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棟,付用坤,張永樂
(山東臨沂水利工程總公司,山東 臨沂 276006)
許家崖水庫進水渠翼墻施工難點與對策
馬軍棟,付用坤,張永樂
(山東臨沂水利工程總公司,山東 臨沂 276006)
【摘要】結合費縣許家崖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實際,分析了溢洪道進水渠兩岸衡重式擋墻施工中存在的基礎巖性差、混凝土量大、施工難度大等問題,并提出了相應對策措施。
【關鍵詞】許家崖水庫;翼墻施工;混凝土柱
水閘閘室與庫區(qū)的連接,一般通過進水渠翼墻進行銜接,翼墻起引導水流平順過閘的作用。進水渠翼墻有多種結構型式,如果設計不當,會造成運行不安全。在以往的水庫溢洪道工程設計中,溢洪道進水渠兩岸大都采用扶壁式、重力式或內附衡重式漿砌石擋墻,外附鋼筋混凝土的型式來加固擋水,這種施工方法工藝簡單、進度快、投資少。許家崖水庫上游進水渠溢洪道兩岸,在基礎處于原溢洪道開挖回填的角礫及強風化鈣質頁巖夾砂巖的情況下,設計采用衡重式混凝土擋土墻的型式,給工程施工各個工序特別是給模板加固帶來了較大困難。
費縣許家崖水庫位于費縣城南13km,費城街道辦事處許家崖村,淮河流域沂河水系祊河支流溫涼河上,水庫控制流域面積580km2,總庫容2.929億m3,興利庫容1.67億m3。其除險加固工程主要包括:大壩加固,溢洪道(閘)重建,放水洞重建和輸水隧洞維修加固,更新金屬結構及電氣設備等工程。
2.1地質條件復雜
進水渠兩側漿砌石拆除后,左岸為溢洪道開挖回填的含土角礫,厚度3~4m,其下為強風化鈣質頁巖夾砂巖,巖石節(jié)理裂隙較發(fā)育,巖石較破碎,強風化帶厚約2~3m。右岸溢洪道開挖回填的含土角礫,厚度1~2m,經開挖后兩岸護坡基礎大都呈松散塊石堆積,清除后深度不均,落石不斷,給施工帶來極大不便。
2.2施工存在不利因素
進水渠翼墻設計采用衡重式拋石混凝土擋土墻,平行閘軸線布置,翼墻設計每段長10m,底寬3.5m,平臺底寬6.7m,平臺高4.5m,平臺處設1m厚C30鋼筋混凝土,上部結構底寬3.7m,高9.1m,上口寬0.7m。
擋土墻在高程142.5m以下為倒坡形狀,高度較大,墻后為軟基,拉筋在松散的基礎上無從拉住,模板加固較難。而頂面又不易壓住,極易造成澆筑時模板跑?,F(xiàn)象?;炷练搅看螅瑢儆诖篌w積混凝土,水化熱大,極易造成混凝土裂縫。
根據(jù)現(xiàn)場實際,經研究,澆筑完擋墻底板后,首先在衡重式拋石擋土墻內部先澆筑一排0.9m× 0.9m的柱子,高度為4.5m,間距為0.6m,混凝土標號采用C30,柱子內配置Φ16縱向受力鋼筋12根,均勻布置,Φ8@100mm箍筋配置,保護層厚度50mm。當混凝土柱的強度達到75%時,四周鑿毛并利用此柱來加固模板。
3.1模板加固處理
該擋墻高度達13.6m,分3次立模施工,第一次立模到底部平臺處,高度4.5m。立模前利用澆筑混凝土柱時的對拉螺栓在柱外側20cm處焊接Φ16縱橫鋼筋網,利用1.5m×0.9m鋼模支離,在上按0.75m間距鉆孔,打磨、上油后按順序由底往上支立,模板縫與縫之間采用雙面膠封堵。首先把對拉螺栓穿到模板上,然后采用Φ50× 6m鋼管縱橫圍楞@300mm加固,最后利用混凝土柱上的對拉螺栓及焊接形成的鋼筋網,對外側模板上每根對拉螺栓的位置進行焊接固定,外側利用風鉆在巖石底板外側5m處按2m間距上鑿孔,深鉆1.5m,Φ16錨筋預埋,利用膨脹水泥拌制砂漿灌入加固,利用鋼絲繩連接模板與地錨來加固模板,邊校正、邊焊接、邊加固,直到模板垂直度達到要求為止。
3.2混凝土澆筑
該擋墻混凝土方量較大,按照總體分次澆筑、細部分層澆筑的原則,為了便于施工,同模板支立順序分3次澆筑。每次澆筑時每層厚度以0.5m為基準,每0.5h澆筑一層,間隔20min澆筑下一層。每層內部振搗每2m一個振搗點,振搗一定要均勻、充分,掌握好上下層的結合深度,不能漏振、過振。同時為了避免水化熱過大,澆筑前做配合比時,采取了減少水泥用量,加高效減水劑,摻加粉煤灰等措施。澆筑時每層混凝土按20%的比例進行拋石,外部每4h測量一次混凝土原材料溫度、機口混凝土溫度,內部采用預埋冷卻循環(huán)水管、溫控器等措施。澆筑完成后盡量推遲拆模時間,拆模后及時覆蓋養(yǎng)護毯,灑水養(yǎng)護。
此種類型鋼筋混凝土擋墻,雖然施工中存在許多不利因素,但結合以往混凝土的施工經驗,聯(lián)系實際采取對策,產生了明顯的效果。因為此類型式的擋墻不僅對施工造成了工期推遲,投資增大,同時使混凝土的外觀質量難以控制。因此建議對于此類設計應以扶壁式鋼筋混凝土擋墻或內附衡重式漿砌石擋墻外附50cm鋼筋混凝土的型式來達到同樣的效果,以節(jié)省施工投資,加快施工進度,為整個工程的建設起到積極地推動作用。
(責任編輯 張玉燕)
【中圖分類號】TV69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159(2015)-01-0052-02
收稿日期:2014-12-17
作者簡介:馬軍棟(1983—),男,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