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曉慶 設計/趙清
陳釀吊腳樓的味道
文/羅曉慶 設計/趙清
雷山苗族吊腳樓
說到居住,不得不說雷山苗家的吊腳木樓?!暗跄_樓”也叫“吊樓”,為苗族、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民族傳統民居,在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地區(qū)這種特色民居尤其多。
在這些地區(qū),由于受到比如耕地資源少、山高陡坡的地形特點等客觀因素的影響,開挖地基修筑房屋極為不易,加上氣候潮濕多霧,濕氣重不宜起居。因而,這里的少數民族同胞便發(fā)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構筑起這種極具特色的木樓——“吊腳樓”。
智慧的苗民在住宅兩端立四根木柱,沿著山坡的走向搭成木架,在以正屋地面平齊的高度上搭橫木,蓋上木板,三面裝半裝臺的板壁或木走廊,以草或杉皮作天蓋,樓下四面皆空,樓上住人,通風防潮,陽光充足,被現代建筑學家認為是最佳的生態(tài)建筑形式。
見過很多各有千秋的古建筑,唯獨吊腳樓,可謂天人合一的神作,和大自然淋漓盡致渾然一體,不混雜一絲絲混泥土帶來的現代氣息。吊腳樓,苗鄉(xiāng)的建筑一絕,依山傍水,鱗次櫛比,層疊而上,和著歷史長河的厚重,存活世間千年依然充滿活力,就像陳釀的好酒,越品越香。
古時,當苗族先人從樹棲穴居生活中走出來之后,造屋家居就是一件大事。苗族古歌唱到:“固芳老公公,要種樹蓋屋,養(yǎng)優(yōu)作師傅,閃電當尺量,太陽牽墨線,彈墨直又長?!币鞒@首古歌,似乎眼前就浮現出古時苗民建屋造房的情景。
從歷史來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距今已有四千多年。苗族最早的文明發(fā)源于長江中下游一帶,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團肇始于環(huán)太湖地區(qū),他們參與了環(huán)太湖地區(qū)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創(chuàng)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發(fā)現證實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傳承了這種古老的建筑風格。
雷山苗族的先人遷徙到黔東南地區(qū)以后,繼承先人的居安與美觀理念,根據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將祖先的造房藝術發(fā)揚光大,村村寨寨,樓房幢幢,構成了特別誘人的景觀。
這些房屋,與周圍林木幽深的環(huán)境天然般和諧。它體現了苗民們對艱險人生的從容和節(jié)約使用土地的觀念和智慧;它是凝固了幾千年苗民生活歷程的史詩,又保存和積淀了幾千年苗族建筑的精湛藝術,傳達了苗族文化中的審美追求,被建筑學家們譽為“民間建筑的瑰寶”。
據相關資料顯示,吊腳樓的形成有歷史和自然兩方面的原因。而苗族吊腳樓是干欄式建筑在山地條件下富有特色的創(chuàng)造,屬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欄式樓房。
苗家人遷到雷山后,為了節(jié)省耕地用田的平地資源,同時適應這里的自然條件,為了繁衍生息,在建造住居時,選在30到70度的斜坡陡坎上,在傳承傳統的干欄式建筑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了穿斗式木質結構吊腳樓。這種結構形式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結構簡單而穩(wěn)固性強,它是以柱、枋為基本構件,通過穿斗形成完整空間。二是充分利用當地木材及其強度。由于采用的是穿斗結構,用小材可以蓋大房。三是既節(jié)約了耕地,又適應于山地斜坡建屋,并具有良好的通風防潮效果,典型的天人合一。
苗民多以支系家族聚居,以團結共同防備其他對抗實力的侵擾,且多聚居山區(qū),宅基地勢有限,大多就地砌基,傍山而建。其屋半邊著地,半邊吊腳,既有不占地之優(yōu)勢,又具突兀之威、美觀大方之感。順坡而居,層層疊疊,鱗次櫛比,十分壯美。
2005年,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吊腳樓作為一種特殊的物質文化現象,猶如一部凝固的古歌,其美除了能為世人欣賞,還能多個層次、多個角度地映照歷史的發(fā)展、苗民的文化心態(tài)和創(chuàng)造才能。
吊腳樓模型 攝影/李雪
為何名為“吊腳”?這多是根據其建造特點而命名。吊腳樓多依山就勢而建,其后半部分建于傾斜度較大的山坡上,前半部分以木柱支撐,形成吊腳柱,故稱之為“吊腳樓”。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為最佳屋場,后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
吊腳樓屬于干欄式建筑,但與一般所指的干欄有所不同。干欄應該全部都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為半干欄式建筑。吊腳樓建筑結構:三間正房,兩間偏房,分為五柱、七柱,具有科學性、適用性和觀賞性。
吊腳樓的建造最大的特點就是“天平地不平”,既是原理,也是特色。吊腳木樓的地基必須是把斜坡挖成上下兩層,每層進深各為6尺多,各層面積約100平方米。上下兩層相差約4尺多,層與層之間的山壁和外層山體用石頭砌成。建房時,將前排落地房柱擱置在下層地基上,最外層不落地房柱與上層外伸出地基的樓板持平,形成懸空吊腳,上下地基之間的空間就成為吊腳樓的底層。
苗族木匠用一根線、一把直尺、一把斧、一把銼子、不用一釘一鉚、不要圖紙,全憑借記憶的結構,在陡懸的石壁上立起一座座房子,使用壽命不低于三百年。
如今的吊腳樓,分為半吊腳和全吊腳兩種形式,一般有三層:上層儲谷,中層住人,下層堆放雜物或關牲畜。
雷山苗民造屋,都以修建吊腳木樓為主。純木質結構,各寨民宅,大都于半山腰與偏坡間修建。延續(xù)唐宋以來風格,各代又有所改進,自成格局。
事實上,修建吊腳木樓也是一件十分講究的活兒。有修成四角天井式或三方聯立式,自成天井口格,頗為大氣。
一般的吊腳木樓,有四排三間或五排四間,各間寬敞,人居舒適。畜棚禽舍,一般都設在房側或房后,也有用樓腳圍棚立圈飼養(yǎng)畜禽的,既方便管理,又干凈衛(wèi)生。
有的人家還在房后房邊建起一棟專門囤裝糧食的小谷倉,有的利用吊腳木樓邊搭架木板作曬場,白天曬些谷物或蔬菜,晚間還可納涼休息。
苗民對屋頂的屋檐造型也十分講究。有的屋脊用瓦片搭成一雙對稱的飛禽形象,或放上數只泥塑飛鴿。有的能工巧匠,將屋檐鋸成波浪形狀的長板托起,檐底瓦和托板都涂白灰,使其輪廓分明,分外醒目。
吊腳樓里的苗族姑娘 攝影/李林蔭
大多房子的所有吊柱之頭都鑿成齒輪圖案,以圖裝飾木樓,別具風格。有的以三間正房再搭一個或兩個偏廈。總是配建對稱、高低合度。一棟房屋的周圍面積是90至150平方米,兩頭外間內房及偏廈的樓上樓下作臥室,也有用作廚房的,中堂是迎客間;擺長桌請客的用餐間,也是各家生活活動的主場地。
吊腳樓建筑,最講究的還在中堂間邊也是前檐上,裝上長3米到3.7米的美人靠。欄桿設置形式十分講究,整座房屋能因欄桿造型風格而生色。
大多數吊腳樓在二樓架設懸空走廊,作為進入大門的通道。堂屋外的懸空走廊,安裝有獨特的“S”形曲欄靠椅,人們稱之為“美人靠”,這是因為姑娘們常在此挑花刺繡,向外展示風姿。
除了結構上的穩(wěn)定得到保障之外,在藝術感覺上顯得端莊穩(wěn)重。吊腳樓在虛實對比關系上,顯現了和諧統一、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
斷面纖巧的木結構穿斗式構架已極輕靈,苗居半邊吊腳樓突出“輕”的效果?!皯姨摌嬑荨?,架空而立,上實下虛,對比強烈。 建房習俗有濃厚的民族傳統宗教色彩,備料、發(fā)墨、上梁等都要祭祀,而且有很多禁忌。
含吊腳木樓在內的苗家古老民宅建筑,各寨均有能工巧匠,有些工匠是祖?zhèn)髁巳舾纱?。新房奠基或砍伐首根選建房使用的樹木,請造房下墨線之主匠,都擇日而行之。
立房時間更是講究,一般在打米過后過苗年期間秋冬時間立房,都擇吉日以圖日后吉利。有的村寨修造新房選擇中柱時,必須是向陽山的杉木,且木直、不斷尖。
居宅朝向也有講究,有坐南朝北,有坐西朝東,如臨近水域之房,不能橫欄對著水的位置,房門對凹沖,不對山脊,在房的背脊也不能有兇山巨巖等等。這些充滿了苗族藝術意象的吊腳木樓,體現了苗族獨特的建筑工藝,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科學文化價值。
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
西江苗族吊腳樓在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出很高的科學文化價值:
1.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欄式建筑,是中華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
2.結構嚴謹,建筑工匠巧妙運用力學原理,運用長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結構的組合,柱柱相連,枋枋相接,構成了三維空間的網絡體系。這種建筑看似上實下虛,但牢實堅固,非常實用。
3.一棟棟的吊腳樓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棟吊腳樓相連成片,形成一個整體的環(huán)形,樓群與周圍的青山綠水和田園風光融為一體,和諧統一,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4.西江苗族將吊腳樓建在斜坡上,將農業(yè)生產條件較好的平地用于耕作,反映了苗族居民珍惜土地、節(jié)約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國當前人多地少的情況下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5.西江苗族在建房時,對發(fā)墨、中柱、正梁有一套講究和禁忌,特別是上梁的祝辭和立房歌,具有濃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