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言
幾年前,我還在泡天涯論壇的時候,有一個叫“滾蛋吧腫瘤君,記錄與腫瘤抗爭的病院日子”的帖子每天都在首頁飄紅。那時候各種生活體驗帖大熱,出于好奇,點了進去。
熊頓從發(fā)病五個月的時候開帖。她說自己開帖的原因是“對畫漫畫的人來說,任何際遇都可以成為付諸筆尖的素材”,而她希望用自己的這段經(jīng)歷帶給大家勇氣和希望。
在網(wǎng)上追腫瘤君帖子的日子里,每天的標準動作都是刷新、催更、祝?!芏鴱褪?。盡管知道熊頓每天都被困在醫(yī)院里,身邊充斥著化療、吃藥、測體溫、白細胞增減這些詞,可她讓我們看到的只有一幅幅忍俊不禁的漫畫:
艱難困苦中插科打諢的朋友之情,相互扶持、故作堅強的父女之情,仿佛一夜回到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的母女之情。
熊頓極少在畫里描繪痛苦,卻讓我們這一刻被逗得哈哈大笑,下一刻又熱淚盈眶。
慢慢地,最初那個帖子,也變成了一條匯聚了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命運的人群的河流——我們不僅在里面看熊頓,也看各形各色的人生遭遇,還看我們自己。
熊頓讓每個人都覺得周身充滿了力量和勇氣,也讓每個人為自己感到慶幸,慶幸自己不是她,而我們的煩惱在死神面前不堪一提。
而這些給了我們一種錯覺:熊頓成功了,戰(zhàn)勝腫瘤,將是不日可待的事情。
不過一切就停滯在她直播了媽媽囑咐好朋友多穿衣服的一條微博里。
其實在發(fā)出最后一條微博時,熊頓已經(jīng)呼吸困難,無法躺臥。而她說“要寫兩句,否則大家該擔心了”。
就像所有那些曾觸動過我們的作品中,最讓人放不下的結(jié)尾就是這樣起起落落后的戛然而止。
在死亡面前,沒有人不為咬緊牙關(guān)、全力以赴的戰(zhàn)斗而動容。而很多時候,都讓人覺得這個姑娘有些不可思議:
一些生活瑣事和小變故往往就能輕易地讓我們崩潰絕望,而熊頓那么年輕,怎么就能在面對絕癥之時,那么勇敢達觀、堅忍不拔?
后來無意中看到TED上的一段演講,解開了這些疑惑。演講者是個游走于生死界限的醫(yī)院牧師,后來自己也成為癌癥患者,開始了漫長的戰(zhàn)役。
她說 :“你們不了解,對于長期受苦的人而言,最害怕的不是受苦,而是我們所承受的苦難毫無價值?!?/p>
那一刻,我突然覺得對熊頓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或許人在陷身絕境、無計可施時,唯一能讓她感到有價值的,就只剩以光榮的方式承受痛苦了。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她的苦難已不僅僅是她所背負的苦難——她用言傳身教讓那些通過網(wǎng)絡(luò)、書、電視節(jié)目認識她的人,瞬間領(lǐng)悟了原本實實在在的幸福。
熊頓離開后,她的作品還被改編為各種各樣的形式,在各個角落流傳,不得不說,對于還留存世間的父母也是一種安慰。這位獨生女正是用這種綿延不絕的方式,慰藉并反哺著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如果人生真有意義,痛苦自當有其深意。
人們接受命運及所有苦難時 ,他所選擇生活道路的方式,使他在最困難的環(huán)境中向生活增添更深刻的意義。
如果說每個人都背負著一個命運賦予的使命,那么熊頓的使命,或許就是讓我們在笑和淚中看到生命的頑強、無力和偉大。
如果說一顆星背負著命運,那么它將在熄滅前用爆發(fā)式的閃耀,刺穿人間仰望的渺小心靈,令他們重聆生命的拳拳之音。
這一刻,許多的痛苦,雖敗猶榮。
熊頓,我并不認識她。
可很多時候,我覺得她就像住在我心里的一個朋友。
我倆已經(jīng)認識好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