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這段文字摘自一面“死字旗”,它是78年前,抗日戰(zhàn)爭中,四川安縣一位父親為鼓勵兒子慷慨赴死,上陣殺敵所制,如今這面旗幟珍藏在成都建川博物館。
6條中國軍人的命換1個日本軍人那也要上戰(zhàn)場殺敵!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fā),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中國在對日戰(zhàn)場上節(jié)節(jié)敗退,使得南京國民政府被迫退守重慶,另一方面此時孤立無援的中國,物資供應只夠維持不到三個月,抗日戰(zhàn)爭已經(jīng)到了最艱難的階段。由于武器裝備落后,以當時的敵我力量對比,基本上是6個中國軍人,換一個日本軍人,對于中國人來說,戰(zhàn)場更像是絞肉機,上戰(zhàn)場就意味著死亡。
但半壁江山的淪陷燃燒著每一位國人的心。四川安縣曲山鎮(zhèn)的一位小學教員王建堂,按捺不住心中悲憤,主動請纓,殺敵報國。很多志同道合的青年紛紛響應,很快王建堂就組織了一支176人的隊伍,給縣長寫了血書,并取名川西北青年請纓殺敵隊。
時任安縣縣長的成云章,很快批準了王建堂他們的懇請,將他們統(tǒng)一編入了當時的安縣義勇補充隊,并以縣政府的名義,在縣城公園門口,為他們舉行了盛大的歡送會。當時是1937年的深秋,下著冷雨,送行的壩子上卻站了大約3000人。
“不愿你盡孝,只愿你盡忠”父親制死字旗讓兒慷慨赴死
歡送會的前幾天,即將離家的王建堂跟父親辭行。此時,年近六旬的父親王者成才得知兒子要為國盡忠的決心。他知道兒子去參軍是九死一生,幾晚上沒睡著覺,他有淚只能往心里面流。
幾天后,王者成老人從鎮(zhèn)上扯了5尺白布,揮筆寫下了一個大大的死字。兒子出征在即,年邁的父親無法前往幾十里外的縣城送行,便托人將這面死字旗送至縣政府,轉交兒子,以壯行色,讓他慷慨赴死,去為國家,為民族灑盡最后一滴血。
當這面死字旗展開時,在場之人無不為這旗幟上的文字震懾鼓舞:“我不愿你在我近前盡孝;只愿你在民族大義上盡忠。”
“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在1985年的安縣縣志上,對這段歷史進行了詳盡地說明———民國26年(1937年)12月,安縣愛國青年響應抗日號召,組成百人抗日壯丁隊,公舉王建堂為隊長,其父從外地郵寄一面旗幟給兒子,勉勵其英勇殺敵。
傳奇經(jīng)歷:九死一生死字旗拭血傷口
歡送會后,王建堂帶著隊伍經(jīng)成都至重慶,被編入二十九集團軍野戰(zhàn)補充二團,經(jīng)數(shù)月整訓后,奉命調(diào)往湖北參戰(zhàn)。從軍后的王建堂,沒有讓父親失望,他先后參加了武漢會戰(zhàn)、鄂西會戰(zhàn)、大洪山保衛(wèi)戰(zhàn)、常德會戰(zhàn)、長沙會戰(zhàn)等大小戰(zhàn)役數(shù)十次。雖屢立戰(zhàn)功,但戰(zhàn)場的殘酷,令他畢生難忘。通常他和戰(zhàn)友一同出發(fā),往往能回來的只有幾人……
當年和王建堂一起請纓抗日的同鄉(xiāng),絕大多數(shù)都戰(zhàn)死沙場,他自己也先后四次負傷,每次都是用死字旗包裹傷口。他會把沾滿鮮血的旗子收藏好,說這是活著回去對老父親最好的交代。
死字旗原件已遺失精神永流傳
抗戰(zhàn)勝利后,王建堂活著回到了家鄉(xiāng)和父親團聚,但那面沾滿鮮血的死字旗卻在戰(zhàn)場上丟失了。
王建堂從不在外面擺談戰(zhàn)場上的事,偶爾在家人面前提到,也只是很平淡地說說。他說他一生有五件值得炫耀的事:第一是在眾目睽睽之下,父親王者成向他授“死字旗”;第二是抗戰(zhàn)期間,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陳誠給他授過兩次立功勛章;第三是在他當排長時,因團長指揮失誤,他打了團長一耳光,團長當時要槍斃他,后來師長、軍長親自出馬說清,說他殺敵英勇,不能殺,他才死里逃生;第四是他在療傷期間,到中國文學院學習時,和著名作家張恨水同住一床,在文學上受益匪淺;第五是他到天津參加接受日本人投降。
1992年,王建堂在北川病逝,終年80歲。如今,這面珍藏在建川博物館的死字旗,是王建堂在上世紀80年代憑著記憶復制的,雖然只是一件復制品,但它依然在向人們講述著,中華民族所經(jīng)歷的那段苦難與悲壯的歲月。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當年,日本軍國主義野蠻入侵,中華民族瀕臨亡國滅種的境地。中國共產(chǎn)黨發(fā)出通電:“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國民族危急!”每個中國人都要面對“是生存還是毀滅”“是獨立還是亡國”的嚴峻問題。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面旗子,是四川人的縮影,是中國人、中國男人和中華民族的縮影。
(摘自《央視新聞》劉超、方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