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志
以前中國人過年,從臘月忙到正月,除舊布新的考量,一直貫徹其中。有一首《新春習俗歌》 唱道:“臘月二十三,曬被洗衣衫;臘月二十四,清潔房邊地;臘月二十五,掃房掉塵土;臘月二十六,洗凈禽畜屋;臘月二十七,里外洗歸一;臘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臘月二十九,臟物都搬走?!?/p>
到了除夕,“有形”的臟、舊都已經被清理完畢,就輪到打理“無形”“精神層次”的了,比如“送窮”。具體的“送窮日”各地不同,有正月初三、初六、二十九、正月晦日(晦日,指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等。今天在北京仍保留有正月初六“送窮鬼”的風俗。
此外,宋代開始,便有除夕五更“賣懵懂”“賣口吃” “賣癡呆”的民俗,廣東嶺南小兒的“賣懶”更是延續(xù)至今。
南宋陳元靚的《歲時廣記》,是宋代一部大型歲時風俗筆記,其卷五有一則“賣懵懂”記載:“歲時雜記,元日五更初,猛呼他人,他人應之,即告知曰:賣與爾懵懂。賣口吃亦然?!笔钦f五更天時,突然呼喊別人,如果他答應,便告訴他說:“喂,我把懵懂賣給你啦!”這不能算是“強賣”,卻是實實在在的“強行”告知:“壞東西已經歸你了?!保ㄟ@句話隱含的重點是:不在我這里了。)
宋代吳地的習俗,則是在除夕時,大人叫小兒到街上去呼叫,將“癡呆”賣掉,以期在新歲里變得聰敏。宋朝詩人范成大《臘月村田樂府十首·賣癡呆詞》說:“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云有癡呆召人賣。巷南巷北賣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林翁扶坐垂簾下,獨要買添令問價,兒云高買不須錢,奉賒癡呆千百年。”
“賣懶”的風俗早已有之,屈大均《廣東新語·事語》記載:“歲除祭日送年,以灰畫弓矢于道射祟,以蘇木染雞子食,以火照明,曰賣冷?!薄百u冷”實為“賣懶”,當然,具體的做法會因年代、地域等因素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數(shù)十年前,嶺南兒童“賣懶”,比較傳統(tǒng)的方式是:家長給小孩準備一枚煮熟帶殼的雞蛋,上面插著一支線香。小孩攜著雞蛋,走出家門,口里唱著:“賣懶,賣懶,賣到年三十晚,人懶我唔懶?!比缓笞叩降浇挚诨蛳锟诘耐恋厣衽莆?,把雞蛋上的香插到香爐上,拜上兩拜,就可以掉頭回家,將雞蛋剝殼而食之,意味著“懶”已經賣出去。線香是沒有竹芯的香,燃燒時間比較長,所以又稱為“長壽香”。
在廣東三水,除夕晚飯后,孩子們會三三兩兩走街串巷,齊齊上街“賣懶”。他們齊聲高唱“賣懶歌”,要走遍全村,在每家每戶門前唱一次,意思是以后會勤勉讀書不偷懶,請街坊鄰里作證。
據(jù)說以前在香港等地,還有借助“派財神”而“賣懶”的巧妙做法。“派財神”有如派送報紙:小孩拿著一疊寫著“財神”二字的紅紙逐家拍門,戶主開門時,小孩便大叫“財神到”。大過年的,都要圖個吉利,戶主哪敢把財神拒之門外?只好笑納,并給派送者一封利市(紅包)。如果在財神紅紙中混入一張寫著一個“懶”字的紅紙,在年三十午夜前通過派財神送出而未被發(fā)覺,便算“賣懶”成功,派財神的小孩便可望在新的一年里戒除懶惰。
嶺南除夕“賣懶”的習俗,可遠溯到宋代,“文革”前已逐漸式微。改革開放后,不少鄉(xiāng)鎮(zhèn)有所復興,自然是虛應故事居多;大中城市有時則會為保留傳統(tǒng)民俗而組織一些表演或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