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監(jiān)督未成年人飲酒
文/董 妍
每逢節(jié)日,不少未成年人都會參加各類聚餐聚會,孩子們的判斷力差,更容易自我放縱,酒后傷身、酒后惹事的情況時有出現(xiàn)。
早在1999年11月1日,我國就開始實施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其中第15條明確規(guī)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和學校應當教育未成年人不得吸煙、酗酒。任何經營場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比欢?,很多家長在孩子飲酒的問題上采取了默許、縱容的態(tài)度,宴席上常常可見家長用筷子蘸了點啤酒或白酒放到孩子嘴里,使這些孩子在親屬的誘導下“被喝酒”。而許多商家向未成年人售酒的行為也和國家有關規(guī)定背道而馳,禁向未成年人售酒的規(guī)定幾乎淪為“一紙空文”。
我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第67條規(guī)定,“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或者沒有在顯著位置設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標志的,由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依法給予行政處罰?!钡窃摲ㄖ皇墙股碳蚁蛭闯赡耆顺鍪蹮熅?,并沒有明確行政處罰的具體內容。
根據(jù)《酒類流通管理辦法》,酒類經營者不得向未成年人銷售酒類商品,并應當在經營場所顯著位置予以明示。2012年發(fā)布的修訂辦法中,進一步明確指出“針對未成年人購買酒,商家在必要時可以要求購買人出示身份證”。
但是,該辦法在實踐中并不能有效隔斷酒類商品向未成年人流通的渠道,經營者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根本不履行審查義務,對未成年人購買煙酒不聞不問,很少真正對購酒者的年齡提出限制。即使違反該管理辦法,也只是“由商務主管部門或會同有關部門予以警告,責令改正;情節(jié)嚴重的,處2000元以下罰款?!鄙碳颐媾R的處罰力度不痛不癢,也不會面臨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的風險,再加上調查經營者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等存在取證難、處罰難的執(zhí)法難題,因此向未成年人銷售酒類產品基本很難遭受行政處罰。
保護未成年人不受傷害是國家和社會應當承擔的責任,因此有必要制定嚴格的未成年人禁酒規(guī)定,一方面嚴懲違法提供酒水的商家,另一方面針對飲酒的未成年人和其監(jiān)護人予以嚴厲懲罰。
在無法界定未成年人年齡的情況下,銷售和提供酒水的商店、餐廳和酒吧,應當按照法律規(guī)定要求年輕人出示身份證明,來確認其是否已經達到了合法年齡。
對于未滿法定飲酒年齡的年輕人,應當拒絕向他們提供酒類。對于違反規(guī)定者,無論是飲酒的年輕人還是商家都應受到懲罰,飲酒的未成年人應當接受矯治或者特殊教育,對于商家則應罰款、吊銷其營業(yè)執(zhí)照。此外,對于在聚會聚餐中向未滿法定飲酒年齡的年輕人提供酒精飲料并造成其發(fā)生事故的人,也應處以罰款或拘留等處罰措施。
未成年人飲酒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問題,美國早在1915年就立法規(guī)定“禁向未成年人售酒”,日本是在1955年把這個規(guī)定納入法律條文之中。但在我國,目前尚未有禁止未成年人飲酒的專門法律,飲酒的未成年人及其監(jiān)護人不會承擔任何法律法規(guī)的處罰措施,絕大部分人也沒有意識到未成年人飲酒應當受到法律的懲罰。尤其是社會和家長的模糊認識導致了其對未成年人飲酒問題的忽視,由于家長縱容或者警惕性不高,未成年人很容易從家里得到酒。
言傳不如身教,父母和老師作為青少年身邊最親近的人,應該起到表率作用,不在公眾場所或者未成年人面前抽煙飲酒,做好榜樣;學校應加強禁酒教育,組織一些慘痛的案例進行學習討論,將煙酒的危害告訴給學生,起到更好的警示作用;國家和社會應當設置舉報電話,一旦發(fā)現(xiàn)有向未成年人銷售煙酒的情況可以及時舉報,并建議每位公民在公眾場所發(fā)現(xiàn)青少年飲酒,主動上前進行義務勸阻;通過課稅、禁止或者限制廣告、在酒類包裝上加警示語手段,增加未成年人獲得酒類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