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林 賈中彪 張林浩 李紅霞 李殿鋒
摘要:楊樹爛皮病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分布且普遍發(fā)生。楊樹人工林爛皮病的發(fā)病率一般在30%~40%,嚴重的達90%,死亡率高達10%~20%,對楊樹人工林危害極大。因此,科學的楊樹爛皮病的綜合治理技術,對于保護楊樹提高其苗木質量,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楊樹爛皮?。话l(fā)生規(guī)律;綜合治理技術
中圖分類號: S763.7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5.04.043
楊樹爛皮病病原菌有性世代為子囊菌亞門、子囊菌綱、球殼菌目、間座殼菌科、黑腐皮殼屬菌(Vasal sordida Nit.),其無性型為半知菌亞門的金黃殼囊抱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目前,該病的防治主要以化學防治和選育抗病品種為主,但上述兩種防治方法均存在明顯弊端,生產上亟需一套楊樹爛皮病科學合理的綜合治理技術,把楊樹爛皮病的危害始終控制在經濟受害水平之下,因此本文根據生產需要,對吉林省楊樹爛皮病的病原、癥狀、發(fā)生規(guī)律進行了深入研究,制定了適合我省楊樹爛皮病的無公害綜合治理技術。
1病原菌
楊樹爛皮病屬真菌性病害,病原菌有性階段為子囊菌亞門的污黑腐皮殼菌(Valsal.sordida),無性階段為半知菌亞門的金黃殼囊抱菌(Cytosporachrysosperma)。顯微鏡下觀察子囊殼多個埋生于子座內,長頸燒瓶狀,子囊棍棒狀,子囊孢子4~8個,呈2行排列,單胞,臘腸形;分生孢子器不規(guī)則形,分為多室或單室,黑褐色,具長頸,分生孢子單胞,無色,臘腸形(病原菌培養(yǎng)性狀見圖1)。
圖 1 楊樹爛皮病菌培養(yǎng)性狀
2 危害癥狀
楊樹爛皮病可危害楊樹主干、小枝及側枝的分支處,病斑初期為暗褐色或紫色水浸狀,如果此時樹勢較弱,病斑迅速發(fā)展,變軟腐爛,用手按壓有黃褐色液體流出,后期病斑凹陷或龜裂,被害樹木韌皮部呈麻狀,易剝離。如果是小樹或楊樹的小枝感病,可導致小樹整株枯死,小枝亦會枯死,易折斷,如果是老樹主干感染,整個病程結束時,病斑上出現(xiàn)許多針狀突起,天氣潮濕時出現(xiàn)絲狀、顏色呈桔黃至鮮橙色的分生孢子角(見圖2)。
圖2 楊樹爛皮病癥狀及分生孢子角
3發(fā)病規(guī)律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菌絲體或子囊殼在病組織或病殘體內越冬。每年春季子囊孢子成熟借風雨傳播,分生孢子從楊樹傷口(機械傷口、楊樹害蟲造成的傷口)侵入,潛育期為6~10天。吉林省每年4月中、下旬開始發(fā)病,5月中、下旬~6月上旬為發(fā)病盛期,7月份后病勢漸緩,秋季又復發(fā),10月份基本停止發(fā)病,進入越冬期。
4 綜合治理技術
4.1 選育抗病品種育苗
選用抗病品種進行育苗,選擇土壤肥沃、排灌條件良好的土地進行育苗,加強水肥管理,起苗、運苗要盡量少傷根、莖。
4.2 苗木檢疫
做好控制該病發(fā)生的第一步就是檢疫。執(zhí)行國家植物檢疫制度,在苗木調運過程中加強檢疫,避免將帶菌種苗運出苗圃,尤其是避免將種苗運到該病未發(fā)生地區(qū)。
4.3 適地適樹
改善立地條件,同時防治其他病蟲害,尤其是楊干象的發(fā)生。增強樹勢,避免爛皮病的大面積發(fā)生,提倡營造混交林。
4.4 防治技術
4.4.1平茬 對重度發(fā)病的新植林樹木進行平茬并集中銷毀。
4.4.2噴霧 對胸徑5厘米以下的發(fā)病樹木,用石硫合劑、退菌特、福美砷、雙效靈等殺菌劑噴施樹干。
4.4.3涂干 對胸徑5厘米以上的發(fā)病樹木,用刀將病斑刮除,用退菌特、福美砷、雙效靈等殺菌劑涂抹。
作者簡介:李愛林,本科學歷,磐石市江南林場,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森林病蟲害防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