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反饋
@ONE花花:什么人能算中產(chǎn)人士?什么服務項目是針對中產(chǎn)人士?這些問題沒有一個準確統(tǒng)計答案,即使相關部門有,也沒得到中產(chǎn)人士認同。
@膽小的門:知識不再改變命運,好殘酷的提示,但很現(xiàn)實。教育對國家和個人都很重要,但多年前從小學開始就趨于功利化,到底能不能改變命運,還是拼爹?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突然就700期了。具體忘了從哪期開始關注到《中國新聞周刊》。只記得那時候?qū)W校門口的報刊亭貼著小海報,每周都換,每次都緊跟熱點,很吸引人。在圖書館的翻閱次數(shù)可能趕不上娛樂、文摘雜志,但每本也是皺巴巴的。工作后,總能在各種場合看到它。它對新聞的理性還是一如既往,能和那些摘編類新聞雜志區(qū)分開,甚至版面設計都和以前一樣嚴肅。(老曼)
在本刊700期,本刊執(zhí)行總編李徑宇回答了15年來我們“為何追問”的問題,核心的觀點是“因為篤信,所以追問”?!昂V信”中的“篤”,是一種源于理性、同時又超越理性的一種堅定。如果沒有理性,我們就無法從歷史的規(guī)律中得到啟示與力量,而如果超越不了理性,就忍受不了或許終此一生都很難看到成果的漫長等待。
700期所選擇15個問題的一個共性,是它們都對中國的前程至關重要、公眾普遍關注、而現(xiàn)實與公眾的期待之間又存在很大的距離。
對這樣的一些問題,我們應該持什么態(tài)度?首先,我們要對現(xiàn)實給予充分的理解,所謂存在即有其合理性。這種合理性的邏輯在于:這些明眼人均不難發(fā)現(xiàn)、頻頻遭人吐槽的問題,大多涉及的利益關系復雜,而有些既得利益者又身居高位;或者不管在決策層還是民間都還曾存在尖銳的分歧,以至于必須要在決策時做一個三七開甚至四六開的選擇。
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改革的勇氣與擔當、高超的技巧和精巧的制度設計。對這些難題充分考慮的目的,正是為了認清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勇氣與擔當,怎樣在承受最壞結(jié)果的基礎上讓結(jié)果盡量向好,以及怎樣通過制度的設計讓風險不至于失控。
這就涉及到我們的另外一個態(tài)度,即對目標的堅定。也就是說,即便前路艱險,也不能停下腳步。因為相較于上述困難,實現(xiàn)這些目標是一個更大的利益。實現(xiàn)目標是為了70%人的利益,而不作為是為了30%的利益。前者是大局,后者是小局。前者是方向,后者是代價。后者的存在,不是改革進程停滯的理由。
這兩個態(tài)度,都在兩端,一個在起跑線,一個在終點線。那中間的廣闊地帶做什么?就是在對現(xiàn)實理解、對目標堅定這兩個前提下,一步一步地走。這是個“做”的環(huán)節(jié),前面的兩個環(huán)節(jié)——對現(xiàn)實的理解和對目標的堅定,都是為了這一步能走好。前者讓這一過程不至于虛妄,后者則讓這一過程免于怠惰。
這一過程要做大量的工作,包括分析現(xiàn)實、制度設計、組織實施,并在實施中不斷糾偏,及至最終實現(xiàn)。
上述環(huán)節(jié),是政府相關部門應有的工作流程,也是我們追問的路徑。當政府部門知其難而不畏,在現(xiàn)實與目標間緩急有度,執(zhí)著前行,我們的追問就有了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