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古今經典誦讀的整體反思,發(fā)現當前小學生經典誦讀的問題主要在于兩方面:一是學生對經典的認識不夠,背誦困難;二是教師對誦讀的目標模糊,指導不力。為了解決好這些問題,教師需要從小學生經典誦讀的認知過程入手,分析影響這一過程的知識經驗,探究其認知對象,如韻律、圖像、情感等,從而總結出小學生經典誦讀的認知機制,并提出幾點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生;經典誦讀;認知過程;教學策略
一、小學階段經典誦讀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伴隨著經典誦讀活動的展開,關于經典誦讀教學的研究也成為學界的熱點問題,但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畢竟存在差距,在經典誦讀教學的實際操作中,我們往往不得要領,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
筆者通過對前人研究成果的查閱分析以及實習期間的觀察訪談,總結出當前小學階段的經典誦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對經典的認識不夠,背誦困難
在訪談中我發(fā)現,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對經典誦讀的興趣是比較高的,但是他們往往樂于讀而害怕背,甚至有一些非常喜歡經典誦讀的學生也覺得背誦是一大難題。經典誦讀追求利用青少年記憶的黃金期背誦大量經典,從而達到在反復的誦讀中接受文化熏陶的目的,因而其對經典作品的理解要求較低。但小學生本身理解能力較弱,加上教師缺乏指導,這就造成他們對背誦的內容缺乏最基本的認識,甚至有二年級學生在誦讀杜牧的《清明》一詩時不知道詩文描寫的是什么時節(jié)的事情。理解不了就造成他們背誦費勁,背得快,忘得也快。在實習期間我發(fā)現經常有這種情況發(fā)生,學生當天會背了,第二天老師忘記及時檢查,學生自己也不會自覺地復習,等過上幾天老師檢查時就全忘了。照此進行的經典誦讀活動,違背了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降低了小學生背誦經典的興趣,自然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2.教師對誦讀的目標模糊,指導不力
因為經典誦讀對理解的要求不高,所以很多教師就只關注學生記憶的情況,而不關注其他方面的教育價值,誦讀的目標就僅僅局限在記憶上,忽視了其在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品德、強化民族意識和提升審美能力等方面的目標。在此情況下開展的經典誦讀活動,大部分學生都只是被教師驅趕著為讀而讀,有口無心地念著經,根本不能認真體會這些優(yōu)秀的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意味,更別提從中培養(yǎng)良好品德、提升愛國意識、傳承民族文化了。經典誦讀只是不強調逐字逐句地落實詩文的意思,但是對詩文的大意及情感、意境的感知還是必要的,可是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卻缺乏指導。在調查中我發(fā)現高年級學段由于學生已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教師甚至不加以講解就讓學生盲目地背誦,結果大部分學生都對所背內容一知半解,長此以往,根本無法使經典誦讀發(fā)揮多元教育價值的作用。
二、基于小學生經典誦讀認知機制的教學策略
1.把握經典作品的形象美
圖像是小學生經典誦讀的認知對象,因此,幫助小學生體會經典作品的形象美,可以讓他們即使不理解詩文,也能獲得對作品的初步感悟與理解。小學生在認知經典作品的過程中,往往是通過詩文中幾個鮮明的意象來想象畫面的,那我們在教學中就要幫助他們抓住這些意象,展開合理想象,做到以下兩點即可。(1)以點帶面抓意象。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出詩文的重點意象,但又不能孤立地看,要把它放在詩文的背景中去體會。如教學《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就可以補充詩人遭排擠被迫出塞的背景,體會“孤煙”與“落日”出現的整體情境。(2)捕捉詩文色彩。小學生總是喜歡五顏六色的東西,不少寫景的詩文都因色彩而有了生命,抓住色彩有利于豐富詩文在學生頭腦中的形象美。
2.把握經典作品的情意美
情感是小學生經典誦讀的認知對象,因此,幫助小學生體會經典作品的情意美,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有利于他們更好地體會經典的情意,發(fā)揮經典誦讀的文化價值。情意美的把握主要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來品悟作品情意。小學生在經典誦讀過程中往往伴隨著情感體驗,如果教師能夠根據經典誦讀的內容,精心營造出形象、生動的情境和氛圍,帶領學生進入“詩境”,感受“詩意”,那學生就能與詩文作者進行情感的溝通,使艱深、枯燥的經典變得可知可感,不需完全理解也能有所體悟了。
3.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拓展其認知結構
詩文的背景知識能幫助學生理解詩文所傳達的情感與意境,教師可以在誦讀前就提供給學生適當的背景信息,也可以讓學生自行查閱。例如,要求小學生尋找“你最喜愛的詩人”,讓他們通過探尋詩人的足跡,了解詩人的生平趣聞、成才故事或悲涼人生,之后進行總結展示,在實踐活動中豐富他們的相關知識。小學生如能在經典誦讀過程中及時提取相關的語言修辭與詩文體裁知識,就能有效地提高誦讀效率,這主要依靠教師平時在正規(guī)的古詩文教學中的積累。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應當注重對一些重點詞句的整理,讓學生記誦;同時,隨篇補充詩文體裁的相關知識,明確何種體裁傳達何種情感,進而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認識,遇到時不假思索就能提取。
個人生活情感體驗是小學生感性認識的來源,也是獲得理性認識的基礎,所以我們要鼓勵學生繼續(xù)完善生活情感知識的儲備并積極調用。
參考文獻:
胡曉明.讀經:啟蒙還是蒙昧[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