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召勛
(1.江蘇省農(nóng)業(yè)委員會,江蘇 南京 210036)
進入21世紀,高速鐵路建設在推動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地位日趨顯著,日本新干線、法國TGV、德國ICE等高速鐵路都曾是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標志。伴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我國的高速鐵路建設也步入了蓬勃發(fā)展期。作為高速鐵路的重要基礎設施,高速鐵路車站景觀也已成為城市景觀的研究亮點。火車站歷來被作為城市形象的代表,被稱為城市門面。作為城市景觀建設中不可或缺的植物景觀建設已成為高速鐵路車站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發(fā)揮其獨特的改善環(huán)境、美化環(huán)境和展示地域特色的作用。然而,目前大部分高速鐵路車站站前廣場面積大、氣派,樹木和地被植物應用不受重視,由于缺少遮蔭的大樹等休閑空間,車站廣場的服務功能未得到充分發(fā)揮。
高速鐵路車站作為城市景觀中的門戶,已成為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形象標志,其景觀質量的直接影響著城市景觀給人的第一印象。高速鐵路車站綠地作為城市綠地的有機組成部分,發(fā)揮著重要的城市綠地功能。
高速鐵路車站綠地是城市綠地系統(tǒng)中點線面中的“面”;面積廣闊、表現(xiàn)著城市的藝術風貌,承載著城市綠地重要的景觀生態(tài)功能,在滿足城市所需的綠地生態(tài)、創(chuàng)造景觀以及改善人居環(huán)境質量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
筆者對新建的南京南站植物景觀建設現(xiàn)狀進行了調查,南京南站為特等站,2011年6月啟用,目前為京滬高速鐵路五大始發(fā)站之一,是南京南部地區(qū)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門戶,其景觀規(guī)劃水平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南京城市的景觀效果,它的建筑設計與城市整體的文脈結構形成滲透與交疊的互動關系。
南京南站室外空間布局,道路用地面積占174.04 hm2;規(guī)劃停車場2處,總用地面積7 179 m2;規(guī)劃廣場2個,用地面積15.55 hm2;綠地52.25 hm2,布局特點如下:
1.1.1 “一軸一帶”的景觀主軸 車站主體建筑軸線為主軸線,沿軸線布置站北廣場、火車站候車主體建筑、火車站站南廣場、景觀重點塑造區(qū)、主要景觀節(jié)點。秦淮河沿岸風光帶為景觀帶,沿線布置景觀節(jié)點、濱河景觀休閑帶等。
1.1.2 “城—站—水相連”的視廊系統(tǒng) 景觀順序依次為南京城、南京南站、秦淮河風景帶,形成有機聯(lián)系整體,使來往旅客感受到濃郁的地域文化[3]。
1.1.3 功能空間主要分為人流集散區(qū)和綠化休閑區(qū) 南京南站的人流集散區(qū)主要位于站前廣場,路寬均大于5 m,具有足夠的寬幅和通達性。綠化休閑區(qū)主要位于建筑入口處,距離主入口較近,對主入口朝向廣場的視線進行了遮擋,借助綠化休閑區(qū)的植物分隔和圍合了空間[4]。
車站綠化系統(tǒng)主要包括站前廣場綠地、公園綠地、防護綠地、道路綠地和其他綠地。南京南站規(guī)劃的綠地為52.25 hm2,占建設用地比例為9.1%;其中,規(guī)劃公共綠地26.38 hm2,包括了公園綠地7.75 hm2,街頭綠地18.63 hm2;規(guī)劃生產(chǎn)防護綠地25.87 hm2。由于公園綠地尚在建設中,筆者只對南京南站防護綠地、廣場綠地、道路綠地3種類型的綠地做了配置模式與數(shù)量特征分析。
1.2.1 防護綠地
(1)配置模式分析:植物造景主要運用灌木和草本。配置模式主要是紅葉石楠(Photinia×fraseri)、金葉女貞(Ligustrum ×vicaryi)+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小飛蓬(Erigeron canadensis)。
從景觀效果上看,紅葉石楠和金葉女貞顏色亮麗,為邊坡綠地植物景觀增添了色彩。草本層由狼尾草和小飛蓬混播組成,這2種草本植物本身形態(tài)優(yōu)美,混播而成的草本層高低錯落,形式多樣。
從功能上看,狼尾草和小飛蓬根系發(fā)達,有良好的固土護坡的作用。但由于2種草本植物的種植密度偏小,覆蓋度不高,導致雜草叢生,景觀效果較差。另外,由于養(yǎng)護不當,部分土地裸露,影響了坡體整體美觀。
(2)數(shù)量特征分析:防護綠地用于造景的植物計4科4屬4種,物種豐富度和多樣性相對不高。灌木中紅葉石楠和金葉女貞重要值相等,都屬于觀賞性強,有季相變化的灌木,所以應用廣泛。狼尾草、小飛蓬有固土護坡的作用,適宜種植于邊坡綠地中。
1.2.2 廣場綠地
(1)配置模式分析:植物造景主要是以喬灌草、喬草的種植模式為主。樹種選擇多為常綠樹種和色葉樹等觀賞性較強的樹種。配置模式主要有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梅花(Prunus mume)+紅楓(Acer palmatum‘Atropurpureum’)+剛竹(Phyllostachys viridis)、香樟+銀杏(Ginkgo biloba)-紅葉石楠、香樟+紅葉石楠、香樟+銀杏-海桐(Pittosporum tobira)、紅楓+小蠟(Ligustrum sinense)+金邊冬青衛(wèi)矛(Euonymus japonicus‘Aureo-marginatus’)+龜甲冬青(Ilex crenata)、日本五針松(Pinus parviflora)+紅葉石楠。
從景觀效果上看,大喬木主要選擇了香樟和銀杏。香樟樹姿雄偉,為南京本地具有文化代表的綠化樹種,是應用廣泛的行道樹和庭蔭樹;銀杏樹形簡潔大氣,觀賞性強,秋色艷麗,是深受大眾喜愛和能代表地域氣候的植物種類。香樟和銀杏作為廣場綠地的骨干樹種,使廣場綠地形成明顯的骨架,廣場景觀上也略顯空曠的造景風格。小喬木選擇了紅楓、桂花、梅和剛竹。作為群落中的點景樹種,紅楓、梅、桂花采用了孤植和叢植的配置方式;剛竹則按照L型、直線型排列。總體來講,南京南站廣場綠地中不同的植物種植方式形成了豐富美觀的廣場植物景觀。
從功能上來看,總體上植物種類較少,數(shù)量較少,且由于種植密度小,目前視線的通透性較好,但在炎熱的夏季,廣場植物還未形成郁閉遮陰的效果,會使得旅客來去匆匆,無暇欣賞植物景觀[5]。
(2)數(shù)量特征分析:站前廣場用于造景的植物計12科13屬13種,物種豐富度和多樣性比較適中。喬木層的重要值變化很大,樹種分布并不均衡,在種類結構上存在單一性。銀杏的相對多度和顯著度均排列在首位,這說明銀杏是廣場植物造景的重要樹種。其他重要值排列靠前的喬木還有香樟、桂花、紅葉石楠和紅楓。在樣地中只用到1~2次的小喬木有日本五針松、梅,這2種小喬木盡管出現(xiàn)頻率低,但是觀賞價值高,可以起到畫龍點睛作用。
站北廣場灌木層植物種類也比較少,重要值變化相對平穩(wěn)。重要值排第一的是海桐,海桐屬于鄉(xiāng)土樹種,是南京常見的常綠灌木,因其具有抗有毒氣體的能力,圍合性較好,故為很多廣場及綠地的重要綠化樹種。其他重要值較高的還有紅葉石楠、小蠟和金邊冬青衛(wèi)矛。這些都是常見的綠化灌木樹種,圍合性較好,在此地段中的重要值也僅次于海桐。龜甲冬青在站北廣場只零星種植了3株,如果增加配植,成片栽植也會成為更好的植物景觀。
1.2.3 道路綠地
(1)配置模式分析:植物造景模式主要有桂花+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灑金桃葉珊瑚+杜鵑(Rhododendron mucronatum)—鳶尾(Iris japonica)、鳳尾蘭(Yucca gloriosa)+美人蕉(Canna indica)+玉簪(Hosta plantaginea)+波斯菊、日本紅楓—紅葉石楠+紫萼(Host ventricosa)+金森女貞。
從景觀角度上看,道路綠地總體觀賞性強。喬灌草形成復層群落,景觀效果好。喬木主要是桂花、紫薇和紅楓3種色葉樹種相結合,注重顏色的搭配。桂花這種常綠樹種搭配紫薇和紅楓2種落葉樹種,確保一年四季可以有不同的植物景觀。灌木中的八角金盤(Fatsia japonica)、杜鵑花、花葉青木(Aucuba japonica‘variegata’)等以“S”型色塊排列,空間豐富,造型美觀,注重色彩和常綠與落葉的搭配,中間點綴一些小喬木,增強了整體的造型感、層次感和豐富的顏色。
從功能上看,八角金盤、杜鵑花、花葉青木等灌木均有降噪、防風和抗毒性的作用,是較好的道路綠化樹種。
(2)數(shù)量特征分析:用于造景的植物計14科15屬15種,物種豐富度和多樣性比站北廣場高一些。喬木層的重要值變化較大。紫薇在重要值等數(shù)據(jù)中均排名第一,因為紫薇本身對二氧化硫、氟化氫及氨氣的抗性強,能吸入有害氣體,也被廣泛應用于各類綠地中,尤其是防護林帶。其他2種小喬木——桂花和紅楓,也因為耐蔭而常用于園林造景中。
道路綠地中灌木的重要值較為合理,表明灌木分布比較均勻,種類及結構上相對于站北廣場來說要豐富得多。八角金盤、花葉青木、杜鵑3種灌木的重要值相差不大。八角金盤和花葉青木是強陰性植物,常見于立交橋,杜鵑花的顏色豐富,這3種都是常用灌木樹種。金葉女貞和紅葉石楠觀賞性強,有季相性變化,鳳尾蘭則對有毒氣體吸收能力強,所以常常應用于各類道路綠地中。
草本層中,鳶尾(Iris japonica)由于其適應性強、觀賞性高而在重要性等方面均排首位。玉簪、美人蕉、紫萼、大吳風草(Ligularia tussilaginea)等都具有豐富景觀和提高群落穩(wěn)定性的作用;美女櫻(Verbena hybrida)起點綴作用;草本層應用灌木草本較多,且物種豐富,形成了一個較為穩(wěn)定的植物群落。喬木、灌木和草本的有機結合,營造出了一個景觀良好的道路綠地[3]。
南京南站的建設,在促進本省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提升南京城市形象,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其建筑景觀立足于古城新站的特色主題,以“山、水、城、林”為建筑理念,突出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傳承背景;流線設計簡潔明了,近乎“一體化”,進站、出站暢通無阻。但客站建設與城市功能配套建設有待進一步改善,標識系統(tǒng)需要整合,對人流疏散能力還有待加強。植物景觀具有“一軸一帶”景觀主軸和“城—站—水相連”的視廊系統(tǒng);防護綠地的景觀效果好,已顯現(xiàn)出良好的生態(tài)功能,但養(yǎng)護管理還需進一步加強;廣場綠地景觀豐富,但整體綠量偏低;道路綠地景觀效果和功能性均較好,但后期管理也不到位。
筆者認為,南京南站植物景觀的配置要區(qū)別于城市一般用途的綠地,尤其強調綠地的生態(tài)效能、視覺效能和服務功能。規(guī)劃中應堅持人性化、整體性的原則。在規(guī)劃公園綠地時要充分考慮城市居民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2,6]。作為城市道路全新的形象代表,要建立完整的站前綠化系統(tǒng),各種類型的綠地要有機結合并與城市綠地相輔相成。因此,車站道路綠地要種植觀賞喬木和灌木、花卉,并沿街道布置休憩設施和藝術小品;景觀大道的建設應體現(xiàn)城市形象和文化特色;廣場綠地要與周邊建筑和廣場的風格和功能需求相吻合;構造多元化的廣場空間;防護綠地應選擇抗性較強的樹種,規(guī)劃要注意采用防護模式,確保防護綠地的防護效果。
站外環(huán)境的空間布局應體現(xiàn)當?shù)匚幕蛡鹘y(tǒng),體現(xiàn)對歷史的尊重。外環(huán)境可以利用對景、障景、借景、豐富的景觀軸線等傳統(tǒng)造園手法。另外,為改變南京南站景觀布局上的單調感,在建筑入口處的綠化休閑區(qū)可分布到稍遠的廣場景觀區(qū),利用植物劃分和圍合空間緩解壓抑氣氛。
3.2.1 滿足功能要求 ①車輛駛入和駛出的地段及拐彎處要滿足行車視線要求,在視距三角形內不能種植影響行車視線的喬木,建議種植低矮花灌木和草坪等。②在站前廣場和高速公路較近的地方、靠近公共廁所的地方,可種植1.2~1.5 m高的綠籬。③人流集散區(qū)可以種植成排行道樹,以達到遮蔭效果,同時可以引導人流方向。④停車場周邊種植冠大蔭濃、防塵減噪樹種,可以使用嵌草磚,同時可以減少硬質鋪裝面積。⑤在人流活動量大的空間、廣場、主要人行道路和車流交通量大的道路周邊,可以種較大樹種[7]。
3.2.2 加強養(yǎng)護管理 明確管理部門、養(yǎng)護部門專門指導綠化承包方面的工作,由于高速鐵路車站人流量大,對綠地干擾強,因而要增加維護費用,保證植物水肥條件,定期防治病蟲害。
3.2.3 科學選擇樹種 高速鐵路車站樹種選擇要因地制宜,應以鄉(xiāng)土樹種為主,也可以應用小部分引種比較成功的外來樹種,建議積極引種有特色,應用價值高的鄉(xiāng)土樹種。
3.2.4 注重生態(tài)結構 建議注意喬灌草種植比例和物種多樣性等生態(tài)指標。由于草坪的用水量及維護費用都比樹木要高很多,并且草坪會讓物種多樣性變少,所以,在城市生態(tài)性強的綠地中,應盡量少建草坪,多栽植灌木及喬木或者混播地被,將大面積草坪改變成喬草、或喬灌草結構,既可以提高生態(tài)效益,又可以降低養(yǎng)護管理費用[8]。
[1]賈愷針.高速鐵路綜合交通樞紐地區(qū)規(guī)劃建設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建筑學院,2009.
[2]張 泉.城市火車站地區(qū)設計研究——以合肥新站試驗區(qū)為例[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3(6): 28-31.
[3]楊鴻詩.煙臺火車站規(guī)劃設計方案介紹[J].鐵道標準設計,2006(6):105-107.
[4]唐家法.城市廣場植物景觀設計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5]王 芳.中山陵植物造景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2007.
[6]余昊翰.芻議新時代我國中城市小火車站站前廣場設計[J].內江科技,2010(12):21-22.
[7]梁曉丹.現(xiàn)代長途汽車客運站站前廣場景觀研究——以成都公路主樞紐客運站為例[D].重慶:重慶大學,2008.
[8]蘆建國,孫 琴.火車站站前廣場使用狀況的調查研究——以南京火車站站前廣場為例[J].建筑學報,2008(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