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文山
(山西省永濟市肝膽胃病醫(yī)院,044500)
失代償期肝硬化腹水是慢性肝病患者晚期肝功能失代償出現(xiàn)的臨床癥狀,是門靜脈壓升高,血漿交替滲透壓降低,水鈉潴留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容易導致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肝腎綜合征等并發(fā)癥。臨床如何消除腹水,改善肝功能,預防并發(fā)癥發(fā)生,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筆者在臨床實踐中采用加味胃苓湯治療失代償期肝硬化腹水124例,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病例選擇:共收治124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均為2011年8月~2013年8月入院患者。診斷根據(jù)肝硬化診斷標準[1],其中男82例,女42例。年齡22~66歲,平均(40.0±9.8)歲。隨機分為治療組84例,對照組4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療程、治療前情況等方面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全部病例均為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償期,其中乙肝119例,丙肝5例。病程4個月~21年。Child-pugh分級A級4例,B級82例,C級38例。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利尿、輸入蛋白、限制水鈉攝入、消炎、保肝及支持對癥處理。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加味胃苓湯。組方:炒蒼術8g,厚樸8g,炙甘草8g,桂枝6g,白術12g,茯苓12g,豬苓12g,澤瀉12g,黃芪30~90g,炒大黃6~12g,丹參12g。加減:黑便、嘔血加三七粉、藕節(jié)炭、仙鶴草;舌質紅、口干去桂枝,加北沙參、生地黃;神昏加石菖蒲、郁金、藿香;小便不通加車前子、蔥白;腹脹甚者加瞿麥、檳榔、青皮;腹痛拒按,肌膚甲錯加赤芍、延胡索;黃疸明顯者加茵陳、虎杖。服用方法:上藥微火熬煎2次后混勻,總量約200 mL,分早、晚2次口服。每日1劑,15d為1個療程。
療效評價標準。顯效:腹水清除,肝功能基本正常;有效:腹水改善,肝功能好轉;無效:腹水無消除或加重,肝功能無改善或惡化。
結果:治療組顯效率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例)
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屬Child-Pugh B、C級(常發(fā)生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肝性腦病、腹水等嚴重并發(fā)癥)。多有明顯的肝功能失代償表現(xiàn),如血清白蛋白<35g/L,膽紅素>35μmol/L,轉氨酶不同程度升高,凝血酶原活動度(PTA)<60%。因為患者肝臟炎癥明顯,轉氨酶、膽紅素顯著升高,此時必須進行抗病毒治療,選用核苷(酸)類似物。治療目標是通過抑制病毒復制,改善肝功能,延緩疾病進展,但本身不能改變終末期肝硬化的最終結局,只能通過抗病毒、消炎、利尿、補充白蛋白、限制鈉的攝入、排放腹水等支持對癥治療,以延緩病情,延長患者的壽命。
肝硬化失代償期出現(xiàn)的腹水歸屬于中醫(yī)學“鼓脹”范疇,其發(fā)病為肝脾腎功能失調,氣血水互結所致。古醫(yī)籍又稱“單腹脹”“蜘蛛蠱”等。屬“風、癆、鼓、膈”四大頑癥之一。其屬本虛標實,虛實錯雜之癥。臨床治療當補虛瀉實,疏通兼?zhèn)?,以達氣血調暢,水道暢通。臨床常用十棗湯、舟車丸、己椒藶黃丸等方,均有峻逐之功,但有耗陰傷正之弊,且短期病情易反復波動。筆者在臨床中多年體會,胃苓湯有健脾利濕之功,小劑量用有活血利水之效。臨床加用大量黃芪以扶正、益氣、利水。現(xiàn)代研究認為,黃芪可調節(jié)機體免疫力[2],降低乙肝標志物滴度或使其轉陰;加用炒大黃以活血、瀉下、通腑調暢;丹參有抗脂質過氧化以及抗纖維化、活血化瘀作用。全方合用達攻補兼施、活血理氣、利水之用,以達平緩收功。
[1]王吉耀.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493.
[2]唐宗椿,楊喜民,李栓德,等.黃芪對急性腦損傷后大鼠腦組織一氧化碳合酶活性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2003,10: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