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的推廣
張銳
岐山縣位于陜西省關中西部塬區(qū),長期以來油菜生產以人工作業(yè)為主,操作工序繁雜,勞動強度大,效率低且成本高,機械化程度很低,嚴重制約了油菜種植面積的擴大和種植業(yè)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因此大力推廣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已成為農業(yè)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重要內容。
自2008年開始,岐山縣農機推廣中心在轄區(qū)內的大營、蒲村、棗林等鎮(zhèn)示范推廣油菜機械化收獲技術,示范效果良好。2014年在棗林鎮(zhèn)范家塬村建立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示范田13.3 hm2,對比試驗顯示:機械播種比人工撒播平均節(jié)本增效3 270元/hm2,機械收獲比人工收獲可節(jié)本增效5 400元/hm2。示范田的油菜品種選用適合機收的陜油15,管理上采取統(tǒng)一品種、統(tǒng)一機械整地、統(tǒng)一機械施肥播種、統(tǒng)一機械植保、統(tǒng)一機械收獲的“五統(tǒng)一”方式。主要示范推廣油菜機械直播、機械植保、機械收獲三大油菜生產機械化技術,使油菜生產關鍵作業(yè)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機械化,從而加快了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yè)技術的推廣步伐。
2.1 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工藝流程
機械整地→機械施肥播種→間苗定苗→中耕培土→追肥、化學防治病蟲害→機械收獲。
2.2 機械直播
此項技術可一次完成淺旋滅茬、施肥播種、覆土鎮(zhèn)壓等多項工序。選擇小粒精量排種器播種機進行油菜直播作業(yè),播種前按要求調整并測定機具的單位面積播種量和施肥量,播種量一般為3 kg/hm2(0.2 kg/畝),施肥量為450 kg/hm2(30 kg/畝)左右;調整施肥腳和播種腳之間的距離和高度,使播種行距為40~50 cm,播種深度為1 cm,施肥深度為4~5 cm,種肥間距大于3 cm。播種時應注意觀察種子和肥料儲量及排種、排肥、覆土等情況,確保播量精確,不漏播、不重播,播深一致,覆土良好。
2.3 田間管理
(1)防治病蟲害。播種時及小苗期重點防治螻蛄和長足附蠅葉蛺:用敵百蟲和麩皮與油渣拌勻撒于地表防治螻蛄,分三次預防,即播種當天、露苗時、苗出齊時;同時噴施藥劑防治長足附蠅葉蛺。春節(jié)前后防治莖象甲、蚜蟲等病蟲害。在植保機械選擇上,可采用機動噴霧、噴粉機,自走式、懸掛式植保機械和遙控植保飛機。
(2)適時間苗定苗。在油菜3葉期時間苗,5葉期時定苗,苗株距8 cm左右,單位面積留苗宜在27萬~33萬株/hm2(1.8萬~2.2萬株/畝)。
(3)中耕培土。10月底以前結合施肥,要對弱苗進行淺除1次,起到增溫保墑作用;對旺苗深除1次,起到斷根除旺作用。
(4)追肥促苗。在立冬后油菜的管理中,對于5葉1心以下苗追施磷酸二銨120 kg/hm2(8 kg/畝),對于5葉1心苗追施磷酸二銨75 kg/hm2(5 kg/畝),促其生長。春節(jié)后返青時追施尿素150 kg/hm2(10 kg/畝)左右。
2.4 機械收獲
對于直播油菜優(yōu)先選擇聯(lián)合收獲作業(yè),在適宜時期收獲效果良好。
(1)收獲時期選擇。機械收獲最佳時間為當油菜成熟度達到85%~95%時期,比人工收獲期推遲5~7 d。成熟度測試方法為:在地塊內隨機割取整株油菜,摘取其角果,統(tǒng)計并計算其中變干、變黃的角果數(shù)占總數(shù)量的百分比,即為油菜的成熟度。
(2)機械作業(yè)要求。收割機宜安裝有側位立刀,以避免收割時收割部分和未收割部分莖稈的纏繞;機械收獲留茬高度20~30 cm,收獲損失率≤8%,破碎率≤0.5%,含雜率≤5%;收獲后油菜籽應及時晾曬、清雜,水的質量分數(shù)降到12%~15%時可入庫存放;若長期存放,水的質量分數(shù)應低于8%。
3.1 農機農藝融合,突破技術瓶頸
(1)優(yōu)選適合機械收獲的油菜品種。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對油菜的株型結構及產量性狀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選擇適合機械化生產的油菜品種過程中,建立農機農藝融合課題小組,進行油菜品種與機械作業(yè)的適用性探討,根據(jù)油菜機械化生產的實際情況,逐漸選育出適合機械化生產的優(yōu)良品種,初步形成了“品種+田間管理技術+機械”的農機農藝結合技術體系,突破油菜機械作業(yè)技術瓶頸,為實現(xiàn)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提供技術保障。
(2)以合理密植來降低收獲損失率。近年來直播油菜不同密度的對比試驗顯示:當油菜密度為18萬、27.3萬、33萬株/hm2(1.2萬、1.82萬、2.2萬株/畝)時,其對應的機收損失率分別為6.4%、5.7%、5.2%。結果證明直播油菜最佳的密度為27萬~33萬株/hm2(1.8萬~2.2萬株/畝),因此合理密植是降低機收損失率的有效途徑。
(3)提高油菜抗倒伏能力以利于機收。由于直播油菜根系發(fā)達,主根粗長,根系入土深,根系數(shù)目多,株型大個體高,所以必須通過提高油菜密度控制個體生長,壓縮下位低效分枝,使主稈和上部高效分枝的增產能力得到充分發(fā)揮;并采取抽薹期施用多效唑的化學促矮措施控制生長,降低植株高度。以密植防倒伏,提高抗倒伏性能,創(chuàng)造良好的機收條件,為機械收獲奠定基礎。
3.2 機具改型試驗,突破關鍵環(huán)節(jié)
(1)改制油菜播種機械。在油菜播種機械選擇過程中,一是將小麥播種機、玉米免耕播種機改制成窩眼式油菜播種機,二是引進氣吸式精量油菜播種機,分別進行了試驗,但效果都不理想。最終確定選用經過改裝的玉米播種機,在其上安裝寶雞市農科所研制的多功能小粒精排種器。該機型裝配調節(jié)方便、排種精確、作業(yè)可靠、體積小、經久耐用,進行油菜直接施肥播種作業(yè),有效縮短作業(yè)周期,提高油菜產量,是適合關中塬區(qū)的成熟可靠的油菜播種機械。
(2)改制油菜收獲機。由于油菜收獲機右側分禾器無切刀,收獲作業(yè)開道時有擁堵和纏繞現(xiàn)象,右側損失率高達50%以上,因此改制分禾器是重點內容。但由于右側有割刀擺臂和軸,加裝立式切刀較困難,所以只有通過增加割臺右側分禾器高度來提高分禾能力。此改制方法簡單、效果良好,收獲損失率明顯降低。收獲損失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油菜機械收獲作業(yè)時機械脫粒滾筒轉速高,脫出莖稈中夾帶有較多油菜籽,所以將脫粒滾筒鏈輪由26齒改為28齒,降低滾筒轉速8.3%,減少脫出莖稈中油菜籽的夾帶損失,從而可有效降低油菜收獲損失率。
3.3 建試驗示范點,擴大種植面積
在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推廣過程中,確定了“宣傳培訓先行、試驗示范引導、規(guī)模生產經營”的工作思路。把宣傳作為技術推廣的基礎,利用電視、廣播、網(wǎng)絡等新聞媒體,采用發(fā)放技術標語、技術資料等形式,加大技術宣傳力度。舉辦技術培訓班,召開以“機械直播、機械植保、機械收獲”為主的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現(xiàn)場作業(yè)演示會,邀請專家和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結合關中西部地區(qū)油菜種植實際,細致講解油菜生產機械化技術規(guī)范,使農民“看得見、學得懂、能用上”。同時緊緊圍繞“試驗示范引導促推廣”這條重要措施,堅持“集中示范、輻射帶動”的原則,建立13.3 hm2的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示范點,示范一點、帶動一片、輻射一方,不斷擴大油菜種植面積,壯大油菜產業(yè),實現(xiàn)油菜生產作業(yè)的全程機械化。
推廣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是現(xiàn)有油菜品種很難適應機械收獲作業(yè)的要求,主要表現(xiàn)為:一是油菜花期長、成熟度不統(tǒng)一,角果抗裂性差,密植時抗凍性差,從而導致機械收獲時損失率加大;二是油菜成熟時莖稈含水量大,籽粒與莖稈分離困難,莖稈中油菜籽的夾帶損失加大;三是油菜枝上下角果成熟度不一致,植株下部角果發(fā)青,上部已經炸角,機械收獲時落粒損失大。
建議加大農機農藝融合力度,盡快選育出適合機械收獲的冬油菜產區(qū)油菜品種。
推廣應用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不僅可節(jié)約生產成本、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有效解決油菜生產用工矛盾,扭轉油菜生產效率與效益偏低的局面,還可以全面改變農民群眾傳統(tǒng)的油菜生產作業(yè)觀念和習慣,為實行油菜規(guī)?;a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作者信息:岐山縣農機技術推廣服務中心,722499,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