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貞旭
(武漢體育學院體育科技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0)
街拍,這種最早起源于歐美時尚雜志的攝影形式,以其鮮明的視覺文化特性在中國的各大城市迅速扎根繁衍,并逐漸衍生成為一種新的都市文化現(xiàn)象。時尚是視覺文化,電子文化也是視覺文化,街拍成就了兩者最完美的融合,然而作為一種傳播時尚文化的影像媒介,它也兼具了時尚圈不走尋常路的一貫作風——誕生于傳統(tǒng)媒體,因新媒體重獲新生:從影像的傳播媒介來看,紙質雜志的地位逐步被互聯(lián)網媒體、電子雜志和諸如APP的手機應用軟件所取代,只要是以視覺表現(xiàn)為主的信息載體中都能看到街拍的蹤影。正如羅爾所說的那樣,傳媒技術進入不同的文化區(qū)域,擴展了那里已經存在的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價值觀和生活風格,也挑戰(zhàn)和改變那里的文化根基。媒介的革新勢必會延展一些意識形態(tài)觀念,隨著媒介的發(fā)展和新傳播環(huán)境的形成,信息及隱藏其背后文化內涵所觸及的廣度和深度也會隨之擴展開來。然而以攝影為首的形象表征系統(tǒng)同樣承載著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它的變革及其使用一定程度上也能體現(xiàn)技術媒介和其圖像符號背后釋放的文化對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反作用力。
這是一個全民娛樂,全城皆拍的新時代,同為機械復制技術產物的時尚和攝影紛紛走出靈韻的包裹,真正成為了締造大眾文化的利器。時尚的話語權不再只是由那些上層階級操縱,可以說傳統(tǒng)的時尚文化正在經歷一場權力的重構,這一點在風靡的街拍現(xiàn)象中被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只要一臺相機,一雙具有時尚敏銳度的眼睛和一臺電腦,昔日被成為“城市浪蕩子”的人就搖身一變成為了街拍攝影師;而鏡頭對準的時尚達人除了走下T臺的模特,生活狀態(tài)的名人明星,還有隱藏在都市街頭的平民潮人們;而街拍的無孔不入更體現(xiàn)在它多樣化的傳播渠道,數(shù)字化技術整合了諸多媒介的特質,使圖像制作傳輸和傳授更為簡單便捷,網絡上各種時尚論壇社區(qū),街拍網站,各大時尚雜志的固定街拍版塊,專業(yè)街拍雜志,還有剛剛基于ipad客戶端出現(xiàn)的APP應用程序商店等是街拍影像呈現(xiàn)的直觀平臺,而早期時尚趨勢的流行發(fā)布則多通過上層人士直接的著裝展示和有限媒體的傳播,受眾群單一且只是被動的模仿,至此時尚得到了傳播但也意味著此輪時尚的即將終結,因為時尚追求個性和區(qū)別身份的特質決定了較高階級會很快地放棄這一時尚,轉向新的時尚。
整個傳播流程中,受眾跟時尚生產者之間沒有互動與交流,僅有的反饋即貴族階級帶來的模仿效應,媒體的議程設置作用幾乎主導了整個時尚文化的傳播,受眾也無法參與進信息的選取制作,而街拍文化的受眾多為愛好時尚的年青人,他們有從事時尚相關職業(yè)的專業(yè)人士,也有追求時尚獲取身份認同的中產階級和精英人士,受眾群體分布的階層也且更多樣,并且新媒體的交互性實現(xiàn)了傳受雙方的互動,平民階級的時尚也能反過來影響時尚生產者,“把美的生產者與消費者更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使其共同參與美感體驗”。①可以說,街拍的傳播機制無不透露著時尚文化權力的全面解構,因后現(xiàn)代性相對于現(xiàn)代性一大顯著特征就是中央集權化的解構,文化權力中心的消解勢必會對向下擴散的文化傳播活動帶來深遠影響,但這并不意外著時尚文化權力的消失,因為時尚文化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恰是這種矛盾的張力促成了一個文化流動的過程,也就是說還必須存在一個從高到低的權力實施才能實現(xiàn)時尚文化的傳播。再者時尚文化中的權力屬于“三向度的權力觀”,即有權者通過權力來塑造人們的觀念、認識和喜好,使他們接受在既有秩序中的地位,②這種權力并不等同于社會身份所賦予的政治權力,并不是說上層階級更有特權就必定掌握時尚文化的權力,現(xiàn)如今的時尚王國里只有對美的理解和認知程度決定其權力的大小,就像因為街拍迅速躥紅的那些“it girl”們,大多只是會穿衣服的平民百姓,而社會身份的平凡也不阻礙其成為名牌設計師眼中的靈感muse。因此,街拍現(xiàn)象背后的時尚權力主體只是更為分散和廣博化而已,時尚的話語權也不局限于某幾個人某些群體,而是掌握在更多矗立起來的時尚新標桿的手里。
任意打開一個街拍網站,我們都會發(fā)現(xiàn)這些不計其數(shù)的照片大都以同樣的視覺形式加以呈現(xiàn):多為街道為背景,沒有室內布景;人物動作單一,大多為站立,面部表情隨意且略顯呆板;中近景全身照最為普遍,人物居于畫面中心,對焦在身體,著重突出衣著的細節(jié)、層次感和色彩感,弱化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畫;拍攝多為自然光源下拍攝,抓拍或是擺拍,后期處理也多為簡單的色彩處理,并不會做類似于藝術攝影的大幅度修飾;如果按照攝影類別劃分,單張看更偏向于紀實風格,著重記錄時裝而非表達某種情感,如果按組看的話就頗具類型攝影的意味。以布爾迪厄的社會學觀點來看,“時尚說穿了乃是一種解碼活動,是以一種尋找知音的過程,它要求時尚的追逐著必須有理解和掌握時尚的符號意義的能力”。③那么這些圖像信息簡明且令人一目了然,影像的敘事風格單一且極具形式感,或許就正是為了時尚的普及化及大眾化做的準備,畢竟街拍的受眾群廣泛,要保證解碼的順利實現(xiàn)就必須使用簡單化的符號進行編碼。因此街拍影像在直觀上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形式的差異不大,幾近統(tǒng)一。既然外觀已經呈現(xiàn)出來差異的淡化,那么對應在影像符號背后的時尚文化也應該會有相應的表征。
首先,是城市景觀差異化的消解。數(shù)字媒體的全球覆蓋和信息更新同步進一步推動了時尚文化的全球化,不同的國家與民族分享同樣的時尚信息,自然會在文化的建構上產生一致性,于是無論膚色種族和生活的國家環(huán)境,鏡頭前的時尚人士都穿著風格大同小異毫無地域特色的時髦服裝,北歐的毛衣提花紋不一定非要出現(xiàn)在斯德哥爾摩的街拍中,同樣地中海風情的海軍條紋衫也會出現(xiàn)在上海的街拍中?!胺椃a變得更加靈活,穿著也就不再作為社會身份的固定指示物,致使現(xiàn)代時尚充滿了身份的模糊性”。⑤而街拍中城市景觀的表征除了服飾,就是作為背景的城市建筑街道。正所謂,“在現(xiàn)代的城市中,一個人所處的地方比她或他的穿著更有意義,外表秩序的首要性被空間的主題取而代之仍然是一個憑借觀看就可以了解人的視覺現(xiàn)象”。⑥為了彰顯街拍的時尚品味,背景的選擇一般是干凈建筑風格鮮明的街道或時尚人士聚集的商業(yè)時尚場地,這些城市景觀的趨同也造成了街拍中城市空間地方感的消失。如果說思考景觀意味著考慮一個地區(qū)及那個地區(qū)所呈現(xiàn)的外觀失如何被賦予意義的,那么街拍中城市景觀的同質化也削弱了時尚文化的意義和深度。其次,當屬時尚個體性別差異的消解。性別差異是與文化定義和互動實踐的作用密切相關的,也就是說性別差異得益于文化氛圍的建構而非生理解剖學上的本質化認定。比如那些過于重視外表修飾的男性很可能被認為有女人氣,因為女性更重外觀,擅于利用她們的外表。而在街拍中,這種現(xiàn)象格外明顯,那些時髦的男士多衣著格外精致,富有個性并注重細節(jié)的修飾,服飾的色彩和風格運用也很大膽,一洗傳統(tǒng)男士黑白灰的古板印象。作為時尚主體的女性,在衣著和身體形態(tài)上也日趨中性化,這恰恰迎合了時尚流行趨勢中所不斷強調的復古風,中性化風格。當然這種風格不能排除有宣揚所謂女權主義的嫌疑,但這確實是對傳統(tǒng)觀念和以男性為中心的現(xiàn)代性的顛覆,讓后現(xiàn)代主義的性格曖昧有愈演愈烈之勢。
“街拍作為一種以拍攝照片與發(fā)布照片為主要形式的文化形態(tài),其反映的是消費時代對圖像等視覺文化的迷戀”。⑦正是這種受眾的迷戀使眾多的企業(yè)和商家發(fā)現(xiàn)了其中暗含的巨大商機,紛紛利用街拍作為宣傳的手段,僅從街拍傳播流程的傳播渠道和反饋環(huán)節(jié)來看,無不彌漫著濃重的商業(yè)氣息:像淘寶商家大多會采用名人街拍圖片來演示商品的效果,以激發(fā)觀者的想象和模仿欲,進而賺得銷量;各大時尚雜志不僅每期都會刊登街拍主題,甚至還會舉辦相關活動,評選時尚街拍塑造出的意見領袖,進而拉近與普通受眾的距離,擴大雜志的受眾群覆蓋面;在時尚社區(qū)論壇里每天都有大量的來自世界各地的最新街拍圖片更新,隨之而來的除了不斷攀升的點擊率還有某某名人穿過的衣服或是某種款式衣服的脫銷等等。
可以說消費時尚本身就是一種炫耀性的消費行為,它不限于對使用價值的占有,更重要的是對商品符號性“展示價值”的實現(xiàn)。追求時尚展示時尚的動機就是表明身份品味彰顯自身價值,街拍給了這種炫耀一個最佳的平臺,并且在潛意識中加深了人們對于形象建構身份的認同。正因如此,平民化的街拍優(yōu)勢就在于,通過直觀具體的形象向公眾傳達出一種觀念:擁有這些商品也能獲得同名人、意見領袖一樣的生活品味和身份認同,重要的是這種身份的扮演跨度并不大。繼而引發(fā)的模仿行為不僅說明時尚文化傳播的到位,同時也將物質性的消費轉化為視覺系的消費,進而形成消費模仿的源源不斷的動力。街拍的交互性也讓時尚消費的操縱者從模仿效應和媒介信息反饋中能夠輕而易舉的洞察到受眾對于所需商品的喜好和要求,使更多符合大眾口味的時尚商品問世,拉到新一輪的消費浪潮。因此可以說街拍進一步推動和促進了原本高不可攀的時尚消費行為,這種由各類商品或服務形象充當活動媒介,消費者通過視覺展開的消費活動,就是所謂的視覺消費。然而這反過來也使當今的時尚消費行為越來越依賴于街拍提供的視覺影像了,“有圖有真相”,網購沒有實物圖就不能獲取消費者的青睞;一些一線的奢侈品牌也大膽試水街拍這樣的平民化宣傳,像今年Burberry就通過官方網站在全球范圍內網民征集闡述自己的Burberry風衣故事的街拍照片,Burberry希望通過一種更有趣的方式吸引各個年齡的人對具有95年歷史的Burberry經典風衣的興趣,從而刺激購買。這個網絡互動項目的確是讓這個百年經典款式重新煥發(fā)了年輕,時髦的新形象,讓消費者可以真正參與到有趣的活動中來,并且獲得了網站突破性的點擊率,為品牌贏得了更為廣泛的關注度。可見這種依賴性最終仍會帶來更多的時尚消費行為,如此一來街拍便以其直觀形象的視覺影響力,平民時尚的親和力和傳受雙方的交互力讓視覺消費這個雪球越滾越大,并且使“景象即商品”的景觀社會圖景更為清晰。
總之,街拍現(xiàn)象的文化解讀免不了諸多后現(xiàn)代主義的關鍵詞,無論是圖像的復制,時尚的模仿,時尚話語權的中心解構,性別差異的模糊,空間地點感的消失還是視覺消費膨脹帶來的商業(yè)主義,都無不在向我們張揚著一種后現(xiàn)代文化的狂歡狀態(tài),或許我們無法阻擋這種愈演愈烈的趨勢,但完全可以通過對文化現(xiàn)象的剖析和批判,找到若干解決尖銳問題,構建和諧社會的突破口,而這才是我們研究現(xiàn)象解讀本質的意義之所在吧。
注 釋:
①任悅.視覺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44.
②[英]阿雷恩·鮑爾德溫等著.文化研究導論(修訂版)[M].陶東風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97.
③周憲.視覺文化的轉向[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23.
④[英]阿雷恩·鮑爾德溫等著.文化研究導論(修訂版)[M].陶東風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292.
⑤⑥[英]阿雷恩·鮑爾德溫等著.文化研究導論(修訂版)[M].陶東風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401
⑦李琦、楊時梅.時尚·亞文化·奇觀—對街拍現(xiàn)象的文化解讀[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2)
[1]任悅.視覺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44.
[2]周憲.視覺文化的轉向[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02-232.
[3][英]阿雷恩·鮑爾德溫等著.文化研究導論(修訂版)[M].陶東風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9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