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瑞紅
(太原工業(yè)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8)
?
人性和諧視角下大學生生命教育路徑初探*
鄭瑞紅
(太原工業(yè)學院,山西太原030008)
[摘要]生命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是培養(yǎng)人性和諧的大學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大學生生命教育需在加強教師的生命教育意識,大力提高學生的自我生命教育意識,引導家庭教育健康發(fā)展等途徑方面進行不斷實踐與創(chuàng)新。
[關鍵詞]人性和諧;大學生;生命教育;路徑
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強調(diào),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大學期間正是大學生風華正茂、揮灑青春、實現(xiàn)理想、報效祖國的積極準備時期,本應用自己的知、情、意等去賦予生命意義,追求生命崇高,提升精神境界,實現(xiàn)社會價值。但有些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卻出現(xiàn)了偏差,人性發(fā)生了激烈的沖突,漠視自己或他人生命,甚至以極端的方式放棄自己的生命或結(jié)束他人的生命。這種情況表現(xiàn)為各種各樣的極端事件,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也從反面警醒我們加強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緊迫性。因此,在大學生中開展生命教育,引導大學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對培養(yǎng)他們樹立中華民族堅強的意志,樹立自信、勇敢、堅強的品質(zhì),保持自身與他人、社會的和諧,成為人性和諧的大學生具有重要意義[1]。人性不和諧是大學生生命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因此,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價值追求和終極目標是塑造和諧人性。作為一種研究視角,人性和諧是分析、建構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本文以人性和諧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來推進生命教育。
一、人性和諧視角下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內(nèi)涵
人性和諧即人以實踐性為基礎的“屬性集”,在整體上處于合理化協(xié)調(diào)的美好狀態(tài)。在總體上,人性和諧是人以實踐性為基礎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的統(tǒng)一[2]。具體指人與自身關系的和諧即人的身心和諧,人與外部社會關系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首先,大學生要處理好自身存在的矛盾,擁有強健的體魄,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性,實現(xiàn)身心協(xié)調(diào),做到知行合一。其次,大學生是社會人,要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擁有社會責任意識,把個人發(fā)展與社會需要統(tǒng)一起來,在追求自身價值的同時實現(xiàn)社會價值。再次,大學生要融入自然,尊重、利用、保護自然,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人,因此我國生命教育的提出就是為了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從人性和諧的角度出發(fā)去開展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便是對人生命的關注。生命教育實質(zhì)上是一種教育實踐活動,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生命教育是指生存教育、生活教育、職業(yè)生涯取向教育、挫折教育和生死教育等。具體來講,生存教育即保存生命的教育,通過各種途徑的教育使大學生遠離意外傷害,增強意外傷害的自我救護意識。生活教育是指以健全的人格和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注重自我調(diào)適、人際關系和諧與社會能力培養(yǎng)。職業(yè)生涯取向教育是指教育大學生合理規(guī)劃人生,明確人生目標,重視謀生技巧,規(guī)劃好職業(yè)生涯,做好貢獻社會的心理準備。挫折教育是指教育大學生正確對待生命逆境,在不幸和苦難中領略生命的意義,更加懂得欣賞生命、尊重生命。生死教育是指教育大學生正確認識生與死,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珍惜生命,直面死亡。狹義的生命教育僅指對自己或他人生命的關注和重視,以提倡大學生的生命與自身、他人、社會、自然達到整體和諧為目標,通過合理有效的教育途徑,傳遞教育理念,喚醒大學生的生命意識,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理解生命的真諦,正視生命,珍愛生命,提升生命價值,并開發(fā)大學生的生命潛能,引導其生命走向完善,使大學生真正體悟生命的意義,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選取正確的人生道路和方向。
二、當前大學生生命教育存在的問題
傳統(tǒng)的大學生生命教育由于人性的缺失而導致工具化、功利化傾向,實效性欠佳。
(一)學校生命教育的主體——教師的生命教育意識不明確
首先,高校教師有些本身人性不和諧。比如:有些教師自我身心不和諧,無暇顧及學生;有些教師人際關系薄弱,與其他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不融洽,甚至社會關系不佳,即使能力出眾也用不上;有些教師本身生態(tài)素質(zhì)較低,不能與自然融為一體,不能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其次,教師隊伍對生命教育認識不到位。目前高校專業(yè)課教師還停留在以說教為主,與學生談心,用心靈喚醒心靈為輔,許多教師并沒有將情感植入大學生的生命成長過程,更沒有把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當作自身使命。種種跡象表明,事實上高校教師應在人性和諧的基礎上,除了教授專業(yè)知識外,還要掌握生命教育的專業(yè)知識,有一顆熱愛學生、愿意與學生溝通與交流的心靈,給學生以智慧的啟迪、心靈的安頓。生命教育不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或?qū)W生工作隊伍的事情,而是廣大教師共同的任務和使命。但長期以來,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重視對學生理性因素的教育,忽視對非理性因素的引入和優(yōu)化,強調(diào)以理服人,忽視以情感人。再次,生命教育與專業(yè)課教育脫節(jié)。許多高校并沒有將生命教育的內(nèi)容納入專業(yè)課教育中,僅僅停留在學術講座、報告會或者心理咨詢等心理健康教育階段[3]。無論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專業(yè)課,還是日常教育實踐活動,都偏重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忽視對生命價值的引導。大學生遇到挫折不知道如何解決,教育與生命的意義割裂。只注重生命知識的學習,忽視學生生命情感的培養(yǎng),割裂了學生知、情、意統(tǒng)一的生命個體的完整性,這種簡單化的方法,不利于培養(yǎng)和諧的大學生。
(二)學生自我生命教育不到位
大學生身心不和諧,宿舍人際關系不和諧等因素導致生命教育無法正常有序開展。首先,大學生責任意識缺失。當今90后是高校學生的主體,他們中的很多人并沒有認真思考過“我是誰”“為什么而活”“為什么而學”“我想做什么”“我該做什么”等問題,不明確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忽略了對生命的責任。大學期間,正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大學生受網(wǎng)絡、家庭、多元社會價值取向等的影響,他們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生命觀方面存在不穩(wěn)定性,沒有形成科學的生命意識和生命價值觀。例如:對學校管理制度不滿,公然違反學校規(guī)定使用違章電器屢教不改,生命意識極為薄弱;畢業(yè)聚餐飲酒過度導致生命受到威脅等。另外,當今大學生不少是獨生子女,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在父母及諸多長輩溺愛的環(huán)境下成長,導致有些大學生過分強調(diào)自我而忽視尊重他人甚至傷害他人。
(三)家庭生命教育內(nèi)容方式不當
家庭是氣質(zhì)和性格形成的第一站,家庭環(huán)境對一個人身心的成長與成熟至關重要,家庭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或者不正當教育也是很多大學生不懂得珍惜生命的根源所在。父母的人生觀、價值觀、生命觀勢必會影響孩子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以及對生命價值的認知。望子成龍的家庭會讓孩子產(chǎn)生過大的心理壓力,無法承受壓力時極容易選擇走上極端道路。對孩子百般呵護的家庭會讓孩子產(chǎn)生依賴感,在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時表現(xiàn)出無能為力的狀態(tài)。放任自流的家庭會讓孩子對任何事情都無所謂,輕視生活中的細節(jié)。
三、人性和諧視角下大學生生命教育路徑探析
培養(yǎng)人性和諧的大學生離不開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不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更需要學校、家庭、學生自身等多方合作。生命教育的價值歸宿是培養(yǎng)幸福的人、和諧的人,提升個體的生命品質(zhì)。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人性論為指導,實現(xiàn)生命教育的人性化。
(一)加強教師的生命教育意識,為生命教育提供主導
擁有一支高效的生命教育教師隊伍是各大高校的責任,生命教育不只是學生工作隊伍的事情,更需要廣大教師的積極參與。要增強全員育人意識,首先得培養(yǎng)人性和諧的教師。無論是基礎課教師還是專業(yè)課教師,都應該增強自身實力成為人性和諧的教師,才能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樹立生命教育理念,開展生命教育,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生命觀。教師要正確看待生命,在學生中樹立起熱愛、珍惜生命的榜樣,用自己對生命的積極態(tài)度和深切感悟去感化、引導學生,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其次才是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最終目標是使大學生成為真善美統(tǒng)一的和諧人。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就包含了極其豐富的生命教育素材,教師應加以提煉整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就對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觀產(chǎn)生影響。要將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緊密結(jié)合,既要高度重視生命教育主體和客體的理性世界,也要關注他們的非理性世界。尤其要善于運用人的非理性因素去進行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性教育,不斷拓展生命教育的深度和廣度。高校要有針對性地加強教師培訓,重視加強教師的生命意識和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意識,使教師真正意識到生命教育的價值和意義,系統(tǒng)地掌握開展生命教育的策略,把生命教育的內(nèi)容貫穿到專業(yè)知識與技能的傳授中,教書與育人相結(jié)合,使生命教育在專業(yè)課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在教師中普及生命教育知識,建構生命教育知識體系,通過參與生命教育研討會等方式豐富自己的生命教育知識,讓生命教育真正融入到課堂學習中,提升生命教育的質(zhì)量。人性和諧的教師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意識的教育,使他們形成科學的生命觀,進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體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培養(yǎng)他們對自我生命和他人生命保持珍惜和尊重的態(tài)度,并讓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培養(yǎng)對社會和他人的愛心,在人格上得到全面發(fā)展[4]。
(二)大力提高高校生命教育客體——學生的自我生命教育意識,確保生命教育對象處于可塑化水平
生命教育作為一種理性活動,在實現(xiàn)人性和諧中主要體現(xiàn)在對非理性因素的掌控上。通過生命教育強化對學生意志的氛圍監(jiān)督,為學生道德意志的錘煉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促使學生的行為自覺符合社會規(guī)范。通過生命教育增強人的自我保護意識,強化非理性的積極作用,減少非理性因素帶來的消極性和破壞性,在理性因素的引導下,實現(xiàn)理性與非理性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達到人性和諧。培養(yǎng)學生成為自我身心和諧、與他人關系和諧、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是人性和諧的主要內(nèi)容。引導大學生不僅要有強健的體魄、健康的心理,還要與周圍人真誠、友好相處,形成平等互愛、團結(jié)互助的人際關系網(wǎng)絡,更要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文關懷,與社會共融,熱愛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睦相處。學生正確生命觀的形成,需要其與自身、他人及自然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在人性和諧的基礎上,提高大學生自我生命安全意識,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生命,正確對待僅有一次的生命。引導大學生準確自我定位,準確客觀評價自己,珍惜生命,珍愛自己。養(yǎng)成良好的情緒情感,在挫折面前學會進行憤怒管理,生氣時適當轉(zhuǎn)移注意力;學習任務管理策略,學會在適當時機處理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而不是把它變成重要而緊急的事情才去處理,保持情緒穩(wěn)定。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品質(zhì),肯定自身價值,減輕內(nèi)心痛苦。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崇高遠大理想,培養(yǎng)健全人格,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三)引導家庭教育健康發(fā)展,為生命教育提供載體
首先,要營造民主、平等、融洽、和諧的家庭氛圍,給大學生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精神家園。父母與子女要平等對話,形成家庭成員間互尊互愛互信的良好局面。其次,父母以身作則,發(fā)揮示范和引導作用,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實際行動潛移默化影響孩子,讓孩子懂得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從而形成積極豁達的生命觀。最后,家長要克服現(xiàn)代功利主義的短視行為,時刻關注孩子的身心成長,不過分溺愛也不放任自流,及時了解孩子內(nèi)心的需求和困惑,與孩子建立親密友好的關系;要培養(yǎng)孩子吃苦耐勞和勇于承擔責任的品質(zhì),在孩子面對挫折時適時適當給他們協(xié)助,提高孩子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魏自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滲透生命教育初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3).
[2] 周國平.人的活動與完整的人性關于人的學說的哲學探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3.
[3] 趙迎華.新時期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內(nèi)容、現(xiàn)狀及策略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9):136.
[4] 廖桂芳,徐園媛.生命與使命:大學生生命教育創(chuàng)新模式構建[M].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67.
*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2014年度英語專項課題“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教育滲透研究”(晉規(guī)辦字[2014]4號)之階段性成果。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Paths to Life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armonious Humanity
ZHENG Ruihong
(TaiyuanInstituteofTechnology,Taiyuan030008,China)
[Abstract]Life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cor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but also the important link of cultiva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harmonious humanity. As a result,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consistently practice and innovate the paths to strengthe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life education and guid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family education.
[Key words]harmony of humanity;university students;life education;paths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285(2015)12-0087-03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12.024
[作者簡介]鄭瑞紅(1986-),女,山西陽泉人,太原工業(yè)學院經(jīng)濟與管理系輔導員。
[收稿日期]201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