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格雷厄姆
技術應該會引起收入差距的擴大,但是似乎能縮小其他差距。一百年前,富人過著與普通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他們住在大房子里,有許多仆人服侍,穿著華麗但是不舒適的服裝,乘著馬車旅行?,F在,由于技術的發(fā)展,富人的生活與普通人的差距縮小了。
汽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富人不購買普通汽車,而是購買全手工制作、售價高達幾十萬美元一輛的豪華車,對他反而不利。因為對于汽車公司來說,生產那些銷量很大的普通汽車要比生產那些銷量很小的豪華車更有利可圖,所以汽車公司會在普通車輛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資金進行設計和制造。如果你購買專為你一個人定制的汽車,質量反而不可靠,某個部件肯定會出問題。這樣做的唯一意義就是告訴別人你有能力這樣做。
再來看一個手表的例子。50年前,花巨資購買一塊名表真的一件是很有面子的事情。那時的手表都是機械表,價格越貴,走時越準?,F在不是這樣了,石英表發(fā)明了,一塊普通的石英表反而比幾十萬美元的名牌機械表走時更準。說實話,就像汽車的例子一樣,如果你一定要把錢花在手表上,結果只能給你帶來更多麻煩:除了時間精度下降以外,機械表還必須上發(fā)條。
技術無法使其變得更便宜的唯一東西就是品牌。這正是為什么我們現在越來越多地聽到品牌的原因。富人與窮人之間生活差異的鴻溝正在縮小,品牌是這種差距的遺留物。但是,品牌只是商品的標簽,即使買不起名牌,至少你還可以買普通牌子,這總比根本無法消費這一種商品要好得多。1900年,只要你有一輛馬車,你就是富人,根本沒人問你馬車的牌子。沒有馬車的人就是窮人,只能擠公共交通或者步行。今天,即使最窮的美國人也有自己的汽車,那么廠商只好通過廣告訓練我們識別品牌,以便我們能夠識別哪些汽車特別昂貴。
這種變化模式不斷在一個又一個行業(yè)重現。
今天的社會身份差異也要比100年前來得小。Beeton夫人出版于1880年的《家務手冊》這樣寫道:至于說到朋友之間的友誼,在某些情況下,為了承擔家庭生活的責任,女主人可能必須放棄一些她早年認識的朋友。一個女人嫁給了有錢人,就被認為應該放棄那些沒錢的朋友。要是你今天這樣做的話,別人會覺得你的行為很野蠻,而且你也會讓自己過上一種乏味無趣的生活。今天的人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互相隔離的趨勢,但主要是因為教育層次的差別,而不是財富的差別。
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在社會地位上,技術好像都縮小了富人與窮人之間的差距,而不是讓這種差距擴大了。如果參觀雅虎、英特爾、思科的辦公室,會看到每個人都穿著差不多的衣服,有著同樣的辦公室(或者小隔間)、同樣的家具,彼此直呼對方的名字,不加任何頭銜或敬語。表面看大家沒什么差距,但如果看到每個人銀行戶頭上的余額差別如此之大,你一定會感到震驚不已。
技術的發(fā)展加大了貧富差距,這是不是一個社會問題?好像沒有那么嚴重。技術在加大收入差距的同時,縮小了大部分的其他差距。
(摘自《黑客與畫家》人民郵電出版社 圖/辛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