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樂洪寶+董耘+倪干英
中圖分類號:S858.32 ? ? ?文獻標識碼:C ? ? ?文章編號:1673-1085(2014)05-0026-02
2014年6月下旬,淮安區(qū)一養(yǎng)殖戶飼養(yǎng)的22日齡、1800只雛鴨發(fā)生以精神沉郁、食欲減退、頭頸歪曲、腹瀉為主要癥狀的疾病,業(yè)主曾先后使用強力霉素、氟哌酸等藥物進行治療,未見療效,已有268只病鴨死亡。筆者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并結合實驗室檢驗結果,確診為大腸桿菌與弓形蟲混合感染?,F將該病例的診治情況報告如下:
1 ?臨床癥狀
病鴨精神沉郁,食欲減退甚至廢絕,羽毛松亂無光,兩翅下垂,排灰白色稀糞,結膜蒼白,眼瞼凹陷,外形消瘦,不能站立和走動,多臥地蹲伏,驅趕時病鴨表現出跛行,后期出現頭頸歪曲、叫聲嘶啞、共濟失調等神經癥狀,最后衰竭而亡。
2 ?病理變化
剖檢病死鴨,尸體消瘦,眼結膜、口腔粘膜蒼白;肝臟腫大,色呈土黃色,質地脆弱,有出血點,表面有大小不一的灰白色小結節(jié);脾臟出血、腫大,呈紫黑色;腎臟瘀血,腫大,個別呈“花斑腎”;心包液增多,心包、心肌出血;肺腫脹、充血、出血;腸道呈卡他性、出血性炎癥。
3 ?實驗室檢驗
3.1 ?涂片鏡檢 ?取病死鴨的肝、心血分別涂片,瑞氏染色后鏡檢,見到兩端鈍圓、散在的短小桿菌,革蘭氏染色呈陰性。同時在瑞氏染色的肝臟涂片上,于肝細胞胞漿內、單核細胞胞漿內見到數量不等的呈紡錘形、橄欖形、彎月形、香蕉形或弓形、一端稍尖、另一端鈍圓,其胞漿呈淺藍色、核呈深藍紫色,偏于鈍圓一端的剛地弓形蟲的滋養(yǎng)體,在單核細胞的胞漿內還可見到兩端稍尖的雙芽增殖型滋養(yǎng)體,有的還可見到圓形、卵圓形假囊。
3.2 ?細菌培養(yǎng) ?取心血和肝臟分別接種于普通瓊脂平板和伊紅美蘭瓊脂平板,37℃恒溫箱中培養(yǎng)18h,在普通瓊脂平板上形成光滑的灰白色中等大小菌落;在伊紅美蘭瓊脂平板上形成紫黑色帶金屬光澤的菌落。鏡檢為革蘭氏陰性桿菌,形態(tài)與上述涂片中相同。
3.3 ?生化反應 ?將上述培養(yǎng)物進行生化試驗,結果能分解葡萄糖、甘露醇、蔗糖,產酸產氣,不分解乳糖、鼠李糖,M.R.試驗陰性、靛基質試驗陽性,V-P試驗和枸櫞酸鹽試驗均為陰性。
3.4 ?藥敏試驗 ?采用常規(guī)紙片法對培養(yǎng)物進行藥敏試驗,結果對氟苯尼考、甲砜霉素高敏,硫酸卡那霉素中敏,而強力霉素、氟哌酸均無敏感性。
4 ?防治措施
4.1 ?立即隔離發(fā)病鴨群 ?對發(fā)病的雛鴨立即進行隔離飼養(yǎng),對病死鴨進行無害化處理,并對養(yǎng)殖環(huán)境和養(yǎng)殖工具以及受污染的場地用1%來蘇爾溶液進行全面徹底消毒,以防病情擴散和蔓延,1次/d,待病情控制后,改為1次/周。
4.2 ?及時采用高敏藥物治療 ?對發(fā)病雛鴨用氟苯尼考按0.06%濃度飲水,再用磺胺嘧啶(劑量按70mg/kg·w)、乙胺嘧啶(劑量按6mg/kg·w)口服,2次/d,連用5d。同時在飲水中添加電解多維,增強雛鴨的抗病力;對未發(fā)病的雛鴨用磺酰氨苯砜按10mg/kg·w肌注,用氟苯尼考按0.03%濃度飲水,連用3d,進行預防。
4.3 ?加強飼養(yǎng)管理 ?及時清理圈舍糞便,定期更換墊料,保持圈舍地面干燥和清潔衛(wèi)生,對清理出的糞便和墊料要統一堆放,經發(fā)酵處理后才可以利用,同時對圈舍、運動場以及飼養(yǎng)用具進行定期消毒。要保證飼糧、飲水的干凈衛(wèi)生,不受污染,并飼喂營養(yǎng)全面、易消化的飼料。保證提供適宜雛鴨生長的溫度、濕度和飼養(yǎng)密度,加強舍內通風換氣,盡量減少各種應激刺激。場內禁止養(yǎng)貓,并嚴防貓科動物和老鼠進入圈舍,同時要采用物理的、化學的或生物學的方法消滅圈舍內蒼蠅、蟑螂、老鼠等食糞動物,尤其要防止這些食糞動物接近和污染飼料。
經過上述綜合防治措施,至第4天,病情有所好轉,死亡停止,采食量增加,1周后基本痊愈。
5 ?小結
5.1 ?弓形蟲病是由剛地弓形蟲寄生于人和動物體內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原蟲病,貓和貓科動物為主要傳染源,老鼠、蒼蠅、蟑螂等食糞動物也是弓形蟲的傳播媒介,本病可經消化道、直接接觸、呼吸道、節(jié)肢動物及胎盤垂直傳播,一旦感染對人和畜禽的危害很大。
5.2 ?弓形蟲雖然宿主廣泛,但除了豬和人感染的報道較多外,鴨感染的病例報道甚少。此病例的診治提醒我們在生產實踐中應重視本地區(qū)鴨弓形蟲的感染,對于有感染史的鴨場應提早進行預防。
5.3 ?一旦發(fā)生疾病,應立即準確診斷,尤其對混合感染的疾病不能漏診任何一種病原體,而且在治療前要進行藥敏試驗,以選擇有效的高敏藥物,避免因漏診或盲目用藥而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