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紹群
版面“指揮官”
■孟紹群
2015年,是我從事夜班編輯工作的第十年。我的感覺,夜班就是個 “戰(zhàn)場”——要時刻與判斷新聞價值、與選擇最有利的新聞表現(xiàn)形式、與各種不易被發(fā)覺的差錯“戰(zhàn)斗”。夜班編輯則是這個“戰(zhàn)場”的“指揮官”,也是稿件新聞價值能否實現(xiàn)最大化的關鍵一環(huán)。
就以今年4月23日、24日兩天我所編輯的 《法制日報》第五版 “政法·司法”版為例吧。
4月23日頭條 《最高法知產庭審首現(xiàn)技術調查官》和4月24日頭條 《“史上最難”遴選直搗司法改革 “牛鼻子”》,都是涉及司法改革新舉措的重大主題性稿件,是我們報道的重中之重。兩稿都是政法類公共新聞,有多家媒體共同采訪報道,要想做到與眾不同,在同質性新聞中 “露出一小臉”,采訪前布局、采訪后寫稿、編輯后期整合缺一不可。
根據(jù)記者事先得到的消息,最高人民法院要公開審理一起涉外知識產權案件,有技術調查官亮相庭審,還有多國使節(jié)參與旁聽。我們初步判斷技術調查官亮相應是亮點,于是讓記者求證,是不是第一次亮相。得到肯定答復后,我們決定圍繞這一點展開報道,其余兩點略寫。
而涉及到具體個人的法官檢察官員額制改革,號稱司法改革最大難題,各地都在觀望。上海的做法有獨到之處,能夠為其他地方提供可復制、可借鑒的經驗。前期征求各方意見后,我們將稿子的基調定在員額這刀怎么切?如何避免下手輕了沒有效果,重了又會傷到“元氣”問題上?;{定下后,稿件的采寫非常順利,不再贅述。
最高法知產庭審記者原本寫了一篇主稿件和一篇外國使節(jié)參與旁聽的消息,由于版面緊張,上版時合二為一了。當時,正是 “6·26世界知識產權日”前夕,各地法院都有相關動作,記者站投來的稿子有二十幾篇,我便決定整合編發(fā)多地記者站稿件,配合主稿刊發(fā)。選稿標準是:要在知識產權司法改革方面有新突破,有其他地方沒有的措施,而不僅僅是報道幾個去年審理知識產權案件情況的數(shù)據(jù)。
標準確定后,《廣東高院發(fā)布2014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白皮書企業(yè)爭奪品牌市場份額博弈持續(xù)升級》《北京知產法院推院長開庭周制》等5篇稿件入選。加上主稿,一組6篇稿件,點線結合,立體呈現(xiàn)了知識產權司法改革試點的整體情況。
上海司法改革除一篇主稿外,記者還采訪了一名法官、一名檢察官談各自的體會。談體會兩稿,用的是對方接受采訪的角度。我覺得,如果改成第一人稱,從當事人視角看員額制改革,感染力會更強。而且,個人講述放到版面上,還可以改變字體,起到美化版面的效果。
當日吉林站投來吉林試點檢察改革一稿,前一日,還曾投來吉林法院實質推進司法改革一稿,但兩篇長度相差懸殊,一篇1600多字,一篇800多字。從內容上看,檢察改革一稿,多為啟動相關改革措施,之前已有報道,完全可以壓縮。于是,我將兩稿每篇編至700字左右,平行放在主稿下方,作為其他地方推進司法改革試點的重要補充。
【事后諸葛】我們總愛說版上缺少有分量的東西,其實,分量是可以通過編輯的智慧和責任心增加的。一個主題僅以一篇報道的形式展現(xiàn),難免 “身單勢孤”,經過搭配、組合、配圖片等,可以一下子身價倍增。相反,一篇很有分量的稿件,由于版面處理不當,也可能大為遜色。這說明,編輯是否動腦筋關系重大,動了腦,即使平淡也能化為神奇,稿件質量一般,給人的印象也可以是不一般的。
23日、24日兩天的用圖,一改政法司法版新聞圖片不精彩、政法主題難以用新聞圖片體現(xiàn)問題。這是我們長期以來加強培養(yǎng)記者圖片意識、加強編輯制圖能力取得的成果。
記者參加最高法知識產權庭審時坐在旁聽席,也拍了照片,但法庭上不允許記者隨意走動,所以沒法找到拍攝最利于反映技術調查官圖片的角度。庭后,記者及時找到法院新聞辦人員,從他們那里要到多角度的庭審照片,最后,我們從中選出見報的這兩張:一張是技術調查官正在向當事人提問,提問時的動感狀態(tài)抓拍得恰到好處;一張是各國使節(jié)旁聽的圖片,畫面中所有人物神情專注,反映出對于庭審和中國司法公開的極大關注。
另一篇稿件 《七旬農婦組織孕婦異地產子賣嬰》所配圖片,是公安機關提供的,真實反映了解救被拐兒童的場景。之所以并非記者所拍,是由于行動保密的需要,不允許記者攜帶手機、照相機等設備。
24日上海司法改革和 《最高法清理編纂公報刊發(fā)案例作為指導性案例發(fā)布》兩稿的配圖,則體現(xiàn)了夜班編輯的臨時制圖能力。
員額制改革根本沒有新聞圖片,但如此長篇幅的稿件,如果沒有一張圖片,黑壓壓一片文字,版面難免沉重、不通氣。我決定制一張圖,將上海改革試點前后的數(shù)據(jù)對比放到圖中,令讀者一目了然看到改革成效,也可以給版面增加一只眼,起到美化版面的作用。
《最高法清理編纂公報刊發(fā)案例作為指導性案例發(fā)布夫妻協(xié)商人工授精產子享婚生子女繼承權》一稿的配圖,也是夜班編輯現(xiàn)制的。此稿還有一個小插曲:拿到稿件時,記者所寫肩題為 “最高法首次清理編纂公報刊發(fā)案例作為指導性案例發(fā)布”,我眼前一亮,覺得這個點比案例內容更為引人注目,便向記者核實這一說法是否準確。
記者稱,是從會議材料中推導出來的,人家沒有這樣明說,但應該準確。為保險起見,我讓記者再次核實。經詢問,這次并非首次,此前已經有過一次,不過那時并沒有大張旗鼓這樣提而已。
雖然剛剛發(fā)現(xiàn)的一個新聞點消失了,但也由此堵住一個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經過進一步查詢,我發(fā)現(xiàn),最高法已經發(fā)布十批指導性案例,如果能夠梳理一下,將有助于提升整個報道的深度、廣度。于是,我搜索最高人民法院官方網(wǎng)站,找到10次指導性案例的發(fā)布時間以及每次所發(fā)布案例的類型,制成一張圖配于文下,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讀者及所報道單位反映良好。
【事后諸葛】其實,版面上的照片并不只是文字的點綴,也不僅僅有美化版面的作用。照片與文字的地位應該是同等的。
記者采寫時,要有圖片觀念、版面意識,一定要想到自己的報道在版面上應該是什么效果。采訪時要帶相機,要學會攝影。條件所困實在拍不了時,盡可能從其他途徑找到圖片。夜班編輯也要多些用圖意識和制圖意識。所制圖片應有實質內容,起到拓展延伸報道、加厚新聞的作用。數(shù)據(jù)、解讀、鏈接、背景等等,都是可以放到圖中的不錯內容。
(作者系法制日報政法司法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