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崇安縣志》記載:武夷茶市嘉慶以前在下梅,嘉慶以后在赤石。明末清初,下梅村是武夷巖茶外銷的集散地,特別是在乾隆、嘉慶年間非常繁盛。當時的下梅,單是鄒氏大夫第這樣龐大的建筑就有一百多棟,甚至還有人工開鑿的當溪用于茶葉販售,涌現(xiàn)出許多經(jīng)營茶葉的大戶,像鄒茂章兄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鄒氏祖籍江西,大約在康熙間年徙入福建,來到當時的崇安縣,也就是現(xiàn)在的武夷山市定居。雍正年間,西客來到福建經(jīng)營武夷巖茶,鄒氏與之合作,靠經(jīng)營武夷巖茶逐漸發(fā)家致富,西客就是我們熟知的山西晉商了。明清時期,晉商在中國的外貿活動中相當活躍,在他們的帶動下,武夷巖茶生意不斷做大、茶路不斷延長,特別是下梅的鄒氏與晉商常氏建立起貿易伙伴關系后,從武夷山下梅到中俄邊境的恰克圖都被納入了這條延綿不絕的黃金商路之中,形成了舉世聞名的“萬里茶路”。
嘉慶之后,下梅茶市逐漸廢弛,原因有二:一是五口通商后赤石商貿地位上升;二是太平天國運動阻斷了長江,隔開“萬里茶路”。
1844年《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正式簽訂,西方列強靠著船堅炮利轟開了清政府大門,特別是1853年福州茶港開辟以后,閩北產(chǎn)茶區(qū)到福州“一水可通,運費節(jié)省,故武夷茶之利,較從前不啻倍蓰”,在這有利的條件下,赤石逐漸成為武夷正巖的集散地。此外,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太平軍在三年不到的時間內陸續(xù)攻破長沙、武漢、南京九江等長江重鎮(zhèn),阻斷了長江茶葉運輸線路,再加上太平軍常年在福建北部山區(qū)一帶的活動,致使茶葉產(chǎn)量銳減,西客到福建的茶葉交易被迫中斷。
赤石本是崇溪岸邊的一個普通村落,五口通商之后,福州茶港開辟,到了光緒年間,憑借著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最終取代下梅,逐漸成為崇安地區(qū)的茶市中心。清末民初,在赤石茶市內,茶行如林、商號如云,清政府在這里增設赤石驛,民國也置之以鎮(zhèn)。但當?shù)厝诉€是習慣稱為街,人口聚集稱為鎮(zhèn),商貿繁榮稱為街。每當?shù)搅瞬杓?,日有竹筏百條、船只百艘,運輸茶葉”,呈現(xiàn)“竹筏連云上百張,一篙歸去日沉西”的盛況,這個盛況一直延至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茶路被戰(zhàn)火中斷,方逐漸走向蕭條。
受海外貿易興起的不僅是赤石,有著同樣地理位置優(yōu)勢的星村在當時也繁盛之極。據(jù)傳,昔日赤石主要經(jīng)營正巖茶,有青茶號60余家,而星村則主要是外山茶、紅茶和江西烏的集散地,有紅茶號50余家。著名的正山小種就產(chǎn)于星村轄區(qū)的桐木內。正山小種原名桐木小種,由于集中在星村販售,又稱為星村小種。正山小種這四個字原非指紅茶,而是特指武夷巖茶,正山即正宗之意,小種源于巖茶等級用語,在當時按品質巖茶可分為功夫花香、花香、奇種和小種,事實上,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名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