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志暉
蘋果樹腐爛病是我國蘋果產區(qū)一種嚴重的果樹病害,可造成局部枝干壞死,甚至全樹死亡。對蘋果樹穩(wěn)產、豐產和樹體壽命影響很大。
1 生長季腐爛病發(fā)生特點
夏季是蘋果樹旺盛生長期,不是腐爛病菌擴展侵染的有利時期,但是近年來研究與調查表明,蘋果樹在周年生長過程中,從6月上中旬開始結果大樹在主干、主枝、骨干枝、小枝基部、隱芽四周、傷疤四周以及樹枝杈部位的樹皮內產生周皮,隨著分生組織的生長而生長,周皮以外的老皮組織由于營養(yǎng)、水分供應受阻,逐漸失去活力,變?yōu)辄S色、褐色,形成所謂的“落皮層”,到7月上旬落皮層進一步變色死亡,這些落皮層的形成為蘋果樹腐爛病菌提供了良好的入侵條件,夏秋季蘋果樹生命活動十分旺盛,不利于病菌的擴張,但落皮層的形成卻顯然為病菌的侵染擴張?zhí)峁┝肆己玫沫h(huán)境和平臺,由于病菌對落皮層的侵染,夏秋季落皮層上陸續(xù)出現表面潰瘍,入冬前表面潰瘍蔓延不深,多局限在樹皮表層,但在弱樹、弱枝上擴展較深,甚至樹皮爛透。晚秋、初冬時節(jié),病菌穿透周皮向內擴展,突破幾個點,再逐步擴大成幾個較大的病疤,病疤擴展數量增多,深冬以后,病菌擴展減慢,第2年2—3月份外觀癥狀明顯,開春后隨著氣溫回升,病疤迅速擴大,對樹體的影響也越來越嚴重,春末,蘋果樹逐漸進入旺盛生長期,生命活動加強,生產活力恢復,病菌的活動力逐漸減弱,到5月份發(fā)病盛期結束。由此可見,蘋果樹腐爛病從夏季在新落皮層上出現和發(fā)展,從秋冬季開始發(fā)病至進入危害高峰期的第2年早春,到春末蘋果樹逐漸進入生長盛期而腐爛病逐步減緩,在一個病害發(fā)育周期中,腐爛病有2次發(fā)病高峰,即春季發(fā)病高峰和夏秋季發(fā)病高峰。春季發(fā)病高峰一般在3—4月份,3—4月出現的新病斑數量占全年總量的70%左右;夏秋季發(fā)病高峰一般在7—9月,7—9月份果實加速生長,枝干營養(yǎng)及抗病能力又一次降低,新病斑又開始少量出現,舊病斑又有一次擴展,但與春季高峰相比,新病斑出現數量及舊病斑擴展量僅占全年總量的30%左右。雖然夏秋季病斑數量不是很多,為來年春季腐爛病的發(fā)生建立了基礎,常常是大病斑形成的平臺,因此注重夏秋季腐爛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2 侵染途徑和發(fā)病的主要條件
腐爛病菌主要在田間病株和病殘體上越冬,成為來年發(fā)病的主要初侵染來源。在雨后或高濕條件下,分生孢子器及子囊殼便排放出大量孢子。通過雨水沖濺分散后隨風雨大范圍傳播擴散,傳播擴散后一般從剪口、鋸口、傷口及老翹皮處侵入已經死亡的皮層組織。侵入傷口包括凍傷、修剪傷、日灼傷、冰雹傷、蟲傷和機械傷傷口以及死芽、干樁、枯枝、死皮等處入侵死亡的皮層組織,在其上定殖后分泌毒素,殺死周圍的活細包,得以蔓延和擴展。其中以凍傷最有利于病菌侵入,帶有死樹皮的傷口最易被侵染。因此一是樹體傷口過多,特別是較冷地區(qū)冬剪傷口很易感病,發(fā)生自然災害(如冰雹危害)也容易感病。二是與愈傷能力有關。樹體旺盛,枝條含水量多,愈傷組織容易形成,不易發(fā)??;如枝條失水,愈傷組織形成較慢,容易發(fā)??;在旺盛的生長季節(jié),不易發(fā)病,在樹體生長停止或生命力減弱時容易發(fā)病。三是樹體負載量過大、樹勢較弱時容易發(fā)病。
3 防治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和方法
蘋果腐爛病防治要依據病害發(fā)生特點采用綜合防治、加強管理、預防為主、及時刮除的方法。在未發(fā)病前保護樹體傷口,清除樹體上壞死組織、死皮、干樁十分重要。有了病斑及時刮除,防止死枝死樹,清除病菌,降低果園菌量,增強樹勢。
3.1 合理修剪,保護傷口
結果園過于郁閉,無效葉片多、光照不足,樹冠下部易感腐爛病,因此結合夏剪、冬剪調整樹體葉幕層,以達到通風透光,健壯樹體,提高樹體抗性。在老園改形過程中,由于修剪量過大,去除大枝較多,造傷也較多,要對傷口加以保護,減少感染機會。為此我們經過試驗觀測認為,果園修剪后對造傷較大的傷口和其他傷口,一定要加強保護,在傷口處涂抹拂藍克或樹康或勝森并用塑料膜粘貼傷口,保持傷口組織活性、使傷口容易愈合,不產生死的組織,從而大大降低傷口感病幾率。這項工作做得好,一般不易產生腐爛病。
3.2 重視夏秋季防治、降低感病幾率
6—7月在未發(fā)生腐爛病的主干、大枝基部細心輕刮老死皮,然后在主干、大枝、枝杈等處涂藥,藥劑有43%(w)的好力克300倍+加等量氨基酸肥液,或25%(w)丙環(huán)唑乳油50毫升+水5~7.5千克(加腐植酸5千克或加氨基酸肥液5千克)涂抹,或成標(70%(w)硫磺干懸浮劑)200倍+等量氨基酸肥液涂抹。8月下旬至9月中旬再涂藥1次,提高防治效果。
3.3 噴藥防治
落葉后至萌芽前全園噴藥進行防治,可兼治干腐病、輪紋病、炭疽病,一般落葉后噴藥1次,萌芽前噴藥1次,主干和大枝上噴藥要細,噴至樹干上呈淋洗狀態(tài),藥劑主要有3~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或成標(70%(w)硫磺干懸浮劑)400倍,或43%(w)好力克1 000倍,或12.5%(w)氟環(huán)唑懸浮劑1 500~2 000倍,25%(w)丙環(huán)唑乳油2 000~3 000倍。
3.4 刮除病斑、涂藥防治
春季為了鏟除樹體內病菌,刮皮要徹底,在患有腐爛病的中干、主枝上進行全面刮皮,全部刮除病疤,至露出新鮮皮層,病疤刮完后,要在病疤周圍擴大1厘米左右,認真將病疤外圍刮成平茬,先用過氧乙酸清洗傷口,然后涂抹藥劑進行防治。藥劑有拂藍克、樹康、菌毒清、硫磺、代森銨、甲基硫菌靈、抑霉酮等,第1次涂抹藥劑后,過7~10天后再涂抹1次藥劑,然后抹泥包扎。抹泥方法是把主枝、主干(中干)上病疤周圍的小枝和枯死枝剪掉,用清水和新泥(干濕以能捏成團為宜),在病疤上涂抹一層厚3~5厘米、四周比病疤寬4~5厘米的泥,并多次按壓,使泥與病疤緊密粘著。然后用廢舊塑料布把抹泥的部位緊緊包上一周(塑料布有裂口的可包兩層),再用草繩、麻繩或塑料繩捆緊,避免塑料布內的泥被風吹干或被雨水沖刷掉。抹泥包扎的時間從春季到落葉前均可進行,但以春季為最好。經一年以后,再去掉塑料布,連同病疤部形成的干疤、泥土一同刮掉,防效較好。
(作者聯系電話:15829497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