧天地,不辱父母,不負(fù)列祖列宗,雖不能死,稍以自盡此心矣”。這也許能代表大多數(shù)遺民角色選擇的心情。“自盡此心”不僅代表著作為儒者的道德使命感,而且也有著宗教性的精神境界?!氨M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二,終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上》)士人的自我實現(xiàn)的障礙不在于外部世界,而是自我放棄和利己主義,因而通過修身養(yǎng)性也就能立命了。從這個意義上講,明遺民的角色選擇無疑表明了其獨立意志。

      《甲行日注》記述了葉紹袁末世亂離之慨,呈現(xiàn)出他晚年深沉的情感與意志。作為明遺民,他在歷史情境與個體生存的激烈際會下,執(zhí)著地尋找與期待——這是他精神的動人力量。

      (一)面對失去的世界,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

      在葉紹袁晚年,他最為系念的人、事、物都漸漸失去。首先是親情,這是他最難割舍的。他“喪妻,喪子,喪女且三”,“不復(fù)知有人世間生趣矣”[8]。親情的失去使他覺察到命運的無常;尤其是家門中妻女的才華與亡佚,讓他領(lǐng)會到紅顏薄命的宿命性苦難。所以,他在日記中也記述了許多女子的才情與遭遇,其中有閨秀詩文才情,也有民間的小家碧玉,尤其是對那些不尋常的女子,他抄錄下她們的詩句,輯錄成冊。他由衷感嘆“世間掃眉才子,原自不少,但湮沒無傳多耳”,她們“才與命妨”的悲怨令他與之共鳴,這是末世亂離中通行于男女兩性間的共同際遇!尤其是恩愛與親情的斷絕,又使他生發(fā)“一家之中有婦及子女如此,福固難享”、“造物忌完”的無常之感,試圖尋求精神上的超脫。

      葉紹袁的朋友許多是忠烈之士,他們中一些在國破之日就以身殉國,如馬君常(字士奇)、凌駿甫(義渠),還有一些雖在山林,但仍致身于抗清事業(yè),如吳巨手、吳叔向、楊維斗等,而因之身死的不在少數(shù),令他每憶舊游感同向秀。除此之外,戰(zhàn)亂流離中,遷徙不遑的他們“患難相別,見如再世”。隱居的清苦令他們疲病交加,病歿山中的苦節(jié)之士不在少數(shù)。友朋離散,生死相隔,使他對寂寥特別敏感,只能以詩遣愁、以酒澆悶,以至常?!懊哒砩蠠o由得睡,輾轉(zhuǎn)永夜”。友朋的離散讓他悲痛“生如朝露”,但在悲痛中他更加認(rèn)同于友朋的獨立精神和堅持自我的人格。

      國破之后,真正被改變的是人情與風(fēng)俗。清廷“以夷變夏”的策略而帶來的陌生化,以及世人的不自醒是令他最為痛心的地方。他不厭其煩的回憶著門庭瑣故、文酒唱和的景象,但昔日繁華只能夢憶夢尋了:“與可生往梅溪,過宣公橋,昔日繁華鼎盛之處皆成瓦礫,煙雨樓拆毀盡矣。兔葵燕麥動搖春風(fēng)耳。鮑明遠(yuǎn)《蕪城》一賦,千載在目……”他也在山林中感受著流泉翠竹,青松古柏,甚至香茗村醪,紫蟹橘黃,分明是別有天地,然而穿插其間的卻是寇盜縱橫,處處不安。盡管他試圖在山林中自建云水之鄉(xiāng),現(xiàn)實卻表明了“桃源”的荒謬。盡管國難未紓,時人已經(jīng)開始“醉太平”了:“畫船簫歌,飲食若流”,“驕淫之習(xí),殆不可言”,令他有“人心亡盡”之嘆。他在這種盛衰變遷中不勝凄涼,充滿著世事無憑的滄桑感。

      種種的際遇使得葉紹袁將自己的精神人格維系于屈原、陶淵明、韓愈以及蘇東坡上,他認(rèn)同于他們所代表的深沉靜默的生命境界:屈子雖死不悔的深心,陶淵明淡泊寧靜的素心氣象,韓愈、蘇東坡的坎坷命運與直率個性成為他的精神典范。薛諧孟曾為他的小像題贊:“或驚退之云衲,或疑子瞻雪髯,風(fēng)骨何慚二老,嗟逢天寶(唐玄宗年號)建炎(宋高宗年號)?!庇绕涮K東坡對他的影響很大。他在《蘇東坡全集》中感同身受,那種身處逆境,以佛學(xué)禪理的修養(yǎng)而形成的超然精神、隨遇而安的達(dá)觀,對生命的熱愛和生存的智慧啟發(fā)著他;同是詩人,他們于悲痛之中的浩嘆有著對生命的深刻理解。

      “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 (王維《嘆白發(fā)》),太多的傷心事構(gòu)成他皈心向佛的根本原因。王其翼贈詩道:“憂從中來心內(nèi)傷,箋詩注易佛前忙”,詩、易、佛成為葉紹袁以及像他一樣的遺民精神的投影。從日記來看,他較推崇《華嚴(yán)經(jīng)》(華嚴(yán)宗經(jīng)典)、《法華經(jīng)》(法華宗經(jīng)典)。葉紹袁人至衰年,家國之變“近在目前,遠(yuǎn)成夢后”,寂寞窮愁,令他對禪理感到親近。在對禪理的領(lǐng)悟中,他想以自己的精神修持獲得心靈的自由,“跳出個鬼嘯神號彌天網(wǎng),且自筑云臺云水鄉(xiāng)” (沈治佐度曲《僥僥令》)。在他“悠然午磬談經(jīng)罷,無數(shù)

      花落定中”的意態(tài)之中,真的感到平和寧靜與閑雅的世外之趣。同時,他又對易理極為認(rèn)同,《易經(jīng)》的卦辭極具象征性與哲理意味,他通過卦象來推測行止,預(yù)測兵事乃至生死病痛。他極神秘極征信的敘述表明著天命與人的命運的不可掌握。這種宿命性使得國難家難的悲劇成為必然,從而以理析情,試圖在憂患之中與時俯仰,安世處順!

      盡管面對著一個失去的世界,葉紹袁在他苦求解脫的過程中仍然有他對現(xiàn)實的執(zhí)著與眷戀,他尋求精神家園仍然以自己的勇氣承擔(dān)現(xiàn)世的苦難!

      (二)在顛倒的現(xiàn)實中,面向歷史與未來的時空期待

      對葉紹袁及和他一樣的遺民來說,清廷為“夷狄之主”,“夷人亂華,胡馬南駐”,這意味著華夷之序的顛倒。而天象時序與歷史人事是交相對應(yīng)的,天地合德則萬物生生不息,人世失道則天地變色,災(zāi)異重生。在他的記述里有種種異象,雖然荒誕卻分明是對現(xiàn)實的批判與隱憂。他更是親眼看到了民生艱苦,親身感受到朝夕不保的恐懼。他所在的郡縣,人村變成荒野;湖道河塘,虜勢囂張,令人膽寒;還有前明軍隊瓦解后的官軍形成的“流寇”騷擾,以及亡命于湖澤中的盜賊的燒殺搶掠。這樣的人世,葉紹袁即便于輾轉(zhuǎn)之際得以喘息,而“顏子之樂,自在簞瓢,予不堪憂者,家國殄瘁,豈能忘心”,于是,他回溯到深邃的歷史中并寄希望于將來!

      他在對古跡舊址的探尋中對歷史時空追溯:那些曾經(jīng)規(guī)模宏麗的古跡俱已凋零;許多古物、碑傳、先賢文物在亂世中散佚、毀壞,終于泯滅不聞;三代不衰的書香門第都蕩然無存,這些無疑是歷史的缺失。他在《湖隱外史》中說:“夫玄覽者,恒吊古以寄其懷;扌離情者,必征跡而宣其藻。俯仰陳跡,感慨系之矣!”[9]這種對古跡的懷舊與對故國的依戀是相通的,是植根與自己鄉(xiāng)土、依傍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在深厚傳統(tǒng)中維系自身的純凈性與歸屬感。不僅如此,在他的價值標(biāo)準(zhǔn)里有著對“古道”、“古君子”的認(rèn)同。這種古道是友朋間的“道義真率”之風(fēng),與“世間恒習(xí)”相對;是“鄰里淳厚,穆乎仁里之風(fēng)”;“古君子”是對奢華的舍棄,有淡泊氣象。在他這里,“古道”、“古風(fēng)”代表了亂世中單純美好的世道人情,是對現(xiàn)已不復(fù)存在的淳樸自然的和諧生存氛圍的恢復(fù)期待。最關(guān)鍵的是對于“人心”的恢復(fù),這是對當(dāng)時風(fēng)氣反思的結(jié)果,人心的“驕淫”與“私心”是明朝覆亡的重要原因。他希望通過恢復(fù)漢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重整受到嚴(yán)重破壞的社會秩序。

      另一方面則是耿耿不忘對明朝的恢復(fù)期待。他于乙酉八月廿五棄家入山就是在沈君晦、吳日生義師失敗之后[10]。他“削發(fā)入空門,除煩不除惱”,將自己在茶塢嶺上的庵堂命名為“一字庵”,“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以日月證‘明’也”,眷眷不忘明朝中興啟運。他對當(dāng)?shù)亓x師極為關(guān)注,尤其是他們在局部范圍內(nèi)的勝利,尤令他鼓舞。然而義師自身的弱點以及伴隨而來的抗清形勢的嚴(yán)峻,隨著將帥的被俘而終于失敗了??墒牵躁P(guān)切著抗清形勢,他和他的朋友們在詩詞中表達(dá)著他們的期待:“海上稍聞消息近,試拈詩筆欲凌虛”,“翹首日南新詔下,公徒十萬待親提”。而他與楊維斗、薛諧孟、姚文初、陸履常、吳茂申、包朗威、包

      幾等人有過被追索的傳聞,令人對其有從事于抗清秘密活動的推測。但南明王朝究竟是孱弱的,留給他無盡感慨與痛心。就在沈君晦抗清殉時已久,葉紹袁還念念不忘,甚至夢見他起義功成,并有詩:“自起帳中書露布,將軍掾筆劍花霜”,期待之深,可見一斑。

      作為明朝遺民,葉紹袁深刻感受著他生存的時代,在他的《甲行日注》里透露著時世的蒼茫,以及深沉悲郁的心事。

      [1]葉紹袁.午夢堂集[M].冀勤,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3-9.

      [2]魯迅.吶喊·自序.吶喊[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9:1.

      [3]周作人文選1930-1936[M].鐘叔河,編.廣州:廣州出版社,1995:152.

      [4]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290.

      [5]趙正一.逃禪研究綜述[J].懷化學(xué)院學(xué)報 (社會科學(xué)),2013 (9):72-74.

      [6]孫靜庵.明遺民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275.

      [7][清]鄧實.午夢堂集跋.午夢堂集(下)[M].冀勤,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1080.

      [8]葉紹袁.天寥年譜別記.午夢堂集(下)[M].冀勤,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905.

      [9]葉紹袁.湖隱外史·古跡條.午夢堂集(下)[M].冀勤,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1033.

      [10]葉紹袁.葉天寥自撰年譜.午夢堂集(下)[M].冀勤,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873.

      猜你喜歡
      遺民
      清初遺民文學(xué)研究的一部力作
      ——評楊劍兵《清初遺民小說研究》
      試析幾處西周墓地中的殷周雜處
      西夏遺民研究的全新力作——《西夏遺民文獻(xiàn)整理與研究》評介
      西夏研究(2020年1期)2020-04-01 11:54:40
      西夏遺民余闕對魏晉六朝詩歌的接受
      西夏研究(2020年1期)2020-04-01 11:54:22
      西夏遺民文獻(xiàn)研究的全新力作——《西夏遺民文獻(xiàn)整理與研究》
      西夏研究(2020年1期)2020-04-01 11:54:08
      西夏遺民也兒吉尼與元末廣西行省的設(shè)置與維持
      西夏學(xué)(2018年1期)2018-04-29 09:07:30
      莫高窟第61窟甬道為元代西夏遺民營建說
      西夏學(xué)(2017年2期)2017-10-24 05:34:22
      高句麗滅亡后遺民的叛亂及唐與新羅關(guān)系
      蒙元時期金遺民研究——以金遺民的地域特性為中心
      入唐百濟(jì)遺民流向與連云港封土石室墓
      東南文化(2016年4期)2016-08-22 09:35:42
      安化县| 依兰县| 湖北省| 红河县| 宜城市| 肃北| 沧州市| 弥勒县| 博罗县| 饶河县| 赤峰市| 静海县| 白沙| 平昌县| 军事| 陕西省| 香格里拉县| 正宁县| 五寨县| 喜德县| 唐海县| 新营市| 阜阳市| 云林县| 黎平县| 万安县| 丹寨县| 牟定县| 华池县| 侯马市| 长丰县| 宿迁市| 溆浦县| 东港市| 晋宁县| 获嘉县| 邮箱| 昆明市| 文登市| 璧山县| 四子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