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丹麗 張念志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2013級碩士研究生 合肥 230038;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 合肥 230031)
韓明向治療喘證的臨證經(jīng)驗
★劉丹麗1張念志2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2013級碩士研究生合肥 230038;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合肥 230031)
摘要:論述韓明向教授治療喘證的臨床經(jīng)驗。從中醫(yī)整體觀出發(fā)提出了“重視臟腑相關的整體治療”原則,實喘病位多在肺,治當祛邪為主;虛喘病位在肺,多與脾、腎關系密切,治療上肺脾氣虛之喘證運用培土生金之法;肺腎兩虛之喘證,在治肺腎的基礎加溫補腎陽、納氣平喘之藥,臨床取得滿意效果。
關鍵詞:喘證;治療思想;韓明向
韓明向教授為國家級名老中醫(yī)全國第二、四、五批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主任醫(yī)師,教授,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師承博士研究生導師,在中醫(yī)領域辛勤耕耘近50載,治療喘證有著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并且療效顯著?,F(xiàn)將韓教授臨床治療喘證的用藥思想做如下討論。
1病因病機
喘證是以癥狀命名的疾病,既是獨立性疾病,也是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程中的癥狀。《黃帝內(nèi)經(jīng)》最早記載了喘的名稱,有“喘息”“喘呼”“喘喝”“喘咳”“上氣”等稱謂。喘病的病因很復雜,外邪侵襲、飲食不當、情志失調(diào)、勞欲久病等均可成為喘病的病因,引起肺失宣降,肺氣上逆或氣無所主,腎失攝納便成為喘病。喘證可分為實喘和虛喘兩大類。實喘多責之肺,多由外感邪氣、痰濁雍盛、肝郁氣逆導致肺氣宣降失職肺氣上逆雍阻氣道而發(fā);虛喘責之肺、腎兩臟,久病肺虛,肺氣虧虛,氣失所主,或肺陰虧虛,虛火上炎而致喘,肺病及腎,陰精耗損不能下滋于腎,腎精不足,導致肺腎出納失常氣短而喘。韓教授臨床治療喘證多從治肺、肺脾、肺腎著手。
2治法治則
2.1從肺論治喘證韓教授認為臨床見實喘病位主要在肺,證候主要以痰為主,風寒或風熱侵襲于肺,壅阻肺氣,使得肺氣不得宣暢、升降失常,肺氣上逆而喘。如《景岳全書·喘促》:“實喘之證,以邪實在肺也,肺之實邪,非風寒則火邪耳?!睂亠L寒型者,胸滿喘咳,頭痛惡寒,咳痰稀薄,色白易于咳出,口不渴,舌苔白膩,脈浮滑;屬熱邪者,喘而煩熱、咽痛口渴,咳嗽胸痛,咯黃稠痰或咳痰色白質粘難咳,舌苔黃、脈浮滑數(shù)。風寒者韓師臨證多用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等古方,以麻黃、桂枝除外寒而宣肺氣,干姜、細辛溫肺化飲,兼助麻、桂解表,以五味子練氣,芍藥養(yǎng)血并為佐制;半夏祛痰和胃散結,炙甘草益氣和中。使得風寒解,水飲去,肺氣復蘇,宣降有權,而喘自平。韓師臨床治療痰熱喘咳者多用清化肅肺之法,方選桑白皮湯加減,桑白皮、黃芩善清瀉肺火;黃連大苦大寒,尤善清熱;梔子“輕飄而象肺,色赤而象火,故能瀉肺中之火”;浙貝母性偏苦泄,長于清化痰熱;蘇子、杏仁和法半夏則可化痰止咳平喘。共奏清泄肺熱,化痰止咳之效,使肺熱得清,郁痰得化,肺氣得肅,則咳嗽、咳痰和喘氣諸證自除。
3從肺脾論治喘證
韓教授認為虛喘的發(fā)生與脾密切相關,脾五行屬土,肺五行屬金,母子相依,肺病日久累及脾臟。脾主運化,水谷為氣血生化之源;主升清,脾胃運化水谷是肺之清氣化生的主要來源?!端貑枴そ?jīng)脈別論》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說明肺脾在生理上脾為肺輸送津液,病理上的密切聯(lián)系,又“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發(fā)生病理變化時相互傳變。故韓教授治療肺脾氣虛的虛喘臨床多用培土生金法,以杜生痰之源,手太陰之標與足太陰之本并重,常用六君子湯、苓桂術甘湯等加味,以四君子湯為基礎方主治脾胃氣虛證,再加入陳皮、半夏以加強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力。以苓桂術甘湯溫陽化飲,健脾利濕,以溫藥和之,以治中陽不足之痰飲,培土生金以固其本。平素乏力易感冒者長期口服玉屏風散,并囑其鍛煉以增強體質,預防喘證的發(fā)生,提高生活質量。
4從肺腎論治喘證
韓教授認為久喘多虛,虛喘久則及腎,病人多表現(xiàn)為氣短喘促,呼多吸少,動則尤甚,與腎氣虛而不能攝納肺氣有關。《類證治裁》:“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狈沃鳉猓竞粑?;腎為氣之根,與肺同司氣體之出納,故腎元不固,攝納失常則氣不歸原,陰陽不相接續(xù),氣逆于肺而為喘。只有腎的精氣充沛,吸入之氣,經(jīng)過肺的肅降,才能使之下歸于腎,促使呼吸達到一定的深度,肺腎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呼吸的生理活動。若腎氣不足,攝納無權,氣浮于上,則致呼吸表淺;肺氣久虛,傷及腎氣,而致腎失攝納,均會出現(xiàn)氣短喘促,呼多吸少,動則尤甚等癥。肺屬金,腎屬水,肺金與腎水為母子關系,生理、病理均相互影響。韓教授治療喘證肺腎兩虛證臨床常用補肺湯合異功散化裁,以人參、黃芪補益肺腎之氣;熟地黃、五味子填精益髓,收斂欲散之肺氣,二藥合用,有補有收,增強補益效果;桑白皮、紫苑瀉肺平喘、清肺化痰,二藥合用針對肺腎氣虛,祛邪無力而導致痰飲等實邪停留于肺,引起肺氣宣發(fā)肅降失常導致的咳喘。諸藥合用,有補有收有瀉,共奏補肺納氣、養(yǎng)陰潤肺、清火化痰之功。對于虛寒喘咳,行寒肢冷兼腎陽虛者,加用補骨脂、巴戟天、淫羊藿、鹿角霜等,尤其重用補骨脂,《本草經(jīng)疏》載:“補骨脂,能暖水臟,陰中生陽,壯火益土之要藥也?!本哂醒a腎壯陽、納氣平喘的功效,且能溫補脾土,對腎不納氣。以異功散益氣補中,理氣健脾,以故后天之本,使得后天滋養(yǎng)先天,肺脾腎三臟功能正常,而喘自平。
5討論
“實喘氣實肺盛,虛喘由腎虛”,“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內(nèi)傷者治腎”。韓師認為喘證分為實喘和虛喘,臨床以虛喘多見。實喘多屬邪實,痰為主要致病因素,治當宣肺祛痰平喘;虛喘病位在肺,多與脾、腎相關,在治療肺脾氣虛之喘證韓師運用培土生金之法臨床取得滿意效果;肺腎兩虛之喘證,多因喘證日久不愈,久則及腎,導致腎不納氣,腎氣虛日久累及腎陽,治療肺腎兩虛證在補肺腎的基礎加溫補腎陽,納氣平喘之藥,使得元陽壯而陰翳消,痰飲自消,咳喘自平。
(收稿日期:2015-03-10)編輯:李叢
中圖分類號:R256.12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