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心理學視角探析中國人的忍

      2015-04-27 02:34:36史艷琴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15年6期
      關鍵詞:個體情境心理

      史艷琴

      (山西醫(yī)科大學汾陽學院思政部,山西 汾陽 032200)

      環(huán)視當下的社會,我們不會感受不到“變遷”給生活帶來的沖擊。父母經常抱怨我們不再尊重傳統價值,不再具有傳統美德,而我們的下一代在孝道、和諧這些美德上更是與我們漸行漸遠。這些變遷的歷程再加上全球化不斷加劇的影響,社會不斷面對傳統與現代交織變換融合的歷程,個體也必然都得經歷成長與生活的變動,個體角色逐漸復雜化,不同角色之間經常相互沖突,即便是同一角色也會由于變遷而產生不同的期待,并且呼喚個體尋求較好的應對方式。忍就成了個體應對沖突的重要行為反應方式。

      中國人推崇忍,在歷代遺留下來的家訓、格言或諺語中出現的高頻詞其中就有“忍”,甚至有專門將與忍相關的格言名訓匯編成冊,元代吳亮的《忍經》和許名奎的《勸忍百書》就是代表。時至今日,忍也是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高頻詞之一。如“容忍”“忍氣吞聲”“忍耐”“忍讓”“堅忍”等等。過去學者大多從中國哲學、中國思想、傳統文化層面對忍進行闡述。實際上,不論從生理方面,還是心理,抑或行為,我們都可以對忍進行探析。

      現代生活中,忍一詞的用法豐富了許多。忍的這一概念本身是對存在于中國人中的客觀心理和行為的反映。也就是說如果國人生活中不存在“忍”方面的心理體驗或行為事件,那么國人的語言中也不會出現“忍”的概念。因此忍是中國人生活中普遍存在且典型的心理行為現象,是一種個體心理反應方式,既生成于個體內部體驗(而產生這種體驗的前提是對忍情境事件的認知),又可從外部或他人獲得。筆者在以往研究基礎上,試圖通過對忍的內部心理機制進行解析,嘗試建立中國人忍的心理學認知模式(見圖1)。

      圖1 忍的認知模式圖

      筆者認為對忍的認知屬于因變量,而自變量是生活事件的應激系統,主要包括忍的事件、事件所處的情境及外在社會背景。

      一、應激物系統

      應激物系統中的事件就是各種生活事件,包括個體及與個體相關的人(二者關系)以及涉及的具體事件。

      情境是發(fā)生忍的社會生活背景,主要包括時間、地點、場合、人數等。時間是事件發(fā)生的自然狀態(tài),相對意義不大,但如果某一時間段或時間點有附加信息的話,那么忍與時間也就發(fā)生了聯系。如個體處于情緒低點時,本該忍卻沒有忍。地點是事件的空間特性,開放空間較封閉空間,忍更不容易發(fā)生。場合也是國人行為的一個社會化背景。核心內容就是人數的多少,場合中人的地位身份。就性質而言,場合也有公眾場合和私人場合之分。公眾場合下個體可能更多地忍;私人場合下,個體也許不用掩飾壓抑自己的想法、情緒,甚至可以不用遵守某些規(guī)則。

      社會背景是一種宏觀環(huán)境,也是無法直接看到的環(huán)境。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倫理道德、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制度、風俗等對國人的忍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如儒家強調個體在追求成圣成賢的過程中需要無條件克制自己的欲望;道家強調無為不爭,以安之若素順應自然的方式保持內在心理平衡,是有別于儒家思想的另一種意義上的忍;佛家反對個體欲望的放縱,個體須壓抑自我才能涅槃,這種忍辱哲學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國人忍的能力[1]。倫理道德主要是以血緣為基礎的倫理規(guī)范,如“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國人社會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也是人際交往最基本的規(guī)范。這種規(guī)范要求個體為人處事時要安倫盡份,以便層層關系有序,人人和諧相處。法律本質上就是統治階級實現階級統治的工具,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這種強制性的行為規(guī)范中無處不體現著對個體的約束,如必須這樣行為、不許這樣行為,最終的作用依然是維護社會秩序。

      二、忍的認知評價系統

      在忍的認知過程中,最先是接受外界應激物刺激。刺激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社會性的。生理性刺激主要指對人的軀體直接發(fā)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種物理的、化學的刺激物,如過熱或過冷、噪聲、酸堿刺激。社會性刺激是能導致個體生活風格變化,并要求個體對其做出調整或適應的事件,主要包括沖突事件和日常生活困擾。沖突事件是指生活中強度較強影響較大的事件;日常生活困擾是指輕微而頻繁的困擾,如超市排隊或等公交。

      初級評價。評價是個體對遇到事件或所處情境的性質、程度及可能對個體產生的影響做出估計。初級評價是個體在某種情境或某一事件發(fā)生時立即接受信息并進行認知加工后,判斷與自己是否有利害關系。如果與自己無利害關系,則該事件為無關事件,情境為自然情境。如果有利害關系,個體立即對事件和情境的性質(是否可以改變)、屬性(威脅還是挑戰(zhàn))、預期結果(積極還是消極)和個人能力做出估計,然后進入次級評價。

      次級評價。這是個體對與個體相關的有利害關系的事件及所處情境進行的進一步解釋評價。它有兩個方面,一是個人對事件及所處情境的解釋與評價,一是文化所包含并為多數社會成員共有的解釋與評價。筆者更關注前者,即個人層面。一般來講,個體所處的環(huán)境、接受的教育和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同,所形成的解釋評價也不同。個體對事件及情境解釋評價總是會按照個體已有知識、經驗、思維習慣、預期結果和個體性格進行。個體接受到社會性應激物時,會根據自己的理解、解釋和評價,轉化為個體主觀體驗,而這種體驗直接決定著個體“忍”還是“不忍”。不同的人對同一事件和情境的評價可能不同,同一個人對不同事件和情境的選擇也可能不同。

      個體進行次級評價運用四種心理機制:(1)壓抑或抑制:指強壓住自己的某種欲望、意見或不滿、生氣、痛苦、沖動等負面情緒,如忍氣吞聲;(2)滿足的延宕:意指拒絕暫時的誘惑,以換取未來更大的酬賞,如以退為進;(3)認知轉化:指在忍的歷程中,藉由認知的轉化,對忍過程中所產生的負面情緒加以容受或增益容忍度,如“和合二仙”的玄妙對談;(4)持久或策略性反應:指有目的的自我犧牲,盯著目標迂回前進,在忍讓中培育實力并加強耐性、韌性,最終達到目標,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2]。

      個體在次級評價時會受到應激物系統中各因素性質的影響,它是個體認知評價的標準。個體依據一定的標準對可能發(fā)生的忍事件進行認知,最后做出忍或不忍的行為反應。筆者嘗試列出以下標準,以作拋磚引玉之用。(1)道德規(guī)范。道德作為重要的行為規(guī)范,其作用就是調整關系,規(guī)范行為。對符合道德規(guī)范但不符合個體情感或欲望需求的行為,個體就需要忍。(2)團體輿論。輿論是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與社會現象,對人的言行有一定的影響作用。俗話說“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可見輿論力量之大。如果個體情感或欲望需求與本團體成員民心所向、民意所指又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的輿論相悖,個體也需要忍。(3)群體規(guī)章制度。群體規(guī)章制度是群體內所有成員行為的準繩,如果與群體規(guī)章制度沖突,那么個體也只能讓步。(4)禁忌與忌諱。禁忌與忌諱是個體言行須避免的一些反標準,即不能做、不能說。個體應努力避免產生不良后果的事情。(5)關系。中國社會是一種關系社會,研究國人的忍也需要放在社會關系脈絡中。如關系中成員的同源性,像同學、同道、同事、同門等;關系的累加效應,像老同學、老同事、老友等;關系水平的層次可分為很好、較好、一般、不太好、很不好。以上都會影響著個體是否需要忍。

      以上五條標準作為外部因素影響著個體對當前情境、事件的評估,但需要忍不等于個體要忍。個體的忍認知過程不僅受到客觀環(huán)境中的標準對個體是否需要忍的影響,還取決于個體自身對當前情境、事件所產生的主觀心理體驗,這種體驗影響著個體是否要忍。筆者試圖找出制約個體心理體驗的內部因素。(1)事件對個體的重要性,個體衡量事件的重要程度及其意義來決定是否要忍。為了做完事情或避免破壞事情個體會忍。(2)個體對自身角色地位的認知。角色地位的主次(權威與弱勢)以及對主次(權威與弱勢)的準確認知也會讓個體為維持人際和諧或個人成就或前途而忍。居下位者(弱勢者)忍得較多。(3)個體的歸因傾向。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的歸因理論認為行為的歸因或在于環(huán)境或在于個人。如在于環(huán)境,則個體對其行為不負什么責任;如在于個人,則個體要對其行為結果負責。(4)個體的忍觀念。存在于代際之間的觀念沖突雖不那么絕對,但年輕者較年長者,較少地將忍賦予某些超越的、具有道德修養(yǎng)意味的價值觀念,而更強調個人主張(自我意識的介入作用)和權利(如自主、平等、人權等)。(5)忍的預期結果。如個體忍之后能達到預期,那么個體會忍;或者個體為了達到預期需要忍,如為了獲得財富或利益等。

      我們可以用圖2說明忍的認知評價過程。該過程中包含了兩級評價、五條外部評價標準和五條內部心理體驗。

      圖2 忍的認知評價過程

      三、反應系統

      (一)認知反應

      忍的出現、進行和完成均依賴于個體對與忍相關的心理事件的認知解釋。因此忍是內在于個體認知的。即使與忍相關的心理事件未完成,認知反應發(fā)揮作用也意味著忍過程的完成。筆者通過開放式問卷調查發(fā)現,個體在忍的過程中,會出現多種認知反應,如轉移注意力、忽視現象、動機性遺忘等,或自覺主動地進行認知思考,如理性思考、自我想象等。受試個體中有54%的人從忍的目的進行認知轉化,如為了維護人際和諧避免沖突、為了完成事情等等[3]。通過認知思考及轉化,個體的忍就從單純壓抑式的忍轉變成策略式的忍了。一項關于香港地區(qū)受暴家庭婦女的研究發(fā)現,這些華人婦女的忍并不是一種被迫且一味壓抑的行為,而是一種有目的、有策略的主動選擇,她們試圖通過忍來避免更多的家庭暴力或不使施暴者憤怒,有的藉由忍來表達自己的善意,以期改善雙方關系[4]。

      (二)情緒反應

      在忍的過程中,個體很容易會出現如焦慮、憤怒、恐懼、敵對、無助、悲哀等等不愉悅的情緒反應。這是否說明中國人情緒與身心健康都普遍較差?事實上,這樣的疑問是源自將忍視為單一的并且靜態(tài)的概念。忍并非是單一的情緒壓抑過程,而是有其豐富的情緒調控意蘊的,如將注意力轉向有利于個人未來發(fā)展的方面、放松訓練、尋找其他可能渠道宣泄等等。

      一項關于婚姻韌性的研究中,研究者采用質性研究的方法對臺灣夫妻進行訪談,發(fā)現對臺灣夫妻來說,忍帶來的不愉悅的情緒反應與忍后可能有的長期效益相比,忍仍然是一種不錯的選擇[5]。即使這樣,個體仍然會感到不舒服、不愉快。如果個體的認知思考與情緒調控及時介入,那忍帶來的不愉悅的情緒體驗以及可能的身心傷害也就降低了。

      (三)行為反應

      個體的行為反應表現為“忍”與“不忍”。個體在拿捏“忍”與“不忍”時應順勢而為,當個體認知思考的重心不放在事情的絕對面上,而是希望既能處理沖突事件,又能維持和諧,在自己與對方之間嘗試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點時,個體會“忍”。在忍時,需要調整自己的認知與思維,將情緒壓抑轉變?yōu)榍榫w調試狀態(tài),然后再觀察外在情勢變化,進而有所行動,為自己獲得更大的利益與成長,也讓整個事情能夠更順利進行。這也是個體在“忍”運用上體現出的適應性。因此忍并不是一種單純的壓抑和退讓,其對個體的影響需要視個體內在力量如何而定。忍與個體間的關系賦予了忍的心理學意義。

      四、忍與西方自我控制理論的比較

      西方心理學界首位談到自我控制理論的當屬奧地利經典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他的自我防御機制理論認為,本我和超我的沖突需要靠自我根據現實原則去協調,而本我和超我的沖突無時無刻不在沸騰,所以自我一刻都不能放松,當這種沖突過強就會引起個體焦慮,焦慮過大就會令自我不安。而焦慮情感作為一種預警,提醒著自我要調動心理防御機制。壓抑就是自我所使用的防御機制,它壓制個體負面欲望、思想及生活事件,使其不能進入意識層面。在這一點上,忍與弗氏所提的壓抑是不同的。因為忍并不是在潛意識層次上運作,而是個體有認知參與、有目的、自覺使用策略的心理運作歷程。但這并不表示中國人的忍沒有弗氏理論中的壓抑。

      之后,國外很多心理學家從各自不同的角度都曾對自我控制提出過不同的見解。其中,社會認知心理學家Kopp提出的自我控制的觀點是比較全面的。他認為:“自我控制是個體自主調節(jié)行為,使其與個人價值和社會期望相匹配的能力,個體的自我控制能制止或引發(fā)特定行為,主要包括五個方面:抑制沖動,抵制誘惑,延緩滿足,制定和完成行為計劃,采取適應于社會情境的行為方式?!盞opp主要強調個體對社會的適應。在這點上,忍與Kopp的自我控制是不同的。因為忍不單單是對社會的適應,個體在使用滿足的延宕。認知轉化、持久或策略性反應等心理機制的過程中要達到以退為進的狀態(tài),以超越的方式來進行生活中得與失的思考。

      另外一個概念是延緩滿足,指個人去做某些不愉快的事情或是避免愉快的事情以求得過后更愉快或較之前不會不愉快的事情。個體忍的心理運作歷程中用到的心理機制其中就有滿足的延宕。然而,與西方心理學者所討論的延緩滿足還有兩點區(qū)別。首先,在延緩滿足的心理歷程中,個體比較偏向個人利益,這與強調“個人主義”的西方價值體系有關。而忍并不僅是為了個人利益著想,而是為己、為他人甚至為社會,這與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對人的設計及強調人倫關系的社會架構有關。其次,忍包含的心理機制比延緩滿足復雜許多,除了滿足延宕,它還包含壓抑、認知轉化和策略性反應三種心理機制。

      [1]史艷琴.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忍[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3,12(25):51 -54.

      [2]黃嚟莉,鄭婉容,黃光國.邁向發(fā)聲之路:上下關系中“忍”的歷程與自我之轉化[J].本土心理學研究,2008,4(29):3 -76.

      [3]史艷琴.當代大學生的忍:概念分析與實證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1.

      [4]Tiwari,Wong,Ip.Ren and Yuan:a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women's responses to battering[J].Canadia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2001,33(3):63 -79.

      [5]利翠珊,蕭英玲.華人婚姻品質的維系:沖突與忍讓的中介效果[J].本土心理學研究,2008,4(29):77 -116.

      猜你喜歡
      個體情境心理
      看見具體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情境引領追問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感受
      娃娃畫報(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護患情境會話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學習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學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丰顺县| 淄博市| 宁河县| 三都| 巴林右旗| 天全县| 册亨县| 金湖县| 香港| 康保县| 阿克苏市| 志丹县| 斗六市| 定远县| 和静县| 南宫市| 黔东| 金山区| 驻马店市| 辽阳市| 阿拉善盟| 江永县| 呼图壁县| 安图县| 阿巴嘎旗| 波密县| 巴南区| 开平市| 晋中市| 茂名市| 西乌珠穆沁旗| 布拖县| 通辽市| 枞阳县| 蚌埠市| 永顺县| 河北区| 霍林郭勒市| 望城县| 桓仁| 阿瓦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