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想說,年紀大的媽媽帶的孩子一樣會感冒??!22歲的筒井很無奈地說,基本上,和我同齡的媽媽們都有無數(shù)次被歧視的經歷?!?/p>
近年來,日本的“少子化”現(xiàn)象越來越突出。據(jù)日本政府統(tǒng)計,早在2003年,日本男性的平均初次結婚年齡為29.4歲、女性為27.6歲?,F(xiàn)在,日本女性平均初次生育的年齡已超過了30歲,挑戰(zhàn)35歲的人正逐年增加。
這一現(xiàn)象自然令日本民眾揪心不已。好在,與高齡產婦相對的是,還有“少女媽媽”這一群體的存在,這給日本蒼白的生育統(tǒng)計表增添了一抹亮色和一絲希望。
“早生貴子”的日本人
日本法律規(guī)定,20歲即為成年,但男性18歲、女性16歲即可自由結婚。
早婚早育在以前的日本很普遍。在來自佛教、儒教等的道德規(guī)范還沒有傳入之前,日本社會充斥著雜婚、亂婚、搶婚、買婚、贈婚等形式。在這些被民俗學家柳田國男認為是“淫風陋習”的婚姻亂象當中,女性年齡的大小不會被過多在意。
奈良、平安時代,日本開始模仿唐朝制度,規(guī)定男性15歲、女性13歲即可成婚。在戰(zhàn)國以及江戶時代,男女在11-16歲之間舉行“元服”儀式(成年禮),實際上就可以結婚生子了。明治初期的《民法》規(guī)定男性17歲、女性15歲即可成婚。戰(zhàn)后的1948年起,婚齡調整為男18歲、女16歲。
可見,日本人早婚早育是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的,這一現(xiàn)象普遍到無需特別提及的地步,
但最近幾年,關于“少女媽媽”的報道似乎熱門起來了。
43歲的井上和子爆紅網絡,因為她的容顏宛如少女,而19歲即結婚生子的她現(xiàn)在居然已經當上了外婆。去年,日本16歲人氣模特堀鈴香宣布自己已經懷孕,即將步入婚姻殿堂。
而對于中國人來說可能會覺得新鮮的是,原來作為發(fā)達國家的日本也和那些偏遠、落后地區(qū)一樣流行早婚早育,而且不搞計劃生育,那日本又怎么會“少子化”呢?
問題就在于,早婚早育不再像過去那么流行了。日本媒體的廣泛關注也正說明了這一點。
不少日本民眾也都深有體會,他們感慨身邊的年輕媽媽變少了。家住愛知縣的筒井女士(22歲)就說:“女兒上的幼兒園里,小朋友們的媽媽基本都是三十來歲的,有些人比自己大將近20歲,根本就找不到同齡人??!說不上話?!?/p>
經濟形勢的不樂觀使得很多女性無暇顧及婚育問題。不要說“早生貴子”了,生不生、幾歲還能生才是問題。
遭遇質疑與偏見
當了媽媽還嬌嫩如少女,這很令人羨慕。不過,“少女媽媽”們的處境并不樂觀。
在日本,對年輕媽媽的稱謂通常是“少女媽媽”(來自英語gal mama)。她們給人的感覺就是:年輕,幼稚,不懂事,愛慕虛榮,玩心重,育兒經驗差,只顧自己玩,甚至會虐待、傷害孩子。
gal來自于美國英語,意為“少女”,但通常含貶義。它興起于上世紀70年代,繁榮于90年代。安室奈美惠和濱崎步分別為第一代、第二代的gal偶像,那時候的年輕人爭相模仿她們的形象:把頭發(fā)染成茶色、穿厚底松糕鞋、打鼻釘、把嘴唇染白、化小麥色的濃妝。
在東京澀谷等地,到處可見這些打扮時尚的十幾歲的女孩子們在四處游蕩。gal們追求時尚到了“令人發(fā)指”的地步。她們覺得這樣很可愛,但看不慣的人覺得她們就是非主流,甚至是不良少女的代名詞。
gal們就算當媽了,手里抱著孩子了,在服飾、妝容上也依然緊跟時尚,裝扮醒目。據(jù)統(tǒng)計,目前全日本大約有30萬“少女媽媽”,受她們思想影響的年輕母親群體約為120萬人。
給“少女媽媽”們帶來最壞影響、最臭名昭著的事件是發(fā)生于2010年夏天的“大阪2兒餓死事件”。時年23歲的上村早苗將自己3歲的女兒和1歲的兒子鎖在家中,不留足夠的食物和飲用水,并用膠條將包括通往廁所和廚房的門窗都封死,自己卻外出游玩,長達三個月不歸,致使自己的一雙兒女裸體活活餓死家中。這在日本引起了很大轟動,被人們斥為“鬼母”的上村最后被判決入獄30年。
類似的“少女媽媽虐待子女”的報道層出不窮,“少女媽媽”們遭受到了空前的質疑。
筒井女士就深有體會。比如帶小孩外出時曾被議論說,“這么小的孩子肯定不愿意出來,肯定是當媽的非要帶出來,果然是年輕??!”帶孩子去診所看病時,也有人議論:“肯定是只顧自己玩才害得孩子感冒的?,F(xiàn)在的年輕媽媽啊,就是不行?!?/p>
“我很想說,年紀大的媽媽帶的孩子一樣會感冒啊!”筒井很無奈地說,“基本上,和我同齡的媽媽們都有無數(shù)次被歧視的經歷。”
由于生活壓力過大,日本有很多父母虐待兒童的事件,年輕媽媽最容易給人“虐待孩子的感覺”。很多人一看到她們時尚的外表,就覺得她們不可能當好媽媽,她們的孩子很可憐。
需要理性的思考
雖然在法律上獲得認可,但在現(xiàn)實中會遭受各種難以想像的刁難。這些都讓想要迅速進入母親角色的少女們望而卻步。
如果理性地思考的話,當“少女媽媽”或許不是最佳的方案——學歷不高,社會經驗少,不利于就職;年輕時生孩子對母體傷害大,孩子也有危險;既不能融入一般的家庭主婦群,又和同齡人脫節(jié),精神上會很孤獨;遭受“不會帶孩子”的歧視;沒有太多經濟基礎,生活可能會捉襟見肘等。
但當“少女媽媽”的優(yōu)點也不是沒有——體力比較充沛,照顧孩子比較方便;爺爺奶奶身體正好,可以依靠他們;等孩子長大成人之后,自己的人生第二春還很長,有充足的時間享受人生等等。
實際上,很多組織機構、企業(yè)正在有意無意地宣傳“少女媽媽”的重要性。
一些時尚雜志從“少女媽媽”身上看到了商機?!禝 love mama》、《Mama girl》 等雜志專以愛美時尚的“少女媽媽”們?yōu)樽x者群,銷售量火爆。其中刊載的既能操持好家庭、還能健康美麗地生活的美少女形象,無疑在客觀上增加了未婚少女們對育兒生活的向往。
演藝圈中有關女明星們早婚、早育的報道也越來越多了,她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這不能說是政府授意下各媒體有意而為之的舉措,但顯然,一切有利于鼓勵早生、多生的舉措對日本政府來說都是適當?shù)?。而對普通民眾來說,消除偏見,鼓勵和幫助身邊的“少女媽媽”們努力育兒或許才是正確的選擇。
(《環(huán)球雜志》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