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
這些年我到過六七次西安,對這座有3000多年建城歷史的“十三朝古都”,感覺每次都看不夠。因為在這塊鐘靈毓秀的土地上,歲月留下了太多的痕跡,無愧于一座活的中國歷史博物館!
前些日子再次出差到西安,我利用閑暇時光,第一次在這里最著名的城垣建筑——古城墻上走了一遭。事后,作家賈平凹的一句話不禁浮現(xiàn):“要說西安就離不開城墻,有墻才有城。”
西安美,在古城墻
前幾次的西安之行,我把西安古跡幾乎看遍,但就是沒有仔細看過這長達13.74公里、高12米、底寬15米到18米、頂寬12米到15米、從隋朝興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的古城墻?,F(xiàn)有的城墻是明朝初年在明太祖朱元璋“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政策的指導下,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其完全圍繞“防御”戰(zhàn)略體系,城墻的厚度大于高度,穩(wěn)固如山,墻頂可以跑車和操練。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以后又歷經(jīng)過三次大的整修。如今以古城墻為主體,輔之以環(huán)城林帶、護城河、環(huán)城路構成了世界上最特殊的立體公園。
古城墻原城門有四座:長樂門 (東門),永寧門(南門),安定門(西門),安遠門(北門)。從修繕一新的南門登上城墻,發(fā)現(xiàn)城墻下的道路頗為壯觀整齊。經(jīng)過多個朝代在此建都,整個城市的規(guī)劃很具規(guī)模,古色古香的建筑隨處可見。城墻很寬,幾輛汽車對開都沒有問題。為了方便游客,城墻管理部門還出租自行車和電瓶車供游人使用。然而我更傾向于步行,因為可以觸摸城墻,細細體味它的神韻。
踩在厚重的青灰色城墻上,我的思緒回到了一千多年前戰(zhàn)火紛飛的朝代。其實城墻的出現(xiàn)往往是伴隨著城市的興起而出現(xiàn)的。古人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往往通過高筑城墻把自己裹在里面,認為有了城墻就天下平安了,因此歷史上有不少關于城墻的故事和傳奇??梢哉f,城墻是了解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窗口。
每走幾步,我就禁不住通過城墻的垛口向下觀看:那是一片行色匆匆的現(xiàn)代城市景象,密集的車流環(huán)繞著廣場前的盤道,一刻也不停息。然而在城墻之上,都市的噪音似乎都被隔絕在外,頗有隔世之感。目之所及,有幾個金發(fā)碧眼的旅行者,他們對城墻的好奇和欣賞之情溢于言表。靜默不語的城墻,就這樣見證著中外文化的交流傳播,穿越千年。
守住一個城市的靈魂
我想,像西安這樣將古城墻保護得如此完好無缺的城市,僅此而已了。西安因為有了城墻,才更具歷史的厚重感;若沒有了城墻,西安作為東方唯一入選世界四大古都的地位也就無處體現(xiàn)了吧!賈平凹也曾說:“要說西安就離不開城墻,有墻才有城。”
然而一直以來人們常常詬?。汉窈竦某菈?jù)守在城市中心,把一個城市弄得古不古,洋不洋;何況阻擋了都市寬街大道的建設,是城市交通痼疾的罪魁禍首。還有人認為城墻無法融入現(xiàn)代城市生活的氛圍,是“城市中一座大而不當?shù)墓聧u”。
但是,一座有歷史的城市不能只為了現(xiàn)代化而抹煞了歷史傳承。一些新建筑完全可以在新區(qū)中進行,對重要的古跡應當修舊如舊加以保護,這樣自己的特色才不會丟。遺憾的是,國內許多城市在工業(yè)革命中力求掘得萬金,卻把許多歷史建筑都拆毀了,喪失了一個城市的獨特標識,這十分令人痛心。
去年,為期兩年的“西安古城墻南門區(qū)域綜合提升改造工程”正式完工并對外開放,在文化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如媒體所言:三大隧道工程緩解了環(huán)城南路的交通壓力,讓環(huán)城南路不再是車主、的哥口中的“繞行路段”;護城河水上游覽區(qū)工程,重塑了建國門至朱雀門段和沿岸景觀,把這里變成了市民家門口的親水樂園;南門箭樓修復性展示工程,讓毀于戰(zhàn)火的古老城垣恢復雄姿,南門再度昂起“龍頭”……
不禁令人期待,西安古城墻將以它新的生機和活力,固守住一個城市的靈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