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水稻葉厚性狀的研究進展

      2015-04-29 00:44:03陳達剛周新橋李麗君劉傳光陳友訂
      農(nóng)學學報 2015年11期
      關鍵詞:葉形株型

      陳達剛 周新橋 李麗君 劉傳光 陳友訂

      摘要:葉厚是重要的葉形因子和株型改良的選擇指標,在水稻理想株型和高產(chǎn)育種研究中備受關注。目前,以比葉重(SLW)或比葉面積(SLA)為評價指標已對水稻葉厚進行了大量研究。為此,綜述了葉厚在株型構(gòu)成、光能利用和產(chǎn)量形成中的作用以及葉厚性狀的遺傳分析和QTL定位研究進展,以期為進一步的基因定位和克隆提供參考。同時,分析了目前葉厚測量方法和評價指標所存在的問題,并對樣本非破壞性測定技術在葉厚研究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葉厚;葉形;株型;QTL定位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cjas14120028

      1引言

      中國是以稻米為主要糧食的國家,同時也是稻米生產(chǎn)和消費的第一大國,因此,水稻在保障中國糧食安全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面積的減少,糧食安全問題日益嚴峻,如何提高單產(chǎn)仍然是水稻育種的主要目標。人們早就注意到,良好的株型是水稻獲得高產(chǎn)的基礎,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有學者提出“理想株型”的概念。20世紀半矮稈和雜種優(yōu)勢的利用使水稻單產(chǎn)實現(xiàn)了2次飛躍,也是建立在株型改良的基礎上。葉片是水稻最重要的同化器官,其形態(tài)與植株的受光形態(tài)和光合效率密切相關,在水稻的生長、發(fā)育和產(chǎn)量形成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良好的葉形是水稻獲得高產(chǎn)的重要保證。

      葉形可以解析為葉長、葉寬、葉厚、葉面積、葉片卷曲度和直立性。前4個因子可概述為葉片大小因子,它們與葉片的卷曲度和直立性往往有一定的聯(lián)系,如葉片較窄而短的一般表現(xiàn)為葉片直立,而寬且長的則多為披葉,葉片卷曲或較厚也有利于葉片直立。葉片直立性與植株受光形態(tài)關系密切,對光能利用率有重要的影響。研究表明,葉長、葉寬、葉角、葉卷度和葉厚是水稻葉態(tài)的5項基本因子,其中葉卷度和葉片厚度是其它因子難以代替的重要葉態(tài)因子。日本稻作學家最早提出將葉厚作為水稻耐肥性的指標,認為高產(chǎn)水稻應具有較厚的葉片,這一觀點一直沿用至今。后來國內(nèi)、外學者們相繼提出不同的株型模式理論,如國際水稻所的“新株型”模式,楊守仁的“理想株型”和“巨型稻”,黃耀祥的“半矮稈叢生早長型”模式嘲,周開達的“重穗型”株型模式以及袁隆平的“超高產(chǎn)水稻株型”模式等,都殊途同歸將葉厚作為重要的株型選擇指標??梢?,葉厚的改良對水稻的生長發(fā)育、株型改良和產(chǎn)量提升有重要意義,研究水稻葉厚的遺傳規(guī)律和分子調(diào)控機制,可為葉片形態(tài)的分子設計育種乃至理想株型的塑造提供理論依據(jù)。為此,筆者對葉厚性狀在水稻株型構(gòu)成、光能利用、產(chǎn)量形成中的作用,葉厚的遺傳分析和QTL定位研究進展以及葉厚的測量方法和評價指標等方面進行了綜述,以期為葉厚基因的精細定位和克隆提供參考。

      1葉厚在水稻株型構(gòu)成中的作用

      早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稻作學家就總結(jié)出:具有高產(chǎn)潛力的水稻品種都有葉片直立、短、厚、葉色濃綠,以及莖稈粗壯的特點。葉片直立性是葉形的一個重要特性。直立葉片能減少相互蔭蔽,尤其當水稻進入生育中后期,群體LAI升高,直立型葉層的消光系數(shù)降低,有利于葉片兩面受光,進而能提高葉片的光合速率。研究表明,葉片的直立性由披垂度和葉基角兩個特性決定,其中披垂度與葉的長、寬、面積、厚呈極顯著或顯著相關,葉基角又與披垂度、葉長、寬呈極顯著或顯著相關。也有研究認為葉片直立性與葉長和葉寬無顯著相關,但葉厚的品種葉片直立性好。國內(nèi)外學者基于不同生態(tài)區(qū)域提出的各種水稻株型模式理論,都十分強調(diào)對葉厚的要求,例如松島省三提出的理想株型模式要求上三葉“短、厚、直”;國際水稻研究所的新株型育種模式要求“濃綠、厚、直立的葉片;周開達院士提出“重穗型”超級稻的葉片形態(tài)要求“葉片內(nèi)卷直立”;楊守仁先生提出的北方粳稻理想株型模式要求“短枝立葉,大穗直穗”;袁隆平院士提出的超級雜交稻理想株型模式要求上三葉“直立、劍葉長50cm以上,倒二葉和倒三葉長55cm以上、LAI達到6.0、窄而呈v_型凹曲、葉片較厚”。由此可見,葉厚是水稻株型的重要選擇指標,葉厚性狀的改良對葉形改良乃至理想株型的塑造有重要意義。

      2葉厚對光合作用的影響

      過去由于測量設備的缺乏,水稻葉片厚度測量比較困難,人們一般采用比葉重(SLW)或比葉面積(SLA)作為葉厚的評價指標。Murata研究了SLW與單葉凈光合速率的關系,認為SLW與單葉凈光合速率顯著正相關。林賢青等的研究表明相同品種葉片的SLW與單葉凈光合速率呈線性正相關,并認為穗分化期葉片SLW可以作為葉片的光合作用指標。厚葉的單位葉面積葉綠素含量較高,有利于光能的俘獲以及保護接觸維管束的葉綠體表面,使得CO2的吸收和轉(zhuǎn)運更通暢。厚葉除葉綠素含量相對高些外,其組織細胞中含N量也相對較高,因此較厚的葉片有利于光合作用對光能的轉(zhuǎn)化。Tanaka等和Yoshida認為,任何水稻品種都有最適葉面積指數(shù)(leafareaindex,LAI),直立葉型品種的最適LAI比平展或披垂型的顯著地高一些,因為葉片直立、短、厚的品種群體消光系數(shù)較小。然而只有在LAI大于5時,直立葉型品種的群體光合速率才會高于披垂型品種,而當LAI小于3時,披垂葉型的品種群體光合速率較高。厚而直立的葉片最大優(yōu)勢在于能維持較高的LAI以保證足夠多的N素供植株所需。

      3葉厚與產(chǎn)量及產(chǎn)量構(gòu)成因素的關系

      楊建昌等研究了不同水稻品種(組合)SLW與結(jié)實率、千粒重與產(chǎn)量及產(chǎn)量構(gòu)成因素的關系,結(jié)果表明秈型雜交稻在抽穗至成熟期的SLW與結(jié)實率、千粒重和產(chǎn)量的相關性均達顯著或極顯著水平;秈稻品種的SLW與千粒重相關性不顯著,但與結(jié)實率和產(chǎn)量顯著相關;粳稻品種的SLW與結(jié)實率、千粒重和產(chǎn)量雖呈正相關,但未達顯著水平。對秈稻劍葉厚度與產(chǎn)量性狀的相關性研究表明劍葉厚度與穗長、每穗粒數(shù)、每穗實粒數(shù)和單穗粒重呈顯著或極顯著相關。水稻上三葉的葉厚與單株產(chǎn)量和干物重正相關,與產(chǎn)量構(gòu)成因素中的單株有效穗數(shù)顯著負相關,與每穗粒數(shù)顯著正相關;上三葉葉厚與穗長、一次枝梗數(shù)、二次枝梗數(shù)、每穗實粒數(shù)、粒密度及每穗粒重顯著正相關,表明葉厚與穗型性狀也是密切相關的,通過葉厚的遺傳改良對產(chǎn)量的提升有重要意義。

      4葉厚的遺傳和基因定位研究進展

      4.1葉厚性狀的遺傳

      據(jù)Hayashi等的報道,日本粳稻SLW在F1表現(xiàn)為傾向中親值,F(xiàn)2群體平均值亦與中親值接近,個體性狀分離比例表現(xiàn)為數(shù)量性狀遺傳特征。Liu等㈣最近的研究也認為水稻葉厚為多基因控制的數(shù)量性狀。沈福成分析了水稻雜交組合F1代劍葉SLW的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組合的F1代劍葉SLW低于雙親平均值,F(xiàn)2代劍葉SLW呈多峰連續(xù)分布且出現(xiàn)超親現(xiàn)象,推測劍葉SLW受2個主效基因和較多修飾基因控制。但亦有研究認為,F(xiàn)1代劍葉SLW高于中親值,偏向于大值親本。利用不同類型水稻群體進行葉厚的遺傳分析已有較多報道。如粳稻材料F2代劍葉SLW呈多峰或單峰分布特征,推測劍葉SLW可能存在由兩對互補主基因與微效多基因共同控制和微效多基因控制兩種方式。秈稻材料F1代SLW在生長前期和中期表現(xiàn)為偏低親值,后期呈現(xiàn)超低親值傾向,遺傳相關和回歸分析表明SLW為完全獨立的一個葉片形態(tài)因子,其廣義遺傳力和狹義遺傳力均較高,主要以加性效應為主。梁康逕等的研究則認為SLW同時受加性、顯性、加性×加性上位性的共同影響,雖以顯性效應為主,但加性方差和加性×加性上位性方差的作用也較大,說明對比葉重的選擇,采用等位基因的累加和非等位基因上位性互作方式均有效。

      4.2葉厚性狀的QTL定位

      近年來,以分子標記連鎖圖譜為基礎的QTL定位和克隆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水稻葉形相關因子的基因定位與克隆已有不少報道。有關葉厚的QTL定位,Kanbe等將控制水稻劍葉SLW的1個主效QTLqSLW-7定位在第7染色體RIVI2752-RM234區(qū)間,與控制劍葉干重(DWFL)和劍葉面積(FLA)的主效QTL位置非常接近,但SLW性狀QTL呈負向加性效應,而DWFL和FLA性狀QTL則呈正向加性效應。Takai等將控制水稻劍葉SLA的主效QTL定位于第4染色體長臂RM3534附近,并且與一個葉綠素含量主效QTL位置重合,認為這2個主效QTL可能位于同一位點或位于距離非常近的2個不同位點。姜樹坤等在粳稻F2群體中檢測到1個控制SLW的主效QTLqSLW6a,位于第6染色體,在F2:6群體中則檢測到5個主效QTL,分別位于1、4、6、9、10染色體。李睿等利用華南秈稻品種七山占與粳稻品種秋光構(gòu)建的重組自交系作為作圖群體,在第2染色體的RM526-RM525區(qū)間和第6染色體的PSM388一PSM136區(qū)間分別檢測到控制SLW的2個QTLqSLW2和qSLW6,貢獻率分別為6.1%和5.6%,它們所處的區(qū)間分別還存在控制劍葉長度的qFLL2和控制葉面積的qFLA6。然而,葉厚性狀基因的精細定位和克隆研究目前還未見具體報道。

      5水稻葉厚的測定方法與評價指標

      與葉長、葉寬、葉面積、卷曲度及開張角等葉形因子相比,水稻葉厚性狀的相關研究還不夠深入。原因是水稻葉片厚度很小,一般不足1mm,并且葉片表面容易受損,用尺子或游標卡尺等直接測量手段不能保證準確度,用顯微測量的方法則工作量過大且會對葉片造成不可恢復的破壞,可見葉厚的測量相當困難。目前人們多數(shù)采用比葉重(sLW)或比葉面積(sLA)來代替葉厚。但測定SLW或SLA必須經(jīng)過打孔、烘干、稱重等步驟,不僅對樣本造成不可恢復的破壞,而且測定過程繁瑣、工作量大,不利于大量數(shù)據(jù)的測定;其次,SLW或SLA是通過面積、干重等性狀值計算得出的相對值,容易增加系統(tǒng)誤差,影響結(jié)果;此外,SLW或SLA只能作為葉片厚度的間接評價指標,并不能代替正真的葉厚。要對葉厚性狀進行確切、深入的研究,就必需一種可以直接、快速、準確、無損測定葉厚的方法或設備。為解決葉片厚度測定技術的瓶頸,Chen等經(jīng)過多年的樣本非破壞性活體追蹤測定技術研究,成功研制出一種能直接、無損測定水稻葉片厚度的活體稻葉測厚儀。該測厚儀操作簡單、精確度高,并且對稻葉樣本是非破壞性的,因此可實現(xiàn)在不同時期對同一葉片同一位置進行追蹤測定,為水稻的動態(tài)株型研究提供了技術支撐。目前,活體稻葉測厚儀已成功應用到水稻株型育種理論體系研究當中。

      6小結(jié)

      葉厚作為一個重要的葉形構(gòu)成因子,對水稻的株型構(gòu)成、光能利用與產(chǎn)量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由于測量方法和設備的限制,目前在諸多葉形相關因子中對于葉厚的研究相對較少,已有研究結(jié)果是否能闡明真正的葉厚還有待證明。在葉厚的遺傳研究和基因定位中對表型數(shù)據(jù)的樣本量和精確度有較高要求,這是用傳統(tǒng)的SLW或SLA法難以達到的。因此,采用樣本非破壞性的方法直接測定葉厚表型數(shù)據(jù),不僅能節(jié)本高效地快速獲得大量表型數(shù)據(jù),并能減少誤差,提高表型數(shù)據(jù)的精確度,可為深入研究水稻葉厚性狀的遺傳規(guī)律和分子調(diào)控機制提供有效途徑和技術手段。

      猜你喜歡
      葉形株型
      Bna-novel-miR36421調(diào)節(jié)擬南芥株型和花器官發(fā)育的功能驗證
      作物學報(2022年7期)2022-05-11 12:58:02
      小魚兒大智慧
      小魚兒大智慧
      課外語文(2022年5期)2022-03-24 08:37:30
      日光溫室西葫蘆株型及其對產(chǎn)量形成的影響研究
      不同施氮方法對兩種株型糯玉米穗部性狀及產(chǎn)量的影響
      多肉植物側(cè)芽怎么處理
      楓葉
      楓 葉
      水稻葉形遺傳調(diào)控機理的研究進展
      不同基因型玉米株型相關性狀研究
      鄂伦春自治旗| 南陵县| 莱西市| 荥阳市| 稷山县| 华宁县| 九龙城区| 襄城县| 奈曼旗| 蒙山县| 察哈| 阳谷县| 五家渠市| 郯城县| 温泉县| 武平县| 青海省| 莱州市| 姚安县| 额尔古纳市| 得荣县| 拜城县| 大庆市| 龙门县| 竹山县| 白水县| 邢台市| 溧水县| 商水县| 湘潭市| 北碚区| 两当县| 新闻| SHOW| 乳源| 左权县| 汾西县| 锡林郭勒盟| 四子王旗| 宁城县| 普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