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祉媛
做足采訪妙用同期聲為電視新聞增色
□ 陳祉媛
摘要:電視新聞需要同期聲,好的同期聲的運用能令整條新聞作品鮮活起來。筆者根據自己多年在一線采訪的經驗,從三方面論述了同期聲是電視新聞作品成功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這三個方面主要是:確定采訪對象,保持話語權平衡;做足準備、巧妙提問、切中要害;妙用同期聲、為電視新聞增色。通過透徹的說理和精當的例子較好地論述了同期聲是電視新聞作品的畫龍點睛之筆,是電視新聞作品的靈魂。
關鍵詞:電視新聞;采訪;同期聲
電視新聞同期聲不僅能使觀眾觀其形,還能同時聞其聲,更能真實地表達人物的思想情感、反映性格特征和渲染現場氛圍,更易激發(fā)觀眾的認同和參與意識。同期聲可增強新聞節(jié)目的客觀性、真實性和權威性。好的同期聲的運用,能令整條新聞鮮活起來,更有看頭。同期聲,可以說是電視新聞作品的畫龍點睛之筆,是電視新聞作品的靈魂。
同期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一般來說,廣義的同期聲包括記者在現場的解說、被采訪對象的談話以及錄制畫面時同步記錄下的現場聲;狹義的電視新聞同期聲則單指被采訪對象的講話。這里筆者所談的主要是指狹義的同期聲。
一篇新聞作品在選材、提煉主題之后,需要謀篇布局考慮如何安排結構,這時確定采訪對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確定好采訪對象,讓布點均衡,保持話語權平衡,不僅能讓作品更客觀真實,而且能調整作品的結構,改變作品的節(jié)奏,讓觀眾更集中地關注采訪對象所傳遞的內容。
那么采訪什么人,采訪多少人呢?筆者認為,這主要是根據作品的題材和作品的體裁而定,不同新聞題材的采訪對象不同,不同新聞體裁的采訪對象人數也不盡相同。如新聞消息篇幅較短,采訪對象就會少些,一般二至四人,新聞專題的篇幅較長,采訪對象的人數就會多些,一般六至十人,甚至更多些。
那么,面對不同的題材如何確定采訪對象呢?筆者認為,有一條原則可以遵循,即盡可能采訪新聞事件的核心人物和相關人物。如報道臺風、地震、飛機失事、車禍等突發(fā)事件時,一定要采訪親歷事件的人員,通過當事人的描述,真實還原和重現現場的細節(jié),使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如2006年6月9日晚上8時許,澄海一玩具廠發(fā)生爆炸火災事故,當筆者接到采訪任務趕赴現場時,大火已被撲滅,消防官兵正在加緊撲滅滾滾濃煙,防止復燃。事故造成2人當場死亡,還有4名工人被燒傷并被送往醫(yī)院。當時我臺去了兩組記者,筆者負責尋找與新聞事件有關聯的人、附近工廠的工人以及消防官兵等進行采訪。了解他們當晚8時左右有沒有聽到什么動靜;采訪圍觀的觀眾,看看有沒有現場目擊者,提供有價值的信息;采訪在現場救火的消防官兵,請他們講述趕到現場是什么情況,怎樣實施救援,什么時候把火撲滅;然后筆者再趕赴醫(yī)院,采訪被燒傷的工人,了解他們在爆炸現場的經歷;采訪醫(yī)生了解燒傷者的傷勢如何。通過消防官兵、工人、群眾、燒傷者、醫(yī)生等與新聞事件有關聯的人物從不同角度的描述,真實地再現爆炸現場,也突出消防官兵與醫(yī)務人員的及時救援。
如果就這一題材要再做深入采訪,查明爆炸起火的原因,追究這一事件背后隱藏的深層問題,防止類似事故發(fā)生,以一條新聞專題進行報道的話,那么確定的采訪對象就要更廣些??梢圆稍L這家玩具廠的老板,采訪工商、安監(jiān)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和當地政府有關官員。即根據采訪深入的程度不同,體裁的需要再確定另外的采訪對象,讓采訪的點更均衡些,保持話語權的平衡。特別是一些批評性報道,你必須要聽取正反兩方面的意見,不能僅僅聽憑一方的說辭,就進行報道,這樣往往不客觀,有失公允。
另外,當采訪涉及某些專業(yè)問題時,記者一定要找到這一領域有權威的人士進行采訪,讓采訪對象的身份幫助證明新聞事實,為新聞事實提強有力的證據,增加新聞節(jié)目的權威性。
既然已經確定了采訪對象,接下來就是要提出問題進行采訪了。那么如何讓采訪對象說出你想要的采訪內容,說出對主題有烘托作用的話語,這一點很重要。采訪前需要充足的準備,如果是對人物進行采訪,可事先收集采訪對象的生平事跡、思想觀點、生活背景,如有時間的話,包括他的性格特點也可以了解一下,這有助于你采訪的成功。有些記者采訪前準備不充分,對采訪對象及相關信息了解不夠,也沒擬好問題就匆忙上陣,往往不是提的問題沒擊中要害,就是所提的問題讓采訪對象難以回答。
如2004年7月,泰國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先生到澄海察看在建的易初蓮花大型購物中心,當時有很多媒體去采訪,并提問為什么正大集團要在澄海投資建設易初蓮花大型購物中心,筆者記得,當時謝國民先生并沒有做正面的回答,于是有些媒體就追問,是不是熱心家鄉(xiāng)建設,幫助家鄉(xiāng)發(fā)展的一個舉措,謝國民先生笑而不答,于是又有一個記者追問他,那是不是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而在澄海投資建設購物中心,謝國民先生還是不置可否,臉帶笑容繼續(xù)往前走,看得出這兩個問題跟他的想法有出入。筆者之前曾經采訪過謝國民先生,對他有所了解,這次采訪前又再次翻看他的一些資料,筆者知道祖籍澄海的謝國民先生一向熱心家鄉(xiāng)的公益事業(yè),在這之前他已捐資建設了很多學校、醫(yī)院,其中謝易初中學、澄海華僑小學就是為了完成他父親謝易初先生的遺愿而捐建的。然而,這次與宜華集團合作在澄海投資建設大型購物中心,是經濟項目而非公益項目。當時澄海經濟快速發(fā)展,澄海新區(qū)建設已初具規(guī)模,外遷人口很多,想到這,筆者心中似乎已有答案,于是開口提問:“這是謝先生在家鄉(xiāng)澄海投資的第一個經濟項目,您是不是看中了澄海良好的投資環(huán)境?”筆者話音剛落,謝國民先生立即停下腳步,他正視著筆者對周圍的記者說:“她說得很對,我就是看中了澄海的投資環(huán)境,澄海這幾年經濟蓬勃發(fā)展,在澄海投資時機已經成熟,于是我過來了,這也是我在澄海,在我的家鄉(xiāng)投資的第一個經濟項目,我相信它的前景會很好的?!?/p>
面對鏡頭,謝國民先生打開話匣子,親切地跟筆者交談。這次的采訪非常成功,讓筆者深刻地體會到,訪前準備是采訪中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只有這個環(huán)節(jié)做好了,你才能擬好中肯的問題,當你的問題問到對方的心坎上,他才會跟你談起他心里面真正的想法,你才有可能得到你想要的、有價值的采訪內容。如上述這個訪問,通過被譽為亞洲最杰出的企業(yè)家之一,這么有分量的海外華僑說出對澄海投資環(huán)境充滿信心的話語,這對宣傳澄海投資環(huán)境,吸引外資來澄海建設發(fā)展有著非凡的意義,也進一步升華了新聞主題。
與采訪對象交流,讓采訪對象在短時間說出有價值的內容,有時像是在打一場心理仗。最好是你對對方的心理有所了解,然后你再根據采訪對象不同的年齡、職業(yè)身份,不同的性格特點設定問題。應該說,當你的問題是采訪對象感興趣的、他愿意表達的話題,你只要擬出比較中肯的問題就可以,而當你所提的問題是他有意在回避、不愿回答的時候,你就要比較有方法地引導他回答,有時會比較費時,繞了一圈,但最終你讓他說出你想要的內容,就成功了。
筆者曾在做一條曝光“算命先生”以消災為誘、騙人錢財的新聞時,就花了點心思讓他自己說出他會算命其實是騙人的。當時,筆者與澄海公安局民警一起去澄海公園后門清理整治幾個臨時算卦攤點。路上,筆者與公安民警商量,到達公園后,他們先“埋伏”,等筆者與攝像記者在附近隱蔽拍攝錄音后,他們才開展清理行動。到達現場5分鐘后,一名“算命先生”攔住一過路的年輕人,說他最近會有兇險,必須及時消災,才能逢兇化吉。并吹噓他一向算命很準。在暗處完成拍攝后,筆者打了個信號,公安民警立即行動,對公園后門幾個算卦攤點進行清理。這時筆者讓攝像記者把鏡頭對準剛才為過路青年算命的那個“算命先生”,筆者采訪他:“你算不算出今天你會倒霉,公安民警會來抓你?”那位“算命先生”先是驚愕地搖搖頭,然后又頹廢地低下頭說:“不知道。”這就是筆者想要的鏡頭畫面和采訪內容。其實,單單這一個問題就擊中要害,“算命先生”自己都算不出自己的命運,他又如何能預測他人的未來呢?至此,觀眾一目了然,所謂會算命其實是坑人的,算命人員落入法網也是罪有應得。因此說,提問要抓住重點,不要問些不痛不癢的話,要切中要害,讓采訪對象說出中肯的、觀眾想知道的、對主題有幫助的話語,這樣,不僅你采訪起來很舒暢,觀眾看起來也過癮。
采訪結束后,接下來就要進行同期聲的剪輯,這其實也是一個顯示記者有無新聞價值判斷力的環(huán)節(jié)。電視新聞由于播出時間的限制,經常是幾分鐘甚至幾十分鐘的同期聲采訪素材,而最終你只能剪輯幾秒或者幾十秒的同期聲進入作品中,因此,這就涉及一個對采訪內容的篩選問題。這里可采用排除法,即對于與新聞主題、報道內容無關的話語,不管采訪對象說得多好,也要忍痛舍棄。
還有就是剪輯文字解說詞不能代替的同期聲,如采訪對象對他人的評價,要表達的觀點,內心的感受等等,這些都是記者不能擅自揣測的,是解說詞不能代替的。還有一些同期聲,雖收解說詞也可以代替,但由特定采訪對象說出來更有權威性更有說服力,如一項科學成果的社會影響等,這樣的同期聲也要剪輯下來。
同期聲是新聞作品的畫睛之筆,它往往是重中之重,是采訪中最精彩的部分,在剪輯同期聲時要緊緊抓住這一點。好的同期聲能生動清晰地傳達說話人的強烈情感和反應,并讓人們牢記。筆者在采訪結束后經常會自己剪輯同期聲,有些剪入作品的同期聲在若干年后仍記憶猶新。因此,筆者知道這些往往就是有價值的同期聲。
如筆者在采訪《象山碉堡見證日寇侵略罪行》這一新聞時,當地一老人控訴日寇殘害潮汕人民罪行的一段話,至今還一直留在筆者的記憶中。1941年至1943年,日寇為控制韓江出???,占據了澄??h東里鎮(zhèn)的象山,并強征民工在象山修筑碉堡、戰(zhàn)壕。在修筑工事的間隙,日本兵用各種殘忍的手段玩弄當地村民取樂,采訪的這位老人就是當年被征用的民工。老人站在象山山頂,用顫抖的聲音向筆者控訴日寇的罪行:“當時這個山坡挖了很深的戰(zhàn)壕,日本鬼子把民工當豬狗,他們架上兩根長的木杉,然后叫民工在山下排成一隊,逐個抓住兩根木杉往上爬,當民工爬到木杉的中段時,日本兵就猛烈地轉動木杉,民工就從上面摔下去,有的碰到山下的亂石,當場就被摔死,有的摔成重傷,而日本鬼子就在山上哈哈大笑。”多年過去了,這一段話一直深刻在筆者的腦海中。
還有一些描述人物性格特點的采訪同期聲也非常形象生動,對人物的性格刻畫很有幫助。如澄海籍選手陳靜文入選2008奧運參賽的消息傳來后,筆者到陳靜文的家里采訪,陳靜文的母親對筆者說:“名字叫靜文,其實一點也不文靜?!倍赣H則補充說:“阿文去買醬油,出門連跑帶跳,還跟一只狗賽跑,醬油買回來還對我說,‘爸,門口那只狗還跑不過我呢’?!毕襁@樣的話語生動有趣,形象地刻畫了陳靜文活潑好動的個性,也讓觀眾了解到陳靜文從小就具備有運動天賦。
在剪輯同期聲時,還要注意剪輯的話語要與采訪對象的年齡、身份相符,才能讓整條新聞看起來流暢、自然。還有就是一些參雜術語、技術用語的采訪、統計數字的采訪應盡量避免使用。
在剪輯同期聲的時候還要注意到,電視同期聲的運用與電臺同期聲、報紙直接引語的運用是有所不同的。因為電視同期聲的采訪對象是有出鏡的,因此,除了要注意采訪對象所說的內容之外,還要注意到人物的表情、情緒,要與整條新聞的基調一致,只有這樣,才能為整件新聞作品增色添彩。
作者單位:(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