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外國語學院 王連杰
新時期高?!恶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面臨的問題探究及優(yōu)化路徑
廣西外國語學院 王連杰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新時期由于國際社會、國內(nèi)社會、高校、教師等方面的原因,《原理》課教學面臨著諸多問題和困境。本文對其進行分析后,提煉出四條優(yōu)化路徑:經(jīng)典導讀;突出重點、抓住難點、關注熱點;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高校在經(jīng)費投入和實踐教學等方面提高重視程度。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教學 問題探析 優(yōu)化路徑
作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稱《原理》課)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使大學生比較全面、準備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最重要的理論品質(zhì)以及最崇高的社會理想,并能夠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最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新時期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新語境下,增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素養(yǎng)尤為重要。
根據(jù)筆者兩年多的教學實踐及最近做的一項問卷調(diào)查結果顯示:學習態(tài)度上,對本課程感興趣的或內(nèi)心排斥的學生占少數(shù)比例;過半文科生能夠認識到學習《原理》課的目標和意義,大部分理科生則完全持“完成學分”或“考研的政治理論課取得好成績”的功利性心態(tài)。還有一種當今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者普遍反映的現(xiàn)象就是“高出勤率下的低抬頭率”,即大部分學生雖然來上課,但玩手機的、看課外讀物的、交頭接耳的和睡覺的學生占據(jù)了教室的“半壁江山”。這引起筆者的思考和反省,究竟是什么原因?qū)е隆对怼氛n的諸多問題,如何才能使這門課真正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歡、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優(yōu)秀課程?筆者首先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了原因探析。
第一,國際關系風云變幻、各種思潮魚貫而入。20世紀的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結束了美蘇對峙的冷戰(zhàn)格局,并逐漸形成了“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社會主義運動一度陷入低潮的同時資本主義則更加肆無忌憚地宣揚所謂的“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等種種蠱惑人心的價值觀,包括黨員和部分優(yōu)秀大學生在內(nèi)的國人中的很多人開始出現(xiàn)意志動搖,甚至是信仰危機。他們不再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戰(zhàn)士,不再把馬克思主義當作價值靈魂,不再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看待和分析問題。
另外,在經(jīng)濟全球化大背景下,搭乘著信息技術的“高速公路”,以“新自由主義”為典型代表的各種社會思潮爭相涌入進來。是與非、正確的與錯誤的、高尚的與迂腐的、馬克思主義與反馬克思主義,甚至是非馬克思主義的相互交織和糾纏,對從不成熟走向成熟階段的大學生們的心智形成較大沖擊。他們雖然有著高度的敏感性,對許多問題慣于獨立的思考和判斷,但對西方社會所謂的新思想、新潮流的“免疫力”較低,缺乏甄別和評判。
第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對外開放的擴大引起了當代大學生思想觀念的變化。毋庸置疑,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給我國的經(jīng)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帶來極大的發(fā)展,但其消極影響則誘發(fā)了部分大學生自由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利己主義等諸多扭曲的價值觀。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觀念和原則開始受到“合理利己主義”的挑戰(zhàn)。對外開放的擴大一方面促進了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和滲透,另一方面也使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分化”甚至各種“文化侵略”的圖謀日益猖狂。同時,緊鑼密鼓的國內(nèi)改革促使社會經(jīng)濟成分、組織形式、物質(zhì)利益、就業(yè)方式日益多樣化,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也明顯增加。他們思維敏捷、個性張揚、特立獨行,不再喜歡用人云亦云的方式看待和對待問題,他們對國際、國內(nèi)的熱點、焦點新聞有著較高的敏感度,并渴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第三,高校囿于學校定位,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缺乏足夠的重視。以《原理》課為主要代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傳播先進理論、啟迪思想覺悟、明確理想目標、引領價值取向、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體制機制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以及課堂環(huán)境建設等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這就需要高校的高層領導對思想政治課提高重視程度,從各個方面齊抓共管,形成合力,打造精品的優(yōu)秀的大學思想政治課?,F(xiàn)實情況卻是,為了從競爭激烈的兄弟院校中脫穎而出,很多高校把注意力放在了“高大上”的校園校舍建設、名牌專業(yè)建設以及擴大招生等提升學校知名度的很多方面,從而忽視了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關系“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基礎課。
在師資隊伍上,思想政治課教師存在學歷結構、年齡結構、職稱結構以及專兼職結構都不合理的情況,缺乏學科帶頭人。在科研和培訓等方面,高校提供的機會和經(jīng)費較少,很多教師不得不掛靠到其他學院下從事科研,很多渴望“充電”的教師不得不放棄科研。在排課方面,很多高校習慣性地把黃金時間段“撥給”專業(yè)課,思想政治課只能排在下午甚至晚上。
第四,教師理論造詣不深,教學模式單一。從兩年多的教學經(jīng)驗里筆者總結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最先需要向?qū)W生們解釋的是“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然而要講清楚這個問題,又需要教師研讀馬列原著。很多教師在沒有研讀原著的情況下仍能夠在課堂上“振振有詞”,甚至“妙語連珠”,表面上迎合了學生們的“胃口”,實則是庸俗化的馬克思主義。毫無疑問,馬克思主義是一個整體,這也是國內(nèi)外很多學者的觀點。有些教師在教授《原理》課的時候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分門別類地講解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塊。甚至有的教師出現(xiàn)“一半一半”的情況,即對自己熟悉的模塊就多講,對自己不熟悉的或一知半解的模塊就少講甚至不講。另一方面,高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教學目的在于對其“真懂、真信、真用”,筆者認為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師首先應該做到這一點。然而,有的教師并沒有做到這三點,甚至恰恰相反,課堂上他們平鋪直敘,亦步亦趨地“念”教材或者“念”屏幕上的PPT,缺乏應有的激情和自信,更沒有幽默感;教室里的學生則昏昏欲睡、萎靡不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教學手段單一化。由于缺乏教學經(jīng)驗和相關培訓,在信息化、網(wǎng)絡化的新語境里,有的教師依然采取“一支粉筆寫到底、一張嘴巴講到底”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很反感。
第五,歷史的和現(xiàn)實的諸多原因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傳播方式和途徑的桎梏,致使“馬克思主義過時論”“馬克思主義無用論”等種種言論甚囂塵上。很多大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只是高高在上的上層建筑,與現(xiàn)實生活相距太遠,而且永遠都只出現(xiàn)在書齋和報告里。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既不能解決與他們息息相關的就業(yè)問題,又不能指導他們?nèi)粘5膶W習和生活,甚至與他們密切關注的社會熱點、難點、焦點問題都毫不相干。外加前文提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功利主義和握有話語權的西方國家的“文化侵略”都極大地沖擊了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有些別有用心的人認為,出生在德國的馬克思主義沒有指導西歐國家社會主義運動的勝利,反而在遙遠的中國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是一件神奇的且不可能的事情,指導中國革命、改革以及建設的并非來自德國的原汁原味的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偽馬克思主義”。
國際國內(nèi)形勢和環(huán)境進一步發(fā)生深刻的變化,《原理》課的教學在社會、高校以及教師等方面都存在諸多問題和困境,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分析問題和困難的原因,探索《原理》課教學改革的對策和優(yōu)化路徑,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持續(xù)提高《原理》課的教學質(zhì)量,以充分發(fā)揮其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功能等,仍然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理論課題和實踐課題。第一,經(jīng)典導讀,提升教師的理論自信和人格魅力?!对怼氛n重點要解決“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這一重大的理論問題和現(xiàn)實問題。閱讀馬列經(jīng)典則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通道。筆者認為博大精深的馬列經(jīng)典著作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所具有的嚴謹?shù)臉嬎肌⑸铄涞乃枷?、淵博的知識和優(yōu)美的語言;它承載著一個時代的記憶、詮釋了一個時代的精神、構建了一個時代的價值觀。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師需要靜下心來仔細研讀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留給后人的精華,掌握其精髓和本質(zhì),提升理論自信。唯有如此,才能更堅定、更有力地反駁上文提到的“馬克思主義過時論”“馬克思主義無用論”以及那些披著馬克思主義外衣的“偽馬克思主義”。也唯有如此,教師才能在課堂上慷慨激昂、擲地有聲,才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同時,筆者認為當代大學生們也要閱讀原著,力求在全校形成一股“讀經(jīng)典、學馬列”的紅色浪潮。為了避免學生對原著產(chǎn)生“枯燥無趣”“高深莫測”“敬而遠之”等負面情緒,筆者比較推崇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李占才老師和毛惠彬老師(兩位均為筆者的研究生老師)的讀書報告會和小組討論的方式。學期之初,李老師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和教學心得,為學生指定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共產(chǎn)黨宣言》《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論糧食稅》《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chǎn)黨》《矛盾論》等十余篇經(jīng)典文章,要求學生認真研讀后系統(tǒng)地搜集、整理與主題相關的各種材料,經(jīng)過分析、歸納、提煉,最后以讀書報告的形式總結自己的觀點。毛惠彬老師的《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選讀》課則讓學生根據(jù)共同的興趣愛好或者居住地的集中程度進行自由結組,組成5~8人的小組。小組成員由推選出的小組長把文本閱讀、搜集材料、歸納總結、形成文字、PPT制作、PPT演示以及主持人等各項任務指派到個人。各小組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會借助校圖書館、各院系的資料以及網(wǎng)絡等多種發(fā)達的信息資源進行協(xié)調(diào)學習,最終以PPT的形式向老師和同學進行最后的成果匯報。而且,每個小組的表現(xiàn)都會由篩選出的學生評委以及老師進行打分,最后的得分以百分比的形式加入期末考核。第二,突出重點,抓住難點,關注熱點。首先《原理》課的重點在于向?qū)W生講清楚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一理論基礎和精神實質(zhì)。對教材進行歸納整合后突出教學重點,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馬克思主義,同時也能實現(xiàn)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完美轉(zhuǎn)化??偨Y兩年多的教學經(jīng)驗,筆者將全書的教學重點歸納為如下十點: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認識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價值和價值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及其相互關系;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guī)律;人民群眾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規(guī)律;當代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其次,筆者認為抓“難點”一定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一是在國際國內(nèi)復雜的大環(huán)境里,絕對不能教條式地理解馬克思主義,而應將其基本原理與實際相結合,以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同時要避免低俗化和庸俗化);二是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與大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有機的結合,使其真正能夠讓學生們“終身受益”;三是將馬克思主義與“新自由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等社會思潮進行比較研究。最后,《原理》課教學必須要與社會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相結合,尤其是當代大學生密切關注的問題。大學生積極關注國家大政方針和社會熱點問題,然而由于自身政治理論沒有充分內(nèi)化,易受多元社會思潮的影響,在海量信息沖擊下造成信息壓力和信息選擇困難,容易偏激地看待現(xiàn)實生活中的陰暗面。結合熱點,從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fā),解決他們所遇到的困難、困惑和矛盾,真正做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實際相結合。第三,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馬克思主義理論實則是一部“百科全書”,涉獵社會的方方面面,所以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領域都能找到與之相關的案例。在《原理》教學過程中,教師選擇的案例應該遵循以下三點:一是與基本原理的契合度最高;二是有著較強的時代性和針對性,即“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三是切忌低俗化、庸俗化。案例教學的過程可采取自由發(fā)言、小組討論或辯論的方式,學生圍繞教師精挑細選出的案例進行思考和發(fā)言,最終實現(xiàn)啟發(fā)學生思維、調(diào)動學生積極、拉近師生距離、構建和諧課堂的多贏效果。實踐教學又被稱為“第二課堂”,是案例教學的目的和歸宿。學生在案例教學過程中的邏輯思維和歸納總結需要回歸到實踐教學中進行反復驗證?!皩嵺`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睂嵺`教學可分為校內(nèi)實踐和校外實踐,校內(nèi)實踐的形式多種多樣,比較常見的有:請本?;蛘咄庑V麑<?、學者或者政府官員、企業(yè)高層領導進行專題講座,向?qū)W生們講解最前沿的學術動態(tài)、國家大政方針和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組織學生集體觀看愛國系列影片,如《建國大業(yè)》《建黨偉業(yè)》《紅河谷》等;組織并指導學生課外黨團學馬列、學黨章小組活動,引導學生撰寫理論論文。校外實踐主要以集中實踐和分散實踐、平時實踐與寒暑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學生深入農(nóng)村、社區(qū)、企業(yè)進行實地調(diào)研,以培養(yǎng)其觀察、研究、問卷設計和分析的能力。需要強調(diào)是,無論校內(nèi)實踐還是校外實踐,結果要以觀后感、心得體會或調(diào)研報告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第四,高校應提高對以《原理》課為典型代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視。本著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提高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視程度,認真落實“05”方案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各項要求。
首先,高校應加大對思想政治課建設的經(jīng)費投入,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參加各種教研、科研活動以及課題立項和申報獎項;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時間組織骨干教師參加培訓和研修,并以課程為單位每年選拔3~5名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培養(yǎng)人選,選送到全國知名高校進行學術交流、脫產(chǎn)進修、專題培訓、課程培訓和攻讀學位。其次,要從學歷、資歷和能力等多方面進行層層考核,最終錄用高學歷、高潛力、高素質(zhì)的教師,形成科學合理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和地緣結構,力求打造一支政治強、業(yè)務精、作風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團隊。再次,借鑒聊城大學“兩課”教學改革中的經(jīng)驗,筆者亦認為變學生評教、系部評教和教研室評教的三元評教體系為學生評教的一元評價體系不失為一種實事求是的教學改革手段。教學部可把學生評價結果分為三個檔次,并以此為依據(jù)評定教師每節(jié)課的津貼。如此,將會大大提高教師的教學質(zhì)量和教學水平。
最后,針對上文提到的實踐教學,筆者認為高校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應起到“牽線搭橋”的作用,即高校應從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的實際需求和大學生成長的需要出發(fā),本著“優(yōu)勢互補、合作共建”的原則,與農(nóng)村、社區(qū)、城鎮(zhèn)、企事業(yè)單位以及愛國教育基地等進行合作,爭取為每門思想政治課建設穩(wěn)定的教學實踐基地。
[1]林建華.21世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研究[M].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4
[2]蘇 玉.信息化條件下軍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學手段創(chuàng)新探析[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1
(此文系基金項目:2014年度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廣西高校大學精神的塑造及路徑探析”,項目編號:2014SZ018,2012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行動導向教學法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2012JGB226)
ISSN2095-6711/Z01-2015-09-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