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堂
村頭那棵樹,像一個修為高古的老者,飽經(jīng)歲月風霜,閱盡人間滄桑。斗轉(zhuǎn)星移,冬去春來,它靜靜地注視著眼前發(fā)生的一切,默默地守望著山村年谷的豐稔。這株高大的側(cè)柏,身圍約兩米四五,枝繁葉茂,偉岸挺拔。站在樹下,仰望冠蓋,百尺疊翠,遮天蔽日。它是家鄉(xiāng)四季常青的地標,是從這里走出的每一個游子望得見的鄉(xiāng)愁。無論時隔多久,想起它,就想起了家;無論路有多遠,找見它,就找見了家。
就這么一棵樹,孤零零的,長在離村子兩公里的山峁上,一邊是溝壑,一邊是山路。凸凹的溝壑萬古洪荒,蜿蜒的山路通向遠方。
家鄉(xiāng)屬黃土丘陵地帶,是西北農(nóng)村最窮困的地方之一。那里溝壑縱橫,梁峁起伏,連綿不斷,生態(tài)環(huán)境十分惡劣,要么十年九旱,要么雨澇成災,栽植一棵樹比養(yǎng)活一個孩子還難。而這棵柏樹能長成山村一景,的確是一個奇跡。
據(jù)老一輩人講,這棵樹大約是我的高祖從別人家典地時隨帶移植過來的,當時也就碗口粗細,長到現(xiàn)在粗算起來也該有一二百年高齡了吧?高祖對樹木的喜好和珍愛正是家鄉(xiāng)人由來已久的行為傳統(tǒng)。作家楊聞宇在《天水古樹》一文中稱天水為“古樹之鄉(xiāng)”,開篇即說:“甘肅天水市的環(huán)境造型像是萬山叢中停泊著一艘大型帆船,市里的古樹古木,據(jù)說數(shù)量上僅次于揚州,在全國排行第二?!边@個描述是確鑿的。如今,不但天水市區(qū)各大廟宇保存著一定數(shù)量的古樹名木,而且農(nóng)村也多見百年以上的老樹,這與當?shù)亍吧鐦涑绨荨钡牧曀子嘘P(guān),即在村落周圍、宗祠、墳地近旁植樹造林,以祈求村莊利貞、家族興旺、墳塋靜穆。正是由于這樣的文化淵源,天水才擔得起“古樹之鄉(xiāng)”的雅稱。
故鄉(xiāng)這棵柏樹,從高祖移植過來,就扎根在那山坳里,在無人呵護、無人照料的情況下,獨自與干旱酷暑抗爭,與風霜嚴寒較勁,神奇地長成一棵參天大樹。這種情形酷似奮發(fā)有為的山村孩子,在“深山窮谷不可處”的環(huán)境中,一點點、一步步地努力著,用自己的勤奮改寫著人生的履歷。
小時候,這棵樹曾是我們的精神樂園。每到周末,常常三五個孩子結(jié)伴奔赴大柏樹而去,那里有我們喜歡的鳥雀,有可愛的小松鼠,也有登高望遠的樂趣。還未到樹下,我們的喧嘩聲便驚起一樹鳥雀,撲棱棱四散飛去。運氣好的話,還會碰到三兩只小松鼠。這小東西身體矯健,機靈活潑,尤其那一條絡纓般的漂亮尾巴,很討人喜歡。不知道它們是在樹上覓食,還是在釋放純粹的天性,反正,它們跟孩子一樣,喜歡這棵樹。捉一只松鼠,是我們那時候的一個追求,但要捉到它并不容易。松鼠不是經(jīng)常見得到,它們始終對世界充滿著警惕,一看見人,立馬嗖嗖嗖往高處爬,有時還故意逗你玩,蹲在樹杈上騷首弄姿,亮晶晶的眼珠子滴溜亂轉(zhuǎn),毛茸茸的尾巴一翹一翹的,很有意思。要捉松鼠就得想法和它接近,讓它們對你沒有敵意,給它一點食物引誘,等它放松警惕時,可乘機一把抓住。抓的時候要注意,抓頭它會咬你,抓尾巴會捋光絨毛,最好是瞅準后以迅雷之勢直接掐住它的脖子。盡管艱難,我們總會想法捉到一只可愛的小松鼠,然后用枝條編一只籠子,把它養(yǎng)起來,陪我們度過一段愉悅的時光。
這棵樹也是我們眺望山外世界的一個好去處。很多時候,我們爬上樹只是望望起伏的山巒和曲折的山路。被山丘溝壑包圍的鄉(xiāng)村實在太閉塞了,看不到外面世界的精彩,聽不到社會巨變的聲響,多想有一雙望穿時空的千里眼,蹲踞在大柏樹上望見心里想知道的那些廣闊天地。實際上,我們也望不了多遠,目之所及都是熟悉的村莊和田野。有時,山路上遠遠過來一個人、一輛車,我們都感到十分新鮮,認真地揣測一番,看誰能猜著那人是干啥的,那車上拉的是什么。有時,望著一輛車在蜿蜒的山路上漸行漸遠,自己的思緒也被引向無盡的遠方,幻想著有一天走出山村,走向大千世界。山村生活很孤寂,有這么一點兒小小的樂趣,就感到無比的滿足和充實。鄉(xiāng)村孩子的樂趣就這么簡單,一棵樹、一池水、甚至一枚葉笛就能帶來無盡的快樂。
柏樹不單給予我們孩子快樂,同樣給予村里人莫大的愉悅。炎熱的夏天,老人、青壯年勞動之余躲到大柏樹下消熱,長者談古論今,說長道短,我們這些小伙伴們津津有味地聽著不知道他們從哪里得來的那么多傳奇故事。年輕人敞開衣衫,享受著大柏樹給予的清涼。過往的行人也在樹下歇息,交流著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分享著彼此的歡樂,感嘆著彼此的憂愁,聚聚散散,離離合合,各種不同人生的際遇,都在這里交集,大柏樹歷經(jīng)了多少往事,只有它自己知曉。
每年在柏樹下舉行的祭山、祈雨活動,更是鄉(xiāng)親們對它的心靈祈求和敬畏。
“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逼砬笊耢`保佑一方平安,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倚山而生存的鄉(xiāng)村,祭山和祈雨便是沿襲千百年的民風民俗。
祭山,又稱閘山,在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至春分前舉行。這時正值春耕生產(chǎn)在即,春山明媚,萬物復蘇,祈禱山神保佑全村清吉平安、五谷豐登、人畜興旺,是人們一年最美好的祝愿。祭山前,要備好管仲、海龍、海馬、十全大補湯、大小青龍湯、大承氣湯等“慰問”山神的中草藥,裝在瓦罐里,等儀式結(jié)束后埋在大柏樹下。還要殺雞宰牛宰羊,作為主要的祭祀品。這一儀式中的雞、牛、羊都被賦予高古典雅的名稱,雞曰“翰音”、牛曰“剛維”、羊曰“柔毛”,幾乎是“五經(jīng)”之一的《禮記》的翻版。活動要請陰陽道士,有時佛道結(jié)合,還請喇嘛或師公。上午祭山,下午送瘟。
祈雨,通常在春夏旱魃肆虐之際舉行。黃土高原的惡劣條件下,“靠天吃飯”是生存的基本法則,天降瑞雨成為人們的最大祈盼,供奉龍王爺也是天水各地普遍的民俗。村里供奉著一位紅臉黑須的龍王,人們稱為“八海龍王”。佛教中有“八大龍王”之說,是管天地八方的八位善神,而村里的“八海龍王”卻把八大龍王的職能歸于一尊神像,賦予它神通廣大的意味。十年浩劫中,神壇遭到破壞,八海龍王塑像被村民藏在窯洞中,有幸保護了下來。文革后,人們重新請出了“八海龍王”,選定吉日,抬著“八海龍王”到大柏樹下舉行祈雨儀式。
祭山和祈雨的儀式十分莊嚴隆重。前一天,村里就要安排人去打掃場所,把大柏樹周圍清理得干干凈凈,堆起一座“小假山”,另一批人則忙著殺雞宰羊,準備供品。第二天,由身強力壯的男人用大轎抬著“八海龍王”前行,全村男女老少排著長隊跟隨其后,浩浩蕩蕩到了大柏樹下。祭祀活動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長者主持,先擺好供品,然后令鄉(xiāng)親按尊長老幼有序列隊跪下,請來的道士或師公出場,秉燭,上香,奠酒奠茶,而后鄭重其事地念誦祭文。進行過程中,師公會拿出剃頭刀在額前眉心處連砍三下,看似有鮮血溢出,過后卻無損傷,令人驚悸,神秘莫測。祭文誦罷,燃紙化碼,令眾人一齊叩頭,把對神靈的祈求、對未來的祈愿虔誠地表達出來。這時抬頭望去,香煙在樹頂上繚繞,柏樹更顯得高古神圣,仿佛它就是通達人世與神靈的階梯。祭典之后,村里人可分享祭品,同沐神靈恩賜,人人都像過節(jié)一樣,充滿了吉慶祥和的氣氛。
老柏樹下漸漸成了一個固定的祭祀場所。每當村里發(fā)生了意外事情或誰家人有了疾病,人們都要置辦香燭供品前往樹下拜祭,祛災避邪。香煙裊裊,老樹肅穆;鞭炮聲聲,聞達四野?!扒叭嗽詷?,后人乘涼”這一古語寄寓的意味,恐怕也包含在這樣的拜祭活動中,村里的人對大柏樹的拜祭,或許也是一種很高格調(diào)的對先人的紀念。因為敬畏天地神靈、紀念先人前賢,原本就是人類社會文化發(fā)展歷程中的應有之義。
老柏樹長勢還算茂盛,但無情歲月讓它多少顯得有些老態(tài)龍鐘。一側(cè)的三個大枝丫被暴風雨折斷,確也應驗了“樹大招風”的警示。而其頑強的生命力和坦然的守身處世法則,總是耐人尋味。
多少個春夏秋冬,它目送著日出日落,目送著一茬茬人從這里走過。而今,村里人各自忙著各自的事,年輕人大多去了山外的世界闖蕩,留守的老人們很少有時間到樹下談天說地了。孩子們也有了新的樂趣,攀樹捉松鼠之類的戲嬉?guī)缀醪灰?。老柏樹就像孤獨的老人一樣,守著越來越空洞的村莊,在歲月的長河中榮枯自安。感念于這棵樹的百年滄桑,鄉(xiāng)政府和村委會以及村里的有心人夯實了樹的根基,并計劃在周圍安裝護欄,把它作為“神樹”保護起來。
今年春節(jié)回鄉(xiāng),遠遠看到老樹,就像看到了久違的親人。撫摸它粗糙的樹皮,望著被折斷的枝椏,一時間復活了無數(shù)的鄉(xiāng)愁。是的,這棵樹就是讓我記得住的鄉(xiāng)愁,對故土的思念就像這棵樹,深深地扎根在熟悉的泥土中。
閑話蘆葦
記憶中,有一片詩意的蘆葦。它叢生湖泊濕地,不染塵泥,潔身自好,裊娜的身姿搖曳飄逸,雪白的蘆花飛揚凄美。遠遠望去,綠波蕩漾,郁郁蔥蔥;近而觀之,亭亭玉立,倩影婆娑。每當漫步于蘆葦池畔,品賞清風送來的一陣陣草木清香,自然的、原野的氣息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特別是其蓬勃的生命力和自潔力,讓年少輕狂的心時生敬畏,常引以為喻。數(shù)十年來,與蘆葦相伴,一路向前,走過了年輕,走過了浮生歲月。
蘆葦給人的印象始終是謙下的、質(zhì)樸的。因其謙下,不論怎樣的環(huán)境都能立足修命;因其質(zhì)樸,芊芊蘆葦,成為大千世界中最普遍、最廣泛的植物。地球上除了寸草不生的冰川和不毛之地的戈壁,大概無處不有它們的身影。植物學知識告訴我們,蘆葦是植物進化史上最早進化為高等植物的群體。如果遠古地貌可以復現(xiàn),數(shù)千年前的地球上,定然遍布著大片的蘆葦,以及與蘆葦相伴生的萋萋野草,它們是最早裝扮這個星球的綠色植被。任法融大師在《道德經(jīng)釋義》中說:“柔弱謙下是道之妙用,它可制服任何剛強之事物。”蘆葦?shù)纳嬷酪苍诖死怼?/p>
如果按濕地植物分類,蘆葦也是濕地植物最大的群體——挺水植物中的代表性植物。北宋儒學大師周敦頤的《愛蓮說》寫的是濕地挺水植物“蓮”,其實也適用于眾多挺水植物,蘆葦自然也不例外。蘆葦常常群集生長在濕地水邊或水位較淺的地方,它們的根扎在水底淤泥里,但葉片和莖卻挺出水面,可謂“出淤泥而不染”。蘆葦莖稈不蔓不枝、樸實無華,可謂“濯清漣而不妖”。莖與根中間有發(fā)達的通氣組織,也就是《愛蓮說》描述的“中通外直”,這個“空心”的妙處是儲存空氣和水份,以便適應缺氧的水環(huán)境。若按古人的分類,蘆葦當入得“君子”行列中去了。
開春時節(jié),蘆葦早早萌發(fā),“蔞蒿滿地蘆芽短”是其寫照;而后春風催生,蘆芽抽枝拔節(jié),一節(jié)節(jié)往上成長,人若有心,總能從中看到一種向上的力量。端午前后,蘆葦葉片長到最茂盛時期,便有“葦葉青,粽子香”的口福。七月上旬,蘆葦已經(jīng)長到一人多高,進入孕穗期,仿佛一夜之間,頂端抽出一束束排列有序的花穗,迎風搖曳,姿態(tài)萬千。七月下旬,逐漸進入開花期,在百花零落、瓜果成熟之際,一簇簇葦花才開始盛放,有的是醬紅色,有的是灰白色,質(zhì)樸無華,野趣濃郁?!巴硐悴慌c眾芳爭”,盛放的蘆葦依舊保持著謙下之德、君子之風。等到深秋草木凋謝,蘆葦枝葉雖已枯黃,葦花依舊精神;三九寒天,獵獵西風中,雪白的葦花還在迎風招展,更有一種獨特的蒼涼之美。這份蒼涼一直保持到第二年春天,才被新的生命所取代。蘆葦年年萌發(fā),歲歲榮枯,持久的生命力讓眾多植物自愧弗如。借用《道德經(jīng)》中的一段話來說:“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天地萬物,能夠做到謙虛退讓、與世無爭,反而能表現(xiàn)出尊貴。這也是老子所講的“道”的辯證原理。
適者生存是地球萬物的法則。蘆葦適生于水域,自覺地擔當著“清潔大使”的使命。在水質(zhì)受到污染的湖泊濕地中,挾帶著有害物質(zhì)的污水經(jīng)過茂密的蘆葦群落時,蘆葦莖葉吸附了重金屬和懸浮的污染物,然后沉淀到根部,把大量的氮、磷、鹽等化合物吸收到體內(nèi),變成自身的養(yǎng)份,讓生命枝繁葉茂。在泛洪區(qū),洪水經(jīng)過時,大片的濕地蘆葦可以減緩水流速度,沉積上游河流帶來的泥沙,讓水質(zhì)得到凈化。它對水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很強,從土壤濕潤到長年積水的地方,都能形成蘆葦群落,流速緩慢的河流湖泊,還可形成高大的禾草群落,素有“禾草森林”之稱。還有一種旱蘆葦,生長在沙漠地帶,因為蘆葦根莖中空,具有相當強的持水能力,有經(jīng)驗的牧人和探險家都知道,在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帶,能找到一片蘆葦,就有了生命的希望,因為蘆葦?shù)母勘3至俗阋越飧煽手钡乃荨?
芊弱的蘆葦雖然不能在高樓大廈中擔當棟梁,卻也有著廣泛的用途。古文獻中記載,蘆葦曾是遠古人類的主要建筑材料之一,鄰濕地而居的人們,首選蘆葦捆扎成茅屋,涂上泥即可居住。蘆葦也是重要的造紙原料,它纖維豐富,每株含量可達百分之五十左右,生長較好的蘆葦,每畝可提取五百多公斤纖維,兩噸左右蘆葦就可生產(chǎn)一噸紙漿,可以制出質(zhì)量較好的膠版紙、銅版紙、凸版紙等。從保護森林的角度說,蘆葦還是木材的較好替代品,用五噸蘆葦就可代替二十立方木材,造出兩噸凸板紙。蘆葦芽還是優(yōu)質(zhì)水生蔬菜,在饑饉歲月,曾被饑餓的人們挖來充饑?,F(xiàn)在還有人研究開發(fā)以蘆葦為主配料的純天然綠色保健飲品。到今天,許多地方的蘆葦還是編織業(yè)的重要原料,織成的蘆葦席、蘆葦簾、蘆葦墊等,給人以原生態(tài)的清爽和美感。
蘆葦也是從《詩經(jīng)》里走來的植物:“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里的“蒹葭”便是蘆葦?shù)膭e名。青青蘆葦映照著千古不老的美好愛情,喻示著生生不息的人類情懷。蘆葦,遂成千古絕唱中的優(yōu)美詩行。
哲學家帕斯卡爾說:“思想形成人的偉大。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蘆葦?!边@是一種形象的比喻——人的生命如蘆葦般脆弱而優(yōu)美。年年歲歲,不論何種處境,蘆葦都能平凡而淡定地面對風霜,堅定而平和地隨風搖曳,這種生命的姿態(tài)是可貴的。秋風中,當我們面對如雪蘆花時,每每會無端地生發(fā)出一些歲月蹉跎、人生滄桑的沉重感慨。而蘆葦自身呢,卻依然高舉著時光賦予的榮耀與自豪,任憑風霜雨雪,悠然與大自然唱和。光陰荏苒,韶華易逝,隨著歲月的流逝,一切都必然回歸素面皓首,能否安然面對,那就是一種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