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臺灣作家龍應臺記錄的兒子21歲時他們的一場對話。在對話中,其中的一段話在微信、微博上廣為流傳,就是,作為母親,為什么要求孩子用功讀書:
那天我問你,“你將來想做什么”,我注意到,你很不屑于回答我這個問題,所以跟我胡謅一通。是因為你們這個世代的人,對未來太自信,所以不屑與像我這一代人年輕時一樣,講究勤勤懇懇、如履薄冰,還是其實你們對于未來太沒信心,所以假裝出一種嘲諷和狂妄的姿態(tài),來閃避我的追問?
我?guī)缀跻嘈?,你是在假裝瀟灑了。今天的青年人對于未來,瀟灑得起來嗎?從我的21歲到你的21歲,人類的自殺率升高了60%。你刻意閃避我的問題,是因為21歲的你,還在讀大學的你,也感受到現實的壓力了嗎?
還記得我們在德國時遇見的那個畫家——提摩嗎?他從小愛畫畫,在氣氛自由、不講究競爭和排名的德國教育系統(tǒng)里,他一會兒學做外語翻譯,一會兒學做鎖匠,一會兒學做木工。畢業(yè)后找不到工作,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三年又過去了,現在,應該是多少年了?我也不記得,但是,當年他失業(yè)時只有18歲,今年他41歲了,仍舊失業(yè),和母親住在一起??墒牵哪赣H已經快80歲了。我擔不擔心你將來變成提摩?老實說,是的,我也擔心。
我記得我們那晚在陽臺上的談話。你說:“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蹦阕陉柵_的椅子里,背對著大海,手里點著一支煙。那是凌晨3點。
朋友若看見你在我面前點煙,一定會用一種不可置信的眼光望向我:“他怎么能在母親面前抽煙?你又怎能容許兒子在你面前抽煙?”
我認真地想過這問題。我不喜歡人家抽煙,更不喜歡我的兒子抽煙??墒?,我的兒子已經21歲了,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成人。是成人,就得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也為他自己的錯誤承擔后果。一旦接受了這個邏輯,他決定抽煙,我要如何“不準許”呢?
我看著你點煙,抽煙,吐出一團青霧,恨不得把煙從你嘴里拔出來,丟向大海。可是我在心里對自己說:“請記住,你面前坐著一個成人,你得對他像對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一樣。你不會把你朋友或一個陌生人嘴里的煙拔走,因此,你就不能把眼前這個人嘴里的煙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別人?!?/p>
“你哪里‘平庸了?”我問,“‘平庸是什么意思?”
“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yè)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們倆都有博士學位?!甭牭竭@句話,我有點驚訝。
“我?guī)缀蹩梢源_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會變成一個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學歷,很普通的職業(yè),不太有錢,也沒有名,一個最最平庸的人?!蹦隳硐藷?,“你會失望嗎?”
現在我已忘了當時跟你怎么說的,說我不會失望,不管你做什么我都高興,因為我愛你?或者很不以為然地跟你爭辯“平庸”的哲學?或者很認真地試圖說服你——你并不平庸,只是還沒有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記得了。但是,我可以現在告訴你,如果你“平庸”,我是否“失望”。
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代的生活架構里,什么樣的工作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你的工作不把你綁架,讓你做工作的俘虜;第二,它給你時間,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我怕你變成提摩,不是因為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意義。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如果我們不是在跟別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為自己找心靈安適之所在,那么連“平庸”這個詞都不太有意義了?!捌接埂笔歉鷦e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千山萬水走到最后,我們最終的負責對象,還是自己。因此,你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了符合上一代對你的想象而活。
同樣的,抽煙不抽煙,你也得對自己去解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