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謠言四種情形入刑
從2015年11月1日起,隨著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 (九)》正式實施,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傳播虛假消息,造成嚴重后果的,最高將被處以七年有期徒刑。
刑法修正案 (九)在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中增加規(guī)定:編造虛假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絡或其他媒體上傳播,或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絡或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此前,針對散布謠言等行為,在2006年3月起實施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第一項中有明確規(guī)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2013年9月,兩高公布司法解釋規(guī)定: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shù)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fā)次數(shù)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被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guī)定的“情節(jié)嚴重”,可構成誹謗罪。
2015年8月29日,歷經三次審議和多次修改后,刑法修正案 (九)獲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將四種情形的網絡謠言入刑,在依法治理網絡謠言方面又有更嚴厲的舉措。
【評 點】
把網絡傳播謠言納入刑法,顯示了我國依法規(guī)范網絡行為的堅定決心,表明了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網絡謠言是網絡世界里的一個頑疾,盡管之前我國頒布了相關法律和司法解釋,但網絡謠言仍是 “野蠻生長”,甚至成為社會的公害。這次把網絡謠言入刑,是快刀斬亂麻的舉措。刑法修正案 (九)規(guī)定了網絡謠言涉及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四種情形,明確界定了網絡謠言入刑的范圍,旨在防止出現(xiàn) “打擊面擴大化”的問題。
【觀 點】
●天津市律師協(xié)會律師黃蕊:由于網絡已經成為被廣泛應用的信息傳播介質,法律條文能有效地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并在司法解釋中說明具體量化的入罪標準。將刑罰設置在三至七年,也體現(xiàn)了刑法量刑的罪行均衡原則,做到罰當其罪。也是向人們實時地敲響法律的警鐘,不可放任自己的行為。
●史洪舉 (新聞評論員):有人擔心,以后在微信、微博等網絡媒體上轉發(fā)消息要小心了,否則,轉發(fā)了虛假消息就會構成犯罪。其實這樣的擔憂是多余的,只要網友盡到正常人的注意義務并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就可避免給自己帶來麻煩。按照前述規(guī)定,只有編造了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互聯(lián)網傳播,或者明知是該信息而傳播,并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才會構成犯罪。
●劉建國 (新聞評論員):網絡空間與社會現(xiàn)實雖具有迥異性,但也具有相似性,一旦缺乏有效監(jiān)管,則可能引發(fā)災難性后果。依賴于 “謠言止于智者”,根本無法產生釜底抽薪的效果。在缺乏法律治理的前提下,網絡侵害他人、社會、國家利益只會成為一種必然。依法治國的命題下,最重要的就是在于,對于網絡空間內的各種不負責任的言論進行依法治理,讓謠言無處遁形。從這個方面而言,將散布傳播謠言的責任,由民事、行政責任上升到刑事責任,正是基于謠言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