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婉華 李維剛
摘 要:本文通過對我國稅制結構現狀的分析和解讀,進而指出中國當前的政治經濟環(huán)境中雙主體稅制結構存在的必要性和面臨的挑戰(zhàn),在此基礎對我國未來的稅制結構調整的方向和走勢進行研判,并嘗試提出我國雙主體稅制的優(yōu)化路徑,以期對國家社會經濟的整體發(fā)展以及財政稅收政策改革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稅制結構;雙主體稅制;流轉稅;所得稅
一、稅制結構的內涵
所謂的稅制結構指的是一個國家中構成稅收體系的各個稅種的整體布局和比重關系,它是在一定經濟發(fā)展狀態(tài)下,由稅制、稅種、稅類所構成的特的稅收制度。而一個國家稅制結構中占據主要地位、起主導作用稅收形式稱為主體稅,它代表著不同形態(tài)和特征的稅制結構。世界目前主要存在所得稅、商品稅(流轉稅)、所得稅和商品稅并重這三種主體稅制結構模式。從統(tǒng)計數據看,主體稅制與國家經濟發(fā)達程度高度相關,經濟發(fā)達國家多以所得稅為主,落后國家多以商品稅為主,而中等收入國家則兩者稅制兼顧。這是因為,商品稅制的調控作用明顯,欠發(fā)達國家為了強化政府對經濟的調控作用,多采用此種稅制;而所得稅制則與市場發(fā)達程度和稅收法制完善程度相關,因此多為發(fā)達國家所采用。
二、我國稅制結構的現狀
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經濟學家登子基提出了雙主體稅制結構,在1984年稅改完成后這種雙主體結構初現框架,流轉稅與所得稅比例分別為46.7%和34.3%,流轉稅具有稅源穩(wěn)定、易于計征管理的特點,且具有隱蔽性和普遍性,政府課稅壓力小,是增加國庫收入重要手段;而所得稅采取多得多征的原則,較為公平,是調節(jié)收入分配的重要方法。這兩者互為補充,與我國處于發(fā)展中國家的具體國情是相適應的。
1994年稅改初步建立了以流轉稅和所得稅為主體、資源稅類和財產稅類輔助配合的復合稅制,但從統(tǒng)計數據看,在稅改初期流轉稅比例有了較大比例的提升,而所得稅比例下降,雖然這兩者的比例差距有逐年縮小的趨勢,但流轉稅的比例至今仍占稅收總額的50%以上,所得稅比例偏低,并沒有呈現出所謂的雙主體稅制結構的態(tài)勢,雙主體稅制并未落到實處??陀^地說,這種名義上的雙主體稅制結構與當時的社會經濟水平是相匹配的,因為當時居民收入水平低、差距小,甚至達不到繳納個人所得稅的標準,不可能像發(fā)達國家那樣直接向居民征物業(yè)、社保等直接稅種,而通過流通和生產環(huán)節(jié)向企業(yè)征稅,企業(yè)再通過價格機制將稅費轉嫁消費者是比較可行的辦法。而截止到今日,個人財富不斷增加,收入差距也不斷拉大,這種重效率、輕公平的以增值稅為核心的流轉稅為主體的模式,對我國經濟長遠穩(wěn)定發(fā)展有不利影響,也應當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優(yōu)化。
三、現行雙主體稅制對企業(yè)的影響
1.雙主體稅制對企業(yè)稅務籌劃預算取費和構成方法的影響
(1)稅改前的企業(yè)稅務籌劃預算取費和構成方法
企業(yè)預算費包括著措施費、設備費、間接生產費以及稅金和利潤。其中直接間接生產費包括材料費、人工費以及生產機械使用費,措施費包括專業(yè)生產措施費以及安全產業(yè)費等多項通用設施費,間接費包括企業(yè)管理費和規(guī)費,對于這些費用的收取,都是以有關規(guī)定的標準為依據進行計算的,并且根據企業(yè)類別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費率計列進行計算。
(2)稅改后的企業(yè)稅務籌劃預算及取費辦法討論
在企業(yè)的雙主體稅制的政策實施下。將原有的稅種列為了價外稅,生產機械費以及生產材料費所包括的相關稅都涵蓋進了企業(yè)的進項稅之中,可以對銷項稅進行抵扣,不應該再出現在措施費和間接生產費之中。使得通用設施費的具體稅務籌劃計算結構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稅改政策的進行,也對于相應的調整取費基數、材料費、相關設施費等的取費概率的取費費率以及企業(yè)稅務籌劃預算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2.從短期的試點看雙主體稅制對企業(yè)稅務籌劃的影響
通過對2009年展開的上海雙主體稅制稅改試點的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在雙主體稅制這一稅務政策的進行實施后,導致了上海的勞務稅收制度又有了新的突破,在改革初始階段,主要的目的是將原有的稅收體制以及稅收制度進一步的完善和規(guī)范,將現行稅制對勞務以及貨物分別征收不同的稅種所產生的重復征稅現象徹底消除,深化產業(yè)分工和振興現代服務業(yè),在一定程度上推進我國經濟發(fā)展方式的經濟結構調整和整體表現。就中小企業(yè)來說,這次在上海的稅制改革是很有吸引力和動力的,但是由于其本身企業(yè)結構的微型化,使得自身的稅務籌劃的能力較弱,可能會受到雙主體稅制的稅制改革政策的影響。
3.雙主體稅制對企業(yè)稅務籌劃計算方面的影響
在雙主體稅制的稅制改革實施后,規(guī)定作為一般納稅人增值稅的稅率包括現代服務業(yè)業(yè)務6%、交通運輸方面的業(yè)務11%以及有形動產租賃17%,國家稅務總局和財政部規(guī)定的免稅應稅服務稅率為零,一般納稅人提供的公共交通運輸方面的計算依據小規(guī)模納稅人的簡易計稅方法進行計算,但一般納稅人提供的應稅服務要按照現行增值稅制度進行計算。這樣一來,雙主體稅制的稅改制度的實施就嚴重影響到了企業(yè)稅務籌劃計算方面,迫使企業(yè)不得不依照稅改后的稅制規(guī)定對原有的稅務籌劃計算方式進行改變,令其符合現今雙主體稅制的稅制改革內容,加大了企業(yè)在稅務籌劃計算方面的難度。
四、我國稅制結構的的未來走勢
1.雙主體稅制結構的完善
現今,在我國目前實行的稅制體系中,經常會出現稅種結構失衡的現象,間接稅的占比與直接稅的占比差距加大,與其他經濟國家相比,我國的直接稅沒有占據著重要的主體地位,因此相比較成熟市場國家來說,我國還存在著在著一定的反差;在這樣的稅制結構的基礎上,服務與商品最終消費的稅收負擔都沒有辦法在一定程度上進行降低,并且所得稅的實際職能,也就是推進社會公平的職能也沒有辦法有效的發(fā)揮;所以,在現今或者是未來的一段時期內,這樣的稅制改革方向需要慢慢對間接稅比重進行降低,同時適當的對直接稅的稅收比重進行提升,進而將兩者的差距進一步的縮短,使得雙主體稅種的稅制結構更加的合理化和科學化。首先,對制度進行確立,然后在實現結構上的優(yōu)化,雙主體的稅制結構模式理論就目前來說并不是立刻就要實現,是需要將雙主體當成整個稅制改革的終極目標來進行,應該對目前正在實行的稅收制度的結構進行高層次的優(yōu)化,將雙主體稅收制度建立起來,再對雙主體的稅制結構展開更深層次謀劃,對于雙主體稅制來說,其結構模式的構建的基礎是經濟發(fā)展,將收入分配作為整個活動的前提,而且伴隨法制的不斷健全,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納稅意識的逐漸普及等條件的慢慢完善,雙主體的稅制改革的步伐也會不斷的加快。
2.加大籌集投入的力度
雙主體稅制的實際目的并不是要令流轉稅的比重與所得稅的比重相同。就目前我國所處于的社會整體階段而言,因為受到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影響和干預,我國的雙主體稅制結構在制定上,需要更加側重于流轉稅方面,此外,在對雙主體概念進行理解的基礎上,不單單要重視在整個稅收收入中其所籌集收入所占比重的多少,還需要注重其對稅收政策的進行所起到的一定調整控制作用的大小。
3.對流轉稅進行弱化處理
就我國的現實情況而言,我國的稅制結構需要進行一個更為宏觀的調整,使得流轉稅能夠得到弱化處理,進而達到更高的稅收效率的根本目標,令所得稅得以強化處理,將稅制結構改革工作的核心放在公平的力度上,在一定程度上將所得稅以及流轉稅并重的目標實現,進而使得雙主體的稅制結構模式更加的完善,營業(yè)稅與增值稅并存且營業(yè)稅根據企業(yè)所涉及的領域合理的設置稅率,令流轉稅的稅制政策具有一定的復雜性以及非兼容性。
4.加大所得稅的監(jiān)管力度
需要推進所得稅稅種的改革,令個人所得稅制分類更加細致,并且綜合性更強,同時及時的實施儲蓄的實名制管理,完善和革新納稅人自行申報相關的制度,進而將個人所得稅的社會職能充分的發(fā)揮出來,起到科學化管理個人收入分配的實際性價值,所以,我們能夠采用個人所得稅以及企業(yè)所得稅相互集合實行的辦法,進行“收入再分配”的管理,進而將收入差距導致的“貧富懸殊”現象從根本解除,采用正確的方法,協調好個人、企業(yè)以及國家三方面之間的實際分配關系,通過加大所得稅的監(jiān)管力度,使得所得稅體系更加的完善合理,因此起到對各類稅種的比重改變進行協調的重要作用,最后將雙主體模式完美的構建出來,不僅對個人還是企業(yè),都具有著十分重要的實際價值,更是為國家與社會的整體發(fā)展提供了一定的導向作用。
參考文獻:
[1]劉萍,李維剛.我國雙主體稅制結構的現狀和未來走勢分析[J].中外企業(yè)家,2014,13:100,106.
[2]經庭如,王業(yè)春.“雙主體”稅制結構模式的分析與構建[J].銅陵學院學報,2004,04:18-20.
[3]萬莎.“雙主體”稅制結構模式優(yōu)勢[J].上海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02:45-50.
作者簡介:李維剛(1969.07- ),通訊作者,黑龍江伊春人,研究方向:財稅與金融